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散 文 第一讲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一、分析作品结构分析结构包括布局谋篇和段落的作用,其中布局谋篇又涵盖结构安排、线索设置、详略主次、过渡穿插等几个方面;段落的作用主要考查一些特殊位置的内容,比如开头、结尾或者中间部分。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因此对作品结构的分析,是散文阅读的基本途径,也是高考命题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如:,【规律总结】在高考命题中,对作品结构的分析,往往在小处着眼,多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命题形式分为直接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直接考查是直接就某一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设题;综合考查就是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理解以及表达特色放在一块来考。
2、除此之外,高考还会关注两点:一是文章的总体布局、选材特点及文章线索,二是作品中穿插材料的作用。,二、概括作品主题概括作品主题,是阅读散文的关键环节。高考命题,或透过语句、段落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或直接考查对全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概括。如:,【规律总结】高考中,概括作品主题有以下考查规律:1.,2.三个层次:(1)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要求能将文字量大的句、段、篇的要旨简要的提取;(2)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要求对文中抽象、概括的语句,运用具体的材料加以解释、阐发;(3)对含蓄语句的解释,文中一些表达含蓄的句子,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层含意、言外之意、
3、境外之意等。,(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4题。(20分) 耳边杜鹃啼 罗 琅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批注阅读密码 开篇引用贺铸的词作,引出话题“杜鹃啼”,表现出对杜鹃鸟的同情,增强文章的文学意味。,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 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 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 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 也发自那里。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
4、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 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 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 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 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 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 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 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 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 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由杜鹃花引出杜鹃啼血的传说,通过亲自考证,作者并不认同“啼血化花”的说法。,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
5、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介绍杜鹃鸟的生活习性,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值得恭维”“不负责任”,却有着特别的“文学意蕴”。,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
6、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引用唐诗,进一步渲染杜鹃啼声的悲切,以及人们的情感寄托。 过渡句,引出下面关于杜鹃鸟的另一个传说。,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 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 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 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 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 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 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 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
7、,发现小姑的鞋 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 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 端午杨梅过后为止。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 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 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 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 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 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详细介绍“姑嫂鸟”的传说,更加渲染杜鹃鸟的文化内涵。也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
8、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点明题旨,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阅读启示录】分析结构,概括主题,在阅读时注意搜集以下信息:一是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杜鹃啼”;二是关注能体现作者情感倾向和主题的关键词句,如“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概括作品主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
9、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乡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审题推断】细审本题,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1】 “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推论: B项,作者对“啼血化花”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并不认同”,
10、说法有误。 【信息2】 “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 推论: C项,“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说法有误。,【解题指导】第一步: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信息,据此确定选项的相关域;每个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表述。如:A项比照第一段,可以肯定分析正确。B项“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的概述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可以确定是错误的。第二步:思辨以全文主旨、内容、情节为背景,在相关域中思辨选项有无根据,是否合乎情理、文意文理;把每个选项代入原文,认真比对,发现题文的异同。,第三步:判定思辨中需要通过联想、推
11、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根据比对的结果,锁定正确选项。 【答案】BC。 得失反思:要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和情感主旨,明确作者对杜鹃鸟及其“啼血化花”传说的看法,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然后研读选项并在文中找到其相应的信息区间,将其一一代入原文,用心比对,发现异同,最终锁定题干所要的选项。,2.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审题推断】细读文本和题目,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 “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
12、推论: 丰富文章内容,为下文议论做铺垫。,【解题指导】第一步:通读全文,明确中心。文章以“耳边杜鹃啼”为标题,全文的叙事、抒情、议论都以杜鹃鸟为中心。杜鹃鸟是文章的关键形象,所用材料,包括古诗词和民间传说都是为表现杜鹃鸟形象服务的。第二步:抓住关键,概括主旨。由文章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可知,作者详细介绍“姑嫂鸟”的凄美传说,其意不为表现其恶劣的生活习性,而在于杜鹃鸟身上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第三步:筛选信息,整合作答。明确了作品的行文思路及写作意图,再来审视“姑嫂鸟”的故事,不难发现,一方面作者是要用它来强调“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更加丰富了杜鹃鸟的文化内涵。 请你组
13、织答案:_ _ _,【规范答案】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得失反思:作者选用材料,往往都是为中心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文中材料的作用时,要有整体意识,在了解文章结构以及情感主旨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肯綮。,【分析作品结构】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审题推断】细读文本和题目,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 标题是“耳边杜鹃啼”。文章由古诗中的“杜鹃啼”写起,以对“杜鹃啼”的评论作结。 推
14、论: 是行文线索,起贯穿全文、统领材料的作用。,【解题指导】第一步:概括段意,梳理思路。文章先由贺铸词句,引出关于杜鹃鸟的传说;再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啼血化花”是一个美丽的附会;在此基础上又详细介绍“姑嫂鸟”的故事,最后发表自己对此的看法。第二步:研究布局,明确作用。文章的每一个部分,包括叙事、抒情、议论,都是围绕“杜鹃啼”展开的,“杜鹃啼”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连接文中的材料,使得整篇文章浑然一体。,第三步:使用术语,规范作答。在梳理思路、理解主旨的前提下,把相关材料进行整合,运用术语,组织规范的答案。 请你组织答案:_ _ _ _,【规范答案】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
15、,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得失反思:研究文章的布局谋篇,重在弄清楚文章是如何来写的,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照应,又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明确了文章的结构特点,“杜鹃啼”在文中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高考专家如是说:如果说主题是散文的灵魂,内容是散文的血肉,结构就是散文的骨骼经脉。分析散文的结构,是散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本题的设题点立足散文的“线索”,以此考查考生分析散文结构的能力。从两个层面设题:较浅的层面是“杜鹃啼”联结杜鹃啼叫的时间、状况等
16、;较深的层面是“杜鹃啼”统帅着散文的内容。前者大部分考生能答上,后者只有少数考生能答上,试题体现了高考“选拔性考试”的原则。,高考状元如是说:我在解答本题时,联想到老师讲课的内容,也联系到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首先,我确定了这道试题是考查散文结构的,老师曾经多次给我们讲过散文的“红线贯珠”“一线穿珠”等谋篇方式,考试时自然能派上用场。然后,依据试题对照文本组织答案。刚开始我从“物线法”的角度答题,写好后转而一想,高考题该不会这么简单吧,再深入思考,恍然大悟,“杜鹃啼”还统帅着散文的主要内容呢。这道题所设的陷阱也就在这里吧。,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现场,我发现大部分考生只是答出规范答案的第点,而能
17、答出第点的,可谓凤毛麟角了。考生对散文线索很熟悉,大多能说出散文线索的“公式”,但大多数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答出第点就心满意足而止步,不能做进一步的思考。这给我们两点启示:是平时学习要夯实相关知识的积累;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使思考有深度、有独到的见解。,4.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8分) 【审题推断】细读文本和题目,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 “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我们同情其故事”“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推论: 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暗合了中国人的思
18、归情结。,【解题指导】第一步:立足文本,审读语句。首先把题目所涉及语句还 原到语境当中,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理解这句话的 关键在于“这样”所指代的内容,是文学的力量,还是某种情 感元素,才使得杜鹃具有了如此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第二步:联系实际,由近及远。在理解文本意旨的基础 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及文学史上类似的现象,谈出个性 化的见解。杜鹃鸟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杜鹃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
19、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又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他们几乎都将杜鹃定位为一种可怜、哀婉、纯洁、至诚、悲愁的象征。,第三步:有理有据,合理探究。组织答案的时候,一要体现出层次,先文本后拓展;二要做到有观点有分析,不能泛泛说理,也不能一味地堆砌材料。 请你组织答案:_ _ _,【规范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
20、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
21、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得失反思:探究杜鹃被美化的原因,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不能断章取义,或者天马行空,还要调动自己相关的阅读体验,体现出探究色彩。此类题目赋分较重,因此在字数上也要注意拿
22、捏。,一、分析文章结构的备考策略1.分析文章思路五步走(1)明确文体,把握全貌。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2)圈点勾画,抓关键句。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3)标示段意,显露脉络。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4)理清思路,把握结
23、构。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5)通读全段,合成段意。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如2012年安徽高考第12题,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答题时就需要在题干要求的段落中,筛选出其中的关键语句,从而梳理出感情脉络。 【答题模板】 本文以为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特别提醒】解答此类题,快速寻找并断定散文的线索不
24、失为一条捷径。应考时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去寻找线索:,2.概括句段作用两角度(1)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要着眼于文章结构,词句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具体如下:,(2)思想内容。一是每个段落表达一定意义。段落总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我们要联系中心思想思考。二是联系文章结构思考。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构思,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首尾呼应,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严谨等。三是联系文章的感情抒发来思考。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有意安排一定的段落,或议论或抒情。当然,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就某一段落而言,其作用往往是综合的,我们在理解时要全面综合地分析。,如20
25、12年天津高考第16题,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答题时既要从篇章结构方面考虑其对下文的影响,又要从思想内容角度考虑其与主题的关系。 【答题模板】 形式方面的作用(作用+分析)+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二、概括作品主题的备考策略1.归纳文意(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 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 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尤其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 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 落的主要内容。,【特别提醒】各段大意
26、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摘取 合并 舍取 整合,(3)舍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思维流程图:,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体会形象文章的形象涉及人物的个性、景物的特征、事物的特点等,表现出作者的主张、思想和感情等。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都蕴含于形象之中。作者如何描写形象,对形象作怎样的分析评价等都能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2)筛选文中关键信息无
27、论文章写人、记事还是对事物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评价。文中的关键信息及作用如下图所示:,3.依据散文的不同类型概括作品的主题散文的类型不同,其概括主题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具体如下:(1)叙事类散文通常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件,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悟,或体现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文章的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如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012年高考山东卷)一文,以林的一家为中心,分别讲述了林、林妻及林父的一天的劳作和生活状态,表现了古老村庄里的人们恪守自己寂静的生活,那完全符合自然的节奏藏着神奇,是人生的极限。表达了
28、自己对这种生活的赞颂和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2)写景状物类散文作者往往通过对特定景和物的描绘,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作品的主旨往往隐含在所写的景或物中。通过分析景或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如荷叶(2012年高考广东卷),通过描写秋季宏村的优美景象,层林尽染,草黄枫红,粉墙黛瓦,碧水画桥,点染了一种古雅的氛围,为下文写荷叶之美做了铺垫。再如母亲的中药铺(2012年高考浙江卷),作者花费较多的笔墨写“甘草”,就是因为它是自己童年时代充实、幸福生活的写照,也曾给了自己深刻的人生启迪。,(3)议论、哲理类散文通过作者娓娓的叙述,探究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本质的道理,理解
29、文中描述事物的象征点,分析作者思维运动轨迹或作者联想到的事物,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如听朗诵(2012年高考大纲版全国卷)一文中,作者听到收音机里朗诵鲁迅的文章,生发出无限感慨,进而想到影响历史和世事流传的诸多原因,最终悟出了“文章与道义共存”的道理,内心终归于“平静”和“清澈”。,(2013龙岩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换季诗 刘心武(1)夜深人静,在电脑上敲完一段文字,疲倦如同水浸般透过全身,于是去卧室睡觉。这才发现,被子已经换成厚的了。(2)睡在洁净温暖的被子里,只觉得一丝丝秋野的馨香,氤氲在鼻息中。,(3)这才意识到,老伴又忙活了一天进行换季的安排。 清洗干净、晾晒完毕的薄
30、衣,叠起放入衣柜深处,又将深秋冬季 要穿的衣服,一一晒过,再挂在衣柜外层成为一排。还有鞋子的 倒换,凉鞋一一擦拭干净,用报纸裹好,放到床底大抽屉里,换出 那里面仲春时藏入的厚鞋,先放到阳台上过风。最麻烦的是床 上用品的倒换,薄被子的被套要安排清洗、晾晒和保存,厚被子 和薄被子的被瓤则都要晾晒一番后,薄收厚用;被子的被套呢, 她晾晒最下功夫,她自己最喜欢阳光的气息,因此提前许多天, 等秋阳最旺的时候,里外两面倒换着晒得透透的,她说在雪白的 被窝里,满是阳光的气息,会有串串美丽的梦境。她知道我最喜,欢田野的气息,所以我的被套,她是前些时特意带到乡间书房,在爬满青藤的窗外,在柳树和柿子树之间系上绳子
31、,迎着晚玉米大田的来风,晒出特殊风味来的。(4)自己总觉得,作为一个退休金领取者,还能写作,还能出书,挺不错的。但往往也就在忙活自己那些事情时,忽略了老伴的 创造性劳动。(5)每年两次,她以多病瘦弱之躯,在我们家里,完成换季的劳作。虽然有保姆小杨的协助,但其中的大量工程,是她不舍得让别人代劳的。我知道,她是把那一系列琐碎的劳务,当作写诗来进行的。而今年的换季诗,还没有写完。,(6)第二天,我有意识暂且搁下自己的写作,问她,我能帮些什么忙?她笑了,表扬了我,命令说:你把那衣柜顶上的箱子搬下来吧!我脸上有些发热。那本应该是不待她说,我自己就该主动去做的。当然,我不去搬,她或许会求得小杨的帮助,但小
32、杨其实已经不小,来时是个少女,现在已经是有丈夫儿子的少妇,发了福,登高取物已经不那么灵便。小杨闻声从厨房里跑出,抢着要搬那箱子,我和老伴都笑说我们自己也该动动,我搬下那箱子,又主动擦拭掉箱盖上的灰尘。,(7)那是装儿子东西的箱子。儿子已经娶媳妇,买房买车另 过。当然,我们这边还保留着儿子的床铺,还要给儿子的床铺实 行换季安排,也还要略备几件儿子来时可供穿用的衣服,这是老 伴最后的一首换季诗。儿子从小就喜欢熊,连小杨都笑说他是属 熊的。厚被瓤早给儿子晒蓬松了,老伴找出有许多小熊图案的被 套来,让我帮她拿到阳台上去晾晒。儿子在许多方面跟我不同, 比如喝茶,我最喜欢喝绿茶,最不喜欢花茶的那股气息,儿
33、子却只 喜欢喝香片。我欠起脚协助老伴晾晒儿子的被套,她一再地让我 “往南一点”,我开头不明白,后来一眼瞥见南边窗台上的那盆 茉莉花,恍然大悟她是想让那被套多吸收些茉莉的香气。,(8)我在电脑上敲出了一些文字,谈论的是我自以为很重大的事情。老伴的换季诗,在这个有着如许多重大事物的世界里,是否太渺小、太卑微?(9)有点累。且小休息一下。见老伴在衣柜前,手里捧着儿子的几件衣服,望着里面,发愣呢。轻轻走到她身后,一下子明白了。她望着的那一格,原来是专放儿子衣服的,现在空旷了许多。老伴没有发现我,我却发现她眼角溢出了泪滴。我轻轻走开。,(10)儿子儿媳妇很恩爱,小两口对我们很孝顺。老伴的换季诗里有色彩,
34、有图案,有气息,有音韵,有浓酽的欣慰,却也有微妙的泪水谁能说这样的诗句,在人类生存的大义之外呢? (摘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1)(2)段作者写自己睡前发现被子换成了厚的,在结构上引出了下文关于“换季”的叙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换季诗”的诗意。 B.第(3)段作者从侧面在细节上描述了老伴换季时做的种种家务,其中重点写了老伴晒被子,是因为老伴喜欢田野的气息。,C.第(5)段画线部分作者说老伴把琐碎的劳务当作写诗进行是因为作者体会到老伴劳动中的创造性与蕴含在劳动中的深情。 D.文章第(8)段,作者将自己的写作事业与老伴的“换季诗”做
35、对比,突出了老伴在作者心中的伟大,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文学创作的否定。 E.这是一篇饱含真情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平凡生活的朴实叙写将人间真情淋漓尽致地赋予其中,表现出作家对生活细致深沉的体会。,教师讲解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信息,比如A项的“结构上引出了下文”,B项中的“从侧面在细节上描述”,C项中的“因为作者体会到老伴劳动中的创造性与蕴含在劳动中的深情”,D项中的“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文学创作的否定”,E项中的“对平凡生活的朴实叙写”等,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信息,据此确定选项的相关域;思辨代入验证,确定选项,A、C、E三项均符合文意,B项应为正面描述老伴做的家务,喜欢田园气息的应是
36、作者;D项,原文并没有提到“我”“对自己的文学创作的否定”。 答案:BD。,2.从结构上看,文章第(6)段,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帮老伴一起做换季家务的事? 答:_ _ 教师讲解审读试题,明确方向。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要求从结构角度分析第(6)段的作用,因为位于中间部分,所以要考虑其与上下文的关系。,分析结构,揣摩意图。写“我”搁下写作,主动帮忙,得到老伴表扬之后,“脸上有些发热”,是为了照应前文对老伴劳动的忽略,而“我”搬的箱子是儿子用过的,又引出下文老伴对儿子的思念。整合提炼,规范表达。答题时不能只答“承上启下”,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方面承
37、接上文,上文作者说换季诗还没写完,而且自己忽略了老伴的劳动,因此特地提出帮忙。另一方面引出下文,作者和老伴搬的是儿子的箱子,引出老伴对结婚另过的儿子的想念。,3.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笔下的“换季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类生存的大义”。 答:_ 教师讲解审读试题,明确方向。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创意解读的能力,属于探究性题目,答题时需要吃透文章主旨,再联系自己的情感经历和阅读体验,适度拓展,谈出个性化的见解,要言之有理,推之有据。,立足文意,深度探究。“换季”,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作者却赋予了许多诗意和深意,比如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的亲情,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感动等等。考生要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进行深入挖掘。
38、 参考答案:老伴的换季诗表现出老夫妻的深情。老伴注意到作者对田野气息的喜爱,而特地把作者的被子拿到乡间晾晒;老伴的换季诗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深爱。老伴为不在家的儿子晒被子时会特地靠近儿子喜欢的花香,还为儿子换上儿子喜欢的小熊图案被套;作者对平凡生活中老伴的无私付出的感动。作者关注生活的细节,质朴而翔实地写出老伴换季劳作的生活片段。,一、高考题组 (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 风 林斤澜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39、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
40、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
41、。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天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
42、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得淋漓尽致。 【解析】选AC。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鉴赏能力。A、C项在文章的前三段和第八段都有体现,并且分析准确。B项所说作者“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是错误的,作者实际是借南国春风的轻柔来衬托北国春风的阳刚之美的;D项“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不形成对比;E项对表现手法的说法是错误的,对北国春风不是欲抑先扬,而是使用了欲扬先抑。,2.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 答:_
43、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从全文着手,把握住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特点,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是结合原文第一、二段和倒数第三段作答。 答案: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轻柔的江南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意思对即可),3.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延伸阅读,带有探究性。解答时要审准题目,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
44、现手法的使用效果。本题误区在于审题审不出答题角度,没有注意到“这样写好在哪里”是对手法或语言的鉴赏。另外,还需有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体现出探究意味。,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转为怀念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二、模拟题组 (一)(2013漳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像烟灰一样松散 毕淑敏常常觉得射击这个运动挺有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杀伤力的举动,在运动场上却是很平和的。你可以根本不用知道你的对手是谁,不知道他打了多少环。你只是和
45、你自己做斗争,你要最大范畴地调动你自己的能力,打出你的好成绩。当然,最终的比分要在对比中产生,但你最主要的对手始终是你自己。,有时候想,如果60发子弹,打出了600环的世界记录,那么,这项赛事还要不要继续比试下去?答案可能是还要。因为除了准确以外,还有快速。记得我当新兵实弹射击,9发子弹打了81环,勉勉强强算个优秀。我第一发子弹就打偏了,是个7环。打完后看到靶纸,那个7环的位置,正好是在人像头部太阳穴附近,我说,哎呀,我这枪法尚可嘛,这一枪打过去,便可以致敌死命,为什么只给7环?连长说,你瞄的是哪里?我说,是胸膛。连长说,你瞄的是胸,却打到了脑门上,给你个7环就不错了。,近年结识了一位警察朋友
46、,好枪法。不单单在射击场上百发百中,更在解救人质的现场,次次百步穿杨。当然了,这个“杨”不是杨树的杨,而是匪徒的代称。我问他从哪里来的这份神功,他答非所问地说,我从来不参加我学生的葬礼。我以为他是怕伤感,便自以为是地说,参加自己学生的葬礼,就有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楚吧。他听了我的猜测,很不屑地说,不是那个意思。你既然当了我的学生,就不应当死在歹徒的枪下。所以,我不参加学生的葬礼,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之中至今还一个都不曾死;二是如果他们死了,就不是一个好射手,我不认他做学生。,我笑着说,以我的枪法,肯定在第一枪的时候就被杨树打死 了。于是我向他请教射击的要领。他说,很简单,就是极端的平 静。我说这
47、个要领所有打枪的人都知道,可是做不到。他说,记 住,你要像烟灰一样松散。只有放松,全部潜在的能量才会释放 出来,协同你达到完美。他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从此我开始注意以前忽略了的烟灰。 烟灰,尤其是那些优质香烟燃烧后的烟灰,非常松散,几乎没有 重量和形状,真一个大象无形。它们懒洋洋地趴在那里,好像在 冬眠。其实,在烟灰的内部,栖息着高度警觉和机敏的鸟群,任,何一阵微风掠过,哪怕只是极清淡的叹息,它们都会不失时机地 腾空而起驭风而行。它们的力量来自放松,来自一种飘扬的本能。 这些本身没有结构,没有动力,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粉末,在某一 个瞬间却驾驭能量,飞向远方。松散的反面是紧张。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由于紧张而惨败的 经历。比如,考试的时候,全身肌肉僵直,心跳得好像无数个小炸 弹在身体的深浅部位依次爆破。手指发抖头冒虚汗,原本记得滚 瓜烂熟的知识,改头换面潜藏起来,原本泾渭分明的答案变得似 是而非,泥鳅一样滑走面试的时候,要么扭扭捏捏不够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