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222719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单元学习导引,内容概述,战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连三月”的烽火、“抵万金”的家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千百万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战争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暗淡了刀光剑影、荒芜了烽火边城,战争淹没不了熠熠生辉的人性和人类对和平永恒的向往! 烛之武退秦师叙述了在秦晋围郑的背景下,烛之武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能言善辩、智退秦师的故事。 荷花淀以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人们的斗争生活为背景,运用对话、细节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群勤劳机智、积极向上的青年妇女形象。 赤壁之战细致描写了赤壁之战的政治背景和各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一个个历史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永别了,武器

2、以“一战”为背景,通过亨利从热情参战到退缩逃避的过程,表达了反战主题。,学法指导,抓住小说的文本特征,以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为 重点。 1.分析小说线索以理清脉络结构与情节,从而把握主题。 2.通过分析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比如对荷花淀中对话描写的解读,是理解人物的关键。 3.不可忽视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对小说情节的推动。永别了,武器开头景物的描写、荷花淀诗意环境的描绘都是鉴赏的重点。 4.了解倒叙、伏笔、呼应、抑扬、悬念、误会等小说表达技巧,明确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7 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得益,课前预习,文

3、本精解,课堂演练,美文赏读,素材积累,开篇得益,出 关 徐 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鉴赏: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

4、,这对于士卒来说,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中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士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

5、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课前预习,一、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30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到郑国时,郑国没有

6、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3.相关知识 (1)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记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而史记等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则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的。 (2)左传 左传是我国

7、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了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中记录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倡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迭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二、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

8、说( ) (4)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1)“已”通“矣” (2)“共”通“供” (3)“说”通“悦” (4)“知”通“智”,2.一词多义,答案:(1)假设连词,如果没有 形容词,贫贱,地位不高 副词,暗暗地 副词,稍微 (2)名词,疆界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动词,封合,封闭 动词,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爵号,答案:(3)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境 名词,边邑 形容词,目光短浅,鄙陋 (4)动词,推辞 动词,告别 (5)语气词,表示祈使,还是 代词,那 代词,他的,答案: (6)语气词,表示陈述 疑问代词,什么 疑问代词,哪里 (7)介词,和、跟 动词,结交,亲附,答案: (8)连词,

9、因为 介词,拿,用 连词,表示目的,来 介词,把 (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这件事 代词,指秦军 动词,到,去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3.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 ) (2)与郑人盟( ) (3)夜缒而出( ) (4)朝济而夕设版焉( )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7)若不阙秦( )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9)邻之厚,君之薄也( ) (10)共其乏困( ),答案:(1)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 (3)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4)朝、夕:都为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5)东、西:都为名词

10、作状语,向东、向西 (6)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 (7)阙:使动用法,使亏损,削弱 (8)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9)厚、薄:都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厚、变薄 (10)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答案:(1)不能 (2)掌管事务的人,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答案:(3)把当做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出使的人 (5)那个人,指秦穆公,答案:(1)判断句 (2)判断句 (3)介词结构后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介词结构后置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7)宾语前置句 (8)省略句 (9)省略句 (10)省略句,5.特殊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3)

11、以其无礼于晋( ) (4)且贰于楚也( ) (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7)夫晋,何厌之有( )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10)辞曰:“臣之壮也”( ),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6.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 (2)烛之武被请求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 ; ,!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表现在

12、: , , 。,答案:(4)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5)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4)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 (5)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这是不仁道的;“ ”,这是不明智的;“ ”,这 是不符合武德的。,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整体把握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全文中心写了什么事?其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参考答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这样一件事:秦晋军队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去见秦君,说服了秦君退兵。后来晋君

13、也撤兵。从而免去了一场战祸。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其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第三部分,烛之武见秦伯后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不帮助郑国的危险。第四部分,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秦军撤去。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君易

14、于接受。,二、局部揣摩 1.文中所述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个原因吗?如何看待这个原因?,参考答案:原因是“(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但这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借口。不同意。真正的原因是灭掉郑国,占其土地。也正是这一原因,秦国担心一时吃亏,撤军而去。,参考答案: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能接受规谏,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15、,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境地。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强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

16、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其不能不存有

17、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4.本文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全部说词虽只有125个字,却有好几层意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试加以分析。,参考答案:第一层,承认郑将亡;第二层,亡郑对秦有害;第三层,存郑对秦有益;第四层,晋对秦有害。,三、开放探究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也有人不以为然,说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之时,毛遂自荐呢?反是靠了佚之狐的引荐才有了赴敌营的机会。 你如何看这个问题?,思路提示一:没有佚之狐的慧眼识英雄,就不会有烛之武的智退秦军力挽狂澜。烛之

18、武是千里马,佚之狐则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思路提示二: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雎、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地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蹉跎中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致敬!,课堂演练,剖析:

19、A “缒”应读zhu。,剖析:C A项,“知”通“智”;B项,“共”通“供”;D项,“说” 通“悦”。,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秦伯说,与郑人盟,剖析:C C项,无礼,古今义都是“没有以礼相待”的意思。A项,行李,古义是出使的人;今义是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B项,东道主,古义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是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D项,夫人,古义是那个人,此处指秦穆公;今义是尊称,指一般人的妻子。,剖析:B B项中和例句中的“济”均为“渡河”的意思。A项,“济”为“救济”。C项,“济”为“有益”。D项,“济”也为“有

20、益”。,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剖析:B B项,为宾语前置句,A、C、D三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美文赏读,永远的烛之武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

21、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满字里行间。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部次长金贝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

22、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

23、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赏析:是什么让烛之武义无反顾地出使秦国?是国家利益。在所有优秀品质里面哪一个最重要?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人们常说,祖国利益高

24、于一切,是的,无数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存在人们心中的丰碑。文中在歌颂他们爱国精神的同时,反复提到他们是有准备的人,他们不就是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奉献吗?所以,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做一个时刻准备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贡献一生的人!,素材积累,【内容素材】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煌壮举,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适用话题】 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人生的智慧。,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