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题卷120170104313.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20170104314.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题卷320170104315.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1文言实词2017010439.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1文言实词课件20170104387.ppt--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2分析文章内容20170104310.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2分析文章内容课件20170104388.ppt--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3翻译句子20170104311.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3翻译句子课件20170104389.ppt--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4归纳内容要点20170104312.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4归纳内容要点课件20170104390.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一)(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18 分)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 ”书奏,帝颔之。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 ”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辏,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胜败之机明于指掌。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生离间。况三十万异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协力,效死于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为大王洒泣流涕也。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书数上,皆不报。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选自《明史》 ,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旌孝行 旌:表彰B.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 辟:征召C.亦易罢矣 罢:停止D.必蒙宽宥 宥:宽恕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 项,罢:疲惫。]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巍悉心照料身患痼疾的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筑室居住,粗茶淡饭,守孝三年。B.高巍上疏建议抑制工商业、慎重选拔举用贤能、重视名号封赐和车服仪制,得到太祖的赞许和采纳。2C.在削藩一事上,高巍主张仿效主父偃的策略,反对采用贾谊和晁错的办法,这一建议得到惠帝的首肯。D.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南归,拒守济南,等到京城失守,他就在驿站中自缢殉国。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 项,高巍主张仿效贾谊和主父偃的策略,而反对用晁错的办法。]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2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不久,(他)因为处理事情不符合(皇帝的)旨意,被判死罪。(“寻” “称旨”各 1 分,被动句式 1 分)(2)如果希望天下太平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来削弱他们的力量。(“治安” “建” “少”各 1 分)(3)用灾难和福气(的道理)开导他,用亲戚的情谊感动他。(“晓” “亲亲之谊”各 1 分)4.第四段中高巍是从哪些方面为燕王分析胜败之机的?(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在第四段高巍的言语中, “今” “且” “况”三个虚词,把整个段落分成了四层,表达了君与臣的关系、两国力量的对比、骨肉之间的亲情、人心的向背问题,把这四个方面概括出即可。【答案】 君臣之义;骨肉之情;力量对比;人心向背。(每点 1 分)【参考译文】 高巍,是辽州人,崇尚气节,擅长写文章。母亲萧氏身患久治不愈的疾病,高巍在(母亲)身边侍奉,一直到(母亲)年老也没有一点懈怠。母亲去世后,(高巍)吃粗食,在墓旁筑室居住(为母亲守孝)三年。洪武年间,(朝廷)为表彰他的孝行,从太学生任用为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上疏奏请开垦河南、山东、北平的荒地。(高巍)又分条陈奏抑制工商业、谨慎选拔举用(贤能)、重视名号(封赐)和车服仪制等几件事情。明太祖(都)赞许并采纳他3的建议。不久,(他)因为处理事情不符合(皇帝的)旨意,被判死罪。(皇帝)减免了他的死罪,(发配他)戍守贵州关索岭。(皇帝)特别恩准允许由(他的)弟弟侄子代替服役,说:“(这是)表彰孝子啊。 ”等到明惠帝登基,(高巍)上奏请求辞官还乡。不久,辽州知州王钦奉诏征召高巍。高巍于是到吏部上任,上书议论当时的政治措施。当权者正在商议削夺各藩王(的权力),唯独高巍和御史韩郁先后请求(对藩王)施加恩德。(高巍)说:“贾谊说过:‘如果希望天下太平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来削弱他们的力量。 ’现在为何不效法他的意思?不能施行晁错(曾采用的)削地夺权的策略,而应效仿主父偃推行恩德的策略。(对于)在北方的藩王,把他们的子弟分封到南方;(对于)在南方(的藩王),把他们的子弟分封到北方。像这样做,那么藩王的权势,不用(朝廷)削夺自己就削弱了。 ”(高巍)呈上奏本,明惠帝点头称许他。不久燕王朱棣起兵,(朝廷)命令(高巍)跟从李景隆出兵(平叛),参谋协助军中事务。高巍又上书说:“我愿意出使燕地。披露我(对朝廷)的忠心、胆量,(向燕王)陈述道义礼法,用灾难和福气(的道理)开导他,用亲戚的情谊感动他。让他停止战事,回到藩国。 ”明惠帝认为他的话英勇豪迈,答应了他的请求。高巍到了燕地,自己称述道:明太祖归天,天子(明惠帝)继位,施行革新的政策,天下人敬爱拥戴。没想到燕王公然和朝廷决裂,部署(藩属的)军队,对 抗天子的军队,我不知道燕王是何用意。现今在朝的各位大臣,文臣智慧聚集,武将勇猛有气势,(他们)坚持公道,仰仗道义,以顺乎天意人心的力量讨伐叛逆(的臣属)。胜败的机会显明了然。况且燕王统率的将士,算来不超过三十万。凭借一个藩属国有限的军队来对抗天子的军队,也容易精疲力竭。燕王和天子,在道义上是君臣,在亲情上是骨肉至亲,尚且生出隔阂嫌隙。何况三十万异姓的军士,能确保他们同心协力,为燕王拼死效力吗?我每每想到这些,都要为燕王洒下眼泪。希望燕王听从我的建议,上表请罪,重新修复亲近友好的关系。朝廷明察燕王没有别的意图,(燕王)一定能受到宽恕。明太祖在天之灵也可以安心了。文书屡次呈上,都没有得到答复。不久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回到南方。到临邑,遇到参政铁铉,(两人)相拥痛哭。(高巍)赶赴济南,誓死抵御坚守,多次打败燕王的军队。等到京城被攻破,高巍在驿舍中自缢而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18 分) 【导学号:20332018】孙君小传[清]秦湘业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4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 ,晚年之作曰《簏中草》 。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季:排行最后B.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耗:消息C.予权浙江运使 权:谋划D.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 项,权:暂代官职,执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君年少时聪慧过人,仰慕赵艮甫的诗才并仿效他作诗,水平与赵诗不相上下。B.孙君的堂叔爱惜孙君的才华,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对他的管束也很严格。C.孙君为作者抄录的《闽游草》中的诗,写景言情中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D.孙君在离世以后还有人搜集他的诗作并付梓流传,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幸运的。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 项, “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错,原文是“与少陵、东坡颉颃” 。 “颉颃” ,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4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4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凭着诗词歌赋闻名的才能高超的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5种诗不好。(“高才” “类” “工” “弗之善”各 1 分)(2)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被毁坏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兵燹” “亲故” “僦”各 1 分, “僦屋城隅”句式 1 分)8.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少年时,由“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可以看出他心高气傲;由“厌弃举子业” “不数数应秋闱试” “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 “慨然出游”可以看出他率性而为;由“无复往时精诣矣”可知他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答案】 少年时心高气傲、率性而为;(2 分)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2 分)【参考译文】 孙君名叫慧良,自号纳琴,世代居住在无锡县,无锡县分割后,(孙君)就成了金匮县人。(他的)父亲孙尔纯生了三个儿子,孙君是其中排行最后的。(孙君)年少的时候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对汉、魏以后诗歌学问的源流无不探索研究有心得。那时吴江人赵艮甫漂泊寄居在无锡,凭着诗歌在当时颇有声名。孙君私下仰慕他,仿效他(作诗),几乎(和赵艮甫)不相上下,赵艮甫也视(孙君)为忘年交。凭着诗词歌赋闻名的才能高超的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他)尤其厌恶、嫌弃考科举的人(修习)的学业。所以(孙君)二十四岁时才到学校学习,对参加科举乡试也并不迫切。从前,(孙君)能言善辞,喜欢轻慢戏侮别人,人们畏惧他的口才,不敢亲近(他)。孙君就感慨叹息着外出游历,到福建投靠堂叔文靖公。孙文靖爱惜他的才华,多多地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却很约束他,不任用他做事。孙君感到失意,闷闷不乐,最终回到故里。后来游历汴、燕,凭着秘书的身份做地方诸侯的幕僚。然而薪金一到手就用完,(孙君)还是像原来一样贫穷。道光末年,我曾经在京城碰到他,不久就告别离开,我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他的家人也很少有他的音信。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忽然带着妻子从海上归来。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被毁坏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同治五年春天,我暂代浙江盐运使,乘机叫孙君来游览杭州。见他形体容貌瘦弱萎靡,精神衰落沮丧,诗歌(之意)也渐渐萎靡不振,不再有旧时的精到之功。这年秋天,我为死去的母亲守丧,辞掉了官职。孙君不想投靠其他人,也返回了(无锡)。从此不再出来(做事),(处境)更加贫穷艰难,(生活上)无所依赖。过了五年(孙君)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我的年龄比孙君小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名声,用空白的册页向他求诗,孙君为(我)录写了几十首《闽游草》 。(他的诗)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往往和杜甫、苏轼不相6上下,行书、楷书也有苏体的笔法。我把这些藏在竹箱里几十年,在祸乱中丢失了。等到孙君去世后寻求他的遗稿,无法再找到。我的朋友华翼纶,是孙君的外甥,(他)近来才寻找到孙君的两首诗,(一首)叫作《余生草》 ,(一首)晚年的作品叫作《簏中草》 。(孙君)早年的诗作都不如中年之作精致,可惜(中年诗作)全被焚为灰烬,就像遭受严重迫害的人一样。然而自古以来诗人被埋没无闻的哪有尽头呢?孙君有贤良的外甥搜集、选取(诗歌),将要交付刊印,使它们永久流传,难道不是大幸吗?1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18 分) 【导学号:20332019】戚元鲁墓志铭曾 巩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德行化其乡里 化:教化B.能似其先人者也 能:才干C.以进士中其科 中:考取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 速:催促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 项,速:请求。]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A.五代时,戚元鲁的曾祖父在乡里享有盛名,德高望重,但是抗逆朝廷,不愿做官。B.戚元鲁的父亲叫戚舜臣,做过尚书虞部郎中的官职,一生恭敬勤谨,严守家法。C.戚元鲁在学问品行方面精进不止,可惜三十五岁就英年早逝,否则一定能有建树。D.戚家是宋代有名望的世家,作者曾巩亲自为戚家不止一个人撰写过墓志铭。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 项, “抗逆朝廷,不愿做官”错,原文的意思是他的先祖有高尚的志气,不愿做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4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4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人,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人。(“好恶” “游” “闻人”各 1分,状语后置句 1分)(2)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来告诉我。(“且” “属” “乞”各 1分,状语后置句 1分)4.戚元鲁在品行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文本第一段“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可概括出前三点;由第二段“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可概括出最后一点。【答案】 孝友忠信;敦厚和顺;好学不倦;聪明敏达。(每点 1分)【参考译文】 戚家人是宋国人,(戚家)是宋国的世家。在五代的时候,有个心存高尚的志气、不愿做官、用(美好的)道德品行教化他的乡里(的百姓)、能让远近求学的人都归附的人,叫戚同文,号正素先生,(死后)被追封为尚书兵部侍郞。他有个儿子,在太宗、真宗时是(一位)名臣,因为议论事情时言辞激烈直率被传颂至今,叫戚纶,官至枢密直学士,被追封为太尉。(戚纶)有个儿子谦恭谨慎、言行合乎规矩、能恪守家法、死后埋葬在宋国的北原、我给撰写墓志铭的人,叫戚舜臣,做尚书虞部郞中。元鲁就是戚舜臣的儿子,名叫戚师道,字元鲁。(戚元鲁)为人孝顺友爱、忠诚信义,本质淳厚、脾气随和,喜欢学习不知倦怠,才干类似他的祖先。从五代到现在一百六十多年了,戚氏家风(积淀深厚),流传久远,虽然他们的官职不高,可是操行符合礼义,世世代代都是这样,没有断绝,所以我说(戚家)是宋3国的世家。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白敏捷通达,喜欢谈论当今社会时事,能通晓其中的得失。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人,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人。大家因此认为戚元鲁的学问品行,精进且未停止,预料他如果长寿,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谁能料到他现在非常不幸地去世了呢!所以他去世的时候,无论跟他生前的关系远近亲疏,大凡知晓他的为人的,都替他悲痛,到现在说起来还为他悲慨不已。戚元鲁最初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建州崇安县尉,(他)没有赴任。后来考中进士,担任亳州永城县主簿,又担任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因为疾病死在官任上,年仅三十五岁。(戚元鲁)娶妻陈氏,是内殿承制教习的女儿;(陈氏去世后)又娶妻王氏,是参知政事文宪公王尧臣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儿子;(他们)都比元鲁先去世,并且元鲁也没有兄弟。唉!上苍对这个人如此酬报,是为什么呢?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来告诉我。我很悲痛元鲁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想通过我的这篇文章让后人知道,所以我没法推辞。在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把元鲁安葬在他父亲坟墓的旁边,并让他跟妻子陈氏、王氏排列在一起。将要安葬(的时候)他的堂兄戚遵道通过书状来(向我)请求墓志铭,墓志铭文如下:操行足够效法他的先辈,才能足够施于当世之用,可是(这些追求)在元鲁身上却不曾停止。活着的时候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死后又没有子嗣传承他的事业,拿什么来告慰哀思呢?就把这篇铭文放在他的墓旁吧。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18 分)怀庆府推官刘君墓表归有光刘氏之先,自大梁来居华亭,曰亨叔。亨叔生仲礼,始徙上海。仲礼生庆;庆生四子。长曰铣,次曰钝。铣坐法,被系京师。钝阴乞守者,代其兄,令出得一见家人而归死。钝既系而铣归,绐其父母云:“钝死,己得赦归。 ”钝久系而其兄不至。京师士大夫皆知其冤,为馈食饮。久之,赦归。家人惊以为鬼物,母泣曰:“儿馁欲求食,吾自祭汝,勿怖吾也。”钝具言不死状。乃开门纳之。铣仓皇从窦中逸去,遂不知所之。君自少举止不类凡儿。嘉靖四年,中应天府乡试。先是,其所亲有诬害君者,及君得举,则又曰:“吾固称德资聪明,今果然矣。 ”君益厚遇之。上海俗奢华,好自矜眩。君独闭门读书,虽兵阵、风角、占候之书,皆手自抄写。时从野老散发箕踞乐饮,不自表异。计偕还,渡江,登秣陵诸山,呼古人名,举酒与相酬,不醉不止也。嘉靖某年,选调怀庆,先太守已迁去,会中使衔命,降香王屋山。民苦供应,多逃亡。君摄守,能以权宜办济,使者告成事而去。君尝虑囚,一女子呼冤,君察其诬,系狱已二十年,遂出之。武陟富人,以女许巨室,因借其资,以致大富。而婿家后贫,遂结诸豪为证,欲离婚。君责令归其女,4而疑富人家多女婢,即归,恐非真女。乃问有老妪,尝识其女面有黑子。已而果非真女。君怒,欲按籍其家,竟以其女成婚。君为人宽和,至持法,虽宗室贵人请乞,不能夺也。寻以病去官。至淮阴道卒。临卒于邑,曰:“吾始与唐元殊饮酒欢呼,宁知有今日耶?我死于此,无亲知故人为诀。男未成,女未嫁,负用世之志而不施,命也夫。 ”时嘉靖某年月日,年四十有九。(选自《震川先生集》 ,有删改)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铣坐法,被系京师 系:囚禁B.铣仓皇从窦中逸去 逸:逃跑C.上海俗奢华,好自矜眩 矜:夸耀D.虽宗室贵人请乞,不能夺也 夺:剥夺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 项,夺:强行改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让坐牢的兄长和家人见上一面,刘钝暗中请求看守让自己代替兄长,让兄长归家,谁知其兄竟一去不归。B.上海的风俗奢侈浮华,但刘钝却不受影响,常常闭门读书,即使是兵阵、风角、占候之类的书籍他也亲自抄写。C.武陟县某富人把女儿许配给世家大族,后因对方家贫 而想解除婚约,刘钝得知后,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再择时成婚。D.刘钝临终之时,叹息自己没有与亲朋好友诀别,儿女都 还未成家,自己虽然有用世之志,却未能施行,真是命运使然啊。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刘钝得知后,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再择时成婚”错。原文“责令归其女”是说刘钝责令他把女儿嫁姶对方,而非“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钝既系而铣归,绐其父母云:“钝死,己得赦归。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摄守,能以权宜办济,使者告成事而去。(4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刘钝被囚禁后刘铣得以回家,刘铣欺骗他的父母说:“刘钝已经死了,自己获得赦免回来了。 ”(关键词“系” “绐” “得赦”每译对一处得 1分,译对大意得 1分)(2)刘君代理太守,能因事变通把事情办成功,使者办完事情后离去。(关键词“摄”“权宜” “济”每译对一处得 1分,译对大意得 1分)58.刘钝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概括。(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人物的品格可从传主的事迹中分析归纳出来:刘钝替兄坐牢——爱护家人;对诬害他的人更加厚待——宽容待人;平时闭门读书,不少书都亲自抄写——勤奋好学;放出受冤女子——秉公执法。【答案】 爱护家人;宽以待人;勤奋好学;秉公执法。(每点 1分)【参考译文】 刘氏的祖先,从大梁迁来居住在华亭,名叫亨叔。亨叔生下仲礼之后,才迁到上海。仲礼生下刘庆;刘庆生了四个孩子。长子名叫刘铣,次子名叫刘钝。刘铣因犯法获罪,被囚禁在京城。刘钝暗中乞求看守的人,代替他的兄长(被囚禁),让兄长出去得以见一下家人然后回来受死。刘钝被囚禁后刘铣得以回家,刘铣欺骗他的父母说:“刘钝已经死了,自己获得赦免回来了。 ”刘钝长时间被囚禁而他的兄长一直不到。京城的士大夫都知道他的冤情,给他送吃的喝的。过了很久,刘钝被赦免回家。家人很惊恐,认为他是鬼,他的母亲哭着说:“孩子你饿了想要饭吃,我亲自去祭奠你,你不要吓唬我。 ”刘钝详细地告诉母亲他没有被处死的情况。(母亲)才开门让他进来。刘铣仓皇地从小门中逃出去,之后就不知他到哪儿去了。刘君自小举止就不同于一般的小孩。嘉靖四年,参加应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在此之前,刘君所亲近的人中有诬害刘君的,等到刘君中举后,那个人就又说:“我本来就说他品行好资质聪明,现在果然如此啊。 ”刘君更加厚待他。上海风俗奢侈浮华,百姓喜好自我夸耀。唯独刘君闭门读书,即使是排兵布阵、占卜、根据天象预测吉凶的书,都亲手抄写。经常跟随村野农夫披头散发、两腿前伸坐着高兴地喝酒,从不表现出与众不同。赴京参加会试后回乡,渡江,登上秣陵诸山,呼喊古人名字,举起酒杯与人相互敬酒,不醉不休。嘉靖某年,选调到怀庆,以前的太守已升官离去,适逢宫中派出的使者奉命到王屋山烧香。百姓为供应所苦,大多逃走了。刘君代理太守,能因事变通把事情办成功,使者办完事情后离去。刘君曾经审查记录囚犯的罪状,一女子喊冤,刘君查明她是被诬陷的,她已被囚禁在狱中二十年了,刘君于是把她放了出去。武陟县的富人,把女儿许配给世家大族,因借对方的钱财而变得非常有钱。但是女婿家后来贫穷,富人于是勾结地方豪绅作假证,想要解除婚约。刘君责令他把女儿嫁给对方,但怀疑富人家有许多婢女,即使嫁过去了,恐怕并非是他真正的女儿。就问一个老妇人,老妇人曾经见过那个女孩,女孩脸上有黑痣。不久发现嫁过去的果然不是富人真正的女儿。刘君发怒了,想要查抄富人的家产,富人最终让他的女儿与对方成婚。刘君为人宽厚谦和,对于执法,即使同族的人或有权势的人请求他,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志。6不久(刘君)因病辞掉官职。在淮阴道上去世。临死时在县邑,说:“我起初与唐元殊饮酒欢呼,哪里知道会有今天呢?我死在这儿,没有亲戚朋友来诀别。儿子没有成婚,女儿没有出嫁,自己肩负治理天下的志向却没有得以施行,这真是命运啊。 ”当时是嘉靖某年某月某日,享年四十九岁。1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三)(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18 分)亡友方思曾墓表归有光予友方思曾之殁,适岛夷来寇,权厝于某地。已而其父长史公官四方,子昇幼,不克葬。某年月日,始祔于其祖侍御府君之墓,来请其墓上之文。思曾少负奇逸之姿,年二十余,以《礼经》为京闱首荐。既一再试春官不利,则自叱而疑曰:“吾所为,以为至矣,而又不得。彼必有出于吾术之外者!”则使人具书币走四方,求尝已得高第者,与夫邑里之彦,悉致之于家而馆饩之。其人亦有为显官以去者。然思曾自负其材,顾彼之术,实不能有加于吾,亦遂厌弃不能以久。方其试而未得也,则愤憾而有不屑之志。其后每偕计吏行,时时绝大江,徘徊北岸,辄返棹登金、焦二山,徜徉以归。与其客饮酒放歌,绝不与豪贵人通。间与之相涉,视其龌龊,必以气陵之。闻为佛之学于临安者,思曾往师之,作礼赞叹,求其解说。而人遂以思曾果溺于佛之说,不知其有所不得志而肆意于此。以是知古之毁服童发,逃山林而不处,未必皆精志于其教,亦有所愤而为之者耶!以思曾之材,有以置之,使之无愤憾之气,其果出于是耶?然使假之以年,以至于今,又安知其愤憾不益甚,而将不出于是耶?此吾所以叹天之成材为难也。思曾少善余,余与今李中丞廉甫晚步城外隍桥,每望其庐,怅然而返。其相爱慕如此。后予同为文会,又同举于乡。思曾治园亭田野中,至梅花开时,辄使人相召,予多不至。而思曾时乘肩舆过安亭江上,必尽醉而归。尝以予文示上海陆詹事子渊,有过奖之语,思曾凌晓,乘船来告。予独痛思曾之材,使不得尽其所至,亦为之致憾于天而已矣。(选自《震川文集》 ,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权厝于某地 厝:停柩待葬B.则使人具书币走四方 币:钱财C.辄返棹登金、焦二山 棹:船桨,代指船D.以是知古之毁服童发 童:未成年的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 项,童:秃,使动用法,使……变秃。]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方思曾年少有才,但经历一次次的考试失利后,对自己的才能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技不如人,于是延请有才之士想要向他们学习。B.方思曾所延请的人中虽然后来也有做官显贵的,但他认为这些人的本领未必胜过自己,因而就不愿长久如此。2C.方思曾因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得志,不与官员交往,后来到临安去拜师学习佛学的精义,放任自己沉溺在佛学之中。D.作者和方思曾相互倾慕,他和李廉甫晚上走到城外隍桥时,看到方思曾的房屋会很失意;方思曾在梅花盛开的时节也多次邀请作者前往。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 “不与官员交往”错,原文中只是说“绝不与豪贵人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已而其父长史公官四方,子昇幼,不克葬。(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思曾之材,有以置之,使之无愤憾之气,其果出于是耶?(5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不久他的父亲长史公调往远地做官,他的儿子方昇年幼,(遗体)不能够下葬。(关键词“已而” “克”各 1分,句子大意 1分)(2)凭借思曾的才能,有合适的职位安排他,使他没有怨恨之气,他果真会出现在这里吗?(关键词“以” “材” “置” “愤憾”各 1分,句子大意 1分)4.简要概括方思曾的形象特点。(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文中所叙述的事情来分析归纳。如第二段写“思曾少负奇逸之姿,年二十余,以《礼经》为京闱首荐” ,由此可以概括出思曾才华出众的特点;再如方思曾为了寻求考中的方法,多方延请有才之士,可以概括出他热衷功名的特点。其他特点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得出。【答案】 才华出众;热衷功名;恃才自负;壮志难酬;重视友情。(每点 1分,任意答出四点即可)【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方思曾去世的时候,恰逢倭寇来侵扰,暂且停柩在某地。不久他的父亲长史公调往远地做官,他的儿子方昇年幼,(遗体)不能够下葬。某年月日,(方思曾)才被合葬在他的祖父侍御府君的墓中,来请求我撰写墓上的文字。3思曾年少时有奇特超俗的才能,二十多岁时,凭借《礼经》在京城的科举考试中以第一名被推荐。后来一再参加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不顺利,就自责并且怀疑说:“我所做的,自以为到了极致,却又没有成功。他们(考中的人)一定有超出我的方法之外的!”就让人准备了书籍钱财奔走四方,寻求那些曾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以及乡里有才学的人,全把他们请到家里并且招待他们的居住饮食。这些人中也有做了高官而离开的。但思曾倚仗自己的才能,看看他们的方法,确实不能比上自己的,也就厌恶放弃了这种方法不能长久坚持。当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考中时,就怨恨并有不屑的想法。其后经常和掌管会计簿籍的官员同行,时时渡过大江,徘徊在北岸,就掉转船头回来登上金、焦二山,安闲自在地回来。与他的客人饮酒唱歌,绝不与地位显贵的人交往。偶尔同这些人交涉,看到他们行为丑陋,一定要以气势凌辱他们。听说研究佛学的人在临安,思曾前往拜他为师,行礼赞叹,请求他解说佛学。因而人们就认为思曾真的沉溺于佛学之中,不知他是因不得志而放任自己沉溺在佛学之中。由此知道古人脱去官服使头发变秃,逃到山林中而不愿处在人世,不一定都对他们的教义有至诚的心志,也是内心有所激愤而这样去做的啊!凭借思曾的才能,有合适的职位安排他,使他没有怨恨之气,他果真会出现在这里吗?然而如果赐给他寿命,让他活到现在,又哪里知道他的怨恨不会更厉害,而将不会出现在这里(专注于佛学)呢?这就是我感叹上天成就有才能的人困难的原因啊。思曾年少时和我交好,我与当今中丞李廉甫晚上走到城外隍桥时,每次看到他的房屋,就失意地回去。我们之间互相爱慕敬重到这样。后来我们一同参加文会,又同时在乡试中中举。思曾在田野中修建园亭,等到了梅花开放时,就派人来召唤我,我大多没有到。而思曾时常乘轿子从安亭江上过,一定大醉才归。他曾经把我的文章给上海詹事陆子渊看,对方有过奖之词,思曾在天快破晓时,就乘船来告诉我。我唯独痛心于思曾的才能,没有让他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替他向上天抱憾罢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18 分)【导学号:20332020】新刊欧阳文忠公全集序[明]钱溥欧阳文忠公,庐陵人也。庐陵旧有公全集本,既而收上内府,而天下遂不复得是全集久矣。海虞程君宗,广求之而得于胡文穆公家,盖内出本也。亟命工翻刻于郡横。适予使交南至庐陵,其郡博郑钢,首进而请曰:“使庐陵文献足征而使天下复有是集者,太守功也。愿一言序其首。 ”予峻拒之弗获,至舟不能行,乃抚然有间曰:“士非文章之难也,而以文章救世为难。 ”荀、韩、黄老之术起,斯道遂亡于秦。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尝曰“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则亦隐然自任其传矣。后又变而为五季衰陋之习,虽宋兴七十有余年,而学者亦未易遽复于古。一旦欧阳子出,以文章道德为宗师。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公在谏院,为《朋党论》以献,4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嘉祐学者争尚怪僻为奇,文体大坏,公知贡举,黜险怪而录雅正。士初喧然腾谤,其后不五六年,文格遂变而复古,不然弊将若何而止哉?世所谓文章必以救世为难也。虽然,当是之时,倡而和者,韩有柳宗元,欧阳有苏氏父子,其他李翱、张籍之流,曾巩、尹洙之辈,声振而气从,金舂而玉应,文非不美也,而较其救世之功,则若列星之有五行,众山之于五岳,其功化发育呈露,盖自有不侔者。宜其崛起于千百载之前,而并耀于千百载之后,而渺焉未有能继之者,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盖唯有二公焉。是集之行,程君嘉惠后学亦至矣。使善学者诵其文而知能以身任国家安危之计,其用舍为世所重轻,进不知富贵为乐,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其所习而已。后学云间钱溥,谨书于螺川驿。(选自《欧阳文忠公集·附录》 ,有删节)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亟命工翻刻于郡横 亟:赶快B.予峻拒之弗获 峻:严肃C.嘉祐学者争尚怪僻为奇 尚:崇尚D.程君嘉惠后学亦至矣 惠:聪明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 项,惠:给……恩惠。]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原来刊印的欧阳修全集本被内府收藏,天下好久没有 欧阳修全集流传,于是海虞人程宗广泛寻求欧阳修全 集,最终在胡文穆家发现内府本。B.钱溥在赴交南的行程中收到庐陵郡博郑钢赠送的欧阳 修全集刻本,郑钢请他为欧阳修全集的刻本写序,他拒 绝了这个请求,但没有能够成功。C.韩愈、欧阳修倡导文学革命都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响 应,但这些有识之士的文章不够精美,救世的功效也不 能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D.钱溥认为读欧阳修的文章可以让人增强以天下为己任 的意识,肯定了欧阳修作品的思想价值,也肯定了程宗 重刻欧阳修全集的社会影响。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些有识之士的文章不够精美”错误。原文是“文非不美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4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其所习而已。(4 分)5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幸亏有韩愈出现,(韩愈)慷慨激昂地把恢复这种道统作为自己的重任,他的文章足够用来去除弊端,拯救衰颓的文风。(“慨然” “斯道” “拯弱”各 1分,大意 1分)(2)(他们)退隐却不忘天下安危,并把它作为心中挂念的事,这以后才不感到愧疚,难道只是用作品的体裁、风格改变那些所习惯的(风气)罢了?(“退” “徒” “习”各 1分,大意 1分)8.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简要概括欧阳修文学复古主张的意义。(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已经指出了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只要找出与试题相关的关键语句,再把关键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话即可。从“不然,党锢之祸成矣”可以归纳出欧阳修的文学主张避免了党锢之祸;从“文格遂变而复古,不然弊将若何而止哉?”可以归纳出扭转了当时的文风。【答案】 ①避免了党锢之祸;②扭转了当时的文风。(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欧阳文忠公,是庐陵人。庐陵过去有先生的全集本,不久被内府收藏,于是天下很久没有再得到这本全集了。海虞的程宗先生,广泛寻求它,在胡文穆先生家里得到了,大概是出自内府的版本。他赶快命令工匠在郡中的学舍翻刻。适逢我出使交南到了庐陵郡,庐陵郡博郑钢首先将刻本赠送给我并请求说:“让庐陵郡的文献得到足够的证明,从而使得天下再次有了这本文集,是太守的功劳。请求您写一些话作为序言放在开头。 ”我严肃地拒绝但没有成功,以至于不让我的船出行,于是我茫然自失地站了一会儿说:“读书人写文章不是难事,而用文章来救世是难事。 ”荀子、韩非子、黄老之学兴起,这种道统在秦国就消亡了。幸亏有韩愈出现,(韩愈)慷慨激昂地把恢复这种道统作为自己的重任,他的文章足够用来去除弊端,拯救衰颓的文风。韩愈曾经说“孟子死了,这种道统不得流传了” ,这也就隐约承认自己担当起了道统流传的重任。后来又演变成了唐五代衰弱浅薄的风气,虽然宋朝兴盛了七十多年,但是做学问的人也没能轻易迅速复兴古代道统。忽然有一天欧阳修出现了,他把学识学问和思想品德作为尊崇敬仰的对象。至于范仲淹被贬谪到饶州,一时之间名士们被看成是他的朋党。当时欧阳先生在谏院,写了《朋党论》呈给朝廷,于是众人的言论就平息了,不这样的话,党锢之祸就形成了。嘉祐年间求学的人争着以崇尚怪异邪僻为奇特,作品的体裁、风格大大变坏了,先生担任向君王举荐人才的职务,摈弃险6怪的文章而录用雅正的文章。读书人起初喧闹、沸腾着毁谤,之后不到五六年,文章的风格就变化并复兴古代的道统,不这样的话,弊端将到怎样的地步才停止啊!这就是世人所说的文章一定以救世为难事啊!虽然这样,在当时,他们倡议后都有应和的人,韩愈这边有柳宗元,欧阳修这边有苏氏父子,其他的像李翱、张籍这些人,曾巩、尹洙这些人,他们的文章声势很大而气韵和谐,如钟撞击发声,磬随之响应,文章不是不精美,然而比较他们与前者的救世的功劳,就好比是恒星里面有五行,一般的山之于五岳,他们的功业与教化萌发显露,自然是不相等的。应该是韩愈、欧阳修在千百年之前崛起,在千百年之后一起闪耀,而后人看不清楚没有能够继承他们,平常的人却成为百代之师,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的规范,大概只有这两位先生了。这本全集发行,是程先生给后辈的学者的最大恩惠。假如善于学习的人诵读欧阳修的文章,知道能够凭借自身担当国家安危的谋划,他们的任用或是弃置不被世人所重视,做官不知道富贵的快乐,(他们)退隐却不忘天下安危,并把它作为心中挂念的事,这以后才不感到愧疚,难道只是用作品的体裁、风格改变那些所习惯的(风气)罢了?后辈学者松江府钱溥,在螺川驿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