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924241.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42.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43.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44.ppt
- 20160924245.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46.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47.ppt
- 20160924248.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49.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50.ppt
- 20160924251.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52.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53.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54.ppt
- 20160924255.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56.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57.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58.ppt
- 20160924259.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60.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61.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62.ppt
- 20160924263.doc--点击预览
- 2016092426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城市空间结构单项选择题图 1 示意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读图完成 1~2 题。1.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A. 东部 B. 东南部C. 北部 D. 西南部2.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 ①处为高新产业区 B. ②处为休闲娱乐区C. ③处为中心商务区 D. ④处为商住混合区图 2 是“某工业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中“就业廊”沿南北干道延伸,因形似长廊而得名。读图回答 3~4 题。3.图中的“就业廊”最可能是( )A. 行政区 B. 工业区C. 商业区 D. 文化区4.有关该城市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城市空间结构属于同心圆模式B. 最适宜在东北方向设置卫生防护带C. 东南 方向居住就业功能匹配较好D. 高级住宅区最适合 布局在城市北部图 3 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 5~ 6 题。图 1图 22图 35.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6.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图 4 为“伦敦大 本钟景观 图” ,图 5 为“北京故宫景观图” ,读图完成 7-8 题。7.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地 域文化 D.经济8.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 90 米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 近年来北京“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A.降 低建筑成本 B.美化城市景观 C.节约建筑用地 D.扩大用地规模二、综 合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 北京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和宜居城市” ,图 21 为“北京城市空间变化图” 。材料二 漫画《城市化病症诊断书》 图 6 图 7图 4 图 53(1)据材料一,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分别是 、 。(2)材料一中直接反映出的北京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在该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最不明显的是第_____ _阶段。(3)请你推测材料二漫画中大城市病症诊断书的内容。(4)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应采取的措施有 (多选题)A.积极发展特大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B.重视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城市化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展C.控制小汽车的使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D.合理规划城市路网,积极发展立体交通【检测练习】参考答案A 2.D 3.C 4.B 5.B 6.A 7.C 8.C 9.(1) 向北(或西北) 向东(2)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Ⅰ(3) 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压力大(4) BCD1图 1城市空间结构单项选择题图 1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 1—2题。1.该市不同地点中交通通达度最高的是( )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2.上述地点最有可能位于 ( ) A.高级住宅区 B.工业区C.商业中心 D.主干道与外环道路交汇点图 2为“1980 年以来某城市空间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 3-4题。3.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 B.交通 C.矿产资源 D.地域文化4.为合理规划功能区,该城市工业区宜选址在A.① B.② C.③ D.④表 1为“南京市主城区地铁开通前后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价格变化表” ,读表完成 5-6题。表 1区域均价(元/平方米)用地类型面积(万平方米) 地铁开通前 地铁开通后甲 3 409 8 160 19 219乙 5 589 2 558 6 529丙 1 907 671 8055.关于表中各类用地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住宅用地 B.乙交通通达度最高C.丙距市中心最近 D.丙往往靠近交通干线6.表中数据给我们的启示是A.江苏各市都应大力发展地铁 B.地铁是南京地价提高的首要 原因C.提高交通通达度有利于土地升值 D.为抑制房价南京应严控地铁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它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读我国东部某城市简图 4,回答 7~8 题。图 227.图中最适宜兴建经济适用住房和高级住宅区的分别是( )A.甲地、 乙地 B.丙地、乙地C.丁地、丙地 D.甲地、丁地8.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需要统一规划。下列叙述较合理的是( )A.甲地处于市中心,最适合发展商业区B.乙地交通条件优越,可以兴建钢铁工业区C.丙地位于城 市边缘,濒临湖泊,在四个地点中地租最高D.丁地 位于城市郊区,拥有较多空置土地,最适合兴建大型商业区二、综合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 5为 “我 国江南 某城 市简 图 ”, 读 图回 答下 列问题(1)甲、 乙两 处为 (功能)区, 其 形 成 的 共 同 原因是 。 其 中 以 市 场最 优 为 原 则 布 局 的 是 处。(2) 钢铁 工业 布局 在丙处 ,其优点 有 、 和 , 缺 点是 (3) 某 开 发 商 将在 A、 B两处同期推出新楼盘,结 合 图 示 信 息 分 别 说 出 这 两 处 楼 盘 的 宣 传 亮 点 :A 处 , B处 【检测练习】参考答案C 2.D 3.B 4.D 5.D 6.C 7.C 8.A 9.(1) 商业 交通通达度 均较高 甲 (2) 优点:接近煤、铁产地;靠近河流,取水方便;距离铁路线近,交通便利 ;缺点:位于东南季风的上风向,容易污染城市;距离市中心较近。图 5丙乙图 43(3) A处:接近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B 处:位于主城区,上下班和购物方便。1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学习策略】运用真实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的实例分析问题,增加感性认识。举例说明地域 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课前调研】提前一周调查自己家乡或学校附近的某个街区,了解其房屋建筑、道路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当地的文化生活、风俗民情、经济活动对街区变化的影响。我的 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活动】探究活动 1:阅读教材,分析“中心商务区”的特点。阅读知识窗,回答问题。探究活动 2:阅读教材 ,了解三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阅读知识窗,回答问题。探究活动 3:如果在城市中心区建造公共绿地,你赞同吗?为什么?班级学生分三 组,其中两组为正方与反方,分别选出一辩、二辩、三辩手及自由发言人,第三组为评判团。学生进行立论、 攻辩、自由辩论、观众提问、结辩总结陈词等辩论活动。正方观点: 反方观点:【典例剖析】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田园城市模式探究活动 4:阅读景观图,感受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阅读景观图根据课前调查,谈谈自己家乡或学校附近的某个街区的房屋建筑、道路等方面的变化。 图 12分析当地的文化生活、风俗民情、经济活动对街区变化的影响。【知识构建】【重点图像】【拓展阅读】城市病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 “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 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化问题,也称为城市病.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经济原因。有人将这些问题统称为城市病.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拉美国家的城市病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这些因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被称为城市病.这种城市病就已经出现在东京、纽约等诸多城市然而一直以来.并没有人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是城市病导致了城市的衰退。在工业革命 期间,城市迅速的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出现,主要图 23包括住宅奇缺、污染严重、卫生状况恶化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为治理“城市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恶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防治城市病就是规范 和监督权力,尊重民意,让民意成为能够和权力平等博弈的重要力量,每个公共决策都有民意广泛参与,劳民伤财的“城市病”才能根治。1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课程标准要求】标 准 活 动 建 议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收集资料 ,对比不同地区城市的文化差异。【设计思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并积极引导学生活动。对于地域文化对 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一、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二、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 “标准”一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学会在城市地图上,指出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能用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等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解释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列举恰当实例分析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标准”二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感知地域文化的含义;能举例说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各异。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一节教材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教材则把城市看做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本节知识结构如图 1 所示。图 1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区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田园模式”建筑风格道路系统功能分区空间分布与组合2【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2.教学难点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 1、调查自己家附近主要是哪种城市功能区?有什么特点?这块土地的利用方式在最近几年有没有发生变化?2、 利用百度地图测量自己居住的地方离市中心大约多少千米? 比较不同地区土地租金的高低。3、调查自己家乡或学校附近的某个街区,了解其房屋建筑、道路等方面的 变化。分析当地的文化生活、风俗民情、经济活动对街区变化的影响。教师搜集“扬州城市规划用地现状图” 、 “ 扬州城市主要商业区分布图” 、 “扬州城市工业区分布图”等地理分布图及“法国巴黎街景” 、 “美国芝加哥街 景” 、 “北京的明清皇 宫建筑群” 、 “美国首都华盛顿城市格局” 、 “扬州市东关街景观图”等地理景观图。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 4-6 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 1 名小组长,1 名记录员,1 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 (如表 1 所示) ,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表 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第二课时【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 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展示世界著名城市的景观图片。欣赏景观图,根据主要建筑物猜测图片所代表的城市。通过城市景观图的欣赏,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①朗读学习目标;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探究活动 1:阅读教材,分析“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中 心商务区①投影图“世界著名 CBD 景观图” ③展示导学问题:中心商务阅读知识窗,回答问题。 景观图的欣赏承上启下,给学生以感性认识。锻炼学生自主学3区具有什么特征?中心商务区为何产生垂直分区?底层、中间和高层分别以什么活动为主?从水平方向上看,中心商务区是如何分区的?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 观点作出正确评判。习的能力。探究活动 2:阅读教材,了解三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城市空间结构模式①投影图“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 ②展示导学问题:同心圆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中的 CBD 的位置有何不同?同心圆模式图中,高收入者为何居住在城市的最外圈层?扇形模式图中,城市功能区为什么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多核心模式图中,为什么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三种常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是什么?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阅读知识窗,回答问题。锻炼 学生读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 力。探究活动 3:如果在城市中心区建造公共绿地,你赞同吗?为什么?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城市空间结构模式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教师主持辩论活动,保障辩论活动按照辩论规则有秩序地进行。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③ 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④引导学生了解:未来“田园城市” 。①班级学生分三组,其中两组为正方与反方,分别选出一辩、二辩、三辩手及自由发言人,第三组为评判团。②学生进行立论、 攻辩、自由辩论、观众提问、结辩总结陈词等辩论活动。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 ,如表 1 所示。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和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4③根据所有辩手的表现,评选出最佳辩手。最佳辩手要求有:自信大声,有感情,能言善辩。【典例剖析】图为“我 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田园城市模式探究活动 4:阅读景观图,感受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①投影“法国巴黎街景” 、“美国芝加哥街景” 、 “北京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 “美国首都华盛顿城市格局”等图片。②带领学生感受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①阅读景观图②根据课前调查,谈谈自己家乡 或学校附近的某个街区的房屋建筑、道路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当地的文化生活、风俗民情、经济活动对街区变化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扩宽视野,丰富知识。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①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重点图像】图 2图 35[解读]该组图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①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历史较短,大城市中心区多高层摩天大楼;欧洲城市历史悠久,城市中有许多古典建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留了这些历史建筑,因此城市中心区少见高楼大厦。②古代封建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上,其他用地功能区围绕其对称分布,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精神。1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第一课时:城市功能区【学习目标】1.认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知道各功能区分布特点。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学 习策略】运用身边的案例分析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讨论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课前调研】提前一周 1、调查自己家附近主要是哪种城市功能区?有什么特点?这块土地的利用方式在最近几年有没有发生变化?2、利用百度地图测量自己居住的地方离市中心大约多少 千米?比较不同地区土地租金的高低。我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活动】探究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概括三大功能区的区位特征。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填写比较表。表 1 三大功能区的区位特征区位特征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大/小) 形态特征 分布特点商业区工业 区住宅区探究活动 2: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绘制各种土地利用的租金与距市中 心的距离变化的斜线图,并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因素。根据表 2 中的数据,在学案图 1 上绘制商业、住宅、工业三种用地付租能力水平线;试找出三种功能区的分布范围。表 2 地租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表各种土地利用的租金(元/平方米/月)距 市中心的距离(千米)商业 住宅 工业0 300 150 501 200 100 402 100 80 303 50 60 204 0 40 1025 0 20 86 0 0 67 0 0 48 0 0 29 0 0 110 0 0 0图 1探究活动 3:以扬州为例分析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结合身边的实例说明。填写比较表。表 3 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异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收入阶层建筑质量布局区位环境质量配套公共设施探究活动 4:案例分析历 史因素、政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结合身边 的实例说明。【典例剖析】丹麦首都哥本哈 根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带来各种城市问题,在 1947 年提出“手指规划”方案,该规划方案至今仍然对哥本哈根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读“手指规划”示意图,完成下题。“手指规划”示意图中“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该规划为( )A.工业区,因为地价低廉B.别墅区,因为环境优美C.商业区,方便居民购物D.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 知识构建】图 23【重点图像】【拓展 阅读】生态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从广义上讲 ,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图 3 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1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第一课时:城市 功能区【课程标准要求】标 准 活 动 建 议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设计思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 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并积极引导学生活动。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 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 “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学会在城市地图上,指出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能用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等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解释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列举恰当实例分析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一节教材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教材则把城市看做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本节知识结 构如图 1 所示。图 1【教学目标】 1.认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知道各功能区分布特点。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城市功能区主要类型形成原因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2【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2.教学难点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 1、调查自己家附近主要是哪种城市功能区?有什么特点?这块土地的利用方式在最近几年有没有发生变化?2、利用百度地图测量自己居住的地方离市中心大约多少千米?比较不同地区土地租金的高低。教师搜集“ 扬州城市规划用地现状图” 、 “ 扬州城市主要商业区分布图” 、 “扬州城市工业区分布图”等地理分布图等地理景观图, “地租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表”等数据比较表,设计“三大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 “ 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异”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 4-6 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 1 名小组长,1 名记录员,1 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 (如表 1 所示) ,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表 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第一课时:城市功能区【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情诊断调查:①扬州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获得过哪些荣誉?②扬州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对城市的认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 ;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①朗读学习目标;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探究活动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概括三大功能区的区位特征。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城市功能区①投影“扬州城市规划用地现状图” 、 “扬州城市主要商业区分布图” 、 “扬州城市工业区分布图” 、 “北京城市功能区” 。②展示导学问题:城市住宅区的特点是什么?城市工业区的区位特点是什么?商业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 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 ,如表 1 所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地理分布图的读图技能,并培养协作能力。3区是怎么形成的?形状如何?区位特点是什么?各类城市的功能区类型是否相同?一个功能区是否只有一种功能?城市功能区形成后会不会发生变化?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 2 所示的比较表(表2 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④2-3 个小组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表 2 三大功能区的区位特征区位特征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大/小) 形态特征 分布特点商业区 小 团块状或条带状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街道两侧工业区 较大 片状 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住宅区 最大最广泛、最基本 片状 一般分布在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内容解析]一般而言,一座城市一般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城市越大,功能区越复杂。各种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区与城市形态的区别:城市 空间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城市内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而城市功能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会导致同类活 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城市形态是指整个城市的外部形态。其关系如下图所示。图 2探究活动 2: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绘制各种土地利用的租金与距市中心的距离变化的斜线图,并 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因素。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因素①在学案上呈现表 3“地租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表”②与学生对话,指导绘制地理统计图的方法;③组织评议活动,对统计图的科学性、美观程度给予准确评价。①根据表 3 中的数据,在学案图 3 上绘制商业、住宅、工业三种用地付租能力水平线;试找出三种功能区的分布范围。②投影作品,并说明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分区。训练学生的绘图技能;并通过绘图理解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不同的影响因素;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组合外部组合分布城市功能区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形态4表 3 地租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表各种土地利用的租 金(元/平方米/月)距市中心的距离(千米)商业 住宅 工业0 300 150 501 200 100 402 100 80 303 50 60 204 0 40 105 0 20 86 0 0 67 0 0 48 0 0 29 0 0 110 0 0 0图 3[内容解析]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而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又包括距市中心远近(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度两个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图和读图发现地租水平一般随与市中心的距离而递减,商业、住宅、工业的用地付租 能力依次递减等基本规律。提出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如何在图中确定各个区段那种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界限是怎样确定的?由学生来找出三条直线两两相交的交点,确定各交点的横坐标,划分每种活动付租最高的区间,划分各功能区范围。教师在点评学生的探究结果之后还应当指出,以上模式只是强调了距离因素,是简化了的,事实上地租水平还受到交通通达度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地区等值线不是同心圆,还可能是“星型”或一处最高峰、多处次高峰的“立体地租模式” 。探究活动 3:以扬州为例分析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城市功能分区的社会因素①投影“扬州市某高级住宅区与某低级住宅区比较图” 。②展示导学问题:扬州的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哪里?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哪里?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在哪些方面有区别?具体表现有哪些?住宅区的分化主要由什么因素影响?③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 教师进行评价。①结合身边的实例说明。②小组讨论并填写如表4 所示的比较表(表 4 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分析家乡的城市功能分区的社会因素,提供了富有乡土气息与生活气息的研究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将教材中大段文字材料转换成直观图示,便于理解和记忆。表 4 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异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5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狭小,质量低,拥挤、密集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配套公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 不齐全探究活动 4:案例分析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城市功能分区的历史因素、政策因素①投影“北京市中心城市景观图” 、 “扬州市东关街景观图” 、 “扬州市电子地图” 。②展示导学问题: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一带,交通便捷,却见不到摩天大楼,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扬州千年古街东关街周边的建筑物限高是什么原因?在距扬州市中心六千米以外的西区建设京华城商业中心的原因是什么?⑤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结合身边的实例说明。分析家乡的城市功能分区的历史因素、政策因素,提供了富有乡土气息与生活气息的研究案例。【典例剖析】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带来各种城市问题,在 1947 年提出“手指规划”方案,该规划方案至今仍然对哥本哈根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读“手指规划”示意图,完成下题。“手指规划”示意图中“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该规划为( )A.工业区,因为地价低廉B.别墅区,因为环境优美C.商业区,方便居民购物图 46D.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①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②总结:强调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重点图像】[解读]该图揭示了:①不 同功能区付租能力随距离市中心远近呈递减关系。②靠近市中心位置,商业用 地付租能力最高,所以靠近市中心为商业区。③远离市中心的外围郊区,住宅用地只愿付出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用地付出的租金最高,所以为工业区。④中间地带,对商业用地的吸引力下降,工业用地支付租金低于住宅,所以为住宅区,既有利于职工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图 5 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1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二课时:城市体系【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核心地位,了解中心地理论。2.借助实例,分析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学习策略】对所在城市的商业网点的分布进行调查活动,借助实例,分析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加大地理学习生活化特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课前调研】提前一周做一次商业网点服务范围的调查:1、调查家里人或周围邻居在购买下列物品 时一般去城市的哪个商业中心或商业小区? 食用盐、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机、冰箱、计算机、钢琴等。将上面调查得到的情况进行分类统计,找出规律性。2、调查住所附近的商 店类型和数目以及周围比较大的商业点的类 型、数目和离家的距 离,调查大商业点的销售商品类型;将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我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活动】探究活动 1: 阅读教材,结合扬州实例分析城市功能。自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扬州市的城市活动。探究活动 2: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中心地理论。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课前调查成果,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填写比较表。表 4城市等级 城市数量 城市距离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功 能探究活动 3: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城市体系。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填写比较表。表 5城市等级 城市名称 城市功能和服务范围一级中心2石 嘴 山 吴 忠 银 川 中 卫 平 罗 贺 兰 永 宁 中 宁 灵 武 青 铜 峡 市 自 治 区 首 府 地 级 市 县 、 县 级 市 公 路 铁 路 黄 河 图 例 沿 黄 城 市 带 图 10 图 1二级中心三级中心四级中心五级中心【典例剖析】图 1 为“宁夏沿黄城市带规划示意图” ,读图完成问题。有关图中各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嘴山市的服务范围较贺兰市小B.中卫市提供的服务种类较中宁 市多C.银川市与永宁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重叠D.青铜峡市和吴忠市的服务功能相同【知识构建】【重点图像】【 拓展阅读】中国城市群3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双重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不可阻挡之势,正在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 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并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 力和 21 世纪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的十大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图 2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示意图 3 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示意1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二课时:城市体系【课程标准要求】标 准 活 动 建 议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实地调查不同种类商品与其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设计思路】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部 分知识涉及到各种概念名词,如: “中心地” 、 “城市体系”等。学生对此较为陌生,而教材介绍得又很简略,因此在教学中投影大量的图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城市体系”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所在城市的商业网点的分布调查活动,降低理论学习的深度,加大地理学习生活化特征。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 其具体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镇)布局为例,说明不同 规模城市(镇)服务功能的差异;二是能应用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节内容主要从空间的角度阐述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两大问题,即城市的区位选择和城市体系(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本节知识结构如图 1 所示。图 1【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核心地位,了解中心地理论。2.借助实例,分析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2.教学难点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一次商业网点服务范围的调查:1、调查家里人或周围邻居在购买下列物品时一般去城市的哪个商业中心或商业小区?食用盐、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机、冰箱、计算机、钢琴等。将上面调查得到的情况进行分类统计,找出规律性。2、调查住所附近的商店类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长三角城市功能案例分析城市功能城市活动中心地理论城 市 体 系2型和数目以及周围比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目和离家的距离,调查大商业点的销售商品类型;将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教师搜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等地理分布图,设计“城市的等级与城市数量和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 、 “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和城市辐射范围”等比较表。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 4-6 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 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 1 名小组长,1 名记录员,1 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 (如表 1 所示) ,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表 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第二课时:城市体系【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 教 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意图新课导入投影长江三角洲地区卫星影像图(夜间) ,判读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几座城市,找一找家乡扬州。学生思考、讨论。 通过城市卫星影像图的欣赏,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①朗读学习目标;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探究活动 1:阅读教材,结合扬州实例分析城市功 能。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城市活动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②提出导学问题: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是什么?城市活动有哪些?城市的基本活动是什么?为什么? 请以扬州市为例进行说明。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①自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②结合自己的 生活实践谈谈扬州市的城市活动。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活动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中心地理论。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中心地理①投影学生的课前调查报告,投影教材图 2-2-9“中心地①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课前调查成果,通过身边简单商业活动的分布规律进行调3论 的服务范围示意图” 。②提出导学问题:什么是城市体系?什么是中心地?中心地的布局原则有哪些?城市的等级与城市数量和服务范围之间有何关系?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 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 ,如表 1 所示。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 2 所示的比较表(表2 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④2-3 个小组分别投影已 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研并归纳提炼加以分析,掌握科学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表 2城市等级 城市数量 城市距离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功能高 少 远 大 多 强低 多 近 小 少 弱[内容解析]在中心地体系中,高级中心地位于它的服务范围的中央,有 6 个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在服务范围的角上,依次类推,直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各级之间构成了相互嵌套的关系。探究活动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城市体系。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①投影“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图” 。②提出导学问题:数一数五种不同规模的城市各有多少个?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和城市辐射范围有什么不同?上海为什么能够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中的核心城市?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 研讨过程记录表” ,如表 1 所示。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 3 所示的比较表(表3 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通过比较,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4石 嘴 山 吴 忠 银 川 中 卫 平 罗 贺 兰 永 宁 中 宁 灵 武 青 铜 峡 市 自 治 区 首 府 地 级 市 县 、 县 级 市 公 路 铁 路 黄 河 图 例 沿 黄 城 市 带 图 10 图 2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④2-3 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表 3城市等级 城市名称 城市功能和服务范围一级中心 上海 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 城市。具有次一级和一般城市不具备的高级职能。服务范围不仅覆盖本区域,还辐射全国到甚至国外。二级中心 南京、杭 州 副中心城市,服务范围主要是本省及周边地区。如南京集中在江苏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三级中心 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 制造业功能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四级中心 镇江、扬州、南通、湖州等 服务范围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五级中心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服务范围主要是本城镇和乡村。【典例剖析】图 2 为“宁夏沿黄城市带规划示意图” ,读图完成问题。有关图中各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嘴山市的服务范围较贺兰市小B.中卫市提供的服务种类较中宁市多C.银川市与永宁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重叠D.青铜峡市和吴忠市的服务功能相同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①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 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5【重点图像】[解读]该图揭示了:①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高一级中心地呈正六边形分布,高一级中心地位于六边形服务 范围的中心点。②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彼此间距离较远,六边形面积大,数量少;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小,彼此间距离较近,六边形面积小,数量多。③在市场原则下,高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次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解读]该图揭示了: ①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众多,组成多级城市体系。核心城市是上海,杭州、南京居第二层次,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属第三层次,镇江、扬州、南通、嘉兴、湖州等城市属第四层次。②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服务功能越强,城市的辐射范围也越大。反之,城市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服务功能越弱,城市的辐射范围也越小。图 3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示意图 4 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示意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