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225931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特 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满足一定 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 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 育的人教育民主化:是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 等。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 活动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所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 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

2、现代化是核心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 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 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 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人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降 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 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 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的发展。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在 于它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基本 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

3、质。学校教育的特征是:学校教育与 其他教育活动相比较它具有可控性强和达标性强的特点 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有 着对社会发展及人的身心发展的巨大功能。1.促进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 是为社会的延续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教育是沟通社会各方面、社会各地域及 世界各国社会的手段。通过教育增进了社会的交流和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现代教 育是开放的,网络手段的应用更加剧了教育的开放性,教育的正确实施对稳定社会 、倡导科学、弘扬道德风尚和加强法制都是有利的推动。2.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现 代教育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为遗传、环境与教育。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个体发

4、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对个 体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 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2 教育,尤其是学 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 更深刻的影响。3 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如在教育活动中 处理好主客观的关系及师生间的关系,使之有利于提高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 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满足个体特征的发展、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体创 新能力的发展。4 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从生命开始的“自然 人” ,经过教育过程成长为“社会人”

5、,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使个体积极地、能动地 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有:(1)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 (2)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3)教育的内涵扩大;(4)教育作用愈加重要;(5)教育的 不平等依然存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从范围看教育内容涉猎人类创造的古今中外各 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水平程度看有启蒙的、基础的、专业化的、高等 级的;从表现形态看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等等。教具与器材作用:是 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教具、图片、录音带、录像 带、计算机软盘、电视、计算机等等,成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学习工具,受教育者 操作

6、教育媒体接收信息、传递信息,教育媒体还对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教育内容的增 多与更新、学习者的方法等产生影响。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 变化,如教师的一部分或全部职能由计算机媒体代理,学校教育形式由家庭学习形式 代理。由此可见教具、器材等教育媒体在教育过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要素。现代 教育增长的模式特征:(1)规模庞大:不仅接受正规中小学教育的人数增多,接受成人 教育的人数更为庞大。(2)增长速度快: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数增长有着超常的发展 。(3)不均衡性:发达国家教育的增长快于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增长;许多国家中、高等 教育的增长又快于初等教育的增长。(4)波动性:由于人口在不同

7、年代有剧增和减少, 造成各级教育的规模相应出现剧增和空余。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由双轨制向单轨制急剧转变。建立起统 一的具有多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学校系统。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结构有变化。如中等 教育结构的变化表现为设立小学向中学过渡准备的中间学校;初中阶段开始实行定向 教育,升学和就业指导;中等教育最后阶段实行分科教学,成为高等教育的预备。又 如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高等职业大学大量涌现,在中国当代也出现了职业教育、远 程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表现在:区域上的不平等,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差别,成人文盲大部分集中

8、在发展中国家;还表现在性别上的 不平等,这种现象与一定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具 体表现是: (1)确立培养现代人的观念。(2)教育发展水平应有显著提高。(3)科学技 术在教育中普及和深化高。(4)教育手段方法信息化程度提高。教育内容科学化程度提( 5)教师的学历与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摆脱传统教育的桎梏 。(6)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将大大增强,个人的志趣和潜能将获得更大发展。(7)教 育制度不断创新,教育结构更加丰富多样。(8)现代教育是开放的,学校内部的开放、学 校向社会开放、教育进入家庭、国际间教育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第二章精神环境又

9、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文化:的广义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狭义概念是指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

10、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文化传递: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选择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的过程。学前儿童赖于物质环境的原因:如居住环境、饮食条件以及用以焕发精神、启迪智慧、锻炼身体的物质材料及玩具。由于学前儿童的生长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这就决定他们对物质环境的依赖性更大。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尚在形成中,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卫生、舒适、优美、丰富、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儿童在适宜的物质环境中生活,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可获得可靠的保障;反之,物质环境过差,则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展。政治对教育的影响:(1) 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权力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及拥有的

11、组织、人事权利,通过立法保障合法地实现教育目的;通过控制教育者的行为导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通过经济杠杆控制教育方向,并对办学权力进行严格控制。(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教育制度必须保证与政治制度的一致与相适应,教育制度往往都随政治发展而变革。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定向和支持作用。(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政治决定教育经费多少及教育经费的筹措。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 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即文化传导一定的经济政治的要求,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的性质与水平。如舆论文章、书籍、影视导向正是现实文化反映政治,政治的要求影响教育。(2)文化还可主动地相对独立地影响教

12、育。如传统文化观念,外国文化渗入都不是现实经济的反映,但却在影响着教育。文化水平对教育的间接影响表现为:文化发达(科技水平提高)- 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教育的物质来源,增进人口受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为:教师文化水墙-教育水平- 学生文化水平- 受教育水平-家长文化水平-下一代,而社会与社区文化水平,以及周围的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文化选择与教育的关系:文化选择以社会需要为基点,文化选择又有较强的人的主体性特点。文化选择与教育的关系是:一方面,教育选择有社会价值的文化;另一方面,按教育需要选择文化(学生能接受,有利于其能力的发展、知识增长、品德陶冶、

13、体质增强等)。物质环境对人生存的影响:如噪音、水患、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不良环境都造成社会危害;植树造林、设置自然保护区、修路、建房等则是营造美好环境。物质环境不仅影响人的生存与健康,也影响人的认知和伦理道德。适宜的环境,有助于人的认知活动积极化,提高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人的伦理道德的形成。人类已不限于受环境的影响,人类正在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驾驭自然、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和创造自然的理想,人对物质环境的创建反映着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的特色。政治体系 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理念、意识,这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标准,如对待四项基本原则的态度、主义、信仰等。二是权力机构,这里包括政治权力

14、、政治制度、政权机关、政党等。对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生活方式与习惯、生活情趣、生活内容、交往关系等),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托儿所、幼儿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是教育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实现与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因素。如未能控制人口的增长,则预期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中的教育战略重点,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人口对教育纵向结构的影响表现为接受各层次教育的学生人数要随着人口的变化而调整。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人口低速增长,

15、教育规模可以小,经费可以节省;人口增长速度跳动过大,则对教育规模和经费产生影响。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分两大类: 第一类:与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相对应的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成人社会化等成为成人之前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包括:初级社会化即出生到人学前要通过家庭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化;次级社会化,在校学习期间要通过学校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化。成为成人后的社会化,包括:第三级社会化,即就业后要通过职业劳动而进行的社会化;第四级社会化,即退休后要通过养老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个终身的过程(某一阶段的社会化成功,不等于可保证其后阶段中社会化的成功)。第二类:由社会期待不同而导致的如认知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特

16、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等 第三章智力是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括性。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 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 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 现象。这些形成人与人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就称为遗传素质,其中神经系统 的特点最为重要。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社会环境包括了社 会的物质生活、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感觉器官是 个体认识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它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等

17、五种感觉器官。在婴幼儿生理发展过程中,感觉器官的发育较早,这为幼儿认识世界 、学习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重视幼儿的感官训练也正是目前幼儿教育所强调的教育 内容。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 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教育观是人们 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生理成熟也就是指儿童身体的正常的生长与 发育,而生长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身高、体重等外部形态的增长,发育则是指儿童身体 内在的各部分功能的成熟。心理发展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各个方面的 发展。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儿童成长过程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法

18、与质变 的过程。遗传决定论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 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 供适当的时机而已。这一理论夸大了遗传及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视了影响儿童发展的 其他条件。其代表人物就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与“成熟势力学说”的创始人格塞 尔。环境决定论:这一流派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 天,在于教育。他们否认了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皮 亚杰的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有四个要素,即成熟、练习和习得 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由于这四个要

19、素的不断相互作 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皮亚杰强调儿童自身成 熟这一前提条件,也强调了后天不断的练习与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他的理论观点具有 一定的科学性与辩证性。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因为教育是根据一定的 社会要求,采用特定的内容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引导儿童进行各种活 动的过程。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托儿所、幼儿园向学前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系统 的教育。并取得家庭的密切配合,积极地影响儿童,从而为儿童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 开端。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

20、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作用, 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 个体发展从简 单到复杂。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遵循着这个规律。(2) 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 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大量的研究及 事实表明,身体的上半部分比下部分发育得早,内部器官比四肢发育得早。个体的心 理方面的发展也遵循着由中间到四周的发展规律,他们往往认识自己到认识周围的人 ,从认识自己身边的物体,到认识学校与社会。儿童经历的阶段:婴儿期(3 岁前);幼 儿期(36 、7 岁);学龄期(6、716、17 岁)。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仅是量变的差异, 也是质

21、的差异。每一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有其主要的活动形式 ,标志着该阶段的特征。这些阶段又按一定的顺序,相互联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 必要的准备,并为后一阶段所取代,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趋势。发展阶段又并 非阶梯式的,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发展 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 发展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变化,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皮亚杰把儿童智力 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正确儿童观:(1) 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

22、社会因 素多层次的相互结合、互作用的过程;相(2)发展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由于某一因素的 作用而发展,而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的动态发展过程;(3) 儿童是发展的主体,是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发展的,而不是被动地发展;反应。3 岁左右儿童 就能正确地辨别基本颜色,但还不能够正确命名,4 岁之后幼儿则能做到这一点。教 育者应尽早地为幼儿创设一个五彩缤纷的环境,促使其颜色视觉的发展。听觉的发育 :最新研究表明,新生儿就能辨别声音的基本差别并会出现原始的听觉集中现象,6- 8 个月时,婴儿已能分辨各种声音。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不断提高 。味觉与嗅觉发育:婴儿当他们闻到难闻的气味

23、,尝到不好的味道时,都会出现不舒 服的表情或姿势,如皱眉、哭泣、头扭向一边等。一般学者认为,味觉是儿童早期最 发达的感觉,因为它具有保护生命的价值。因此,教育者应经常为幼儿提供发展味觉 与嗅觉的机会。触摸觉的发育是婴幼儿用来认识周围世界的重要手段,新生儿出生后 就是依靠触觉(而不是视觉)而吃到母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触摸相关的运动觉也 逐渐成熟,其感受性也愈来愈精细。如让幼儿用手掂一块积木的重量,然后要他从许 多不同重量的积木拣出一块与它同样重的来,结果 4 岁幼儿的错误率为 70,而 7 岁 儿童只有 37。因此,幼儿触摸觉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训练中发展起来的。教育者 可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及

24、在日常实践生活中促进幼儿触摸觉不断精细、敏感。动作及运 动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动作技能会 进一步加强,如掌握走、跑、跳、投、攀、爬等动作,并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活动 中发展起运动能力,学会了更为复杂的动作技能,为幼儿认识世界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儿童心理的发展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1)智力的发展。所谓智力是指儿童认识周 围世界的能力的概括性特征。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 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2) 语言的发展。随着大脑的成熟 及与他人交往的不断扩展,儿童的语言发展也十分迅速,到 3 岁左右时,儿童已基本

25、 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主要表现在词汇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 展上。(3)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期是情绪情感十分丰富的阶段。以后随着年 龄的增长与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其情绪情感逐渐分化。在多种分化的情绪基础上, 幼儿时期出现了一些高级情感,这些情感的产生成为幼儿社会性行为产生发展的内部 动力与催化剂。掌握词汇种类的顺序:首先,儿童掌握词汇种类的顺序为:先掌握词 中的名词、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后掌握虚词中的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而实 词中的副词、代词、数词掌握却比较晚。其次,儿童掌握词汇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深 化。儿童掌握的词汇都是与其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在此基础上,儿童

26、也掌握一些较 为抽象的词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词义的理解与掌握也有所提高。学前阶段是 书面语言发展:儿童通过教育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字,阅读简单的画书。儿童能够学 习汉语拼音,但目前对学前识字教育还存在着争论。一般认为,对幼儿进行识字教育 一定要慎重,要与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相结合,使幼儿在快乐中接受识字教育。遗传 决定论的主要观点有:(1)这一学派认为人的天赋或本能决定人的发展。 (2)一个人的能 力、性格、兴趣等都是与生俱来的,由遗传决定的。环境和教育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 的作用,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前途。(3)遗传决定论为自由教育理论提供了依 据,要求教师让儿童自由发展,不干预儿童发

27、展的自然进程。(4) 这种理论强调生物学 观点,贬低人的社会性。培养幼儿观察力的主要方法:(1) 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2)培 养独立观察的能力;(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4)引导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5)发展 儿童的语言。 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1)生物成熟的影响 ;(2) 练习和习得经验的影响,它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所获得的经 验的作用;(3)社会传递的影响;(4)平衡化的影响。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 类型的智力:第一种叫做语言智力,第二种是逻辑或数学智力,第三种是音乐智力, 第四种是空间或视觉智力,第五种运动智力和身体智力,第六种人际智力

28、,第七种内 在智力或内省能力。陶行知 “六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把儿童头脑中的迷信、 成见、曲解幻想解放出来。(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 造力。(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允许儿童发问,让儿童在自由发问中发 展自己的创造力。(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 水、日月,以及社会的士、农、工、商。要解放他们活动的空间,从而扩大儿童的眼 界,以发挥儿童的创造力。(6)解放儿童的时间。幼儿园要给儿童自己学习、活动的时 间、但不要把儿童全部的时间占去,让儿童有学习人生的机会。清末民初幼教机构三 大弊病指:(1)“外国病” 。

29、完全地套用外国的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并不考虑是否适 合本国的儿童;(2)“花钱病”。学费昂贵,是只有上层人物的子女才可以享受到的教 育;(3)“ 富贵病” 。教学环境和物质条件过分奢侈华贵,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平民大众 的生活水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一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 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 根据做的方法;二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可见,“ 教学做合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陶行知对教师的要求是:(1) 奉献精神。陶行知认为

30、 奉献精神是二切教师的灵魂。它是决定教师事业的内部因素。教师也只有拥有了奉 献精神才会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2)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师 为教,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求真就是追求真理,永做真人。(3) 以身作则陶行知对教师的要求是:(1)奉献精神。陶行知认为 奉献精神是二切教师的灵魂。它是决定教师事业的内部因素。教师也只有拥有了奉 献精神才会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2)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师 为教,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求真就是追求真理,永做真人。(3) 以身作则, 自化化人的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师为教,主张“教师以身作则”,为儿童起到榜 样的作用。(4

31、)不断开拓,勇于创造的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勇于 开拓,勇于创新。他指责那些保守、落后,不知进取的教师是“天天卖旧货”,“ 依样画葫芦”。张雪门基本教育思想: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相统一儿童身心的发 展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身心并不能自己单独发展,全仗周围环境的反 应。这里所说的环境并不单指自然的环境,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群的社会环境 。他认为“有了母子关系,就有了同情的发展;有了社会的关系,就有了思考、道 德的发展;有了生产与消费者相依赖的关系,就有了发展谋生的欲望。所以在穷兵 黩武的社会里,畏惧的情绪自然要受压抑;在冷酷残忍的社会里,怜悯的情绪自然 不容易发生;生活在

32、复杂的社会,感受的反应力当然是极灵敏。以此类推,个人固 有的性质如何发展,常常受社会无形中的暗示。张雪门把人类对环境的反应分为三 个时期:第一时期,心身结构尚未完全,无能力适应环境;第二时期,心身健全, 然而仅足以适应环境;第三时期,人类心身达到最高程度,对于环境不但能适应, 而且能创造。张雪门课程的来源及特点:来源(1)儿童自然的诸般活动 (2)儿童与自然 界接触而生的活动(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的活动;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 于儿童的需要者。特点 (1)“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 的一切,都是整个的。”(2)“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

33、的希 求。”(3)“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张雪门认为组织课程的标 准是:(1)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2)课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3)事前应有 准备,应该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需有远大的目标。(4) 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须 合于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5)动作中须使儿童有自由发展创作的机会。 (6)各种知识 、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于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张雪门制定教材标准是:(1)教材 须适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2)教材须适合于社会普遍生活标准。 (3)教材须适合于 儿童目前生长阶段中的需要。(4)教材须适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张雪门幼稚园的 教学法特

34、点:(1)教学做合一。张雪门认为:“幼稚园教学法所根据的重要原则只有一 条,便是行动。儿童怎样做,儿童怎样做,就是怎样学,怎样学就该怎样做。(2)教 材与教法融为一体。张雪门说过在幼稚园里,“教材和教法是一件事”,“没有教材, 就没有方法;没有方法,也就得不到教材。方法,本来是从教材上产生,并不是离开 了教材,更另有方法。”(3)自由自动教学。张先生认为,蒙台梭利的自由自动教学法, 在中国可以应用。(4)制定儿童能力目录表。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制定出不同的 能力目录表。制定目录表的用意是“使儿童的情绪、心智、动作、社交、道德状况的 发表,获得一种标准。” 第五章/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过程把

35、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 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决策层规定的,是对全国 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依据有:我 国教育方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全面发展的教育意义 (1)体育 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智育目标。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 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 步的动手能力。(3)德育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 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

36、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 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朝的性格。(4) 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 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学前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体现了 我国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说明把儿童全面和谐发展本身作为学前教 育的根本目标:美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如美国一个有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方案的教 育目标是:(1)帮助每个儿童经验智能的增长和接受环境刺激; (2)帮助每个儿童成为情 绪稳定的人;(3)帮助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良好适应者; (4)帮助每个儿童获得健康的身 体;(5)帮助每个儿童提高审美能力。 第六章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

37、的游戏,它包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 等。有规则的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 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 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 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 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所谓转换性即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 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 的需要学前儿童的游戏主要以下特点: (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 (2)游戏是自由自 在的。(3)游戏

38、是愉快的。(4)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在创设活动区的过程中应注意 以下问题(1)活动区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培养目标 本班的实际情况本阶段的教育重 点。(2)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应材料和玩具多样化。 材料和玩具摆放清楚、明确。(3) 活动区的布置要合理:所谓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 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 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各活 动区之间的转换性。教师在组织指导儿童开展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1)丰富儿童的 知识经验。 (2)尊重儿童的意愿。(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

39、个别教育。( 4)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在 游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一个 3 岁的儿童把玻璃杯拿在手里当话筒煞有介事地唱歌 的时候,就充分表现出他的创造力。如在搭积木、做手工的时候,就要去想像,去思 考:我想搭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用什么搭?怎样搭才像?然后创造 出一个新的“产品” ,这个思考,想像的过程就是孩子发展创造力的过程。成人对儿 童的游戏的片面认识不同于成人玩,游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 践中,家长和教师却仍然存在着认识模糊、偏差的现象,如有的家长认为游戏只是 玩,儿童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有的教师

40、则认为游戏仅仅起到调剂儿童生 活,放松情绪韵作用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克服紧张情绪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他 们选择一件玩具。这个玩具代表了他所惧怕或不喜欢的东西。在游戏中操作和摆弄 他,能够使儿童消除害怕或者厌恶的情绪,在游戏中儿童扮演医生或护士,津津有 味地玩着打针的游戏。有的孩子在娃娃家中哼着歌曲哄娃娃睡觉等。在童年的游戏 中身体得到锻炼大量的运动性游戏,也是儿童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当孩子们在 跑、跳、攀登、爬的活动中,加快了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增强体力,使 他们的动作变得协调、身体越来越结实。而当儿童在从事玩沙、绘画、拼图等需要 小肌肉活动的游戏时,可以训练手指、手腕、手掌的灵活性

41、,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使儿童变得更加灵巧给儿童充足游戏时间:儿童在 2 岁以后逐渐开始了游戏活动, 他们除了睡眠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另一方面,无论是哪类游戏 都需要充足的游戏时间去探索和尝试。只有充足的时间,儿童才可能真正投入、探 索和享受游戏的快乐。如果游戏时间仓促,儿童无法深入了解玩具的特性和玩法, 会降低游戏的作用,也会阻碍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因此在幼儿园里,既要给儿童比 较充分的自由游戏的时间,又要以游戏的方式去组织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使 游戏成为教育的基本活动创设户外游戏场地是幼儿户外活动的空间,室外的游戏场 地要平坦,有遮荫外,不远离活动室。各个班级最好有专用的游

42、戏场地,同时全园 也要有公用的游戏场地。游戏场地要放置一些大型的设备和用具,如体育游戏的大 型器械和玩具、大型积木等。室外场地的布置要合理,以不妨碍儿童奔跑、活动为 原则,避免因设备密集而妨碍儿童的活动和发生不安全的问题。材料的种类应当适 合不同孩子的能力和经验如在益智区中提供的拼图玩具,其难度和复杂程度应有所 区别,在操作区中提供大小不等的串珠活动等,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其中找到适合 其能力和经验的材料。游戏材料既可以是成型的,也可是未成型的,以激发幼儿的 创造力。材料既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更可以鼓励家长参 与搜集,使家园教育同步化。既提供幼儿单独玩的游戏材料,如拼图,也

43、提供合作 的游戏材料,如玩水、玩沙等,满足幼儿独自探索和与人交往的不同要求。多样化 的玩具和材料应当有系统地分类放在开放性的、低矮的架子上,或者用透明的容器 分类摆放,如筐、篮子、盘子等。同时也要用文字或图案来表达物品存放的位置。 通过上述方式即帮助幼儿轻松顺利地拿取和收拾物品,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便 于教师管理。活动区的界限 :(1)平面界限的划分。教师通过地面的不同颜色、图 案或质地来划分不同的区域。如在娃娃家里的地面上刷上温暖的红色,在积木区的 地面上铺上地毯等,让幼儿看了一目了然,很快就会记住不同的区域。(2)立体界限 的划分。教师运用架子、柜子或其他物体隔离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形成封

44、闭或开放 的空间。教师运用的隔离物不可太高,最好适合幼儿的视线和高度,以便他们能够 清楚地辩论区域。(3)悬挂张贴不同的标牌或装饰物。教师可以用写有相关活动区的 文字、图片或装饰物帮助幼儿认识区别各个区域。活动区的规则是保证活动区活动 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要善用环境来暗示规则,如整齐有序的材料摆放 、清楚明显的标志都会潜移默化地鼓励幼儿玩后把原物放回,收拾整齐。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明确制订一些规则,如每个活动区的人数,进入活动区的标志,在每个 活动区应当如何开展活动,活动后如何收拾整理等,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角色 游戏的价值表现在:(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

45、各种角色 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扮演角色的认识,儿童可以体会到这些角色的行为特点, 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在角色游戏中需要儿童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开展游戏 ,这都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的良好时机。(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在角色游 戏中儿童重现那些愉快和温暖的经历。对于儿童来说,那些愉快的经历是十分难忘 的。同时它可宣泄一些消极情感,促进其情绪健康发展。(3) 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通过不断扮演体验各种角色,他们 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大大增强了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的注意事项(1)逐步投放 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的应用,

46、营造富有吸引力 的游戏氛围(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儿童只有掌握一定的 建造知识和技能,才能独立地进行结构游戏。幼儿园各年龄班应学会的结构知识和 技能。(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在结构游戏中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要学 会观察、诱导、鼓励、评议、示范等指导策略。(4) 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 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 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应做到:(1) 不强迫,让幼儿有真正 的自主选择权。(2)鼓励儿童进行尝试,激励儿童不怕失败,在儿童集体中总是有一 些儿童害怕尝试新活动区内不知如何是好。

47、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到这些儿童的行为表 现,并且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活动;并示范一些基本玩法如堆高、铺平等,并且对他们的作品表示赞赏和鼓励,使儿童获得成功的经验。(3) 不限制,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第七章独立自主性原则(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2)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发展适宜性就是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发展 研究成果,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 实践。它包括: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综合性原则是指在课程设计和教 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 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

48、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 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启蒙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 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实质是 启蒙教育。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 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智力一般分为一 般智力与特殊智力。一般智力是指进行任何活动都要运用的能力。特殊智力是指完成 某项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 生的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这方面的能力就是感知能力。观察力观察是指人们有目 的、有计划

49、、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观察就是随着人们的语言和思维的产生与发展, 人们的感知活动逐渐受到语言和思维的支配与调节,发展成为一种独立、有相对稳定 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过程。注意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人的 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就是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而离开 了其他的事物。我们把这方面的能力称为注意力记忆就是感知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经过了四个过程,那就是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方面的能力就是记忆力 。想像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这就是 想像。语言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能力,是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双向活 动过程。语言能力包括了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独立自主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如下:(1)生活方面。通过生活技能的培养树立儿童正确的生活态度。 (2)动作方面。教 师要注意让儿童学习控制自己的动作,从而使儿童了解自身与社会的关系。(3)待人接 物。培养儿童与人相处的社会行为。(4)学习的自主性。除了让儿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 础知识外,另外就是让儿童从小“做学习的主人”。独立自主教育中也应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1)教育在儿童独立自主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给儿童提供多种 机会,让他们把在幼儿园学来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