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试题(打包4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试题打包4套.zip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试题打包4套.zip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201612080221.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__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201612080218.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__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201612080219.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明清时期__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201612080220.doc
  • 全部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201612080221.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__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201612080218.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__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201612080219.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明清时期__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20161208022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步步高】 (全国通用)2017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政治模块线索线索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4)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5)明——废丞相,使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2.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时期 具体史实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 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明朝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3.行政区划演变:郡县(秦)——州郡县(两汉)——道州县(唐)——路州县(宋)——省路府州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线索 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时期 内容夏、商、西周开始:夏商时期衰落: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战国、秦朝和汉初公元前 359 年,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位军功爵制(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两汉开始:西汉衰落:东汉末年察举制(1)内容:官吏查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 ,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魏晋南北朝开始:东汉末年,魏王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隋唐宋明清产生于隋,确定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制(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演变趋势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品德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线索 3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变迁3(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经济模块线索线索 1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五大线索(1)生产工具的改进。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2)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扛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3)农作物的推广。如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4)水利工程的兴修。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隋朝修大运河等。(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线索 2 古代中国商业与外贸的发展时期 概况先秦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秦汉 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隋唐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 “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宋元 使用“交子” ;市坊界限打破了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明清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线索 3 “市”的发展演变(1)秦朝: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2)汉代:城中设专供贸易的“市” ,官府直接管理。(3)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整齐划一。(4)宋代:坊市格局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5)明清: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4线索 4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这样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文化模块线索线索 1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孔子——仁、礼结合,为政以德、中庸、有教无类。(2)孟子——仁政、德治、民贵君轻、人性本善。(3)荀子——仁义王道,礼法结合, “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本恶。(4)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朱熹——理是忠孝节义仁,理生万物,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6)明末清初儒学家——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线索 2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体裁 成就《诗经》 收录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作品;风、雅、颂三部分;现实主义风格楚辞 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浪漫主义风格汉赋 铺陈辞藻、文采华丽唐诗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批判黑暗,寄托抱负宋词 适应市民生活需要;婉约派与豪放派元曲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关汉卿与马致远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文学世俗化;具有反封建色彩线索 3 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进程 表现起源 新石器时代,彩陶画战国 萌芽走向成熟;帛画秦汉 门类丰富,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魏晋 宫廷画;士大夫画家活跃,绘画理论形成5隋唐 展子虔的山水画,吴道子的人物画两宋 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突出成为亮点(张择端)元明清 文人画(王冕、郑板桥)针对训练1.(监察制度的演变)《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 , “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 ,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 。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 。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答案 A解析 从材料“《唐律疏议·斗讼》规定” “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说明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监察机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立法规定监察内容,不能反映监察组织体制,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不能说明监察权限和范围扩大,故 D 项错误。2.(市的演变)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这表明宋代( )A.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 B.小农经济遭遇冲击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和“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可知宋代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故 A 项正确。3.(商业政策的变迁)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这样一条规定:“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清朝后期形成捐纳(买官)制度,买官成为商人进入仕途和升迁的途径。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以后中国社会( )A.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6C.商业已成为社会主导产业D.科举考试逐渐失去吸引力答案 B解析 选拔官吏的规定和买官现象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人急于提高社会地位。故 B项符合题意。4.(城市化的进程)《数字中国——2016》:“江浙地区的工商业市镇,在宋代出现 71 个,明代达到 318 个,清代(1840 年前)增加到 487 个。 ”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相关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市镇的经济职能专门化分工明显C.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之地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发达繁荣答案 D解析 明清时期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故 D 项“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发达繁荣”的说法有误。5.(经济重心南移历程)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 ,百姓“无积聚多贫” ,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 ,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 C解析 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进一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 C 项正确;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6.(儒学思想的演变)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7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 C解析 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 A 项和 B 项得以体现;D 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故 C 项正确。7.(近代前夜中国社会转型状况)历史一般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历史角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朝自宣宗(1398~1435)以后,很少皇帝能专注于国事,朝廷作为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则被赋予浓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间的争执,强迫性地执行开明专制。当时的士绅官僚,习于一切维持原状,而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形成注重内思的宇宙观,使今人看来,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注重内省”的相关史实。(2)你是否同意黄仁宇“停滞”的判断,请说明理由。答案 (1)史实:科技方面,科技成就如《农政全书》 《本草纲目》等巨著体现了总结性的特征,缺乏创新发展;思想方面,王阳明吸取佛教的观点,提出“致良知” “知行合一”学说,发展心学;绘画艺术方面,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强调表示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答出其中的任意两点即可)(2)观点理由:只答观点不答理由的不给分,其他言之合理的可酌情给分。观点一同意“停滞”政治: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科技:中国科技缺乏创新,进入总结阶段;思想:理学居于官方哲学,儒学走向僵化;文化:八股取士,压抑了人才的选拔。(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观点二不同意“停滞”经济: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具有早期启蒙和民主色彩。(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解析 第一问依据明朝中后期历史从科技、思想以及绘画等艺术方面回答;第二问属于观8点评述题,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依据明朝中后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方面从消极方面阐述“停滞”的观点,不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从明朝中后期经济以及思想领域出现新现象来评述作答。热考点 1 国家治理能力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考点链接](1)中央君权与相权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制度创新。(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治理之间制度创新与完善。(3)历代重视立法与法律作用的举措。(4)历代完善监察、廉政建设的努力与评价。(5)趋向公平、公开、大众化的选官制度建设。(6)不断变革调整的经济、文化政策。[针对训练]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答案 D解析 分权之下各部门形成程序化分工,必然影响行政效率,故 A 项错误;中国唐代分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以限权为目的,故 B 项错误;中国唐代的三省权力相互制约,但最终集权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能有权力的平衡,故 C 项错误;唐朝的三省体制基本为宋元所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分权理论和英国洛克的分权理论为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故 D 项正确。热考点 2 郡县治、天下安新时期下,郡县治、天下安的核心内涵是地方各级官员在各自岗位上做出出色业绩,心中9有责,心中有戒,做发展的开路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形成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考点链接](1)历代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时代特点、发展趋势。(2)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3)古代基层管理对现实的借鉴意义。[针对训练]“(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D.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答案 D解析 宋朝对地方的财政“然非尽取之也” ,是出于地方军事需要的考虑,并不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故 A 项错误;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在财政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故 B 项错误;宋初中央集权加强,不是地方分权,故 C 项错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保障地方的军事需要,有利于巩固边疆维护统一,故 D 项正确。热考点 3 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高效运行的权力机制是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根本之策。[考点链接](1)中央:三公九卿 内外朝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 六部、内阁(2)地方:分封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藩镇割据 文官通判机制 行省(3)历代监察机制,选官机制变迁。[针对训练]《文献通考》描述宋代官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材料反映的宋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A.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B.重视分权和制约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开始出现重文轻武答案 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情况,并未着重对军队的控制,故 A 项10错误;材料中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从而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所提及的机构均为中央机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重文轻武的内容,故 D 项错误。热考点 4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考点链接](1)西汉首次开拓丝绸之路,开创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2)西汉末一度断绝,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再度打通丝绸之路,同期印度僧人沿此路将佛教传入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3)唐代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4)唐代、宋元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之路。[针对训练]“5 000 年中国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答案 C解析 粉彩瓷出现于清朝,活字印刷出现于宋元时期,与唐玄奘生活的唐初时间不符。热考点 5 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考点链接]古代中国手工业在丝织、陶瓷、冶炼、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及各种生产、生活工具的发明。[针对训练]2016 年开封举办“梦回大宋东京城”文化宣传活动,向游人展示原汁原味的宋代京城风貌,下列不适合出现在展示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现象是( )A.街道两旁复古店铺林立B.城区内建立几处专门娱乐的场所——“瓦子”C.建立几处专供餐饮住宿的复古客店11D.建立几处严格分开的“坊” “市”展区答案 D解析 “坊”与“市”分布严格分开是宋代以前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在宋代“坊”与“市”分布限制已经打破,故 D 项说法有误。热考点 6 树立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以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考点链接]民族文化是一个综合历史概念,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建筑、生产工具,各种物质产品,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皆在其范畴之内。[针对训练]在清代,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渎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这主要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C.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手中D.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答案 B解析 “乡会试……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或……”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一体回避”表明清代科举考试中人才选拔形式日益严密,体现了相对公平的原则。A、C、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可排除。热考点 7 道德中国国无德不兴,德不可空谈,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品德。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有力的道德支撑。[考点链接](1)德治、仁政、民本、入世、责任意识、个人修养——儒家思想内涵的发展演变。(2)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监察制度的演变。[针对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正始四年(243 年),倭国向曹魏进献倭锦等异域丝绸。滑国于天监十五年(516 年)向南梁进献波斯锦。12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而来。特别是欧洲蚕丝业兴起和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丝绸大量涌入中国。19~20 世纪,更有各种廉价的混纺丝绸、人造丝绸充斥进来,及其纺织技术也引入中国。——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刘永连,西域研究,2008 年 02 期根据材料,指出西方丝绸涌入中国的路径,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答案 路径:丝绸之路及新航路。影响:政治上,通过丝绸进贡缔结、维持和加强中外友好关系;经济上,西方生产技术传入给中国纺织业注入新鲜血液,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开阔了视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文化上,物种、宗教、舞蹈、音乐、习俗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共融。板块综合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1. “君王自命‘天子’ ,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答案 B解析 君权神授属于西汉董仲舒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嫡长子自然承袭”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可判断这与宗法制有关,宗法制下君主就是最大的家长,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早期政治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信息,故 D 项错误。2.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世官制到察举制C.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D.从分封制到郡国制答案 C解析 材料有效信息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完成于汉武” ,商鞅废分封设县制,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3. “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 ”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13A.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和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C.魏晋时期的察举制度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答案 D解析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吏;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使门第不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能够参与到国家政治中。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 B解析 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 C 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与材料“大同观念”不符,故 D 项错误。5.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答案 B解析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 ,反映的是相权对皇帝的专制统治的制约。故答案选 B。6.北宋中期以前,在谏官、御史任上成名者众多,如包拯、赵抃、唐介等,敢于向皇帝仗义执言、对大臣大胆弹劾,对防止朝政走向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北宋中晚期,“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 。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施行效果取决于皇帝B.古代监察谏议体制对权力监督和反腐起到了一定作用C.古代谏官、御史的个人素质对监察谏议制度影响极大14D.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答案 A解析 材料讲了两个时期的状况——宋前期,监察谏议官员防止朝政腐败;宋晚期,监察谏议官员不再谈论朝臣的奸邪得失,失去其原本作用。从材料可见,宋前期与宋晚期的皇帝态度很不同,监察谏议制度的效果取决于皇帝,故 A 项正确;监察谏议体制对反腐起作用只是在宋前期,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员的个人素质,故 C 项错误;材料摆出两种不同,并没有说明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的实质,故 D 项错误。7.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答案 B解析 “庄园经济”是汉朝时期的现象, “贵族政治体制”指世卿世禄制,夏商周时期就有,不是新现象,故 A 项错误;“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故 B 项正确;“宗法和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故 C 项错误;“分封制度体系”出现于西周,故 D 项错误。8.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答案 A解析 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是自耕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选择 A 项符合题意。9.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 45.5%,以北则占到 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 59.1%,以北则为 40.9%。这一变化(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答案 C15解析 材料反映南方人口逐渐增多,南方人口增加不能说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故 A 项错误;南方人口增加是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的表现,故 B 项错误;南方人口增加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海上贸易逐渐兴盛,故 C 项正确;人地矛盾的尖锐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与材料反映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10.据史料记载,16、17 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 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理解能力。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11.下面是《旧唐书》有关两税法的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税法没有( )A.改变征税标准 B.扩大纳税面C.增加政府收入 D.取消丁税答案 D解析 “唯以资产为宗” ,按照资产田亩征税,改变了征税标准,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 ,以户为征税单位,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人户籍纳税,扩大了纳税面,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赋不加敛而增入” ,政府税收增加,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但没有取消,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12.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 )A.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从宋朝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情况D.宋代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答案 A解析 从“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 ,可知宋代佃户有自主选择租种土地的权利,故 A 项正确;“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 ,体现出地主对佃户减免租税,但其目的16是“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与“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不符,故 B 项错误;租佃制是战国时期产生,并不是从宋朝开始出现,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严重的内容,故 D 项错误。13.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B.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答案 C解析 实行地丁银制度,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并不是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故 A 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而地丁银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 B 项错误;地丁银的确立改用货币征收赋税和徭役,进一步减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地丁银按照土地和人口来征收赋税和徭役,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促使人口大幅度增长,激化了人地矛盾,故 D 项错误。14.余英时认为,中国“16 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得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 。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 )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D.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 ,作者是认为明清时期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没有显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故 A 项错误;“改变得最少的是政治”说明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故 B 项错误,D 项正确;依据材料,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经济文化领域,但没有显示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兆,故 C 项错误。15.下表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一、性质: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17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二、价值:1.带动民间积极向学风气;2.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答案 C解析 孔子创办私学,与材料中“官立学校”信息不一致,故 A 项错误;“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是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与材料“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信息不符,故 B 项错误;汉武帝设立太学,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成为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隋朝开创科举制,与材料“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16.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答案 B解析 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 ,故选 B。其他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17.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答案 D解析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朝历代推崇的主流文化,与材料中“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不符,故 A 项错误;法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和严刑峻法,与“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不符,故 B 项错误;墨家思想在战国后即消失,与材料中“在中国长期存在”不符,故 C 项错误;道家思想在汉朝初期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存在,之后虽然不占据主流,然而也是儒道互补的华夏文化内涵,两千多年中长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地18位,与题意相符,故 D 项正确。18.与下列文本材料反映的朝代相符合的选项是( )●对前朝地方行政设置做出调整●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A.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B.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C.海上丝绸之路发达D.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答案 B解析 从文本信息“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可知是汉赋, “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可知是造纸术的改进,反映的朝代是汉代。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制度,故 A 项错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出现于宋元时期,故 C 项错误;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出现于唐末,故 D 项错误。19. “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 。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 ”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答案 A解析 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选择 A 项。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C、D 两项则不属于文学创作领域。20.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 《史记》记载属于一手史料,不可靠C.考古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伪答案 C解析 考古资料和文献材料并不存在哪个更真实的问题,故 A 项错误;《史记》对商王的记载属于二手史料,故 B 项错误;考古资料的发现最终证实了《史记》的记载,说明了考19古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故 C 项正确;部分历史记载需要经过考古发现才能证伪,但并不是全部,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 21 题 18 分,第 22 题 20 分,第 23 题 12 分,共 50 分)2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材料一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唐]杜佑(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4 分)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太宗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4分)材料三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