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 年北外中文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口试和专业课面试面试分了几组,分上午和下午进行。上午的笔试完了就过去面了。我是下午的(当时庆幸自己是下午的,还可以有时间再准备下,因为觉得准备得不是很充分。)下午我们都先分别在两个教室里等着,按顺序等老师叫(国际汉教一个教室,对外汉语理论和汉语研究的一个教室)。第一个人先英语口试,下一个就先去专业课面试,然后各自再去另一项,轮着来。英语口试。本来在教室里等着还不怎么紧张的,第一个第二个相继去面试回来以后,大家都围上去问,然后心就开始紧张了。下午 1:30 进教室等,快3 点半轮到我。进去以后紧张得不行了都。但是老师还是很好,一个年长点的老师特别和蔼
2、,另一个老师很年轻(两个都是女老师)。进去以后,左边年长的老师笑着用中文说了一句,“你就是*”(因为“2boys”),接着说 sit down.右边的老师先让我 choose one piece of paper(纸是卡过来的),读一下 part2。我拿过来一看上面的程序怎么这么多(其实那可能是事先打算的口试过程,实际并未按那个程序),然后光顾着看了,愣了一下然后问了一句才开始读第二部分,一小段短文。我平时读英语和说英语的时候都是要求自己以外国人的那种自然说话的语气和速度,所以不会太慢,事先还告诉自己不能说太快了。结果一紧张,光顾着读了,有点快我事后觉得,而且中间卡了一个地方。对短文老师还是有
3、选择的,我那篇好像是关于 Students Union 的(因为紧张,光读了,不知道什么意思-_-!)不过有好几个并列成分我还是记得的,要用升调读,而且单词是稍微复杂的那种,还好当时反应及时。接下来,年长点的女老师就问我 Do you have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foreign language?我当时就想,老师怎么问我这个问题啊,我又不是对外汉语理论的,但是因为我们汉语研究的和外汉理论的是一起口试,估计老师把我也当成外汉理论的了,所以也考查了我的教学方面的东西。没办法,当时也没想到这些,事先也没说我是汉语研究的不是外汉的,就只
4、好答了。我说我曾经教过韩国人汉语etc.接下来老师又问,在教师所有的这些因素中:education,*,*,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_-!),我没敢停顿,说我认为是教学方法,也许老师的教育学历和素质等因素对教学很有影响,但是这两者都直接作用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教学结果(大体是这个意思,但我用的词比较简单,思路也混乱一些。自圆其说就行了吧)这个答案是自己当时随机应变蒙的,大家表笑我。因为我前面读短文和回答那两个问题的时候也许有点快,接下来的问题老师都说的更快啊!接下来左边老师问我一个问题的时候前半句接连用了两三个比较长点的复杂单词,我懵了下,走神了,所以没听懂,暴汗!我只
5、好 I beg your pardon? (事先以为我不会用到这个句子的,没想到唉)旁边年轻的老师就又重新表达了一下,问我,suppose 现在有一些外国人,他们只有 5 个小时,你会怎么教他们呢?我停顿得长些,就只有 urhm我就说,我认为我会先向他们介绍一些classic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farmiliar to them,这样引起他们的兴趣。老师打断我,哪些呢?我说比如北京和北京奥运会这些。我接着说,然后会向介绍一些其他的中国文化。老师又打断我,你怎么介绍中国文化呢?我说我会讲一些例子.老师又说你能举个 specific 的事例吗?我想,老师你怎么这
6、么为难我啊!想了下说,比如,Confucius,我会给他们讲他的 family background, how he became ana great educator,and some interesting stories between (或许应该是 among 吧,管不了那么多了)he and his students。继续说,然后引入一些 short or long conversations and games,然后 because there is only 5 hours, its impossible to teach too much,我会教他们一些 daily phras
7、es and simple useful sentences.最后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对中国的兴趣,(我是想说激发他们了解中国的欲望)。That is all!老师说,好的,可以了。我就 Thank you.起身要出去,Hope to see you again and soon 也没说出口。老师又说把纸反过来放回去。我又放回去,出来后还是很紧张。总惦记着老师为什么说那么快(尤其是年长的老师都不停,不给我思考的时间,说了那么长一句,不过后面的提问这个老师都没再问我了,不知为什么),为什么问我相对还是比较 professional 的问题啊?后来觉得,或许是我说得快吧,全程我都是用普通
8、的说话的那种语速,可是那是习惯啊,不管会不会说,我觉得说话就是说话,不是念英语,也怪我没慢下来。速度问题是我最后悔的,但是控制不了。还好问题都可以答一答。事先准备的学校啊专业啊家庭啊爱好啊自我介绍啊工作啊打算啊什么的,都没用上,看来北外的老师不愿意让这种可以准备的问题耽误时间,而就是考学生的语言能力。老师都很好,尤其是年长点的那个老师(对不起老师,忘了记名字了)态度很和蔼。回来被考友们问了一会儿就去面试了。因为事先知道面试我的都是哪几个老师,所以进去之后挨个问好:丁老师好,高老师好,季老师好!(我认为这样比较讨巧)丁老师:哎,你怎么知道我姓丁?(内心独白: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吧,您是中文学院的老师
9、,况且下面贴出的分组上也有您的名字啊,再说我事先肯定要了解一下的呀)我:哦,我在网上看过您的介绍。高老师:给你两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你的学习工作经历,(没听清,当时立马就开始思考怎么说了)还有对未来学习的打算等等,开始吧。我:(略)(没来得及说未来的打算)。因为知道老师肯定会根据个人情况或介绍提问,所以我尽量有意识地引导老师的提问事先很为这个苦恼了一番。自我介绍里提到了我的毕业论文(因为事先准备了),丁老师就稍微详细问了一下,但没集中问,说了两句。右边的季老师就说既然你的论文跟词语的变性使用有关,那么请问你怎么看现代汉语的这种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这是个大路边的问题,比较简单,谁都会。这个问题
10、得益于我的论文介绍)我本想铺垫一下再说得全面些,想把汉语里所有副词修饰名词性成分的现象都论述一下,就说&*%$#!高老师打断:你就只说这种现象就好。我:-_-!这种副词修饰名词(略)。这个问题完毕,高老师:请说一下你看过的一本专业著作。我又想铺垫一下说得全面些,然后集中说一下那本书。就:我看过*的,*的,但因为时间关系我更多地是备考,扩展的书看得都不是很深入。但我仔细看过*的被高老师打断:你就直接说这本书就好。我:-_-!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的是(略)说到“更加”和“越发”时,我说我刚看时凭语感和一直以来的学习经历就觉得不太同意陆俭明老师的观点,后来看吕叔湘老师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时,吕叔湘先生说“
11、”,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同意吕叔湘先生的观点(还没说完)高老师笑着说:你看过我的文章的话,可能会知道最近我也写了关于这两个词的,的确是有点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越发”的这种用例,你不能凭语感就断定它有问题。我当时百口莫辩我还没说完呐老师,我是想说刚看时凭语感和一直以来的学习经历就觉得不太同意陆俭明老师的观点,对于两种观点的可取性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分歧。可是因为时间紧,老师一直在“纠正”我,我只能点头,根本不给我时间“申辩”。高老师:好,我没有问题了,丁老师呢?丁老师:在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当中,你对什么相对比较感兴趣?(他是想根据这个提问我下面的问题)我说让
12、我选择的话,我选语法吧。丁老师:现在中国的语法研究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都是西方的,如果你来研究,怎么突破这个问题?(内心独白:这个问题好大啊!苦)硬着头皮笑着说:丁老师提的这个问题比较大,我了解过中国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语法研究,也都是从借鉴西方的语法理论或者语法体系开始的,目前中国的语法研究并未形成自己的体系,我想还是要借鉴这些西方的理论(废话),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汉语本身的研究(也是废话),逐渐探索出自己的体系,要是让我肩负起这个重任的话,我目前还没有能力提出具体的理论,在以后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丁老师: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很多语言学著作都是用其他语言写的,
13、中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瓶颈(是这个意思,具体怎么表达的我忘了)就是,很多我们都看不了,(意思是用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写的),这方面是中国作家的一个劣势。我不明白老师这个问题的意图,不知道是想问一下我在外语方面的情况还是其他,就只好不停点头,老师还在说,不知道老师到底想不想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慢慢插道:嗯!我明白这个关于语言方面的问题,我在本科的时候选修了韩语,如果以后有幸能来北外继续深造的话也想过要学其他外语,我认为这有助于我阅读其他语言的语言学著作,扩大自己的视野。丁老师善意地说:你注意,回答问题时不要总是“我认为”(我的确在回答问题时总说“我认为”),要站在学术的角度回答问题。(我冤:就是我认为
14、啊,如果我能提出大家都认可的观点,干嘛“我认为”呀)。我只有点头,微笑,“嗯”。问题问个差不多了,丁老师又说,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好像意思是要求之外的一个问题),可能你看了我的博客了,(天地良心,我的确看过丁老师的博客,可是没仔细读他的文章呀!好冤啊!)现在很多人主张用繁体字代替简体字,我是支持简体字的,你的看法是什么?(丁老师在博客写过这篇文章,列举了几项观点,但我都忘了)我:我也支持简体字(天地良心,我真的支持简体字),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是为社会服务的交际工具,支持繁体字的人可能是从维护文化遗产的角度,但维护遗产可以有其他途径(这话说得实在没水平也没说服力,我承认。特别是和丁老师的论点对
15、比)丁老师:学会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文了吗?(意思是,繁体字支持者的维护文化遗产这个支持依据都站不住脚。但当时我没能成功会意)我问你问题的目的是看你是否从语言发展语言研究的角度。这点要注意。老师说这话的时候还是很善意,要不然我就会认为老师在批评我。接下来,高老师微笑说可以了。我就“谢谢老师”就出去了。 以上面试中老师提的问题,我是大概说出了意思,具体的表达语句可能不一致,我自己不记得了,当时只顾着思考着答了。整个面试过程老师都很和蔼,所以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北外的公正。听其他同学说,自己陷入自己的“圈套”以后回答不出来了,高老师还笑着帮着解围。出来以后,越想自己的英语口试和专业面试越郁闷,还为口试
16、的时候老师的问题那么 professional 耿耿于怀,担心自己是不是过于张扬了(其实也就是可能语速相对于其他人快了,回答得也不知道好不好)。也在担心面试的时候老师两次打断我,会不会嫌我废话多?丁老师的话可不可以理解为对我部分回答的否定?本来在面试过程中没时间想这些,还觉得没什么,出来后就担心起来。其他同学说,英语口试有的是老师问的关于本专业的相关问题;面试的时候老师问了“把”字句、“被”字句、“差一点”和“差点没有”的区别,等等等等,反正肯定会问到一两个需要作答的那种专业试题。整个面试和口试与我在各考研网站上看到过的一些经验和建议或者说其他学校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当然有些很有用的),因为时
17、间紧张,老师都基本上没怎么让学生自己漫天发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另外,今年的复试情况与往年也不太一样,具体的大家可以去搜前辈们发的那两条帖子,都很详细,我从中也很受用。以此看来,以后的复试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没有定论,我们也不好预料,但是可以准备的。第二天的英语听力很简单,语速不算快,有些还很慢,但是因为自己精力不集中惯了,所以有几道没听清楚。好在分值不是很高。复试回来以后,电脑上北外研究生院网站和星光论坛这两个网页是一直都开着的,每天都要刷无数遍查成绩出来没有。有人说 29 号晚上出,于是盼星星盼月亮;临近了又有人说打电话问了说 30 号晚上出,于是盼月亮盼星星;晚上也没动静,又有人说五一上午可以查算了,不盼了。出去玩了。回来以后才知道好像是 5 月 2 号晚上挂出来的,我 3 号才查,复试 79 分。事后在论坛上了解到,我的复试分数好像并不高,其他方向有 80 的,还有 87 的,瞠目!唉,看来我的复试表现也不怎么地呀!好在初试成绩不算低,我的方向竞争也小一点点。现在北外的考研给我的感觉是,越来越信息化了。大家得到的有效信息都还比较多,所以我觉得以后竞争还是比较大。况且历年来北外的分数都很高(今年还好一点)。所以大家复习一定要扎实。就写这些吧。经验不敢谈,大家自己从中获取点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