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际关系学 整理.docx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227609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学 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际关系学 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际关系学 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际关系学 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际关系学 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际关系第一章一、 人际关系概念和实质1、 概念: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者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2、 实质:利益;【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2、利益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生产关系、道德关系、政治和法律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二、 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地位上的尊卑;三、 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的更明显,更强化。客观性: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客观性;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四、 人际关系学1、 概念:把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人际关系的性质,表现形式,作用等作为研究对象所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2、 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3、 研究对象: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机构与功能;人际关系的类型;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以及调试技法;完善主体,影响客体,协调人际关系的技法;人际关系的研究方和评估方法。4、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理论:建立一门

3、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与庸俗关系学的界限;实践: 协调优化人际关系;预防消除人际障碍;建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5、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系统性,客观性,发展性,统一性。6、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方法:文献法:查阅文献目录索引;专家、信息管理员咨询法;网上查询;抄录与复印(印刷型-纸张;微缩型-感光材料;机读型- 计算机、电子出版物;声像型- 音像电子;实物型- 实物) ;观察法: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详细记录;防止主观片面;结果可靠有效。实验法(霍桑实

4、验) ;社会调查法;统计法;评估法:社会测量法(个体和群体) ;参照测量,人物推定,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第二章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1、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2、人际交往与生产力:交往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创造和继承,而且和生产力一起决定着社会结构;3、 人际交往关系的趋势:普遍。二、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人群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1、 霍桑实验的过程和内容:人际关系和工作态度的实验;会见和交谈的研究;对“非正式组织”考察。2,、梅奥等人提出的主要观点: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否定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心理和社会

5、方面来激励工人的士气,提搞生产效率;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改变对管理人员只强调技术方面素质训练的片面做法,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试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3、 人群关系理论的创立1933 年,梅奥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 管理和工人 、管理和士气为人群关系学说的创立和传播做出了贡献。应用的领域: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际关系问题;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4、如何看待人群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在管理学中具有重要影响,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人群关系理论强调重视人的因素和人际关系在

6、发挥人的积极性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主张研究改进人际关系技能,改变领导方式,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等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因素。人群关系理论也有片面性,如不恰当的夸大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将人群关系理论同其他管理科学的倾向,将人际关系状况看成实现企业效率的决定性因素。5、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生理的需要(第一层次) 、安全的需要(第二层次) ,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追求完美的需要。6、对需要层次论的评述:每一种需要都在前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出现,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使用前一种需要得到百分百的满足后,后一种需要才会出现;以上七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渐次展

7、开,但是必须要认识到,在同样的经历和客观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需要以及对各种需要的重视程度并不完全统一,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人的个性,兴趣,爱好和世界观,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文化素养,政治态度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马斯洛认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七种并且层次分明,存在明显的弊端,其次人的需要具有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并存性。最为一个自然人,必须有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必然要有人们之间的有友爱,互助,交往和被社会认可的需要,做为一个文明人,应该实现自己的理想,志愿,抱负和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需要,这些多多种的需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分隔开。7、人际需要的内容人际沟通的

8、需要;人际支配的需要;相爱的需要。8、对人际需要理论的评述舒兹的人际需要论揭示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了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个体人际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即承认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具有一定合理性;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倾向,忽视了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性影响,同时也夸大了儿童时期的人际经验对个体人际行为的影响作用。三、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1、角色: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2、角色理论的内容:角色扮演: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角色期望:社会

9、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角色冲突: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个人角色结构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偏差;角色变换) ;角色实现: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扮演的角色。3、戏剧交往理论的术语:剧班,前台和后台,不协调角色,角色外沟通。4、戏剧交往理论的评述: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从独特的角度对人际互动做出了深入细致的描述,从某些具体的技术,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但是这理论仅仅从微观层次上对人际互动做出了生动仔细的描述,却没有把人际互动放在社会和历史环境中加以参考,此外,他完全使用戏剧中的一些概念来阐述人际交往,把人际交

10、往与表演同等看待,在某些方面难免牵强附会。5、人际交换理论人际交换理论主要采用了经济交易理论和强化心理学理论,把人际交往看做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用以解释人际吸引行为的产品和持续也有赖于相互满足、相互强化。6、人际交换的基本原则:成功原则,刺激原则,价值原则,剥夺满足原则,攻击 赞同原则,理性原则。7、人际交往理论的评述: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换规律,为人们解释了人际交往,几人吸引的机理提供有益借鉴。他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追求索取利益,要获益必须付出和给予,否则就不会产生人际吸引力,霍曼斯的这一观点具有和理性和现实性。但是从本质方面看,人际交往的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如只是抓住

11、了市场交换形式的双方相互作用的一些方面,变概括出人际交往原则,或者说完全以商品交换的经济利益原则来解释人际交往的原则,具有片面性。因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付出大于获取以及无私奉献的人类行为。四、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1、三种不同心态:父母心态: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自己父母的特质,及大脑皮层对耳闻目睹的父母行为及外部刺激的真实记录;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训斥人,指挥人,命令人或其他能够表现权势的作风。成人心态:具有客观,冷静理智的心态;能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预测事情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作出明智的决策。儿童心态:保留儿时的特征,表现出单纯,幼稚,好冲动或服从和任人摆布。2、十种交往行为:父母对父母

12、(PP 对 PP):武断。理解,具有同感;成人对成成人(AA 对 AA):以理智的态度对待所谈论的客观事物或者交往对方。儿童对儿童(CC 对 CC);感情用事,缺乏理智思考,有时炫耀和攀比。父母对儿童(PC 对 CP):PC 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成人对儿童(CA 对 AC):一方表现孩子气,胆怯依赖,一方表现为冷静理智,慎思明断。成人对父母(AP 对 PA):A 表现出理智,慎思,但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要求 P 担任父母的角色监督自己。AA 对 CP:甲方以成人的心态理智对待乙方,但是乙方却以儿童的心态将对方当成父母,表现为撒娇任性,感情用事。AA 对 PC:甲方以成人的心态对待乙方

13、,但乙方却以父母自居,把甲方成儿童,轻易训斥。CP 对 CP:双方都感情用事,耍小孩子脾气。PC 对 PC:甲方以父母姿态命令乙方,乙方则不服,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甲方,最容易引起矛盾和纠纷。3、对平衡理论的评述:平衡理论以微观的人际交往,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具有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追求和谐,喜欢,同化,这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的过程,平衡理论只参考了两个人和一个物体这样简单的系统,忽略了这个系统的中其他大量元素,因此,对平衡模式的讨论显得简单,片面。但是这些理论运用了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某些

14、特点和规律,对于这些,我们应当借鉴其中的合理性。第三章一、猿猴社会以及其内部关系:亲缘与朋友关系:家庭是猿猴相互关系中最为稳定的纽带;斗争和阶级关系;猿猴群体的交际工具:听觉信号,视觉信号。二、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1、人际关系的产生;机体的进化和器官的完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和意识的形成动物进化到人的主要标志;关系的人化和人类的出现婚姻形式的形成以及家庭出现的组织形式就是人际关系。2、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血缘家庭是人类第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标志着从原始群进入原始社会;3、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女性对男性的依附。4、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宗法关系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按家

15、族血统远近亲疏贵贱的等级关系;宗法关系式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等级差别为准则;以土地占有为标准;5、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以私有制为基础,不平等为前提;6、社会主义的平等关系:表现:经济上平等(经济基础是公有制) ;政治上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基础) ;生活上的平等。 建立: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与思想,特别需要警惕以维护个人尊严,价值,权利为幌子,兜售极端利己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同时也需要批判抹煞人的个性,无视人的正当权益的思想,正确认识,处理集体和个人,他人与自己的利益;要重视并应用协调人际关系的理

16、论和方法,以改善人际关系的结构和状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度,和谐度,吸引力,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个体良好素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三、人际关系的条件:1、先决条件: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2、具体条件:相互接触,相互近似,相互补充,相互悦纳(条件:优美,回报,得失) ;3、时间条件:注意阶段,吸引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依附阶段;4、恶化过程:漠视阶段,冷淡阶段,疏远阶段,分离阶段;四、人的生产形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亲属关系,社会关系。五、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口数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的生产使人的数量和人口密度不

17、断增大,从而使人接触的对象越来越多,相互形成的关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人口质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种族繁衍的自然选择来调节人的婚姻和血缘关系;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表现为产生了人际关系的主体,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为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六、物质生产对发展人际关系的作用:物质生产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物质生产的发展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变化;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七、精神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相同思想观念是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纽带;思想是否正确,决定人际交往是

18、否恰当;思想认识的深浅程度,影响结交人际关系的速度;2、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科学文化水平相近,知识层次相同的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多,同时知识层次高的与知识层次低的人交往内容也不同,高层次主要是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精神交流,文化层次低的交往比较粗浅;3、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精神生产方面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不同,生产主体不同,物质载体不同等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来看主要涉及到交往的范文,交往的时间,交往的频率以及交往中的地位;人的生产形成和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物质生产决定了人们必然结成某种关系,也决定了人的生产和精神生产发展水平,精神生产决定了人们的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19、有选择的建立人际关系,这三种条件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成为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动力系统。八、人际关系发展的趋势:1、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2、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3、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4、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5、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6、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7、网络时代产生了新型的网际关系。(1)依赖性的表现:子女依赖父母,女生依赖男人,本人依赖他人,下级依赖上级;依赖性具有被动,等待,依靠的特点。(2)自主性的表现:自主建立人际关系,主动处理人际关系,独立意识普遍增强;(3)封闭性的表现:形成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4)开放性的表现:党的十一届三中

20、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搞活动的方针,打破闭关自守的状态,商品经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使得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人的交往区间也不断扩大,想更广范围辐射;男女的择偶方式也有封闭转向开放。(5)合作性增强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程度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密切相关,当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时,生产过程复杂,社会份分工精细,产品的知识含量高,任何人都无法掌握生产所需的技术,只有同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越来越多的合作,才能正常展开工作,才能提高效率,劳动者同他人合作的动机和需求也就与日俱增。(6)合作性增强的趋势;奴隶社会,劳动协作有奴隶主强制进行;封建社会,小生产的劳动方式鼓励,分散,没有

21、合作的需求,人与人之间很少协作,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劳动需要迅速增加,社会主义社会把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要求人们进行密切的有效的合作,并且为生产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网际关系的特征:多维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第四章一、人际关系的结构1、人际关系的结构是指人际关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交往主体:人际交往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交往者,既是交往活动的发动者又是交往结果的首先直接受益者。3、交往对象:人际交往活动中,交往活动的指向者或者接受者。4、交往手段:交往主体为实现自己的交往目的,将自己的活动施加于交往对象而采取的方式或方法,分为语言手段,

22、物质手段。(1)语言手段:有声语言-交谈,独白。书面语言-书信(隐秘) ,书文(公开) 。体态语言-动态无声体态语言(手势,表情,眼神) ,静态无声体态语言(沟通者的静止体态,沟通中人际距离以及时间,环境) ;辅助语言和类语言-辅助语言;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等;-类语言: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呻吟,叹息,叫喊等。(2)物质手段:用以进行人交往的各种具有价值的物质。5、交往环境:交往条件: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时间,交往的频率,交往的距离。交往情境:表现为双方内在的心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交往兴趣,交往行为,交往效果。6、交往目的:通过交往使参与者达到的目标。7、交往过程:交往起点到结果之间

23、的发展过程。单线式交往:交往目的,对象,结果单一;多线式交往;放射式交往:出于同一目的经过不同交往路线而达到的同一交往结果。凝聚式交往:若干交往主体出于不同的交往目的与同一交往对象进行交往,从而实现不同的交往结果。8、交往内容:具有一般性,概括性的内容,包括信息交流和影响作用。二、构成人际关系的显性因素:交往主体,交往对象,交往手段,交往环境,交往目的,交往过程,交往内容。1、主体与对象的相对性:在具体的人际交往活动中,首先产生交往动机并采取交往的行为的一方称之为主体,但是在随后的活动中,交往主体与交往对象便会开始呼唤角色,只有交往主体和交往对象不断进行角色转化,交往才鞥正常的顺利的进行并取得

24、交往结果,实现交往目的,如果没有交往主体和交往对象的角色互换,那么,人际交往或着不会发生,或者终止,中断。三、人际交往的隐性因素:利益,情感,尊严。四、人际关系的功能:相互学习,促进个体社会化;交流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相互影响,有利于完善自我;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取长补短,增强整体效应;1、社会化必要性:为满足生存的需要,就必须创造物质财富,要创造物质财富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本领和条件,而这些本领和条件都是社会化,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获得。人在生活中不仅具有物质的需要,而且具有精神需要,这些需要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繁衍后代,需要有人继承,因此必须一代一代的接续培养新人

25、,不断的完成社会化过程。2、人际交往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是传递社会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际交往是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途径。3、良好的人际交往能激发潜能的因素:群体压力,人际比较,参与竞争(动机强烈,效率提高)第五章一、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内容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宗教关系。1、经济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2、政治关系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在氏族成员协商议事时,大家都是平等交换意见,谈不上民主,但是人们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关系。阶段社会:阶级社会都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压迫被

26、统治阶级,这种压迫被压迫的关系式阶段社会的基本政治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一种是阶级性政治关系(与敌对分子) ,另一种是非阶级性政治关系(人民内部) ;3、道德关系:道德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关系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4、法律关系与道德关系的区别: 规定方式不同:法律关系是有文字规定,有条款依据的;道德关系是有明文规定,但是没有文字记载;产生的时间不同:法律关系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道德关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道德关系比法律关系早的多;作用不同:法

27、律关系注重惩罚,道德关系注重说服教育;执行机构不同:法律关系是由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等国家机构、执法部门执行;道德关系是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传统、习俗等来维持和约束。强制程度不同:法律关系带有硬性和强制性,而道德关系带有相对的软性和非强制性。5、宗教关系;宗教门类:基督教,佛教,道教,新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孔教,印度教,波斯教,神道教。中国的宗教政策: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当政府处理宗教界朋友的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宗教关系的处理: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信教群众也是社会主义

28、建设的积极力量,要正确处理宗教文化,妥善处理和协调宗教关系中的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二、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纽带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1、血缘关系的特点:血缘关系是先赋的,与生俱来的,个人无法选择的;血缘关系在人的一生中是交往频率最高的,持续时间最长久的一种关系;血缘关系的基础是血缘和情感,血缘是无法切断的,情感也是自然,深厚,牢固的;血缘关系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甚大。2、确立夫妻婚姻关系的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计划生育;夫妻之间相互忠实,互相尊重。3、代际关系(上下辈两代人的关系):民主型,专制型三、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其他形式

29、划分)不同性质:对抗关系;非对抗关系;不同特征:平等型,不平等型,对立型;不同倾向:合作型,竞争型,应酬型,混合型;不同程度;交往时间:长期型,短期型;好坏程度:亲密型,团结型,维持型,冲突型,疏离型,决裂型。1、政治地位平等的内容:中国合法公民在政治关系上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上,部分名族,部分性别,不分职业,部分宗教信仰,大家都是平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2、法律平等的内容:享有平等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1)平等权利无差别,平等的对待,不允许存在特权;(2)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

30、,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以及其他的义务。3、不平等关系的类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平等;政治权利不平等;经济生活不平等;文化水平的不平等;4、建立合作人际关系的前提:双方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双方都富有诚意;双方能互相配合;双方能互相理解,共同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合作结果最终能达到互惠互利;5、混合人际关系的四种情况: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应酬调节合作和竞争;合作、竞争、应酬交叉混合,主次轮替。6、亲密型人际关系表现出的特点:交往频繁;相互依存;追求共享;互相接纳;心理相容。7、维持型人际

31、关系的特点:双方互不认同;双方互不谅解;双方关系没有激化;双方关系不稳定性。第六章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1、生理因素(1)年龄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不同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形成不通过的人际交往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随着年龄的变化,对周围的世界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在变化;本能型交往是人际关系最原始,最低能的形式,这个出于本能,不用学习;(2)性别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3)仪表风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心理因素(1)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人的需要;人的动机;需要、动机与交往行为(需要是

32、交往的导火索,是前提;动机由需要引起,又是交往行为的推动力量) ;兴趣;理想和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2)自我概念的构成:反映评价:从他人那里得到有关自己的信息;社会比较:生活和工作中,与他人比较衡量自己的标准;自我感觉;(3)自我概念的特征:自我概念的基础是其所处的环境的文化和团体的价值观;自我概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自我概念具有自行增强的能力;自我概念具有缓慢的变化性;(4)自我概念的优化的途径具有改变自我概念的需求;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制定切合实际的自我愿望;改变自我概念的方法:直接观察自我和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基础,找出自己需要改变的内容;求助所在的环境的帮助和支持,取得相关的资料和建议,从

33、而改进自我意识;模仿他人改进自我概念的方法;正确处理心理安全和心理风险的关系,创造和抓住改进自我概念的机会。3、社会因素(1)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的制约:社会地位制约或影响人们的交往对象和人际关系的状况;社会地位制约和影响着关系主体的交往热情和交往需要;社会地位制约和影响着人的交往动机和诸多交往心理;(2)职业类别人对人际关系的制约和影响职业类别影响和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广度,深度和亲密度,从事满足需求的人越多的职业的人,越容易建立起广泛的人际关系,从事满足需要程度越高的人也越容易建立比较深或较亲密的人际关系。二、影响人及关系的外在因素自然环境,空间距离,习俗礼仪,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法律法规,社会

34、制度,社会群体。1、自然环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共同的自然环境威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共同的自然环境威胁使人感到他的存在价值,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强烈道德吸引力;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强化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的积极情感,促进交往的顺利进行,增进人际吸引;自然环境影响人际行为模式;2、不同空间距离代表不同的人际关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3、空间距离对交往频次的影响:一般而言,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频次越高,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或者工作上的需要,人们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地理位置越远,交往的频次越低,人际就不会密切起来。4、习俗利益对人际关

35、系的影响: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面临着习俗礼仪不同而不能相互理解和相互接纳互相赏识的尴尬,无法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5、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用以协人际关系。平等待人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是人际关系必须遵守的原则;6、价值观念的因素: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的是信念的一致性,坚韧性,强调的是大局观,民族利益。 )美的价值观(以外型协调和匀称为中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外表的吸引力左右他们,以貌取人是他们的通病,晕轮效应也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常犯的错误)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和地位为中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比较有心

36、计,为了权力和地位可以不择手段,投机钻营)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想到的总是奉献,给予,有一种社会责任感)经济性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比较注重现实的经济利益)宗教性价值观(以宗教信仰为中心,重视信仰的一致性,注重团体内部人员的凝聚力)7、法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法律对人际关系具有保护性;保障公民的享有的应有的权利;法律对人际关系具有强制性,强制履行义务。8 不同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的不同影响:原始社会:以血缘为转移,血缘关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础;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奴隶社会的社会联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占有土地,人际关系具有

37、宗法性,等级性,地域性以及超稳定性。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际关系的金钱化,导致了资本主义人际关系的实质是剥削与被被剥削,统治与服从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与公有制的相适应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9、不同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的共同影响:影响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类别:原始社会是朴素平等的人际关系;私有制条件下的对立,不平等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的平等互助,同志式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影响人际交往的变化和发展;影响人际交往的范围;影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西方国家重视个人的自由和价值要求;东方

38、国家重视集体价值,强调个体的服从;西方国家注意将人际关系与法治联系起来,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东方国家把人际关系与人治结合,强调人际大于法的人际关系。10、群体的特点:同属一群体的成员,在心理上意识到对方,具有相互认知与同属一群人的感受;同属一群体的各成员,在行为上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并且具有互补性;同属一群体的各成员,在目标上是共同的;同属一群体的各成员,共同遵守该群体的行为规范和规则。11、群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机会环境和群体为其成员提供了人际交往的舞台;交往主体只有在群体中才能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成为周围人们知觉和作用的对象,也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表

39、现和实现自我,并由此获得自身的个体性;人的一生交往是广泛的,但与群体内成员的交往是最持久和最重要的;群体内成员最容易形成相似性;最容易接近,群体不仅有利于群体内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有利于内部成员于其他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的建立;12、群体规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规模越大,人际关系越不容易形成以群体为中心的领导者为中心,在其他条件相同下,规模越小,领导者对其内部成员的影响力越大,成员之间越容易形成凝聚力;沟通时,群体规模越大,发言越容易集中于少数人,发言的差别性也越大,信念价值观的统一性就越难,人际关系越复杂。13、群体结构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搭配,人员搭配得当,群体就会凝聚团结,协调一致,人际关系融洽;人员搭配不当,群体就会出现人际冲突,群体内人心涣散。14、群体规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生存,巩固和发展的支柱,同时,他有为群体内部成员提供了日常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限制了其活动的范围而,使成员了解为满足个人需要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内部成员间的摩擦与冲突。15、群体压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压力一方面是使群体内部成员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兴趣爱好趋于一致,使人们有更多的交往理由,为人们和谐相处拉近了心理距离;另一方面使群体内部的创造性越来越少,差异性越来越少,不利于人际间的长期吸引,以及群体外的人际吸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