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1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摘要: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薪火相传,对后代影响深远。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还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最深处影响着包括当代中国外交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新的外交形象,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外交; 影 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
2、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久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文化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的认知模型,影响他们对环境的感知 ,进而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正如诺威尔(John P. Lovell)所指出的, “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
3、大的, 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 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发生的 ”。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宗教信仰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 而这些因素会在他们制定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行为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2。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的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2交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体现在外交思想的不同方
4、面。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外交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儒家的“仁义” , “和合” , “天人合一”等思想,时至今日仍在我们的思想理论当中起到一定的影响,而在中国的外交理论当中仍然可以找到其历史思想的支撑。尤其是现代社会以来, “和合”命题始终是贯穿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一条主线,从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邓小平的和平外交理念,再到今天“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无一不是在“和合”思想和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的外交选择。尽管不同时期“仁义”在中国的外交中所具有的含义不同,但中国外交思想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或多或少地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始终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堪称是仁义外交、 “儒家外交”;随着环境问题的
5、世界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引起重视,成为环境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环境外交提供了传统的理论基础3。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农经济上,表现出一种“ 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理想是“和” 。 “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及战略目标。“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国政府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和”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是“和而不同”哲学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辩证法中的儒家精华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巧妙融合吸收和成功运用。其主张以和平作为各国相处的方式和目的,蕴含了“贵和 ”的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各国要承认彼此的差异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尊重这种不同 ,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谋求最终“共处、互利”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 ,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非否定个性,和平共处而非消灭异己。
7、“和而解”是解决国际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非爆发式的方式能够保持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相对平衡与稳定,同时也能够避免和化解矛盾冲突所造成的破坏。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3视“和而解” ,体现了一种博大的道德情怀,以“和而解”为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反映出道德价值取向。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在道德方面的宽容但不失原则的高尚一面。中国提出“和平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走“和平发展 ”道路, 也是以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国家的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扩式”的,即国家的发展崛起伴随着侵略战争、征服别国、并吞他国领土或建立殖民统治。这种方式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另一种方
8、式是“内敛式”的,即发展崛起不向外扩张, 不征服世界,不建立殖民地, 而致力于本国各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无疑属于后者。在 20 世纪 80 年代在和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谋求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同时,进一步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为和平的长久存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主张为了谋求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推进世界和平事业4。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
9、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 2002 年 10 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江主席在布什图书馆发表演讲时引用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中美之间、国家之间应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 ”“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和”强调和平,和谐。在承认和尊重事物之间差异的同时 ,还要追求事
10、物之间的协调和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在追求五种和谐关系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家庭的和谐;四是人与人的和谐; 五是国与国的和谐。 “和谐世界”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追求“和”,或和谐的精神。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目的在于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4中国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崛起”源自和平,而“和平”又推进了崛起。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内在文化保障功能。因此,中国的崛起不会对它国构成潜在或实在的威胁。相反,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鉴。中
11、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带来新的范例和素材,证明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每个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无不根植于它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 “和合”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和” ,指的是尚和平,重和睦;“合” ,指的是讲融洽,求和谐。中华文化传统的这一核心精神,突出地表现为三大理念与追求:贵和慎战、包容兼蓄。中国的外交实践证明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平自主,善结与国,慎战避战。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绝非世界和平的破坏者和威胁者。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实际生活出发,要求合理地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这种主张一方面反映了儒
12、家对于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表明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生态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对我国制定环境政策,指导环境外交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新世纪,我们放眼未来,发展并稳定多边,积极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全球环境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又要着眼于现实,认清形势,吸取传统文化的精粹,制定出正确的环境外交理论和政策,切实保护世界环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人类和谐共生。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指出中国要着力培植文化软实力,这对于扩一大中国的影响力,推广沉淀了五千年的华人文
13、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外交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要着力从传统儒家文化中找寻适合于当今外交的有用理论价值,应用于我国外交思想理论的构建,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外交思想。一国制定和推行的对外政策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深受其植根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和战略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5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将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当前 ,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在国际事务中谋求合作,以及积极追求世界和谐的诚意和举动,也逐渐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信任 ,相信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外交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收获。参考文献:1谢慧.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文化论坛.20112肖晞.牛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期刊论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王丽丽.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关系硕士论文-青岛大学.20094 楚树龙 .王青 .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