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古诗》教案.docx

上传人:尼博士 文档编号:21980923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8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古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2022《古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2022《古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古诗教案古诗三首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很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还在苦苦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古诗三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三首教案11、相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1、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2、突破方法:充分朗读,探讨。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2、收集思乡的古诗。一、学习泊船瓜州1、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远离故

2、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妙、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不由自主思念家乡,今日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2、沟通资料,了解诗人: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指名读诗,全班读,留意读准字音。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人小组探讨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观赏诗中哪一句。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

3、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爱?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朝气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同桌互读,练说。 指数名学生说。 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画出不同的画面。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画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望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细致视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化的理解。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

4、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莫非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沉醉其间了吗?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家乡的缘由。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迫地想回家乡呢?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感情朗读。6、回来整体,深化体验: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5、 练习背诵。二、学习秋思长相思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觉了什么?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指名答。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

6、说一说,指名说。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小组内沟通: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引读“意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感情朗读。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小组内探讨沟通,各抒己见。 全班沟通,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肯定要想象画面,要专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设计者将三

7、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其次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按部就班。在诗文学习中,老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留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假如在最终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信任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古诗三首教案2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欢乐。3、相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相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8、。配乐磁带。2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非常熟识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沟通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师配乐范读。 生猜大意,沟通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然、舒适、自由、自得其乐等。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留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

9、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肯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生互动沟通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密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然自由地躺在月光下观赏月夜的美景。)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沟通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师:想象一下,假

10、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互动沟通: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肯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二、学习舟过安仁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视察图上的两个小挚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生自由读诗:“遮”,留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2、检查自学,深化探讨: 指名读诗,正音,留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师生互动沟通诗歌大意,可以先沟通自

11、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沟通探讨。(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惊奇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尽然撑着伞,细致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爱他们吗?为什么?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调皮的样子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3、布置作业,延长拓展: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其次课时一、课题导入,介绍学问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视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分。(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2、师生

12、互动介绍有关“词”的学问。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颂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变更,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闻名的词人。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巡察,发觉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沟通。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殊提示学生留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5、沟通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

13、醉里、相媚好、亡赖。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订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澄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静静话。大儿子非常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静静话吗?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当赐予确定。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

14、画面,看看他们各自由忙些什么?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订正。再读。提示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美丽,“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谐,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开心。四、改编歌曲,激发爱好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颂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好。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五、总结谈话,回来整体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相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1

15、、背诵课文。默写牧童。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竞赛。古诗三首教案3(五年级下册2单元第五课)一、教学目标(一)学问和实力: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二)情感看法和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欢乐。(三)过程和方法:相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相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三、教学难点: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欢乐。四、教学打算:多媒体五、课时支配: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有人说,童年是一

16、支支好听的歌,是一幅幅漂亮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奇妙的诗,只要专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很多美妙的事。今日,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童年这首诗。(二)初读诗文,呈现画面1今日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 精读诗文,走近画卷1你最喜爱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3老师参加学生的探讨。(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1学习第一首诗。(1)作者介绍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

17、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究竟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的确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夫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终不知所终,传闻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2)识字牧:m,“牛”撇要短,竖长而挺立。组词:牧童、牧场、放牧蓑:su,中间横左右出头,下部笔画伸展,下部是衰,不是哀。组词:蓑衣、蓑笠(3)课文详解“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弄”:逗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量,而是为了突出

18、原野的宽敞和乡村傍晚的宁静)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然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然后朗读。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闲情逸致地看那慢慢升起的明月。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游戏的场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越野里的草地上。诗人好像只把他之所见照实的写了下来,却让读者不仅浮想联翩。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安逸,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特别满意。(4)主题思想牧童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黄昏牧童归来后休憩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稳自乐生活的憧憬和

19、追求。(5)整体感知大声朗读牧童这首诗,说说整体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淘气、疲乏)(6)从牧童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稳与安静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同时,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稳自乐的生活状态的憧憬。2学习其次首诗。(1)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中兴四大家”。代表作:诚斋集(2)识字篙:go,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字头,上下结构

20、,组词:长篙 棹:zho,船桨。木字旁,左右结构,组词:棹夫遮:zh,掩盖。“庶”写紧凑,四点相协调,组词:遮盖、遮挡(3)课文详解“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非常惊奇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不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怪生:怪不得)这里省略了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也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干脆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张、使风”描绘出两个调皮、可爱、天真的孩子。(3)主题思

21、想舟过安仁描写了两个无忧无虑的小渔童充溢童稚的行为,展示了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宠爱,同时也赞美了他们的聪慧伶俐。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淘气,感受那悠然的画面,感受意境 。1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爱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2诵古诗。(五)拓展延长,想象画卷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好玩的记叙文或者散文。2默写牧童。其次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初知“美”复习导入,引入新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相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一)作者介绍辛弃

22、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代表作:稼轩长短句(二)识字醉 :zi,左右同宽,“酉”写的略长。组词:醉酒、沉醉媚:mi,左窄右宽,“眉”字撇写的伸展些。组词:明媚、献媚(三)释题1 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词,诗歌的一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即曲调。清平乐(yu)即是词的词牌名。2 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二、初读,走近“美”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4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登记来

23、,不懂的做记号。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当怎么办呢?请同学们通过你喜爱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探讨,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三、品读,感受“美”(一)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留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感受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殊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春游的美妙感受。)学生朗读。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也许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闲聊说话。)( “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仅仅是

24、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华蜜、美妙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密切地闲聊,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华蜜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亡赖,同无赖,指顽皮调皮。)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四周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华蜜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沉醉了。(二)用生动的语句将你观

25、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三)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溢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古诗三首教案4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过探讨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缘由。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4、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通过朗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题西林壁这首诗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上中。”的意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驾驭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背诵第一首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

26、缘由。教学重点:通过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学习读诗句的押韵。过程:一、导入:生背已学古诗,并刚好指导语气。二、新授:、生介绍作者苏轼。、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1)边读诗边留意字的读音,留意读诗的韵味。(2)比照注释或和同学沟通理解诗句的意思。(3)小组沟通。(4)指名讲古诗的意思,其它同学补充。、体会诗意理解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缘由。、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古诗。、作业: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预习下两首古诗。反思:通过学习,学生基本驾驭了学古诗的方法,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基本达到目的。其次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读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古

27、诗。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昨天学习的古诗,并说出也许意思。二、新授:、你们还记得昨天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得吗?、看注释自学自己喜爱的一首古诗,也可小组合作学习两首。师刚好到各组点拨。、一生试讲,其它学生补充。、结合诗句说说这两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沟通。、汇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用你喜爱的方式背诵古诗。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反思:自己学习古诗,方法得当,理解也较深刻。古诗三首教案5第一课时牧童教学目标、学会本课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

28、童自由自在、逍遥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爱好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究竟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的确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夫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终不知所终,传闻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小组齐读古诗、互评、相互正音。(留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同学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29、。)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光明的月亮。三、再读古诗,沟通学习、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沟通探讨。)、反馈:你读懂了什么?、依据同学回答,老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隐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开心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老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同学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同学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

30、想感情。、体会到什么,快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沟通。、全班沟通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老师加以引导:诗人憧憬安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逍遥自在的生活。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自由读诗:带着逍遥自在、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朗读。、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老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其次课时舟过安仁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以读解意,以画悟情。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

31、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小挚友,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非常顽皮的小小挚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舟过安仁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留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小组合作学习,沟通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拦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气。、汇报沟通,小组指派代表沟通,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

32、个小小挚友,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气来驶船。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小组内沟通:相互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小挚友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小挚友的顽皮举动,确定会让同学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确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挚友的聪慧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

33、顽皮小挚友的宠爱和赞许。)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宠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诵读古诗。五、拓展活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词的有关学问。、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重点难点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妙,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读题。、解题:“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颂,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

34、乐”的“乐”要读成“yu”,清平乐原本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闻名作品。二、初读,正音、自由读词,留意读准字音。、难字正音,引导同学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再读,解意、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自由汇报自身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同学说明重点词语:茅檐:茅草搭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相互之间很密切和谐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

35、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妙!这是谁家,一对青丝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宠爱的顽皮佬。、再读全文,同学质难问疑。(营造民主课堂,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绽开探讨。)四、精读、悟情、老师配乐范读,同学闭目想象画面。、请同学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同学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请同学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安定、悠然、欢乐、安静、华蜜的平

36、淡农村生活让人沉醉使人憧憬。五、熟读,成诵、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全班朗读,留意表达思想感情。、熟读成诵。古诗三首教案6教学目的:驾驭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能精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懂得课文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在马诗中着重体会诗人是如何以马自喻,借马抒怀的。课前打算:二框投影片、一段音乐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宏大的诗人。今日,我们一起学习课古诗三首。这三首都是唐诗。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两首。它们都是五言诗。(板

37、书:五言诗)诗的内容都与将士的戎马生涯有关。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呢?(指名说)(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还要知道诗人是通过哪些字词来表现这个意境的。)二学习第一首马诗简介作者李贺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马,这是唐代杰出的青年诗人李贺所作,李贺从小才华出众,却始终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终日闷闷不乐,悲伤激愤,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生前泄了很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下了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二十三首。今日我们所写的马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是借什么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怀呢?(出示填空)马这首诗诗人是借_(马自喻),抒发自己_(想做一番大事业)的情怀。师范背.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读.要求读

38、准燕(yan)、络(luo)的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理解前两行的词语。我们先看前两行诗句:这里的“大漠”是什么意思?(广袤的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还可以说怎样的沙漠?(无穷无尽、一望无垠、一望无边)“燕山”是指什么?“大漠沙如血”的“沙如血”是什么意思?“燕山月似钩”的“月似钩”又是什么意思?“钩”是什么意思?这两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可以从_看出,意思是_。沙石的颜色是黄的,为什么说是“沙如雪”呢?你能联系上下诗句来理解吗?因此,我们在译释古诗的时候,习惯上总把缘由说在前,结果说在后。谁来试着说明一下。(请一两位同学)这两行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板书:景)呢?(映示灯片)请同学们读读

39、诗句看看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月儿、群山、沙石怎么样?面对此景,诗人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复片,复上马)练读。这是一幅供马驰骋的广袤原野图,我们读的时候,要留意语气舒缓些。广袤壮丽的北方原野给马供应了一个可以奋起奔腾的环境,这使诗人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情)齐读后两行。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必要的点拨。金?络脑?为什么要配“金络脑”?(提示:俗话说好马配好鞍)有没有配上?从哪个词看出?“何当”是什么意思?“走”是什么意思?骏马跑,我们可以说什么?10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行诗句的意思。11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袤无边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这是马的愿望。写这两句诗人仅仅是抒

40、发马的愿望吗?作者由马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作者借马抒发了自己什么情怀呢?12练读。读这两行诗时要把诗人渴望能在原野上纵横驰骋一样,施展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上与前两行诗有什么不同?用疑问的语气读出迫切、激愤的心情。(个别读齐读)13齐读。全体起立。14配乐背诵。为了把诗的意境体会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音乐,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三、学习其次首塞下曲。过渡。(揭示写法)李贺的马诗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许多的启示。我们学习的时候,运用了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的方法。揭题、解题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学习另一首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古诗,题目叫塞

41、下曲。(板书:叙事抒情)“塞”,指什么地方?古时把长城以北的地方称塞外。“塞下曲”,曲名,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歌。简介作者。塞下曲的作者是唐朝的卢纶,他七岁就能写诗,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在塞下曲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则发生在边关的精彩传闻故事。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出示填空)塞下曲叙述了_,抒发了_。指名读全诗。词语质疑。在预习中,你们理解了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同学们预习的很仔细。诗句里词语的意思都懂了,能不能把这些意思串起来讲讲诗句的意思,谁来说第、行,第、行呢?这首叙事抒情的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叙述)提示:哪一行说的是故事的起因?哪里是经过?结果?这首五言诗仅用了二十个字就向我们凝炼、生动地描绘了一则精彩的传闻故事,李广将军的形象活灵活现。诗中有些字用得特殊好,我们来观赏观赏。同学们,先把第行诗读一下。第一行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当时的场面、气氛?(惊)从这个“惊”字上,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和气氛吗?读第一行,读出惊慌的气氛。下面几行,各抓哪一个词?a.为什么抓“引”?(提示:表现了李将军的什么?)读的时候,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