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荷塘风起课件鲁人版必修.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221990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荷塘风起课件鲁人版必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荷塘风起课件鲁人版必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荷塘风起课件鲁人版必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荷塘风起课件鲁人版必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荷塘风起课件鲁人版必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荷塘风起,自读文本,开篇得益,课前预习,文本精解,课堂演练,美文赏读,素材积累,开篇得益,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鉴赏:开篇两句遇景入咏,细味又有诗人的主观感受: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诗人在第三、四句中不但书写出一种闲情,也同时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是“风送”香气;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

2、境界的清幽绝俗使诗人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南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了梦乡。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这首诗既写夏夜南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却引人渐入佳境。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韵味。,课前预习,一、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 颜元叔,1933年生,湖南茶陵人,台湾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致力于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以刀的笔,刻画着时代的斑斑点点,鞭笞之间,固是怒目金刚,看看流脓淌血,纸背却怀着一

3、副菩萨心肠。他凭知识良心,去丈量历史,去入世生活,故可在重浊之中见清澈,在嘈杂中闻清香。”(见台湾出版的散文集台湾散文十大家卷首“评语”)著有散文集人间烟火玉生烟颜元叔散文精选集等。,2.写作背景 20年前,作者在建国中学上学时,总在植物园里玩,植物园里的荷塘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作者20年后旧地重游,又见荷塘。抵挡不住荷叶荷花馨香的诱惑,重游荷塘,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含蓄凝练地表露了作者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和执意与荷为伍的人格追求。同时也对植物园的生存环境、荷塘的优美环境遭到破坏,表示惋惜、忧虑、愤怒,此外,还表达了对改善环境的期盼之情。 现代社会人类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

4、展,同时人类惟一的家园地球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热爱自然、在自然中寻求精神慰藉的人们心灵中留下了莫大的创伤。绿色不再、清新不再,广袤的天地间竟容不下一方小小的荷塘。本文正是对美好自然的呼唤,正是对戕害自然的社会之风的申斥。,3.相关知识 颜元叔先生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在美国的大学得到的是英文文学博士学位。中国在国外得到博士学位的人大概90%是研究中国或者是研究东方的,可他是莎士比亚专家,是台湾出来的英国文学史的专家。他回到台湾以后,跟台湾大学的校长朱利文(音)教授合办了一个比较文学会。对台湾的学术界研究世界文学和各国文学跟中国文学的比较有很大的贡献,对英文教学也有自己的实践理论。他做过

5、台湾大学的外文系主任,在台湾的文学界以散文出名,他的莎士比亚研究和英国文学研究等专著现在陈列在大学图书馆里。 颜先生虽然受西方影响非常大,但是他的文字依然非常清醇,西方的影响并不明显,他写的都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世俗的生活。,二、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答案:(1)jn bi li xn d xin hu nin l lu chng chn yng yng,答案:(2)澹澹 赡养 瞻仰 麻秆儿 枪杆 百尺竿头 如兰之馨 罄竹难书 渲染 喧闹 寒暄 煊赫 心扉 芳菲 绯红 诽谤 悱恻,(2)形近字组词,2.熟语集释 (1)美中不足: (2)一叶扁舟:,答案:(1)虽然大体

6、很好,但还有不足。 (2)扁舟,小船。像一片小树叶那样的小船,形容船小而轻。,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整体把握 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描摹景物,同时把自己独特的感受、精妙的思想、浓烈的情绪借助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请找出体现作者游踪变化和思想感情变化的语句,并概括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荷花的,荷花之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参考答案:作者游踪:“斜刺里往荷叶荷花深处走去”“走向荷池与莲池间的长堤” “站在长堤上,面朝西方”“走过长堤,到池边的尖顶亭去”“从尖顶亭望过去” “走到荷塘的西侧”“在园内转了一圈”。 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恢复旧交”“激奋的心情依旧”“振奋”“意兴

7、”“飞扬” “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瞬间的多彩的神会”“愿莲子坠落,坠落在池中的污泥里,生长出更多不染的生命”“让生活的齿轮暂且在这里停刹”“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那荷花荷叶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文章以荷花为描写的主体,从荷花的动人之美、生命力的顽强和遭受的摧残三个方面描写荷花。 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荷花的香,第三段主要写了荷花的色,第四段主要写了荷花的形。荷花之美就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二、局部揣摩 1.如何理解作者写荷塘周边环境的那些具体内容?,参考答案: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荷塘周边环境:池中小岛的丛杂芜秽、池对面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植物园周围的噪音与废气。这些内容都是作为荷塘之美的对立

8、面出现的。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池中小岛昔日之景色优美,今日之丛杂芜秽,是表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糟蹋;写池对面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对荷塘的遮挡和局部封杀,是表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侵占和挤压;写植物园周围的噪音与废气,是表明人为的环境污染不仅破坏着大自然的宁静,而且使人自身的生活质量不断恶化。,2.“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我在长堤中间停步,尽量把脚尖逼近水池,弯屈膝盖,压低视线,向荷叶间望去,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怎样理解这一段落中的描写及其所反映的作者的情感?,参考答案:这段文字看似寻常,但却

9、把荷池、荷香与“我”三者浑然变成一体,形成一个令人生命振奋、意兴飞扬的另一世界弥漫着荷花的“扑面的芬芳”,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的荷塘世界。在这里,作者兴致勃勃地“逼近水池”“弯屈膝盖”,积极地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荷为伍,执意与庸碌的旧我决裂,扬弃现实的污浊,含蓄而凝练地表露了自己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和众浊之中见清澈的风貌。这段精彩的描绘,可谓全文之枢纽,照亮全篇,是作者为具体描写“荷塘风起”这一人化自然所作的铺垫和渲染。,3.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刻画了一个正在岸边作画的儿童的形象,刻画这一形象有何寓意?,参考答案:(示例)(1)作画的孩子正是作者心中的“不染的生命”,一个“小爱荷人”

10、,寄托了作者的希望与追求。 (2)孩子可以尽情地享受这荷塘美景,而我却公务繁忙无暇尽情享受,表达出了作者无奈的心情。 (3)孩子尚且懂得欣赏美、爱护美,难道我们大人还不如一个孩子吗? (4)呼唤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大自然,关爱生活环境,共同为后代子孙保留一份自然之美。(这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大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思路提示:同:(1)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都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衬托手法。(举例略) 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营造了一个清幽的意境,这主要是由作者细腻的文笔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决定的。荷塘风起描写了一个荷香芬芳、宁静

11、翠绿的世界,由阳光、荷叶、清风和“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形成了明丽的意境,从而使文章奇异鲜润。,三、开放探究 走近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我们陶醉于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而颜元叔将有形的荷叶与无形的清风融为一体,为我们营造了“荷塘风起”的美境。 试把两者作一个简要的比较,分析一下两文所营造的意境及运用的手法有何异同。,课堂演练,剖析:C A项,“刹”应读“ch”;B项,“蓓”应读“bi”,“芜”应读“w”;D项,“踞”应读“j”,“塞”应读“s”。,剖析:D A项,瑕暇,剌刺;B项,采彩;C项,堕坠。,2.下列各句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每次经过荷塘,来去匆匆,无瑕走离工作的道路,斜剌里

12、往荷叶荷花深处 走去。 B.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轻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采的神会。 C.愿莲子坠落,堕落在池中的污泥里,生长出更多“不染的生命”。 D.对称均匀的花瓣,平敷在空气里,高踞荷秆顶,花心上升成一个锥体,坦坦然任风在花瓣间流连冲刷。,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带刺的荷秆满富弹性,把肥大的荷叶拨回原处,依旧摊开胸怀,承受着天,云,雨,露和微风。 B.他引用了德兰修女的一句话来勉励我们:“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C.木质的建筑物已为钢筋水泥的历史博物馆所取代,庄严有余,雄伟有余,却把荷塘给镇压住了。

13、D.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鸮笑地铺入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是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剖析:D A项,应为“承受着天、云、雨、露和微风”,并列词语用顿号;B项,句号应在引号外;C项,历史博物馆应该用引号。,剖析:C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使用对象错误。无人问津:没有人过问或尝试。使用正确。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使用正确。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不合语境。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含

14、褒义。不合语境,此处应为“一发而不可收拾”。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使用正确。,5.(2017全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剖析:C 本题考查辨析

15、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应在“是建院90年来”前加上“这一年”。B项,“使”导致第三分句主语残缺,去掉“使得”一词。D项,搭配不当,“录取”与“名额”搭配不当。,美文赏读,古巷深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地生活,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是一片闲适悠然的情怀。自懂事以来,便居住在这青瓦白墙的古巷中。清晨,巷口包点铺的香味和着小贩的叫声氤氲在雾气里;隔着木门可以听到拖鞋打过青石板路面的响声,踢踢踏踏,像一首慵懒的歌,执一柄密梳,坐在雕花窗前,细细地理顺,理顺心中的烦闷苦恼,一天的心情便无比顺畅。小巷的人们朴实敦厚,仿佛刚从桃源中走来,纤尘不染;小脚的老人们,走东家串西家,闲

16、话家常。巷里大抵都是四合院子,家家户户都有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景致。玉兰开得正欢,洁白的瓣朵仿佛在绽放一个个的梦。这里的人们安然地体味人生,享受生活,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也不会占谁家便宜。他们会的,只是在院里的大树下下几局棋,在堂前的书案上挥毫泼墨,在桃花树下拉着二胡、弦子。我有幸生活在这里,见证着这里淳朴的风气,诗意盎然的一切。,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

17、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听邻家女孩的浅吟低唱,听燕子交颈的呢喃,看庭前的花开花落,望天上的云卷云舒;到黄昏,在夕阳下漫步,只叹“夕阳无限好”,不管近不近黄昏;折一枝垂柳插在蓄满清水的瓶中,尖尖的嫩芽像崭新的刚刚萌发的梦;镜子里是一片如花笑靥,花面交相映,保留一份童心,保留一片纯净;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像写诗一样去酝酿每一分情感,是古巷人们的共同特征。我热爱这片土地。这里纯净的心灵与天空,连空气的味道都有棉花糖的香,待白发苍苍时,请故乡的风再把我带回此地,吹一曲箫音,诗

18、意地生活在这里,以终余年。,赏析:打开文章,一个个诗意的镜头扑面而来。全文实际上是一个个美的镜头的组接。作者把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景是人中之景,人是景中之人。语言诗化的痕迹明显。作者大概经常读余光中、戴望舒的诗和散文,文字很有余光中的风格,特别有一些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运用得很好。,素材积累,【内容素材】 颜元叔凭着文学家的敏感和丰厚的文学功底,以传神之笔描摹荷叶,既曲尽“荷塘风起”的殷实之美,又宣泄出一种“碧黛深沉”的空灵之美。作者把有形的荷叶与无形的清风融于一体,使“荷塘风起”这一大的美境透出一种深旷、清丽而又跃动的韵味。同时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受到摧残的忧思,向人类社会发出了保护自然的呼声。可以说,文章中展现的“荷塘风起”的主体画面,是作者内心世界与自然世界高度浑成的结晶体。 【适用话题】 心灵的家园、珍惜环境、在现代文明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纯净、和谐。,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