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毕业回家这么多天了,自己对于母校四年来的学习和生活的回忆依然历历在目。加上最近在人人,BBS 很多评论母校的文章,自己又即将去外国读书,觉得走之前需要写点什么,把自己这几年的体会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留下来,算是献给母校和母校的人。我是从我自己的经历上出发的,个人在四年阅历不算很广泛,呆过的学院也仅限于精仪。文中的观点可能有偏向性,可能很幼稚,但拉拉扯扯毕竟算是个混了四年的 Bachelor,出发点都是为了母校好,希望各位看官轻拍。天津大学在中国大陆的地位:天大的学科门类众多,我自然难以评价,即便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我个人亦无法全面评价其地位和影响力。只能一个呆过四年的本科生角度窥测一二。
2、天大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因此考虑天津大学在中国大陆的排名和影响力,首先得撇去北洋大学的影子。天津大学排名在 20 名徘徊,我觉得不是主观的。学校领导喜欢拿 QS 公司的“ 中国大陆前八”的排名来安慰自己,其实这就是一个安慰剂( placebo)而已。原因一句话,不进则退。那些合并的高校已经花了很长时间度过了合并之后的磨合期,开始整合各个系的力量来大发展了。所以如果说之前合并院校简单的加总分的话,现在似乎已经实现了1+12 的初衷,至少有这个苗头了。那些未合并的院校,也在突飞猛进。所以,天大进步的速度不够快,被别人超过了,我觉得这是必然的。物理学最简单的例子,朝同一方向跑步的运动员,跑在前面的
3、人如果加速度小于后面的人,肯定会被后面的人追上的。从南北方的差异来讲,南方的高校更多的是靠地方政府的投入及自身内部的改革来发展的。北方的高校则更多靠国家的政策和投入来发展的。北方的高校,在北京的,拿的是北京市的钱和中央的钱,自然是不会少了。不在北京的,譬如的哈工大这样的学校,国家的钱,军队的钱给的多,也发展的不慢。南方的高校,由于当地政府比较富,由于距离的原因,加上党建不如北方高校这么强(比如天津大学) ,中央管的不够严,改革和发展的空间比较大。有钱+有空间,只要路子对,就有戏了。再看看天大的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也和 20 上下的排名很相符。我觉得天大不能归咎于宣传,不能归咎于别人不知道。出现
4、了问题,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理性的做法。所有的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招生亦是如此。所以,回到天大来看,历任校长鲜有锐意改革者,即便有,也不一定有钱。即便有钱,中央管着,党委书记制衡着,最后的结果和初衷也未必能有好的契合。比如某学院的全球公选院长,最终上的还是自己的院长,08 年就开始讲的改革,到 2012 年也未见有大的动静。改革这个的东西,我觉得是好听的话,英文里面叫 euphemism。我遇见最好笑的可以称为的“改革” 的,就是取消四级证和学位证挂钩,然后用比初中听力还简单的一场考试代替。这个年头,任何改变都可以称为改革,当今改革,似乎缺乏改革开放初年的决心,而成为一种标榜政
5、绩的口哨。有些题外话了,我先打住。总结:天津大学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中国大陆 20 名左右的水平。天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本科教学:这个部分是吐槽贴,非测控的同学可以不看。如果要看的话,学弟学妹们可以抱着打预防针的态度来看。学院老师和领导如果能看到的话,可以抱着从善如流,广开言路的姿态来看,这样或许对大家都好。母校长期标榜“ 双严”的方针(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 。这在我入学的时候印象很深,并且我以为以后长期就应该是这样了。但是,我发现诸多方面开始比较水的:1.大学英语抓得不严,听力过于简单。我不知道是不是照顾少数民族,如果是,我觉得应该分班学习,level 分开对大家都有好处。2.大
6、物实验和专业课实验不太重视,抄实验报告的现象比较严重。3.大四课程要求极其不严格。囿于让学生毕业的压力,学校对于大四的课程要求很松,一般而言,再差的卷面,只要不是空白都会让过。 4.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要求极其不严格。2012 届的毕业设计,就我自己体会的来说,我觉得是重论文形式,而不重论文内容。学校每年三令五申说本科生毕设很重要很重要。但是,为什么今年偏偏压缩了这么长的时间呢?本来测控 2011 届是 28 号答辩,今年反而是 8 号答辩,毕设时间本来就仓促,又偏偏压缩时间。 (压缩时间之后,还有人几天之内水过的。 )院领导给出的答复是今年基层毕业生就业需要早点入职,这样可以多算半年的工龄。
7、我对这种做法不太认同,首先基层毕业生不是大多数;其次,即便是让这么做,以适当的方式,让他们早些毕业,其余同学好好做毕设不是也可行么?民间其他人的说法是,今年天津要开大运会,所以要早点放假。天津开大运会关学校什么事?这个神逻辑不知道怎么推出来的,我只能付之一笑,呵呵。“双严”标准说完之后,我说说本科教育的固有样子,与严或不严无关。我觉得现在中国大陆的本科教育(含天津大学)是不够成功的。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我觉得学校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很多。我先列个数据,本科生学费天津大学是¥4,200/ 年,香港大学是 80,000HKD/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是13,00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是$38,000/年。
8、即便是加上国拨经费,天大亦和这些学校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试问,这么少的钱,这么有限的资源,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我看到的情况常常是,因为学生数量众多,实验室设备有限,一些实验也要几个人一块来做。其他情况常常是,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是比较脱离工程实际的。举个例子,精测下的大作业也仅仅是几个人查查资料,拼凑论文了事。另外,测控有一门关键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光学。这门课其实到最后就是计算+大物。但是真正工程上用的最多的是光学设计和仿真,这些确实恰恰是学的最少了,后续的光学设计课程也仅仅在信息工程专业里面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专业以外的东西,我也想补充下,牛津大学对于工程师有如下定义:What is
9、an Engineer?Someone who is a good scientist and mathematicianSomeone who can think creativelySomeone who can solve a problem more cheaply,faster and with a higher quality than any one has done previously.Someone who can manage uncertainty effectivelySomeone who is efficient.我觉得第一条是有必要提的。母校在培养工程师的时候,
10、在数理基础上的要求不够。数理类的课程学习和备考都是以刷题为主的,很多人在高数和线代学完之后,仍然会有很多人觉得派不上用场。甚至很多同学在觉得高数和线代没有用就不怎么学了。测控专业的物理学习中大学物理+ 工程光学就差不多是全部了。但是个人从在实验室混迹来看,我觉得声学,电磁波,量子力学是应该要学的。或者让学生选修一门,或者几门也好。声学对于信号检测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家现在日益重视海洋探测,天大测控作为全国第一,自然当仍不让,在海洋探测领域应当有所建树,培养天大系领军人才。在海洋领域中,光学几乎失效,声学就是重要的探测方法了。但是测控没有声学的课,也不能选物理系声学类的课程(我不知道有没有,但我
11、觉得应当放开让测控的人选) 。电磁波是可见光信号和太赫兹信号传播的底层知识,我觉得要做原创性的仪器仪表,仅仅会电路,DSP 是不够,没有做传感器的点子,测控人在仪器仪表领域就会缺乏原创性,永远都是给外国人打下手。开量子力学课的想法最开始是胡晓东老师提出了(来讲的话,我不大欣赏他的为人,但是对于他的科研眼光来讲的话,我是很佩服的) ,我乍听说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必要,但是我后来逐渐发现在最底层的研究领域(三组从事的比较多) ,涉及到纳米尺度,是应该有量子测量在里面的。对于测控四个班的四年如一的培养方案,美其名曰宽口径,实际上却将 120 多人绑在了一个雷同的培养方案上。其实大三应该给学生小方向分流
12、的选择。在保证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让他们上和感兴趣方向相关的课程,如倘愿意从事 MEMS 类课程的同学,电信学院的课程应该多上;倘愿做视觉测量的,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要好好学;倘愿做信号检测的,小波和数学建模要有侧重;倘愿做微纳检测的,量子力学和电磁波要好好学;倘愿做光学自由曲面设计的,光学设计和电磁波要好好学。但是,这些很有价值的课程大都是同学们自学为主的。诸如精测和测控电路的专业课却以刷题水过为主,我觉得有点可惜了。测控的课程设计我觉得不甚理想,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力度不够好,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够,离不开传统刷题的窠臼;课程的广度不够,侧重点又不明显;数理基础不够扎实;实践教学的把
13、关不严。个人希望学院能好好改革。天津大学的学生对于母校的态度:我对母校的感觉是有些复杂,作为毕业生更多的是感恩。但是我四年中是我清楚天大的困境,也厌恶天大中我不喜欢的事情,但我一直不怎么发牢骚,我希望我自己的默默努力,为母校做些事情。对天津大学的期许:希望母校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几乎每个学生进入天大的时候都是有着抱负的,希望学校关心每一个人,把育人放下第一位。人家能上清华,就不要卡人家。人家想选其他的课,就给人家方便。人家想转专业,就充分和人家沟通好。如果天大的每个毕业生都能昂首挺胸地秒杀其他学校,都能俯首侧耳地为母校做贡献。那么,天大就真的就离世界一流大学不远了。对天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
14、学弟学妹小小的建议:我在测控不是大神,不是 Top 1,只是有感而发。作为过来人,只是给大家一点可以参考的东西,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大家初入测控的时候,肯定抱着振兴中国仪器仪表产业的目标而来的。大一学这么看不多用途的课的时候,不要灰心。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石,当你们将来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时,用 PCA 识别人脸时,用 Code V 做优化时。 。 。自然会庆幸自己的数学没有白学。均分上 90 的话,或快到大二下的时候就该进实验室了。进实验室的好处很多,我列举几条:1.本科生的培养成本根本不足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学弟学妹们需要进实验室,实验室的科研经费可以算到自己的培养成本里面,这样会提高自己
15、很多。2.动手能力提高很快。3.做科研的时候,碰到问题,可以知道自己那些地方需要狠下心来学习,这样学习很有针对性,对课程也理解也会加深,早已超越了书本。4.有学长学姐带,第一可以打听很多学院内部的信息,比如保研去哪个组,哪个老师比较好一点;第二可以询问他们选课经验,课程笔记,备考策略;第三,论文,专利挂名字,if necessary(虽然我自己不是特别提倡) ;第四,单身党多认识人没有坏处吧。 。5.出国或者争取保清华的同学倘若在实验室里面发了论文,专利的话,这会是很大,甚至决定性的帮助。学有余力的时候,且自己感兴趣,就多参加竞赛吧。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校内机器人大
16、赛。这些比赛获奖率不低的,获奖的话既可以加学分,提高百分之十几的排名,又可以写进简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出国党的同学美赛一定要参加。参加的人就知道对自己的提高有多么大,谁用谁知道。学好外语,本科四年争取境外交流的机会,或者是 2+2 项目,3+1 项目的机会。原因我不细说了。一句话,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即便是门门考 100,毕业的时候还是半成品。袁源书记在为什么要做科学家?以及我们的理想与责任一文中说:大精仪的人是中国同龄大学生中人 TOP 1%的,测控亦是精仪集大成的专业,各方面都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谈得上引领。我深有体会,一言以蔽之,安于做普通青年的后果就是失败。如果大精仪人每个人拉出去都能秒杀国内外顶级的学校,那还用担心天大的排名么?不要纠结于天大的排名,你即你自由,你即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