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说下面是什么乐器?,琵琶,箫,二胡,下面三种乐器你认识吗?,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上饶中学 王苏芳,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明清时期的琵琶独奏曲。原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夕阳萧鼓等曲名。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首次将它改编成民族乐合奏,后又改为春江花月夜乐曲共分为九段,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各段标题是: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a)乃归舟、尾声。 作品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初听春江花月夜,同学
2、们觉得此曲美吗?具体又美在哪些方面? (从乐器的音色及音乐的意境切入)。,(1)美在音色。二胡的音色明亮、抒情,洞箫的音色古朴,琵琶的音色优美、刚劲,古筝的音色悠长。(2)美在意境。音乐给我们的感觉是:有山有水,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典雅古朴的意境,也有优美飘逸意境等。,请欣赏第一段:江楼钟鼓,琵琶-鼓,洞箫-钟,月末升起,江面恬静 (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用由疏而密的节奏,由慢而快的速度,由强转弱再渐强的力度,模拟低沉的鼓声。箫吹出轻巧的波音,速度 由慢渐快,犹如 远处钟声的回响。),月上东山(主题旋律),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
3、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视唱主题旋律:,“鱼咬尾”,“鱼咬尾”,“鱼咬尾”,音乐游戏:“鱼咬尾”,1、用“1、3、5”三个音符进行旋律接龙: 11335- 5533113153 2、用五声音阶“1、2、3、5、6”创编旋律接龙: 123566532113235-56513,“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请欣赏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并感受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发展手法。,请欣赏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并感受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发展手法。,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
4、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换头合尾”的变奏法: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它的每一段结尾部分都是一样的,而前面的音乐都有所变化,这就是中国传统乐曲中常用的“换头合尾”的变奏法。它是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旋律,它能起一种对比统一的音乐效果,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演奏效果,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乐曲的意境或音乐主题。,渔歌唱晚,1、你想象中的“渔歌唱晚”是怎么样的?用什么乐器主奏最合适?,(第六变奏),2、听音乐、思考: 音乐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变化?分别描绘了什么情景?,首先由箫主奏如歌的旋律,表现了渔歌四起,由远而近,渔翁们在归途中悠然
5、自得地边摇橹边唱着丰收的歌谣。然后音乐突然变快,乐队合奏,把人们兴奋、欢乐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听音乐,思考1、这段音乐与前面几段音乐在情绪、力度、速度上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表现了怎样的画面?,2、请给这个音乐取个小标题。,琵琶用轮扫有力的弹奏,似渔舟破水。 古筝划奏,大鼓滚奏,似波涛拍岸,乐曲速 度不断加快,旋律气势磅礴。,洄澜拍岸(第七变奏),欸乃归舟,(第八段 ),假如你是一位音乐家,根据这个小标题你会描写哪些音乐形象?怎样来表现这些音乐形象?(提示:可从乐器演奏方式、节奏、旋律线、速 度、 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方面考虑),欸乃归舟,音乐开始,乐队奏出起伏不断的旋律,那 是对划船动作的
6、描写。筝始终模仿水声由低而 高划奏,当加快速度、增强力度,把音乐推向 高潮后,即转慢速。生动地刻画了归舟破水的 意境。,尾声,二胡和箫先后奏出悠扬的主题,自由的曲调再现了引子特征。结尾处速度渐慢,力度渐弱,直至消失。表现了归舟远去,春江更加宁静,令人回味无穷。,课堂小结:,1、曲式结构: (1) 江楼钟鼓(引子部分) (2)主题乐段: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 (3)主题乐段变奏:渔歌唱晚、洄 澜拍岸、欸乃归舟 (4)尾声2、重复乐句:3、创作手法:换头合尾4主要乐器:琵琶、二胡、古筝、洞簫等,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唐代】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