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重点班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 )1.1.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至于郡县关系,当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 官僚制度已经建立B. 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C. 郡下设县已成定制D. 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答案】D【解析】分封制度下诸侯长官是世袭的,材料中“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说明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分封制遭到破坏,故 D 项正确;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是秦朝政治制度确立,故 A 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难以控制地方政权,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郡受到县管理,故 C 项
2、错误。2.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二者共同反映出A. 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B. 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C.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D. 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答案】A【解析】“社日”突出农耕文明特点, “感恩节”突出基督教文明,都属于不同文化孕育产生,故A 项正确;农耕经济并不能决定社会生活,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故 C 项错误;迷信是对错误东西的盲目信任,材料中“社日”和“感恩节”并非完全意义上迷信,更多说明是民族文化一部分,故 D
3、 项错误。3.3.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表明A.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B. 明朝政治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D. 官僚政治制度是明朝混乱根源【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故 C 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君主专制思想,故 A 项错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不属于集体领导,故 B 项错误;明朝混乱根源是政治腐败,故 D 项错误。4.4.史学家樊树志在专
4、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 。这说明A. 江南市镇使“苏湖熟,天下足”出现B. 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C. 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D. 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可以体现明代江南市镇发展到一定规模,向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苏湖熟,天下足”指的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题目中的江南市镇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地位与政局变化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有
5、利条件,但是不能反映材料中江南市镇呈现“网络”的特点,故 D项错误。5.5.陈旭麓:“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陈旭麓先生评价的这场战争A. 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B. 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C. 改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D. 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同盟【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以判断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C 正确;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 A 错误;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甲午中日战争,故 B 错误;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
6、大本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 D 错误。6.6.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据此可见,他认为A.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B.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C. 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D. 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 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主要向我们说明了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开辟中国近代化的,材料中的“自强”是洋务运动的前期的口号,故 A 项
7、正确;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不符合材料中“自强”口号信息,故 B和 C 项错误;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对列强干涉中国的外交,材料也没有涉及五四运动,故 D项错误。7.7.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甲午中日战争【答案】D【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ABC
8、 项。8.8.下图是清代任熊绘制的老庄像 ,画面表现的是“庄生游逍遥,老子守元默”的情形。“元默”是指( )A. “仁政” B. “大一统” C. “无为” D. “齐物”【答案】C【解析】“仁政”属于儒家孟子思想,不是老子思想,故 A 错误;“大一统”属于儒家董仲舒思想,不符合题意,故 B 错误;“无为 ”属于道家老子思想,故“元默”是指“无为” ,故 C 正确;“齐物”属于道家庄子思想,不符合题意,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老子守元默”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9.有一学者指出, “乙未以后,
9、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继起于中枢” ,中国政局这一系列巨变都与某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一历史事件应是A. 鸦片战争B. 洋务运动C.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 甲午中日战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的描述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这一事件应该是中日甲午战争,因为此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康梁掀起维新变法,孙中山在海外开始建立兴中会宣传革命思想,故本题选 D 项。A、B 、C 与题意不符合。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日甲午战争影响10.10.黄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汉朝创业之主刘邦是秦
10、帝国里位卑职微的地方巡警官。他的两个丞相,萧何和曹参,曾任县级的小官僚。樊哙日后为大将,当日不过是屠夫。另一大将韩信寒微时曾一度乞食,黥布与彭越曾为盗。 ”对这一现象分析最准确的是( )A. 汉朝的选官制度致统治基础扩大B. 农民战争基本上摧毁了世袭贵族势力C. 汉朝开启中国平民政治时代D. 平民参政使汉代社会矛盾缓和【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建立时的皇帝和主要将相都出身卑微,这反映了“布衣将相”的局面,说明世袭贵族势力基本被农民战争摧毁了,故 B 正确;汉朝的选官制度以察举制为主,材料未涉及,故 A 错误;“布衣将相 ”并不等于平民政治,西汉仍然是封建专制政治,故 C 错误;“布衣将相
11、”也不等于平民参政,且材料没有反映汉代社会矛盾缓和的问题,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刘邦是地方巡警官萧何和曹参,曾任县级的小官僚黥布与彭越曾为盗”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的原因背景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1.11.有学者指出,1871 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A. 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B. 超越了时代的要求C. 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D. 促进了工业化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18
12、71 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 ,结合所学可知,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促进了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成为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故D 正确;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主政治的特点,A 错误;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没有超越时代的要求,B 错误;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12.1913 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 55 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
13、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 4 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 55 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制定A. 照搬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B. 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C. 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D. 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制定是 55 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照搬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排除A;材料反映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制定是 55 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与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无关,排除 B;19 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
14、业革命出现垄断,D 不符合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制定的时间,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逐一列出了 55 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美国 1787 年宪法” ,紧扣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美国 1787 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分析解答。13.13.下图为英国画家德卢戴尔布格(17401812 年)的绘画卡尔布鲁克代尔之夜 。该画描绘出当地的炼铁厂大熔炉飞溅的火花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周围的小镇和远处的群山,运输的马车整装待发。该绘画反映了A. 蒸汽机的推广使用B. 印象派的艺术风格C. 冶铁工业推动交通运输发展D. 化学工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答案
15、】A【解析】根据“英国画家德卢戴尔布格(17401812 年)的绘画” “炼铁厂大熔炉飞溅的火花照亮了夜空” ,结合所学,1765 年工业革命开始,1785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促进工业革命进程,故 A 正确;印象派是 19 世纪后半期出现的艺术风格,不符合画家德卢戴尔布格的生活时间,B 错误;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钢铁工业不属于化学工业,D 错误。14.14.19 世纪,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音乐会成为最流行的休闲方式之一,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的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理性休闲方式逐步兴起B.
16、大众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C. 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D. 休闲活动呈现商业化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的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看出,当时英国流行以营利为目的休闲活动,体现出休闲活动商业化特征,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理性休闲方式” ,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大众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排除 B;材料信息没有提到政府重视社会事业,排除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 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的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紧扣
17、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5.15.18711891 年法、美、德、英四国生铁、钢、煤产量变化表据表可知A. 大国经济实力趋于平衡B. 老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下降C. 国际格局面临重大变动D. 传统行业技术革新能力丧失【答案】C【解析】根据 18711891 年法、美、德、英四国生铁、钢、煤产量变化表格数据看出,1871 年英国的生铁、钢、煤产量远远超过法、美、德,1891 年美国、德国的生铁、钢产量大幅增长,英、法生铁、钢产量增长相对缓慢,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国际格局面临重大变动,故 C 正确;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国逐渐超过英国,A 错误;材料数据表明老牌强国英、法发展相对缓
18、慢,也有明显增长,B 错误;材料反映法、美、德、英生铁、钢、煤产量变化情况,无法体现传统行业技术革新能力丧失,D 错误。16.16.1931 年后,国民党利用各种纪念日来建构和推广“孙中山崇拜” 。1935 年,孙中山诞辰六十九周年纪念大会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多种多样,政府和民间皆参与。国民党纪念孙中山的主要目的在于A. 缅怀孙中山过去建立的丰功伟绩B. 借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C. 树起孙中山大旗进行反帝反封建D. 塑造形象凝聚人心以抵御外敌入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1931 年、1935 年的两个时间点,分别是九一八事变与华北事变,是日本侵华,民族
19、矛盾不断激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孙中山被尊为“国父” ,纪念孙中山有利于增加民族凝聚力,国家认同感,共同抵御外敌入侵,故 D 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反抗日本总冠军国主义的侵略,纪念孙中山并不是为了缅怀孙中山过去建立的丰功伟绩。也不是为了统一中国,因为当时中国已经统一了。反封建也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才是主要任务。故排除 ABC 三项。17.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 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的“
20、改变”主要是指A. 建立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其扩展至全国。B. 实现了全国统一和抗美援朝的胜利C.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 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 “改变”的时间是在“1949 年以后的几年中”,结果是“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A 项是指 1953-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项抗美援朝的胜利是 1953 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国家的统一大业到今天仍没有完成;C 项是 1971 年重返联合国;D 项是 1978 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故本题选 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
21、主义建设的道路三大改造18.18.中共 “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A. 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 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C.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 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共“八大” 召开于 1956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于 1958 年,时间不符,故 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针对一五期间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提出二五期间对待市场、商品的建议,不是对一五计划的全
22、面总结,故 B 项错误;联系所学知识,一五期间中国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私营经济几乎消失殆尽,材料则表明中共“八大 ”提出二五期间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商品按质分等论价,这是在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时期提出来的,反映了对迅速全盘公有制的谨慎态度,是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预防,故 C 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是在 1990 年代进行的,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八大19.19.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
23、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 ”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A. 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B. 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C. 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D. 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信息可推断出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且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故项正确;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从西方古典法律制度中吸取经验而不是简单复兴,故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及已学史实
24、可得出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制定应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利,提倡私法精神就是要在中国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中,特别是在契约法律中规定一定数量的任意性规范,故 C 项错误;罗马法的制定是在高度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应是“摸着石头过河” ,应改变“重实践,轻理论” ,故 D 项错误。20.20.中国 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后,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 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这说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 )A. 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B. 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C. 揭露国际媒体的错误导向
25、 D. 应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 “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 ,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可知,西方和台湾妄图曲解反分裂国家法 ,国家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A 项正确。 反分裂国家法 为惩罚分裂国家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而不是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排除 B。题干不是为了揭露错误导向,而是强调国家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排除 C。题干不是为了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而是强调国家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A。 21.21.元至正年间执掌国子学的吴师道
26、,在国学策问中说:“近世朱子家礼 ,号为适古今之宜,好礼之家或所遵用,然不免讪笑。非出朝廷著令,使通习之,殆于不可然。 ”材料说明元朝A. 官方拒绝采用朱熹定制的民间礼仪 B. 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受到冲击C. 统治者感受到汉文化威胁其统治 D. 礼制与朱熹的家礼互相冲突【答案】A【解析】从“非出朝廷著令,使通习之,殆于不可然。 ”可以看出,官方对于朱熹的思想是不看好的,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礼仪部分,没有全面包含;C 选项与材料无关;D 选项曲解材料含义。22.22.公元前 454 年后的雅典是一个控制二三百个同盟城邦的海上霸国。雅典是统治者,一切盟邦是程度不等
27、的被统治属国,雅典对盟邦是军事独裁、武力统治。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为希腊帝国主义。此时的雅典A. 直接民主体制面临崩溃危险B. 已发展成疆域广阔的大帝国C. 小国寡民的体制基础已动摇D. 整个社会正被引向穷兵黩武【答案】C【解析】雅典控制二三百个同盟城邦,人口增多,面积扩大,表明小国寡民的体制基础已经动摇。故答案为 C 项。雅典是对盟邦实行军事独裁,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直接民主体制面临崩溃危险,排除 A 项;B 项中的“疆域广阔”说法夸张,排除;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3.23.12 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
28、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 ”这反映出罗马法( )A. 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 B. 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C. 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D. 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答案】C【解析】根据“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 ,结合所学,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材料反映罗马法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C 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教皇的权力,排除 A;资产阶级利用罗马法的思想进行反封建斗争,并非罗马法,B 错误;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4.24.卢梭认为在民主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分割,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
29、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对卢梭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B. 与雅典的民主制本质相同C. 赞同三权分立的思想D. 可能导致侵犯人民的自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可知,他强调直接民主,个人意志需要服从集体意志,故 D 符合。A 无法体现。B 错误,雅典民主制度为奴隶制民主制度。C 无法体现。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内容25.25.圈地运动在 18 世纪达到高潮,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墟,人口大量流失。而 1801 年英格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见下表这一
30、情况说明未圈地地区 圈地地区类别小麦 大麦 燕麦 小麦 大麦 燕麦单位面积产量:蒲式耳英亩 185 259 333 228 318 368A. 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B. 圈地运动导致了英国种植业的全面衰退C.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D. 更多富余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答案】D【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圈地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更多的富余农产品,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故答案为 D 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排除 A 项;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实行圈地运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圈地运动带来的影
31、响,不是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影响,排除 C 项。点睛:解答图表型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表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26.26.1701 年,英同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 ,其中第二条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
32、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这反映了A. 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B. 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 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D. 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 ,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不是为了限制国王的宗教自由,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C 项不完全;D 项 1689 年权利法案 。所以答案选 B。27.27.18 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麦迪逊说:“美国若是联合起来,只要少数军队,甚至不
33、要一兵一卒,对于外国野心来说,要比美国分裂而拥有十几万准备作战的精兵更能显示出一种令人生畏的姿态。 ”这里麦迪逊的主张是A. 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 废除落后的君主立宪制D. 维护松散的邦联民主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相关内容。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美国若是联合起来”、 “对于外国野心来说,要比美国分裂” 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麦迪逊事实上强调的就是国家应该统一发号施令,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即由建国初期松散的“邦联” 制,
34、过渡到强有力的“ 联邦”制。综上,故,正确答案选 A;其余BCD 三项均不正确。考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由邦联制到联邦制28.28.“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 ”(全球通史 )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A. 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B. 亚太地区必将成为世界权力中心C. 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的关键
35、信息“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 、 “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体现了世界出现多个力量中心,C 符合题意。A 项中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不符合材料主旨;亚太地区必将成为世界权力中心不符合史实,B 不选;D 项错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形成。29.29.孙健在 中国经济通史中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 ”这本质上反映了A. 河南冶铁业发达B. 中原地区农业发达C. 政府重视手工业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
3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即中原地区的冶铁较发达,这本质上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题干中不能表现政府的态度,排除 C 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末,不是西汉,排除 D 项。所以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原地区农业发达30.30.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
37、时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题干中未体现,A 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某些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货经济效益的变化,不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C 项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D 项与题意不符;“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说明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选 B 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儒学的新
38、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31.31.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 110 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材料三自 20 世纪
39、7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上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1)依据材料一,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491956 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发展?(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答案】 (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
40、封建主义压迫。(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4)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解析】【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归纳回答。(2)依据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从三大政治制度建立角度回答。(3)依据材料三“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所学从法律体系
41、完备、民主政治以及依法治国等角度思考回答。(4)本体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以及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思考回答。32.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
42、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
43、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答案】 (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主张:天人感应。 (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标准: 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5)理念: 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失其民,失其心也”从民心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仁政角度回答
44、。(2)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信息从天人感应角度归纳回答,目的从神化君权以及巩固统治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爱民必先于节用”的信息提取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角度回答。(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 “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组织答案;第二小问从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特点回答。(5)本体属于开放题,要从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和儒家思想发展的时代性回答。33.3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第二部分“盟国的权力”中关
45、于“与日本政府的关系”规定, “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构及其代理机构行使其权力,但以能圆满地推行美国的政策为度” 。美军进占日本之初,由于对日作战刚刚取得最后胜利,推行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两大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整肃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材料二波茨坦公告第十一条对日本赔偿问题的原则是:“日本将被准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实物赔偿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不在其内。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对处理日本赔偿问题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关于“经济上的非军国主义化”的规定严厉要求:“日本
46、军事力量的现有经济基础,必须加以摧毁,并且不容许其恢复。 ”美国最初打算大量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作为赔偿,并在分配时向中国倾斜。1949 年 5 月 12 日,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实施 1947 年 4 月开始的拆迁赔偿方案。两年来实际拆迁的日本军工企业只有 17 家陆海军兵工厂,拆迁的机器设备16736 台(件) 。中国的对日索赔也半途而废。摘编自徐康明战后初期美国主导下的日本拆迁赔偿计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占领当局主导推行二战后日本改革的目的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日本赔偿问题的重要性,分析美国停止日本拆迁赔偿计划的原因。【答案】 (1)目的:
47、打击日本的反美势力,迫使日本统治集团投靠和追随美国。意义:基本上符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摧毁了战前日本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从而为战后日本发展扫清了道路,同时也在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民主力量的发展。(2)重要性:惩罚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防止日本东山再起;恢复各国遭战争破坏的经济的重要措施。原因:“冷战”开始,美苏对抗加剧,中国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政府的统治濒临崩溃,美国调整其远东战略,把日本作为抗衡社会主义的主要基地。【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占领当局主导推
48、行二战后日本改革的目的,然后从波茨坦公告 、政治经济社会结构、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力量成长等角度分析其意义;(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日本赔偿问题的重要性,然后从美苏对抗、美国调整远东战略等角度分析美国停止日本拆迁赔偿计划的原因。考点: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波茨坦公告34.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 ,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
49、。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西方官员问责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2)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