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2.7《元曲五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22241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2.7《元曲五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2.7《元曲五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2.7《元曲五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3 页元曲五首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 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2 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二、能力训练点1 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 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2 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教学法构想一、教法1 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2 通过诵读指导,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3 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二、学法1 借助网络等媒体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2、2 反复诵读,抓住形象,体会情思。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 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 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

3、日趋衰落。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 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 ,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 “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3)元代商业繁荣, 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

4、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 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 于是散曲得以大盛。第 2 页 共 3 页(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 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 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 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后则南宋亡于蒙古, 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加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异常紊乱, 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 ,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

5、形式来宣泄怨悱无奈。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教师提示:要抓住文学发展的内因,即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元曲无论是散曲或杂剧,都是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 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情感。曲牌是每首曲的乐谱名称,相当于宋词的词牌。元散曲可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是一首独立的只曲,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和小曲。不超过五十八字,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如“水仙子” “山坡羊”等。不同的曲牌各自有不同的句数、字数,每句的长短又不同,而且用字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作者

6、一定要按曲牌的要求填写曲词,不可更改。套数沿自诸宫调,它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 并且要求一韵到底。套数中间的曲调可以根据内容的要求在同一宫调内选用,调数也可多可少, 有些曲子还可以任意增加句数。散曲里还有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带过曲”,它原来是同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支曲调,如“中吕”里的“十二月”带“尧民歌” 。带过曲有三支相连的,如“南吕”里的“骂玉郎”带“带皇恩” 、 “采茶歌”,但比较少见。在字数方面,无论小令或套数, 都要按曲牌的规矩填写曲词,但作者可在曲牌的正文之外,在句首或句中加添一些文字作帮衬补助之用, 使曲中文字气脉连贯、词意清楚。这些额外加添的

7、字称为衬字。一般都使用口语。在音韵方面,元散曲没有入声协,余下的平、上、去三声,可以混合使用 ,比较自由 ,使作者不致因韵脚受平仄限制而妨碍其表达和创作, 这是押韵的一个解放。但是散曲押韵,必须一韵到底, 中间不得换韵,有时甚至是每句一韵。在这方面,格律又较诗、词严格。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可让他们课下查找:名(姓名、字、号、谥号) 、时(生卒年、时代背景) 、地(籍贯、主要生活地区) 、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 、评(后世的评论、作家的创作风格) 。四、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分析:正宫醉太平刺世 “人皆嫌命窘,谁

8、不见钱亲?”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 “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滚”字用在此处,特别形象妥帖,把那种甘愿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脸刻画无疑。散曲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9、。本曲全用口语,语调泼辣大胆,嬉笑怒骂,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 “葫芦提倒稳” ,结句以消极反抗的口吻申明自己的不合作的处世态度。表面上似乎说稀里糊涂倒安稳,其实是作者的反语。这颇像清人郑板桥的“难得第 3 页 共 3 页糊涂” ,其实正是伤心人的愤激之语。只有作如是观,方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双调夜行船秋思语言典雅瑰丽,善于化用典故,不离本色,押韵尤妙。全曲充满了文采。这套套数表现了马致远的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表面上似乎作者与世无争、及时行乐,实际上是作者愤世嫉俗,牢骚太盛之语。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但是,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对写作的启示

10、:无论语言典雅还是通俗,只要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感情来就是好文章。将不同风格的语言相结合,打造出有深刻内涵的文章。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分析: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写作时,有自己独得的秘密。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共写了六个图景:“孤村” “落日” “残霞” “轻烟” “老树” “寒鸦” ,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

11、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 “绿” “白” “红” “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双调大德歌春是用春日即将回归大地的景象表达游子依旧滞留他乡的情怀。对写作的启示:哀伤的景物可以表达愉悦的情感,同样欢乐的景物也可以传达哀伤的感情。这种

12、写法往往可以将情感进一步升华。常见的情景关系图: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六、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 (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分析:(1)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 (2 )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桃花之艳丽明亮,最易让人兴时光易逝之感。香风、暮雨适足以增其愁绪。此处“滚滚” “醺醺”“阵阵” “纷纷”等叠词的使用,渲染自然界细微之变化,强调人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3 )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文句点化自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此处不避重复,化熟为生,化俗为雅。 “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 “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相思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 “新啼痕” “旧啼痕” ,表明整日以泪洗面,着一“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 “断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与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复的使用,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