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打包14套)新人教版必修2.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打包14套新人教版必修2.zip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打包14套新人教版必修2.zip
201610290113.doc
201610290118.doc
201610290123.doc
201610290128.doc
20161029013.doc
201610290133.doc
201610290138.doc
201610290143.doc
201610290148.doc
201610290156.doc
201610290161.doc
201610290166.doc
201610290171.doc
20161029018.doc
  • 全部
    • 201610290113.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18.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23.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28.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3.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33.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38.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43.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48.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56.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61.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66.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71.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1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高中同步测试卷(九)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3分,共 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崇信神道被日本当局视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在旅顺修建了“关东神宫” 。当时的中国人举行各种典礼时,人们必须遥拜日本的“皇太神宫” ,就连男女青年结婚,都要采取神前结婚的方式。由此可以反映近代旅顺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A.中西合璧 B.完全西化C.主动接受 D.被动接受2. 《清稗类钞·婚姻类》记述了人们称之为“文明结婚”的新风尚: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新风尚”体现在( )A.婚俗已不讲究父母之命B.多数人崇尚西方新式婚姻C.媒妁之言左右婚约缔定D.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3.梁启超在《倡设女子学堂启》中写到:“女子若受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这说明梁启超( )①重视男女平等②认为女子受教育对家庭和社会意义重大③仍受传统思想影响④仍主张妇女做贤妻良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 《租界与上海城郊农村》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她们(当工人的城郊女性)对于家务好发议论,与村中的男子很自由地谈话,穿时髦衣服,发型与其他村姑不同。……有些女子不再完全听命于家长。农村的精神生活也较前活跃。 ”这反映近代农村女性当工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A.培养了农村女性的独立自主精神B.大大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面貌C.有利于农村旧礼教、旧道德的瓦解D.丰富了农村的精神生活25.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1875 年 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今天真是热得可怕。 ”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A.婚姻观念简约文明B.中美文化趋向融合C.传统习俗受到冲击D.政府无法掌控婚俗6.1906 年, 《赏奇画报》的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当时的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这反映出( )A.洋装流行促成中国服饰改良B.辛亥革命倡导移风易俗C.工业文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D.社会风尚倾向全盘西化7.下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女又先乎男, 《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8.《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载:“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9.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 1912年 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3国装,外国人中国装” , “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 ,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10.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11.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 ”这反映了( )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C.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12.反对建立电话电报事业的理由之一是:“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持此观点的应是( )A.洋务人士 B.顽固势力C.维新人士 D.革命党人13.下图由成都市档案局提供,它是在四川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新新新闻》1938 年刊登的插面。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A.民国十三年后,成都修好成灌马路后渐渐有了汽车B.成都人车拥挤,交通混乱,美女交警在街头指挥行人和车辆向左行驶C.通过漫画美女交警宣传向左的交通规则D.民国三十八年,成都宣传交通改为靠右行驶14.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 “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 ,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4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15.袁世凯用一万两白银购得一辆“奔驰”送给慈禧,任命京郊哈德门一个名叫孙富龄的人做御驾司机,孙富龄跪着开车,需要一手压油门一手压制动一手握方向盘——两只手的孙富龄不久即畏罪潜逃。因为没能找到“三只手” ,慈禧又重新回到了她的 16抬大轿上。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有失天朝体统 B.专制皇权体制C.司机技术不佳 D.坐轿更显威严16.某清朝小吏曾说:“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鲜。 ”上述材料( )A.说明封建思想阻碍了新生事物的发展B.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C.不赞成在中国发展交通事业D.看到了发展交通事业的益处17.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坐、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18.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综合材料信息,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事业,正确的说法是( )A.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B.促进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C.有利于社会思想解放D.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途径19. “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 。这篇评论最有可能发表在( )A.1905 年《民报》 B.1915 年《青年杂志》C.1922 年《申报》D.1946 年《解放日报》520. “点赞” “女汉子” “且行且珍惜” “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题号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21 题 10分,22 题 12分,23 题 18分,共 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一图二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从服饰与政治、思想观念关系的角度对两组图片中的流行服饰加以比较。(10 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材料二 1871 年,英国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6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材料三 1874 年日本侵台战争后,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主张自行举办电报事业。1877 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所属淮军各营的电报线。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清政府对电报事业态度的变化历程。(6 分)(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 分)23.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 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 ,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 ,光绪二年在上海出版之《新报》 ,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 ;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 ,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7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 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8 分)(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4 分)8(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6 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 D。材料反映了近代旅顺社会习俗的变迁。当时,伴随着日本的侵略,日本崇信神道的社会习俗也传到旅顺,旅顺人民不得不接受日本所崇信的神道,而这一过程是伴随日本侵略而不断深化的,中国人民属于被动接受,故选 D项。2.[导学号 04830057] 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注重学生对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由“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得知材料反映了晚清婚俗的变化是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所以选 D。3.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考点是近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从材料中可知,梁启超主张女子接受教育,这具有进步意义,但梁启超认为女子仍应相夫教子、宜家,女子应从属于男子,这表明他没有完全摆脱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9故排除含①的选项,答案为 B项。4.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妇女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明显改观,但不会大大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面貌。故选 B项。5.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1875 年 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体现了对传统的夷夏观念的冲击,故导致“得知这一消息后……总理衙门的官员……死一般的静寂” 。本题应选 C项。6.[导学号 04830058] 解析:选 C。依据材料“1906 年” “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 “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可知洋装出现,但是不能体现中国服饰改良,故 A项错误。1906 年辛亥革命还没有发生,故 B项错误。领带、西服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故 C项正确。不能从局部洋装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风尚全盘西化,不能以偏概全,故 D项错误。7.[导学号 04830059] 解析:选 D。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男女有别,中国为重” “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 “夫妇共事一船” “一阴一阳之谓道”等,结合材料主旨,可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 。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 两项的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无从体现;C 项明显不符合题干主旨。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 D。8.解析:选 D。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 “番餐之味” “烦费日增”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 D。A、B、C 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9.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 项中“开放”说法不准确;B、D 两项中的“告别”和“瓦解”说法不正确;D 项说法符合题意。10.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的再认再现能力。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 D项为正确选项;“欧风美雨” “西学东渐” “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 A、B、C 三项。11.解析:选 C。近代中国人在一个时期内把“啤酒”称为“卑酒” ,作为中国传统酒文化之外的补充,说明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故 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已被西化” “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崇洋媚外观念”等信息,故 A、B、D 三项错误。12.[导学号 04830060] 解析:选 B。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国人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可知这应为地主阶级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的观点,故 B项正确;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题目中的信息“中国人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不符,故 A、C、D 项错误。13.解析:选 C。1938 年是民国二十七年,据此可以排除 A、D;题干提供的是报纸《新新新闻》1938 年刊登的插面,属于艺术作品,是对劝导左行这一事件的艺术加工,不10是现实的真实反映,故排除 B,选择 C。14.解析:选 A。题中王韬认为铁路的修建便于运输粮食和军饷、器械、士兵,便于征服叛逆。所以本题选 A。B、C、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5.[导学号 04830061] 解析:选 B。主要原因一般与问题实质有关,有失天朝体统和坐轿更显威严都是表面现象,故 A、D 项错误;司机跪着开车体现了等级森严,也就是皇权专制,故 B项正确;司机跪着开车操作困难,与司机技术无关,故 C项错误。16.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出这位小吏已经看到了火车“利于民生” ,故本题选择 D项。A、B 两项与材料无关;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17.解析:选 C。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新情境,有轨电车属于新式交通工具,它的推广得到广告的促进,因此准确反映题意的应该是 C项。18.解析:选 C。题干材料“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说明当时知识分子办报的主要背景是因为没有参政机会和权力,所以通过办报来达到促进社会觉醒的目的,故选 C;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9.解析:选 D。从材料反映情况看,美国独占了中国的市场,这是二战后的事情,因为在二战前,欧洲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及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大,二战后,这些国家衰落了,美国独占了中国的市场,所以选项 D符合题意,故排除 A、B、C 三项。20.[导学号 04830062] 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所以 A、B 两项错误。材料只提到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文化存在,流行在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没体现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只能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 项错误,故答案选 D。21.解析:从图一不同等级官员服饰不同可以反映清朝等级制度;图二是中山装,不同地位的人均可着装,反映等级制度被打破。答案:图一是清朝的官服。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下,等级观念浓厚,官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图二是民国时期流行的中山装。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平等的观念日益传播,中山装打破了封建等级界限,不分地位高低均可着装。22.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中“遭到清廷婉拒” “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朝野上下主张自行举办电报事业”等信息,概括清政府对电报事业态度的变化历程。第(2)问可依据材料中“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等信息,从对中外差距的认识、洋务运动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概括。答案:(1)变化历程:由最初的坚决抵制,到后来有条件地接受(或允许西方列强开设电报),再到最后的自主发展。(2)主要原因:列强侵略使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办洋务11运动的直接促进;清政府加强国防事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清政府巩固专制统治的根本需要。23.[导学号 04830063] 解析:(1)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解读,前期报纸的兴办集中在上海、汉口、香港、广州等大城市。 “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体现甲午战后瓜分在即,救亡图存,宣传维新变法。 “一时报纸,兴也勃焉”反映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震动。原因需从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等角度分析得出。(2)由材料二翻译、归纳得出。(3)材料信息:“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抓住关键词:“宣传” “劝告” “革命主义” “不流血而获光复” 。综合以上解答,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起到的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外国人办报的影响(外情影响)。(2)义务: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3)作用: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1高中同步测试卷(六)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 卷)(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3分,共 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人把辛亥革命后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个时段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两个春天” 。 “两个春天”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相对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B.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C.列强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D.倡导国货运动的影响2.下表为我国 1957年至 1960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1957年 43.3% 31.2% 25.5%1960年 21.8% 26.1% 52.1%A.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B. “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C.畸形经济结构渐趋正常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 “一五”期间, “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 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4.1956 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25.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 。造成 20世纪 5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主要是( )A.政策指导失误 B.优先发展工业C.整风运动过激 D.自然灾害严重6.林枫对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工作的指示,写到:“全体职工首先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力争按期完成这一庄严和光荣的建厂任务……有苏联热诚无私的帮助,依靠全体职工自觉的努力和高度的创造热情,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该指示发表于(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7.1952 年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幅宣传画《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 。以苏联为榜样,中国在随后的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其办法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 “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责任田效果明显,促使更多的农民起而仿效。到1961年底,安徽省 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这说明( )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B.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D.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9.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3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 “大跃进”运动遍及城乡D.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10.1958 年 6月 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 “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 2 000 多斤或 3 000多斤,而是 2 000斤的 20多倍!”该文章( )A.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B.有利于挖掘农业生产的潜能C.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D.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客观产物11.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 ”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 )A.中共八大召开时 B.三大改造完成时C. “一五”计划结束时 D.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12.2015 年 7月 15日,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 “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 。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13.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4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1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中国的 GDP增长率在 1957年、1979 年和 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年的 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A.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B.生产力活跃,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C.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15.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时期,报纸上出现大量的“推倒铁交椅” “打碎铁饭碗” “资产重组” “股份制”这样的报道,请判断这样的报道与政府哪一政策有重大关联( )A.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申请加入世贸组织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6.1979 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A.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B.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D.推动安徽、四川等地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7.1981 年中共中央 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8.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 1984年前后。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5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19.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情况(单位:元),图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因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C.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20.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 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题号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21 题 12分,22 题 16分,23 题 12分,共 40分)21.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烙下多届三中全会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二 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是当6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 《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材料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20世纪 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化历程。(6 分)(2)材料二、三显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举措发挥了推动作用?(6 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 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 “机”主要指兵器, “船”主要指战船, “矿”主要指煤矿, “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 “船” ,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 “求富”的重要意义。——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 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7(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资本的严重不足一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人口众多,积累非常有限;二是人力资本也非常有限,大量的劳动力是文盲,科技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而资源的不足,一是表现在人均耕地的严重不足,同时也严重缺乏可以用来出口换汇的木材、石油、矿石等。在这种情况下,同时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大国的统一与安全,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6 分)(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历史背景,说出当时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6 分)(3)根据材料二、三,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当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何变化?(4分)823.798 艺术区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地区的一个艺术园区,日渐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798 艺术区能变成今天这样的面貌,是一个命运的偶然,更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大山子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10 分)分析 798艺术区形成的原因。(2 分)(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798艺术区发展沿革时段 大事记1951年中央提出在北京大山子地区建设工厂,生产无线电电子元件,周恩来批示与东德协商援建1954年 东德援建专家与苏联专家抵达北京1957年 建成投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亲自为工厂开工典礼剪彩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大跃进”高潮,工厂响应号召举行游行和誓师大会1964年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有关文件,原厂定名为 798厂,形成上万个品种的电子元器件产品体系20世纪90年代798厂由以生产为中心的车间到分厂制承包经营,再到股份制改造2000年798等单位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部分房产被闲置了下来。为了使这部分房产得到充分地利用,七星集团将这些厂房陆续进行了出租2002年 隋建国、刘索拉、于凡等艺术家开始进驻 798,建立工作室2003年 美国人罗伯特在 798开设八艺时区书店2005年798艺术区成为北京政府首批授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到该年,共有一百多位艺术家和三百多家私营艺术机构进驻 798艺术区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 B。相对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适合辛亥革命时期,不适合新中国成立之初,故 A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实行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措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建国初期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使解放战争期间备受打击的民族工业获得又一次发展机会,故二者都是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故 B项正确;列强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C项错误;倡导国货运动不适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故 D项错误。2.[导学号 04830036] 解析:选 D。根据表格信息可知 1960年农业、轻工业的比重远远低于重工业,这反映出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D 项为对表格信息的正确9解读。这一时期工业比重的增加是在“大跃进”运动推动下以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式的发展,因此不能表明工业化的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排除 A。比重的变化不能反映生产力是否遭到破坏,B 项不正确。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结构仍然呈畸形,C 项不正确。3.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坚决优先保证工业” “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一五”计划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符合题意的是 B项,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4.[导学号 04830037] 解析:选 D。A 项明显与时间限定“1956 年”不相符合,故排除;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既实行计划经济,又突出强调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作用,大大有利于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是对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有益探索,故 D项正确,符合题意;陈云的观点是对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总体构想,并不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故 B项不正确;也不是构成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故 C项不正确。5.解析:选 A。中国因为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因为赫鲁晓夫不顾实际的过度垦荒,两国在 20世纪 50年代末的粮食产量均大幅下降,故 A项正确;优先发展工业主要的可能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粮食产量下降没有必然关系,故 B项错误;整风运动集中在政治领域,故 C项错误;自然灾害不是“主要原因” ,故 D项错误。6.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取“苏联热诚无私的帮助”建立“第一汽车制造厂”得出此时苏联和中国交好,且长春一汽的建成为“一五”期间成就,得出该时期是“一五”计划时期,故 A项正确,B、C、D 三项错误。7.解析:选 B。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相关内容。新中国建立后在农业方面对苏联进行了效仿,提出了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于 195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改革开放以后,A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项。8.[导学号 04830038] 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大跃进” “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 “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等,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B 项“农村政策调整” ,C 项“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不符合史实;D 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D。9.解析:选 B。根据图片信息“合作社”和“全行业公私合营”可知当时正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 B项正确;A、C、D 三项内容在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0.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材料属于浮夸风,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故 C项正确,A、B 项错误;人民公社是 1958年 8月开始,故 D项错误。10因此选 C。11.[导学号 04830039] 解析:选 B。材料所指的过渡阶段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阶段,这段时期应是从 1949年到 1956年,所以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三大改造完成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故 B项正确;中共八大召开是在 1956年,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故 A项错误;“一五”计划结束是在 1957年,不能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故 C项错误;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在 1954年,不能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故 D项错误。12.解析:选 D。本题旨在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题眼是“凤阳小岗村” “农村改革”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没有改变土地的性质,故 A项错误;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农民并没有获得所有权,只是获得了使用权,故 B项错误;农村改革的突破并没有完全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 C项错误;包产到户主要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故 D项正确。13.[导学号 04830040] 解析:选 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生产经营权产生了分离,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所以 C、D 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 B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的面貌,但是并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故选 A。14.[导学号 04830041] 解析:选 A。1956 年社会主义革命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促进了生产力显著发展;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内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故 1979年显著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决策,促进生产力解放。故选A。1979 年、1993 年后不仅仅是公有制加速发展,而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快速发展,B 错误;这些改革都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非政治制度的变革,C 错误;这三次改革生产关系并未作出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D 错误。15.解析:选 D。首先要清楚报纸报道的原经济体制跟将要推行的政策哪部分相冲突,A项是一个经济发展规划的框架;B 项是与 GDP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相关的;C 项是关于对外开放的,走出去引进来;D 项跟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由计划经济改变为市场经济,“打碎铁饭碗” “资产重组” “股份制”是必须的,故 D项正确,A、B、C 三项错误。16.解析:选 A。本题旨在考查经济特区的创办,题眼是“1979 年” 。1979 年邓小平访美归国之后,于 1980年设置了四个经济特区,说明邓小平的这些主张解放了思想,有利于经济特区的创办,故 A项正确;“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是在 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项错误;“安徽、四川等地开始实行11生产责任制” ,与邓小平访美无关,故 D项错误。17.解析:选 C。根据史实可知, “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国家给予这些地区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但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前提要坚持中央的领导,故②独立的管理体制不符合史实,应排除,①③④表述正确。18.[导学号 04830042] 解析:选 C。材料表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创业激情高涨,进取心勃发,主要原因应该是国内创业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政策的宽松,排除 D项;A 项出现在 1992年,B 项也是出现在 1992年,所以排除 A、B 两项;C 项既属于内因,也符合史实。19.解析:选 B。根据图表时间限定 1981-1989 年,由所学知识可知,D 项时间不符合。C 项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无关,A 项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这将缩小城乡差距,A、C 两项都可以排除。从 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分配体制的改革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故 B项为最佳答案。20.解析:选 B。按照题干的理论“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分析备选项,可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参与的市场规模扩大,推动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A、C、D不能体现市场的扩大,所以答案选 B。21.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体制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农业到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2)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有: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 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 年,浦东开发开放。这些举措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答案:(1)历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国有企业。(2)举措: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开放宁波等 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开辟经济开放区。22.解析:(1)第一小问时代背景可结合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侵略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兴起,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直接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掀起了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洋务运动。(2)20 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中国在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实践活动中,既有成功,如“一五”计划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也有失误,如“大跃进”运动片面强调“以钢为纲”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也带来环境破坏。(3)新时期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12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由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的粗放型工业向注重效益和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工业方向调整。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特点: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2)活动:“一五”计划的实施。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活动:发动“大跃进”运动。影响: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破坏等。(3)变化: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效益和质量;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全面平衡发展;由粗放型工业到集约型工业;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23.解析: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特征我们要注意找准角度,可以结合所学历史背景从企业性质划分,也可以结合材料从产业在不同阶段的转型进行划分。之所以性质从国营到股份制到私营企业为主,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有社会生活的变迁等。答案:发展阶段:(任选一种角度)①从企业性质角度: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1951年-20世纪 80年代国营(有)企业20世纪 90年代-2000年股份制企业2000年至今为主 798艺术区以私营企业②从产业转型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1951-2002 年 电子产业2002年至今 文化创意产业原因: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的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