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第20课 六国论,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1)弊在赂秦( ) (2)暴霜露( ) (3)洎牧以谗诛( ),语言知识积累,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j chn,p,l,1.通假字 (1)暴霜露 通_,_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_,_ (3)当与秦相较 通_,_ (4)暴秦之欲无厌 通_,_,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曝”,“毋”,“倘”,“餍”,暴露,不要,倘若,如果,满足,2.解释下列加颜色的词语 (1)思厥先祖父:_ (2
2、)举以予人:_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 (4)奉之弥繁:_ (5)始速祸焉:_ (6)强弱胜负已判矣:_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他(们)的,拿,革除,更加,招致,确定,断定,亲附,亲近,(8)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 (9)洎牧以谗诛:_ (10)胜负之数:_ (11)终继五国迁灭:_,保全,完好,及,等到,天数,命运,随着,3.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_ 今义:_ (2)思厥先祖父 古义:_ 今义:_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 今义:_,“其”,代词,它;“实”,副词,实际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泛指祖辈、父辈。,父亲的父
3、亲,爷爷。,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连词,表示另提及一件事。,(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 今义:_ (5)智力孤危 古义:_ 今义:_ (6)刺客不行 古义:_ 今义:_,先例。,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智谋和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去行刺。,不可以,不中。,(1)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不速之客:_,兵贵神速:_,动词,招致,动词,邀请,形容词,快、迅速,4.一词多义,(2)兵,非兵不利,战不善:_,斯用兵之效也:_,方急时,不及召下兵:_,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名词,士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4、_,名词,军队,(3)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_,君安与项伯有故:_,形容词,旧的、原有的,连词,所以、因此,名词,老交情、旧交,暮去朝来颜色故:_,动词,衰老,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_,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_,名词,缘故、原因,副词,仍然、还,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_,副词,故意、特意,(4)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_,动词,不是,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动词,非难、责怪,臂非加长也:_,副词,没有,东隅已逝,桑榆非晚:_,副词,不,(5)为,至丹以荆卿为计:_,邯郸为郡: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5、所劫哉:_ _,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前一个“为”,动词,治理;后一,个“为”,介词,被,表被动,5.词类活用,(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 (3)李牧连却之:_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援,动词作名词,援助;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使动用法,使后退。,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名词作动词,礼遇。,6.文言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_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_ (4)思厥先祖父,
6、暴霜露:_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 (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判断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句。,被动句。,被动句。,7.翻译句子,(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译文:_ _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译文:_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_ _,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而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课文名句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7、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三、名言警句,一、作者简介,文本常识积累,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眉山三苏祠有副楹联对他们父子做了高度评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权书。嘉祐,宋仁宗的年号。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
8、治和历史的。这篇是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这是篇史论文,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但论古是为了讽今,所以作者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不当。,二、背景展示,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苏洵正是针对这样
9、的现实撰写此文的。,三、文体知识,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第3段:论证“不赂者以赂丧” (第二个分论点),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整体把握,六国论,第1段:弊在赂秦 (中心),数量比较,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第2段:论证 “赂秦而亡国” (第一个分论点),秦兵又至,弊在赂秦也 (结论),赂而得者战而得者,其实百倍,难易比较,先祖父得地艰难子孙献地轻易,又在六国下矣,齐、燕、赵亡国,“地”与“欲”比较,引喻小结,薪不尽 火不灭
10、,胜负已判,此言得之,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燕“以荆卿为计” 赵“牧以谗诛”,第4段:议论抒情 (承上启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承上)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启下),第5段:讽今 (主旨),六国与秦国不赂而胜 宋朝与西夏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脉络梳理,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属于怎样的关系?,要点突破,答案,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论证了共同的结局六国破灭。,2.第二段是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的?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案,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
11、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多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多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地、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3.第四段属于什么论证?最后一句有怎样的深刻含义?,答案,假设论证。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最后一句是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结合当时北
12、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延伸探究,有人说,前三段已将论点阐述透彻,后两段完全可以删掉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案,(示例)不同意。作者写作此文时,北宋王朝对强敌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来苟安的政策,苏洵对此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的写作意图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是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误,给宋朝统治者敲响警钟。开头从论古入,结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借古论今,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加深了文章的立意,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采
13、用正确的办法应对突发事件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国者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及魄力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运用示例,苏洵在六国论中呼吁: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治理国家理应如此,生命安全更是情同此理。生命没有回头路;生命没有倒行车;生命没有再版书;生命没有重拍戏。安全之于生命,须臾不可少;安全之于生命,片刻不能离。 亲爱的朋友,当你离开家门时,请回身看看,看看母亲眼里殷切的期盼,期盼你平安归来;当你面对危险时,请侧耳倾听,倾听朋友曾经的叮咛,叮咛你注意安全。如果因为你
14、忽视安全酿成事故,留给他们巨大的伤痛,哪怕你自己进了天堂,这也将是一笔永远还不完的债。为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为了爱你的社会和你爱的社会,为了爱你的国家和你爱的国家,请牢记血的教训,时刻注意安全!,2.课外素材,朴槿惠“闺蜜干政丑闻” 韩国朝鲜日报11月16日报道,15日,韩国检方发现了有关韩国总统朴槿惠亲信崔顺实干政的短信。据此,韩国检方掌握的这些短信可以作为朴槿惠泄露演讲稿和政府人事文件等机密文件的证据。 朴槿惠的闺蜜崔顺实已因诈欺与滥权等指控遭到逮捕。此外,她也受到指控利用与总统的关系迫使三星等大企业向其基金会捐资,供个人挥霍使用。 深陷闺蜜干政丑闻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受到的下台压力与日俱增
15、。9日,,韩国反对党否决她提出的为解决危机而分享权力的提议,并要求组成看守政府,确保新总理不受任何干预。 据报道,几周来朴槿惠受闺蜜崔顺实干政丑闻重创,民意急剧下滑,此前她已同意撤回其总理提名人选,接受反对党控制的国会所提人选。,【点评】 一国之首,万人瞩目。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常常会牵动国人的心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人者先治心,民心为大,百姓为重。自古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之先例,朴槿惠只因被自己的私人情感迷失了双眼,才会在治国大略上倾斜了天平。闺蜜干政,咎由自取!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苏洵:伟大的父亲我把追寻的目光投向一个并不遥远的地
16、方:眉山! 眉山,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山不高,水有韵,岷江穿城而过,悠扬一笔篆书,喟然一首抒情诗!(1),(1)第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美文深读,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眉山山水相依、灵气不凡、情趣盎然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暗示聚合天地灵气的地方,常常孕育优秀人才;烘托“三苏”的不平凡。,提示,突出亮点:构思精巧、选材精当、语言精美。,虔诚地膜拜眉山古朴的青石板、青瓦屋和三苏祠,再遥想百里之外的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清风明月,耳得目遇,声色皆致,不觉心驰神往。小小的心,狂傲成跌宕的岷江,巍峨成奇峻的峨眉(2),(2)第段写峨眉山和乐山大佛,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突
17、出了此地景色的不同凡响;引出下文与“峨眉共比高”的“三苏”。,提示,是的,我想起了与“峨眉共比高”的“三苏”;想起了群星闪耀的宋朝文学星空;想起了嘉祐元年的春天,苏洵带着两个儿子离开家乡,远赴开封三个背影渐行渐远,慢慢地走成了三座文学丰碑! (3),(3)这句话中的“渐行渐远”“慢慢地”有着怎样的含义?,表明仕途之路的漫长,也表明了成为“文学丰碑”的艰辛。,提示,那年,作为父亲的苏洵,已年近五十,两鬓有了微霜,看上去像一个老头。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淡漠了做官的念头。他不想考试,但两个儿子要考,他把对功名的期待寄托在让他骄傲的两个儿子身上。 眉山到开封,路途遥远,父子三人走了足足两个月。旅途的劳
18、顿和艰辛,被性情开朗豁达的苏洵调和得趣味横生。他和两个儿子一路读书,一路游历,开开玩笑,讲讲故事,使原本枯燥的旅途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偶遇风雨,父亲带着儿子避在一处,父亲独坐思虑,两个儿子加紧温习,风声、雨声、读书声,遂成绝美景致。 思及苏洵少时,正如他所说:“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4)他豪放不羁,喜好游侠,很难坐下来伏案攻读,,成天留恋山水,虚掷时光。到了二十五岁,书还没有念成,依旧是个既无学问又无功名的白丁。但是,对苏洵而言,“留恋山水,虚掷时光”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两个儿子:远方充满了神奇的诱惑,太多的艰辛和意外,给了苏洵太多的思考和收获
19、。每次游历归来,他都为儿子奉上一道精神的盛宴 (5):独特的思考,敏感的情怀,文人的视角。这些为两兄弟打开了一道神奇的大门,开始了他们对五彩世界的漫游!,(4)引用苏洵少时的诗文有什么作用?,表现了苏洵少年时期的性格及追求,也表明了苏洵一生的生活方式。,(5)“精神的盛宴”的含义是什么?,独特的思考,敏感的情怀,文人的视角。,提示,提示,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第二年春天兄弟俩就崭露头角,名噪京城。在礼部考试中,年仅22岁的长子苏轼金榜高中,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奇文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只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录苏轼为第二名。面对苏轼的奇文,欧阳修击节赞叹:“三十年后
20、,无人道我。”(6)年仅20岁的小儿子苏辙也同科进士及第。苏洵本人也修得正果,大器晚成。宰相韩琦欣赏他的才学,召试舍人院,他推病不应试,后被任命为校书郎。,(6)写欧阳修的赞叹有什么作用?,肯定了苏轼在文学上的卓越才华及未来的美好前景。,提示,养育了苏轼和苏辙两个优秀的儿子,已足够让苏洵名垂后世。但他更以个人的奋斗和成功彪炳史册。他自27岁始,闭门谢客,发愤攻读,两次落第,“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把自己造就成一位大文学家,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门三父子,三座丰碑,我最敬仰苏洵:他是杰出的文豪,更是伟大的父亲!(7),(7)苏洵作为父亲,其“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陪伴儿子一起参加科考;让枯燥的旅途变得丰富多彩;为儿子奉上“精神的盛宴”。,提示,我小小的心,蜿蜒成温柔的岷江,吟唱着深情;耸立成巍峨的峨眉,托举着崇敬!(8),(8)最后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何妙处?,抒情议论。描述了“三苏”对“我”的影响及熏陶,再次肯定了苏洵“伟大的父亲”的称誉。,提示,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