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园林植物病理复习参考资料一、概念园林植物病害: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种苗、球根、鲜切花和成株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受到了致病因素(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侵袭,整个植株、器官、组织和局部细胞的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紊乱、解剖结构破坏、形态特征改变,以致园林植物生长不良、品质变坏、产量下降,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观赏价值和园林景色,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病原:在园林植物生态系中,病害的发生可能受到一个因素或两个以上因素的作用,直接导致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因素,称为病原。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主要的生物性病原包括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
2、类和螨类等。侵染性病害:凡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都是传染性的,因此称作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原 非生物性病原包括不适于园林植物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一系列因素。非侵染性病害:凡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都无侵染性,故叫做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也称生理病害。寄主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在生理、解剖、形态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异常变化,称病变园林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病原侵染后,其外表形态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寄主植物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变化,称病状病状主要有:变色、坏死、枯萎或萎蔫、畸形、肿瘤、流脂或流胶。病原物在寄主病部的各种结构特征,称病症病症
3、主要有:粉霉状物、锈状物、膜状物或线状物、颗粒状物、伞状物及马蹄状物、胶状物(溢脓)病原、寄主、环境是园林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病原和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共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的。这三个因素的关系称为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真菌的基本特征是无根、茎、叶,不含叶绿素,也不含维管束组织营养体绝大多数是丝状体,少数为单细胞或原质团。有细胞壁(大多数真菌为几丁质)和真正的细胞核。营养方式为异养型。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一种多态型生物,其生长发育一般是先经过营养阶段,然后进行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真菌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称营养体真菌的繁殖方式分为无性和有性两种。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有性
4、孢子。真菌的繁殖的基本单位为孢子任何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统称为子实体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 产生于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常见的无性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分生孢子、粉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常见的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菌核(sclerotium):由真菌菌丝或菌丝与寄主组织共同构成的一种较为坚硬的结构,大多为黑褐色,其内部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特别是表层细胞的细胞壁很厚。菌核内贮存较多的养分,对高温、低温和干燥的抵抗能力都很强。菌索(rhizomorph):是一些高等真菌的菌组织纠缠在一起形成的绳索状结构,形似高等植物的根,所以也称作根状菌索。既可
5、以吸收营养也可抵抗不良的环境。真菌的生活史:是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和繁殖阶段,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有的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真菌病害症状类型:真菌病害的主要病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为畸形。特别是在病部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等病症。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有细胞壁,但无固定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绝大多数细菌是异养的,少数能进行光合作用。细菌的繁殖方式,一般是裂殖细菌病害的症状:斑点、腐烂、枯萎、畸形、溃疡病毒定义:通常包被于保护性的蛋白(或脂蛋白)衣壳中,只能在适宜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一套基因组
6、核酸分子,因此,病毒又称为分子寄生物。病毒的特点: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基因组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 RNA);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严格寄生性的细胞内专性寄生物。稀释限点:指病汁液保持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度。热钝化温度:指病汁液处理 10 min,使病毒失去侵染力的最低处理温度。体外存活期:指病汁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病毒病害的主要症状类型:(1)变色。(2)坏死。(3)畸形。植物病毒病只有明显的病状,不表现病症。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生物。寄生性种子植物按其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可以分为半
7、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全寄生性种子植物两大类。前者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制养分,但无真正的根,以吸根深入寄主木质部,与寄主的导管相连,吸取寄主的水分和无机盐,如桑寄生科植物。后者无叶,或叶片退化成鳞片状,无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制营养光合作用,也无根,以吸器深入寄主体内并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以吸取寄主植物的无机盐类、水分和有机营养物质,如菟丝子属和列当属植物。抗病性(resistance):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抗逆性:植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变化着的环境产生了很强的适应性,对一些不良条件产生了忍耐性和抵抗性,这种适应、忍耐和抵抗性可统称为
8、抗逆性,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寒性等等。抗病:植物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在体内生长繁殖的特性,即植物真正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即使在环境非常适宜时,病原物接种体数量多的情况下也不发病。避病:避病实际上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抗病性,它是指寄主植物通过调节开花期或表皮毛、叶片上挺等特性来躲避病菌侵染。耐病:有的植物受病原物侵染的程度严重,但对病害有较强的忍耐性,表现在最后造成产量(包括生物学产量)的损失则小,称为耐病性。垂直抚性:垂直抗性是指一个植物的栽培品种对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抗性表现不同,对一些小种表现高抗,而对另一些小种则表现高感,抗性表现不在一个水平上。水平抗性:水平抗性是相对于垂直抗性而言的
9、。它是指一个品种对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都表现相同或相近的抗性,抗病性程度表现在近乎一个水平上,要么全部抗病,要么全部感病。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通常生活在土壤、淡水、海水中,其中很多能寄生在人、动物和植物体内,引起病害。危害植物的称为植物病原线虫或植物寄生线虫,或简称植物线虫。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香王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越冬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称为初侵染。受到初侵染的植物发病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
10、或其他繁殖体传播后引起再侵染。综合治理:根据生物动态平衡原理,在生物生态系中,正确地调整(或协调)形成病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差系,使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或将病害控制到经济上能忍受的最低水平。而对生态系又无不良影响,是防治病害最理想而又持久的一种方法。外科治疗:实际上是园艺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整治技术。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射线、机械阻隔等措施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控制园林植物病害目的的一种方法。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称为化学防治(chemical contr01)。用来防治植物病害的化学农药叫杀菌剂在病原物侵入寄主以前使用化学药剂保护园林植物或其周围环境,杀死或
11、阻止病原生物侵入,从而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称为化学保护作用。当病原物已经侵入植物或植物已发病时,使用化学药剂处理植物,使体内的病原物被杀死或抑制,或改变病原物的致病过程,或增强寄主的抗病能力,使植物恢复健康的作用,称为化学治疗作用发病率一般是指发病园地、植株和器官等发病的百分率。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简称 PDA)。主要用于真菌的分离和培养,有时也用于植物病原细菌,成分:马铃薯、葡萄糖(或蔗糖) 、琼胶肉汁冻培养基:肉汁冻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的分离和培养。分离培养是将所需要的植物病原真菌或细菌与其他杂菌分开,供给适当的条件,使其繁殖而得到纯培养。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常用于植物病害诊断、
12、病原菌形态、生理、生活史和致病性研究,化学农药的室内药效测定及生物防治机制研究等。对照区发病率处理区发病率防治效果=100% 对照区发病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相对防效=100% 对照区病情指数二、论述题1、化学防治的原理(1)化学保护 在病原物侵入寄主以前使用化学药剂保护园林植物或其周围环境,杀死或阻止病原生物侵入,从而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称为化学保护作用。有两类杀菌剂属此:保护剂。喷在植物表面或施在种子或果实表面保护寄主不受侵染,具有在施药处能保持较久效力的性质,有人称之为残效杀菌剂。铲除剂。对菌体杀伤力特别强的药剂,要直接与菌体接触才能起作用,能治疗或消灭在施药处已形成的侵染或者能
13、强有力消灭休眠状态的病菌,使之不能侵染下茬寄主或新的寄主。 (2)化学治疗 当病原物已经侵入植物或植物已发病时,使用化学药剂处理植物,使体内的病原物被杀死或抑制,或改变病原物的致病过程,或增强寄主的抗病能力,使植物恢复健康的作用,称为化学治疗作用。(3)化学免疫 化学药剂进入健康植物体内,以增强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力,从而起到限制或消除病原物侵染的作用。(4) 钝化作用 有些金属盐、氨基酸、维生素、植物生长素和抗菌素等进入植物体内后,能影响病毒的生物学活性,起到钝化病毒的作用。病毒被钝化,其侵染力和繁殖力降低,为害性也减轻。2、生物防治的概念及特点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14、广义的生物防治是“通过自然调节,或对环境、寄主或颉颃体的操纵,或大量引入一种或多种抗生体,使病原物的接种体密度或病害产生的活动得以减轻” 。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生物防治是最好的防治技术之一。如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不存在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活颉颃体对病菌有长期控制作用,而不产生抗药性;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开发,且防治成本相对较低。但从目前研究水平来看,生物防治有较大的局限性,如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缓慢,病害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特别是生物防治通常只能将病害控制在一定的为害水平,在短期难于达到防治的理想值;防治效果不稳定,易受地域生态环境的限制。3、杀菌剂的使用方法(1) 种苗消
15、毒主要是针对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传播病害的一种施药方式。常用的方法有种子、球茎等器官的浸泡或浸根处理。(2) 土壤消毒主要是针对土传病害的一种施药方式。特别适用于盆栽、苗床、树穴、根际土壤消毒。(3) 喷雾主要是针对气流和雨水传播的病害的一种施药方式。在病菌侵入前喷洒,能起到保护作用,在病害盛发前夕使用,能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4) 淋灌或注射主要是针对维管束病害的一种施药方式。由于内吸性杀菌剂能在植物体内扩散或转移,用淋灌法使药剂从根部吸收。 (5) 烟雾法指利用烟剂或雾剂防治病的方法。其扩散能力强,只在大棚和密闭的温室中应用。4、病毒和植原体病害的防治(1) 铲除一切侵染源 彻底清除病株,除
16、本种植物外,还要注意清除其他野生寄主。(2) 消灭媒介昆虫 多数病毒和植原体病害是由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传染的,要彻底消灭昆虫等传播媒介。(3) 选用无病繁殖材料 在栽植和无性繁殖时,要选择无病苗木和材料。也可通过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处理和高温热处理杀死或钝化病毒和植原体。(4) 病株治疗 其实高温处理也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化学治疗可用病毒唑等防治病毒病,用四环素族(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氯霉素)的抗菌素防治植原体病害。 (5) 选育抗痛品种通过田间直接选育或转基因等途径培育抗病品种。5、园林植物检疫的内容(1) 对外检疫由口岸动植物检疫局负责实施。主要包括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旅客携带
17、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等。(2) 国内检疫主要包括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邮包检疫三项内容。根据现行植检法规,国内的森林植物(园林植物)检疫工作由各省、地、县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林植物病虫防治检疫站负责。三、重点病害:1、柳树锈病2、月季白粉病3、榆树(榔榆) 炭疽病4、月季黑斑病5、松烂皮病6、文竹枝枯病7、杨树烂皮病8、杨树溃疡病9、番茄病毒病10、马铃薯病毒病11、草坪线虫病12、菟丝子害13、文竹黄化病14、葡萄黑痘病15、葡萄霜霉病四、拉丁文:1、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2、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3、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4、担子菌亚门(
18、Basidiomycotina)5、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6、腐霉属(Pythium)7、疫霉属(Phytophthora)8、霜霉属(Peronospora)9、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10、根霉属(Rhizopus)11、黄单胞菌属 (Xanthomonas)12、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13、白粉菌属(Erysiphe)14、小丛壳属(Glomerella)15、黑星菌属(Venturia)16、核盘菌属(Sclerotinia)17、粉孢属(Oidium)18、镰孢霉属(Fusarium)19、拟茎点霉属(Phomopsis)20、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