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个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但在安史乱前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这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士。这也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千差万别的曲折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他们或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
2、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孟浩然、王维、常建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于热衷奔竞、趋炎附势者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集中反映了盛唐时积极进取精神的,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这是从太宗到玄宗这一时、期,唐帝国由抵抗外来侵略逐步转为对外进行扩张的现实局势中产生的
3、。在这类诗篇中诗人们塑造了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他们希望保卫祖国,建立功勋,却并不无原则地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同时控诉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不能不推李白。自从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后人又尊为诗仙,这就构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事实上,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包含的有希冀的痛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李白却既毫不掩盖他那为富贵利禄所吸引的颇为庸俗的一面,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
4、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也是相反而又相成的。安史之乱是我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活动于开元天宝时代的重要诗人,大都死于乱后。在乱前,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为社会表面的安定繁荣所迷惑,一意追求自适其适的浪漫生活,乱后就转为意志消沉,再也唱不出热烈高昂或优游自在的歌了。而另外少数人,则乱前原就
5、比较清醒,在朝野沉酣中,对潜在的严重危机已有预感。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使他们受到锻炼、教育,使他们在经历危机的同时也产生了希望,使他们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高唱。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他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之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而其所具有的“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妙艺术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将这种高贵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后人尊之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显示了盛唐之所以
6、为盛。(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材料二: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这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使得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然而我们如果以为诗歌是像照相机似的,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乃是完全亦步亦趋,则也是不尽然的。诗歌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面貌,不免会稍迟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发展。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
7、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李白出现在盛唐时代的高潮中,诗歌上主要的成就,在诗歌史上典型的形象,是他的“斗酒诗百篇”的那些豪迈的乐府篇章,追求理想乃是它的主要方面。李白的诗歌因此是盛唐气象的典型。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然而这并不妨碍盛唐个别诗篇不同于这个气象或基调,也不妨碍盛唐之后的诗篇中偶然出现这个气象。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判断诗歌能否体现盛唐气象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不是诗人的生活追求或诗歌的题材内而是创作中是否具有浪漫气息。B.王维的描摹自然、歌颂隐逸的作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自然美的享受,这些作品使他成
8、为孟浩然等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的桥梁。C.李白并非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而是具有被现实牢笼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他区别于杜甫的独特性所在。D.诗歌和照相机不同,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它不可能亦步亦趋地和那个时代的现实同步,有时未免会稍迟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都是重在论述盛唐气象,但材料一侧重论述浪漫气息,材料二侧重论述时代性格。B.唐帝国国土对外扩张的局势是材料一论述边塞诗人并不一味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的前提。C.材料一主要通过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述了李白和杜甫的创作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峰并峙。D.材料
9、二中对李白及其诗歌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价,是为了论述盛唐气象是盛唐诗歌的普遍基调。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诗句中最不可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A.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B.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其三)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古砚 陆涛声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
10、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也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这是姚斌送的。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些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舒老早就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为他作序。送舒老古砚是表示谢意。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业余时间还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就请他作序。十多年前他就听说,有些名家作序也有
11、行情,得给润笔。舒老原本从事文学创作时,也长期做业余创作辅导工作,接受作序任务后,仍有辅导的习惯,总要认真看书稿,分析提炼,肯定长处,指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舒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让他留下。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虽也属名砚,但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吃
12、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放在老家,我下次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您。”口气里显然有比澄泥砚还要珍贵的意思。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代送者却拒绝带
13、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随手把它放到博古架上。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水后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麟也不是用刀雕刻的,是模具压出来的。”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
14、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舒老只好作罢。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聊间,他提起假古砚的事。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人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
15、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为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在门口递给姚斌后就马上离开,姚斌偏要他进家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
16、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别人。”舒老想想也是,感觉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舒老为人作序从不收润笔,别人求他的书法,他也拒收酬谢,这都表
17、明舒老不把这当作交易,体现了他的淡泊。B.俞季年对古玩比舒老内行,他的来访揭示了古砚的真相,俞季年从“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说出真相。C.小说结尾写舒老坐在车上回想起假砚的风波,认为求真需要勇气,由事到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D.舒老最后决定把两方古砚一并归还给姚斌,目的是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将视角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舒老的自我审视与反省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B.小说采用顺叙的手法,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条理清
18、晰。C.小说对舒老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实现的,不同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更加丰满。D.小说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用“先是惊呆继而尴尬”刻画姚斌得知古砚是假的这一真相时的神态,贴切传神。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古砚”的作用。(4分) 9.陆涛声先生谈到本篇小说创作时说:“(小说)是胃镜探头插入的内窥式叙述,以自省对灵魂的微垢做洗涤。这种微垢,不是常人共知的对与错,而是从大众常识的对中辨析出实质的错来,从而体现认识价值。”请结合文本分析“大众常识的对”、“实质的错”和“认识价值”分别指什么。(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
19、文言文,完成10-14题。孙惠蔚,武邑武遂人也。年十五,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十八,师董道季讲易。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太和初,郡举孝廉,对策于中书省。时中书监高闾因相谈荐,俄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秘书令李彪,自以才辩,立难于其前,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黄门侍郎张彝,常与游处,每表疏论事,多参访焉。十七年,孝文南征,上议告类之礼。及太师冯熙薨,惠蔚监其丧礼。上书,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服。惠蔚与李彪以儒学相知,及彪位至尚书,惠蔚仍太庙令。孝文曾从容言曰:“道固(李彪字道固)既登龙门,而惠蔚犹沉涓浍【注】,朕常以为负矣。”虽久滞小官,深体通塞,无孜孜之
20、望,儒者以是尚焉。二十二年,侍读东宫。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孝文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及孝文崩,将祔神主于庙。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光谓惠蔚曰:“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惠蔚曰:“此深得礼变。”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蔚与峦庭议得失。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惠蔚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及阅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或篇第剥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卷目虽多,全定者少。请依前丞卢昶所撰甲乙新
21、录,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足。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诏许之。卒于官,赠瀛州刺史,谥曰戴。(选自北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注涓浍:小水流,小河。喻低微的地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B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C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
22、立/弹草欲按奏光/D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四书”“五经”分别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B文中“太和初”“(太和)十七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太和”为孝文帝的年号。C“丧礼”是中国礼仪文化之一,指有关丧事的礼仪。如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D古文中的“博士”常常指古代官职名,如文中的“中书博士”,也指最高学位,如“四门博士”。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23、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孙惠蔚很有才学,还善于结交朋友。黄门侍郎张彝,常常与孙惠蔚相处在一起,每次上表疏论政事,大多征询他的意见。B孙惠蔚对官职大小不在意。虽然长久担任小官,但没有孜孜的渴求,儒士因此把他长期在小官任上努力工作而不是渴求升迁作为风尚。C孙惠蔚很好地解决了孝文帝去世时将袱祭牌位放到庙中的礼仪问题。他特意主动帮助崔光战胜了邢峦、王肃的“礼仪”之争。D孙惠蔚在典籍校订方面不辞辛苦,做出了贡献。针对典籍新旧混杂、首尾不全等问题,他上书奏请相关校订考证事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自以才辩,立难于其前,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4分) (2)或
24、篇第剥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4分) 14、朝廷在昭穆改序问题上采纳了谁的意见?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夜 坐 韩偓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注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因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格是:已是。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首联写景角度富于变化,先仰视写远景,后俯视写近景,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25、。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现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颈联、尾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16、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语境补写空缺部分。(1) 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 _, 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2)琵琶行中“_ _, 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
26、价很高,引来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3) 李白蜀道难中“_ _, _ _”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一门高校科普课何以火遍全网?从课程本身来说,新颖有趣的内容、大咖云集的配置足够吸引人。但究其根本,恐怕还在于当代人的生活中有太多_,识别伪科学的需求旺盛。这些年,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学科领域越分越细,新技术新概念满天飞。即便是高材生,也时常被专业之外的谬论蒙蔽心智,知识储备有限的普通大众更是容易“入坑”。君不见,“面包吃多了致癌”“侧卧睡觉对心脏不好”等陈年老梗依然_,“比特币一夜
27、造富”“量子波动速读”等披着新技术外衣的“庞氏骗局”又_,实在让人_。相较科学打假,传递一种思维方式的辨伪求真是这门课引发瞩目的关键所在,也是其意义所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亟须补齐一种批判性思维,简言之,就是通过逻辑推理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似是而非 招摇过市 横空出世 防不胜防B. 以假乱真 引人注目 脱颖而出 猝不及防C. 似是而非 引人注目 横空出世 猝不及防D. 以假乱真 招摇过市 脱颖而出 防不胜防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传递一种思维方式的辨伪求真是这门课的意义所在
28、,也是其引发瞩目的关键所在。B. 传递一种辨伪求真的思维方式是这门课引发瞩目的关键所在,也是其意义所在。C. 传递思维方式的一种辨伪求真是这门课引发瞩目的关键所在,也是其意义所在。D. 传递一种辨伪求真的思维方式是这门课的意义所在,也是其引发瞩目的关键所在。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唐人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真能让人欢畅喜悦。B. 党和政府必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大依法惩处力度。C.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但是最易丧失的也是“今”。D. 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收集一点菜叶,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B. (二)语言
29、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 ,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如果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 , ,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在生物的发展史上,神经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演化。 ,它的演化等级越高。除了极少数动物,比如海绵类外,几乎所有真核生物门的动物都具有神经系统,哺乳动物不仅具有神经中枢大脑,还进化出了能思考的大脑皮层。但人类的大脑皮层还是很特别,其他动物的大脑都不像我们这样折叠成“核桃”,即使是人类的近亲猿
30、猴,也不像我们的大脑这样“皱”。为什么我们的皮层尤其“皱”呢,是什么决定的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只在人类身上存在的基因,这种名为“ARHGAP11B”的基因会让人类大脑产生更多的脑细胞。当脑细胞越来越多,大脑装不下时,就会发生折叠。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 。、 。22、请用文中四个关键词概括一下文段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5分) 、 、 、 。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48%的受访者存在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这种心理被一些
31、忧思的社会学家称为“配角综合症”。2月27日,香港著名喜剧演员吴孟达病逝,让香港和内地的很多网友陷入悲痛之中。有人说:“从来没有哪个配角,像他这样光芒万丈!”吴孟达演了一辈子配角,他对每个角色从不敷衍,让人看到了一位戏骨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班级计划举行一次讨论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综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二6月月考试卷语文答案1.(3分)A 2.(3分)C 3.(3分)B4.首先明确盛唐诗歌以安史之乱分界;论述安史之乱前的诗歌特点,其中李白最典型;安史之乱后,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最后总结,李杜形成双
32、峰对峙的局面。(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5.盛唐诗歌中朝气蓬勃的气象、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浪漫的气息;(2分)盛唐诗歌发展的盛况;(2分)盛唐时代的性格形象和时代精神面貌。(2分)(评分建议应该从思想感情方面作答,答出蓬勃的气象得1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浪漫的气息答出其一即可得1分;从盛唐诗歌发展史方面答即可得2分;只要从时代风貌角度答即可得2分)6、D 7、B【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错。由原文“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
33、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可知,舒老主要是要向姚斌说明真相,而不是教育他。故D错误。7.、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句段作用、形象特征、手法运用等方面。B.“采用顺叙的手法”错,文章开头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故B错误。8、“古砚”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姚斌送给舒老的两方古砚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通过“古砚”塑造人物形象。如小说通过“送砚”“还砚”等情节,塑造了舒老不重名利、简朴、坦诚、洒脱的形象。通过“古砚”表达主题。小说通过舒老“还砚”,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本题共5分,答出一点
34、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9、“大众常识的对”是指俞季年以及舒老两个学生从“常情”“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要说明真相。这样照顾了姚斌的情面,顾及了人情的“灵活”。“实质的错”是指让舒老将真相隐藏,将姚斌蒙到鼓里的做法,带给舒老很大的精神负担,是对舒老秉持的向真向善情怀的掩盖,是不正确的。“认识价值”是指小说呈现出来的舒老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人生追求,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人格魅力。(本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B 注意句子意义的完整性,还要注意人名所在的位置,虚词的位置,理清句间的关系。11.D D项将“博士说成是古代“最高学位”错误。“四门博士”是学官名。12
35、.C C项“他特意主动帮助崔光战胜了”错误,是崔光向孙惠蔚求助, “思获助于硕学”。13(1)(李彪)自认为有辩论的才能,当众出难题,高闾命令孙惠蔚与李彪辩论,李彪不能使(孙惠蔚)屈服。(“才辩”“难”“抗论”“屈”各1分,句意1分)(2) 有的篇章顺序脱落(可意译),开始、末尾有残缺,有的文字缺损,错误一个连着一个。(“或”“剥落”“沦残”“相属”各1分,句意1分)14、(1)采纳了崔光的意见(2)理由是:崔光因提出意见而被弹劾,只得求助孙惠蔚,孙惠蔚认为符合礼制,写信表示赞同。孙惠蔚与异见者邢峦辩论,最终使邢峦感到理屈。参考译文:孙惠蔚,是武邑武遂人。(孙惠蔚)十五岁时,就初步读懂诗经尚书
36、和孝经论语。(孙惠蔚)十八岁时,拜董道季为师,听他讲授周易。(孙惠蔚)十九岁时,拜程玄为师读礼经以及“春秋三传”。(孙惠蔚)周游各地学馆,在冀州这个地方很有名。太和初年(孙惠蔚)被郡里推举为孝廉,到中书省对策(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当时中书监高闾与他相识后称赞并推荐他,不久(孙惠蔚)担任中书博士,转为皇宗博士。秘书令李彪,自认为有辩论的才能,当众出难题,高闾命令孙惠蔚与李彪辩论,李彪不能(使孙惠蔚)屈服。黄门侍郎张彝,常常与孙惠蔚相处在一起,每次上表疏论政事,大多征询他的意见。太和十七年,孝文帝南征,(孙惠蔚)上书议论祭告上天的礼仪。到太师冯熙去世时,孙惠蔚监管他的丧事的礼
37、仪。(孙惠蔚)向皇帝上奏章,让冯熙未成年的儿子都穿上成人的丧服。孙惠蔚与李彪由于儒学相知,到李彪官至尚书,孙惠蔚仍担任太庙令。孝文帝曾随口说:“李彪已登上龙门,而孙惠蔚仍然长久担任小官,我常常认为对不起他。”(孙惠蔚)虽然长久地担任小官,却深知境遇的顺逆,没有孜孜地渴求,儒士因此把这个(长期在小官任上努力工作而不是渴求升迁)作为风尚。太和二十二年,(孙惠蔚)担任东宫侍读。起先,供奉祖先的宗庙以平文帝为太祖。孝文帝议定祖先,以道武为太祖。祖先虽然定下来了,但是宗庙的排列次序左昭右穆没有改变。到孝文帝去世,将袱祭牌位放到庙中。侍中崔光兼任太常卿,认为太祖既然已经改变,昭穆应按次序更换。兼任御史中尉
38、、黄门侍郎的邢峦认为太祖虽然已经改变,但昭穆仍不应该更换,于是上书弹劾,想要查奏崔光。崔光对孙惠蔚说:“这就是礼,可执行法律的官吏想要弹劾我,我想要得到您这位博学人士的帮助。”孙惠蔚说:“这深深合乎礼仪的变化。”不久(孙惠蔚)写信给崔光,佐助彰明这件事。崔光把孙惠蔚的书信呈给宰相,(宰相)于是召见孙惠蔚与邢峦在朝廷商议事之利害。尚书令王肃又帮助邢峦,而邢峦的道理终究欠缺,弹劾的事于是作罢。孙惠蔚进入东观(图书馆)后,看见古代的典籍还未周全。等到阅览旧书典时(孙惠蔚)又发现没有确定的目录,新的旧的混杂在一起,首尾不全,有材料的书卷篇幅过多、文辞冗长达数十卷,没有材料的长年不撰写。有的篇章顺序脱落
39、,开始、末尾有残缺,有的文字缺损,错误一个连着一个。卷目虽然很多,全部写定的很少。(孙惠蔚)请求依照前秘书丞卢昶所撰的甲乙新录,官署中原先没有的版本,广泛地去搜寻,通过搜寻来补足。请求让四门博士以及在京城的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门从事校订考证,探究确定字义,皇帝下诏准许这个请求。(孙惠蔚)在官任上去世,赠官瀛州刺史,谥号叫戴。15、C “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说法错误,这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无奈和激愤之辞。 16、对自身病痛的感伤。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却又体弱多病。对官场失意的愤懑。自己本受皇帝器重,却因权臣排挤而被贬,最终无名无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原本
40、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在不得志的境况下追寻隐逸的归宿。(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此夕襟怀深自多”在颔联第二句,提示“襟怀”应该从下文寻找。“格是厌厌饶酒病”中“厌厌”用来形容病态,有病在身又借酒浇愁,可知这句诗中有作者对自己病痛的感伤。“无名无位堪休去”结合写作背景,可知诗人本受皇帝器重,但因权臣排挤而被贬,因此心中有对官场失意的愤懑。“终须的的学渔歌”“犹拟朝衣换钓蓑”两句中的“渔歌”“钓蓑”都是隐士的特征,从“学”“换”两个动词可看出作者向往隐逸生活。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3)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8、A 1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