收藏 分享(赏)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师说》同步训练.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24032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师说》同步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师说》同步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师说》同步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师说》同步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师说》同步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4 第四单元师说同步训练(时间:50 分钟 分值:50 分)一、基础知识(12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du) 近谀(y)郯子(tn) 毋庸置疑(yn)B苌弘(ch n) 老聃(dn)经传(chu n) 甘之如饴(y)C愚人(y) 师襄(xin)李蟠(fn) 巫医乐师(yu)D彼此(b) 位卑(b)或不焉(fu) 小学而大遗(y)2对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和现在的用法相

2、同C全都相同D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活用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而耻学于师 或师焉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A/ /B/C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作师说以贻之楚人伐宋以救赵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二、文本阅读(14 分)阅读师说全文,回答 5 9 题。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吾师道也 师道:以道为师。即学道B其皆出于此乎 出:产

3、生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和解释经书的著作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士大夫之族句读之不知C.其皆出于此乎其贤不及孔子 D.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2 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A B C D8这篇文章是如何将“

4、立” 与“破”相结合的?(3 分)答:_9翻译下面的句子。(5 分)(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 分)译文:_(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分)译文:_三、类文阅读(1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014 题。问 说(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

5、,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 ,而并称曰“学问之道” ,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 ,而归于“道问学” ,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

6、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7、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 ,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选自刘开孟涂文集)注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先民:先王。三代:指夏商周。外朝:朝堂之外。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致:取得、得到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规:谏诤C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 鄙:卑鄙D其以义理相咨访 访:咨询、询问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

8、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 古人以问为美德B.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C.唯进修是急 是故贵可以问贱D.好学而不勤问 惑而不从师1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B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C孜孜焉唯进修是急D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1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陃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中心论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 、 “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从中看

9、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 “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 ,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本文和韩愈的师说都是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但本文是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强调“学必好问” 。而师说则是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主张从师而学。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_(2)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译文:_四、语言运用(8 分)15教师节到了,高一(3)班的同学写了一篇 教师赋

10、,请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4 分)教育伟业,重在教师。古往今来,代代教师胸怀报国之志,潜心培育英才;三尺讲台,领万千学子驰骋天地人间,观宇宙之大;_, _,_;学数理化感自然规律以求真,_,练琴书画悟人间冷暖以求美。 “传道受业解惑” ,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传承灿烂文化,铸就高尚人格,教师贡献伟焉!16下面是关于教师指导方式与学生反应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就“指导态度和敌对情绪的关系”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4 分)M 型相当于慈祥、亲切的教师;P 型相当于严格要求的教师;PM 型相当于教学热心又严格要求的教师;Pm 型相当于近乎放任自流的教师。

11、请就上图情况用两句话作出结论。答:_【答案解析】1 A B 项“传”读 zhun。C 项“蟠”读 pn。D 项“卑 ”读 bi。2 A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传道:古义,传授道理;今义,布道,指基督教宣讲教义。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文章;今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文章。3 B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有人认为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实际上是心理活动动词的意动用法。4 C A 项结构助词,起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代词, “它” ,指“知识、道理” ;B 项

12、指示代词, “那些”/副词,表感叹;C 项连词,都表目的, “来” ;D 项连词,表转折, “却”/连词,表承接。5 C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6 D A 项连词,表转折, “却”/ 连词,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结果, “那么,就” 。B项代词, “这类,这些”/结构助词,起到把动词宾语提前的作用。C 项副词,表推测, “大概”/ 代词, “他们” 。D 项都是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7 A 是论述教师的职责范围的。是论述有惑而不从师的后果的,谈的是从师的重要性。是谈古之圣人从师的事例。是谈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理由的。8从全文看,作者是先“立 ”后“破” , “破”后再“立 ”。第 1 自然段

13、由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推论出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是“立” 。第 2 自然段分层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这是“破” 。第 3 自然段由“ 圣人无常师”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论断,则又是“立” 。9 (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或:难道要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吗?)(2)所以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 样样)比学生贤能,( 只不过)懂得道理有的早有的晚,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10 C 鄙:庸俗、浅陋11 D A 项介词, “凭身份”

14、;介词, “把” 。B 项介词, “被” ;介词,“向” 。C 项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此” 。D 项连词,表转折, “却” ;连词,表修饰。12 B “审问” ,古义是详细地考察、提问;今义是审讯。13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君子之学必好问” 。14 (1)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 对于这些问题) 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2)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而行的,不“学”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问”就不

15、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 ),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 (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 (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 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 中庸) 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 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

16、 )就丰富”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 ,并提出“学问之道 ”, “学”之后(就)紧跟着“问” 。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 ,归结到要(好) 问(勤 )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 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 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 (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 ,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

17、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这并不多见,( 更) 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不对的,(这是) 世俗的通病,学习有未贯通 (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 所持的) 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 却) 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 可问的事情(了)。(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 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 )不如自己的人,(就) 轻视他,( 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 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

18、( 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 (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 种大错误)的人常常( 占) 十分之八九。不这样(的话) ,就所问的( 也) 不是(他)所学的:( 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 )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拿非常难以解答的事情去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

19、(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 (正)是由于这( 原因)吗?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 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 ),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 (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 “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 ,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 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 多了,可悲啊!15一方教室 引无数心灵神游古今未来 察品类之盛 习文史哲阅世事沧桑以求善16教师的态度越慈祥亲切则引起的学生的敌对情绪越少,教师近乎放任自流的态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敌对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