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调查【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手机已完全走入人们的生活中。近几年来,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短信服务的开通,手机不再是一种高身份的象征或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成为了一种较为普及的通讯工具,尤其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是手机的使用者。通过长时间对身边大学生的观察,我发现手机是有魅力的,很多学生已完全陷入手机的深渊中,部分人对手机已经产生严重的依赖。他们不能正确看待手机带来的正面效应和功用,极不合理地使用手机。这些同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手机上面,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常会出现情绪的极端变化,如烦燥不安,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是成瘾的表现
2、,我们姑且称之为“手机依赖症” 。关键字:手机 危害 依赖 预防措施【正文】:为什么大学校园中会出现“手机依赖症” ,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都比较高的一个群体,手机对他们的生活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调查 研究,意在指出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了解手机依赖症的发生现状及其不良影响,为今后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了解手机在大学校园中引发的各种问题的原因,达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目的。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研究和实地访谈研究相结合的三种方式,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整个的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摸底探索阶段,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方式,通过大
3、量的阅读以往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得到了很多贴近实际情况的资料;第二个阶段是描述阶段,通过第一阶段得出的具体资料,制作了一份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研究的整体情况;第三个阶段是根据问卷得出的信息,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得出详细精确的信息;第四个阶段是定性和定量统计分析,得出结果,提出问题的解释性阶段。具体的详细的情况如下:( 一)文献资料研究:1973 年 4 月 3 日,自世界上第一部手机诞生以来,发展 20 多年后于 1987 年手机在中国大陆出现,由原先的“ 大哥大” 到现在各式各样、纤巧玲珑,手机不再是身份和社会地位象征的稀有物,而成为普通百姓的平常物。随着手机的普及,关
4、于手机的研究也逐渐兴起。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前,手机尚未普及,这段时期国内研究者更多的关注于手机的设计、使用和消费者购买手机指导等方面。由于手机仍是新事物,人们过多地将关注集中在手机这个物体本身表层上,忽略了手机的使用者、使用手机的影响等方面。90 年代中后期至世纪之交,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的使用率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关注手机使用对使用者生理健康的影响。同时期相关的研究详细的分析了手机硬件对人身体的伤害,如辐射、燃烧、爆炸等等,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长期使用手机所引起的非手机硬件上的伤害,如长时间发短信造成的手指肌肉损伤等。同时研究也局限在物理影响方面,忽视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新世纪
5、至今,中国手机拥有者数以亿计。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 2005 年 11 月,中国手机用户数 3.88 亿户。手机甚至走进了中小学课堂。人们对手机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机一族的兴起(尤以年轻人为代表)也引来更多的社会关注。这段时期的相关研究涉及到了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白领、学生、 农民工;短信、游 戏、彩铃、mp3、电影等等各个角度和领域。这一时期关于手机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的: 经济学角度的分析,主要是集中于影响手机消费的因素方面的研究,相关文献均或多或少的从性别、年龄、教育、收入一些因素入手分析。就大学生手机消费而言,主要从大学生经济状况的角度去看手机消费,涉及到购买手机的原因、选
6、择手机的特点和经济支撑,也为手机开发商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数据。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显然忽略了手机消费对大学生经济状况的影响,对学生传统消费行为的异化及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哲学角度的分析手机消费所反射的社会问题。在手机信息消费现象透析一文中,作者王彬认为“短信文化是一种集体的狂 欢,短信消 费是一种虚拟的自我想象活动,一种变形的自恋,以一个妄想式虚拟自我来克服主体的分裂。通过虚拟的集体狂欢,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其背后所蕴含的是人们对现实的厌倦和鄙弃,对虚拟镜像的钟爱和热衷。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手机短信消费 所影射的整体人群的精神现象,短信为人们宣泄情感提供了渠道,满足了人们逃避现实的精神需
7、求。但是结论是建立在消遣娱乐的短信的基础上,忽略人们对短 信消费的理性、自主的使用控制。对于手机消费的研究也仅仅局限在短信上,忽视了其它功能对短信消费的影响。同时作者分析的是宏观的群体人,忽略了微观的个体人。 手机功能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短信功能上,成果显著。而其它的功能如游戏、上网则很少,而且都是从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等硬件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人们生活、观念等软性的影响缺乏相关的研究。 传播学角度的研究,从 传播形式的转变入手,分析手机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如手机小说、手机日报、手机博客等)呈现出来的特点、与传统媒介的关系及新传播所带来的传播效应和问题等等相关的角度。 生理角度的分析,没有取得
8、多大的突破,仍在 90 年代末的研究基础上吵吵闹闹,并没有新的内容的出现。文化角度的分析,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农民工角度的研究也开始出现,但与我们的研究相差较大,在此不再累述。 手机对青少年的影响分析主要集中在心理、社会化、价值观、人格、沟通及学校管理等领域,研究主要是基于手机短信这一功能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这些研究中,均表明青少年严重依赖手机,出现管理难题、价值观的扭曲、人际沟通能力的下降等负面的效果,但是这一系列的结论没有经过长期的检验。假定这些结论是真实正确的,但也没有深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多,手机短信对人的影响并不像初始那么强烈,而其他功能的影响,
9、发挥则越来越大。2. 研究视角的拓展前人在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此次研究手机的传播效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借鉴。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参照了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的调查研究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广大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从众和伴随心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侧重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的误区,探讨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结构影响下发生的作用,同时我们将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群体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我们通过媒介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包括个人的从众与服从心理、模仿和流行、心理伴随、消费心理、孤独和依赖等切入点指出大学生在手机使
10、用产生的手机依赖症的原因、表征及相关的建议,同时随着人们对手机功能 需求的增加,分析也不仅仅局限在手机短信的功能上,最后针对如何使用手机提 出更加理性的认识。2)问卷调查研究 (1)问卷的形成遵循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获得真正需要的信息。信息真实可靠,易于整理、统计、分析;(2)问卷的形成过程综合考虑了影响问卷效果的一些因素:被试的主观倾向测量工具(问卷)本身的问题。如问题的数量、问卷的选项内容层次以及涉及 到个人情感、隐私;语言含糊、生硬、费解、歧义;(3)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抽取涉及综合型,理工科类,艺术类和外语类等几种不同类型共 400 名学生。3.问卷数据处理:
11、在回收问卷后对每道题进行编码,数据资料经微机处理并用 SPSS 和 Excel 软 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实地观察研究:经我们小组观察,我们发现身边的大学生在手机的使用上极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短信发不完:由于手机短信单条收发资费是相当的便宜的,一条短信一毛钱,谁会在乎呢? 于是我们在上课、走路、吃饭、坐 车的时候,看到一些人拿着手机短信来,短信去的,可以发几个小时的短信。其实姑且不谈钱和时间的问题,除了为手机运营商做一些贡献,锻炼一下手指灵敏度外别无它用。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得见的各种声音随着科技进步在手机中都能体现。于是我们发现在一些本应该要求静音的课堂、图书
12、馆、学术讲座等场合和现场就会出现这些不和谐的声音。问同学为什么不按要求关机或静音,他们说不放心怕有人打电话找自己,其实他们也承认相当时候一堂课下来很少会有人找自己,更多的只是一种心理的焦虑;也有同学说他们上课的开着手机铃声纯粹是要向其它人炫一下自己的手机铃音,关于这一点的原因下文在调查问卷分析的时候也会有涉及。 3功能用不完:现在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了,什么摄像头,MP3,游 戏, 录音,上网等等都与手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功能多原本是好事,就是方便人们的生活,问题是有些人纯粹是为了用功能而用功能,我们观 察发现有些同学会从早到晚拿着手机在游戏、音乐中徘徊。很多同学说在自己空闲的时候会下意识的拿出
13、手机打发时间,不自然的一耗就会是很长的时间。手机不是玩具,别让手机太辛苦了。三、调查与分析 报纸、书籍、广播影 视被称为三大传统媒体,网络被冠以“第四媒体 ”的美誉。现在由于手机的迅速普及,又有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第五媒体 ”。随着手机价格的不断下 调,大学生拥有手机已不再是一种奢侈。在这次调查中,从回收的 380 份有效问卷来看,拥有手机的人数达到 369 人,占调查人数的 97.36% 。可见在大学生中手机已经基本普及,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我们也通过问卷的统计数据发现,部分同学已经对手机产生较严重的依赖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常会出现情绪的极端变化
14、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是成瘾的表现。下文将通过数据具体分析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状况,以及手机在心理和生理角度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手机的基本使用情况 :1.关于大学生购买手机的最初目的,统计时发现,选择与家人朋友联系方便的占到 66.30%;选择社团工作和情感需求的分别占到 16.71%和 7.12%;由此可见,手机在促进大学生与外界及朋友家人的良好沟通方面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 选择“没多想,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同学占 9.59,对于这个现象也许可以从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进行分析,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 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有些同学购买手机的初始
15、可能并不是由于自己真正 “需要” ,而是因为其他人都买了,于是便会认为自己也要有这种“需要” 。2.为了验证大学生购买手机的最初目的和实际的使用情况有无差别,我们特地在第六题设计了“ 你的手机主要用于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发现回答联系家人和朋友的占到六成,工作和爱情方面分别占 12.71和15.79,基本当初用于沟通的购买目的相同。但也发现有近一成的同学选择了“娱乐 打发时间 ”,是否是沉迷 难以断定,但至少为我们后文分析手机依赖症提供了一个表征。 3.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最常用的几个功能。第三题在设计的时候要求调查对象按照使用频率进行排列、统计时,笔者按照回答者所填的排在前三位的答案进行统计,
16、发现给出的答案中短信和通话占 91.58和 59.74,游戏上网娱乐类的所占比例也不小占了近 50。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很大程度是为了交流,沟通,用途多为发短信打电话联系亲朋好友及交流感情。4.通过收集的数据我们发现认为手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一般” 和“有大帮助”的分别占到 54.45和 41.21,相对比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 一般” 和“大影响”的分别是 45.21和 43.21,表明受 调查的同学中有无产生对手机的依赖是对半开的,手机有无对大学生的生活影响还没有到很严重的程度,但是已经出现了“依赖” 的趋势。 (二)手机使用对心理的影响,手机依赖症作为一种新型心理疾病也
17、在大学生心理中显现,尤其是内向、孤僻、不合群的人,患手机依赖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们的手机使用率极高,主要是由于学业,生活压力大,情感相对孤独和寂寞,潜意识里希望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使自己不被周围世界所遗忘和冷落,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当然,手机使用多,并不一定就是手机依赖,其判定有三:一是手机是否滥用,即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是否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手机如同遥控自我的线,一旦离开就魂不守舍;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心理和生理反应。为了验证以上的观点,在问卷的调查中我们问到“ 如果你有时没有带手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我们惊
18、奇的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同学会认为“好像缺少了什么 ”,也有 3.23的同学产生的焦虑的感觉;于是我们继续发问,关于手机的敏感性,有超过 21的同学会时不时的关注一下自己的手机铃声,如果有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会掏出来看一下,甚至有时会把别人的手机铃声误以为是自己的。调查发现,在要求静音的场合,手机处于关机和静音状态的只占 6.76%和27.84%,有 61.62%和 2.70%的手机处于震动 和响铃的状态;我们还发现有超过 65的同学会选择在走路、上课、吃饭和睡觉的时候打接电话和收发短信。据此推论,当患者为了消除因某事而引起的焦虑,会有所行动,由于担心会有人联系自己,而联系不到的这种焦虑促使61
19、.62%的人会在要求静音的场合选择调节成震动,超 过半数的人曾经在睡觉时开着手机,88.49%的人有过下意 识地拿出手机来看是否有未接电话或短信。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焦虑。因此,当他们再次体验到焦虑时,就会以拿出手机来减轻焦虑。有研究资料表明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只注意自己的观念,内心体验虽深,但不善于与人交往。因此得手机依赖综合征的可能性便会大一些。有手机相伴感觉才踏实,如果没有手机便会觉得自己与外界失去联络,感觉孤单和失落。一方面是因为使用手机迅捷方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现在的大学生与人的直接交往渐渐变少,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介,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人际直接沟通。在这里,手机不仅仅是
20、作为一个非直接的交流工具,也是作为大学生孤独时的心灵寄托,一方面可能的确缓解了一时的孤独感,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大学生的人际直接交往越来越少,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大,不仅不会缓解孤独反而会助长孤独。因此,真正可以消除孤独心理的途径不是依靠手机缓一时之急,而是要改变认知,正确看待人际交往,正确把握自己,学会沟通,学习社交方法,加之以勤学习,多 实践。4)讨论与小结 :1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为何出现?(1)学习、人际和就业的压力过大。现代社会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巨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学习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21、,通过手机短信和游戏来进行排遣。 (2)大学生封闭孤独心理是主因。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只注意自己的观念,不善于与人交往。当在交往中觅不到心灵沟通的知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闷,觉得自己与世界存在着一层隔膜。而且进入校园后,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 对校园的一切感到陌生和不习惯,如果不能及时排解,迟迟进入不了角色,就会变得闷闷不乐,沉默寡言,他们渴望沟通,希望被理解。因此需要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使自己不被社会遗忘,与朋友进行情感交流,倾诉。2.“手机依赖”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情绪、人格、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身心健康。 (1)“手机依赖”导
22、致了大学生消费观出现了偏差。在本次平均每月手机花费调 查中 50200 元的占到了 40以上,甚至有的同学是 200 元以上。中国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如果每个月一部分的生活费养手机,那必将会对学生本人还有家庭造成经济上的压力。 (2)手机依赖情况中的心理问题值得重视。从众与服从,封闭与孤独,倦怠与逃避等等心理问题日趋显现,在这里手机成为身份和虚荣的表征,手机代替了直 接的人际的沟通,手机游戏和手机网络的虚拟世界成了排遣无聊和空虚的归宿。这些问题的产生值得我们的思考和反思。 (3)同时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正是利用了学生对手机和短信的依赖性时不时向大学生发送一些垃圾短信,黄色短信,恐怖
23、短信和诈骗短信。这些短信尽管比例不大,但由于短信的群发功能使散播能力特别强。这样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生活和身心健康。5)意见和建议:(1)除了日常工用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使用手机外,应该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使用;(2)采取其他联系方式,如直接见面和交流聚会等逐步脱离对手机的依赖;(3)适当参加对身心有益的活动,加 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强自信心;(4)当症状严重时应当寻求心理医生的指导,以免情况恶化。(5)对于已经形成手机依赖的人,则应该认识如何正确的使用手机,逐步减少非必要的使用时间,尽量使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而达到减少症状,摆脱依赖的目的。【参考文献】 1江剑伟 .当代大学生媒介消
24、费行为统计分析.J.华东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 9 月,第 3 卷第 3 期。2王萌 .浅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J. 新闻界.2005 年 6 月。 3曾红 .广东 省居民手机依赖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5 年 4月第 21 卷第 4 期。4张欣 ,项国雄 .当代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对其成长的负面影响探讨.J.新闻界.2005 年 6 月。5周晓 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J.上海人民出版社。6王佳煌:试论手机社会学2003 年 4 月 14 日。7张欢华 .世界进入手机时代?J 社会.1998 年 6 月,第 1011页。8俞文 钊. 管理心理学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简编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