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习题)(打包6套)岳麓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习题打包6套岳麓版.zip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习题打包6套岳麓版.zip
2016102801104.ppt
2016102801105.ppt
2016102801106.ppt
201610280143.doc
201610280144.doc
201610280145.doc
  • 全部
    • 2016102801104.ppt
    • 2016102801105.ppt
    • 2016102801106.ppt
    • 201610280143.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144.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14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7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 12 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后达标检测 岳麓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选 B。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 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C、D 项与材料不符。2.(2016·昆明质检)《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解析:选 A。 “《国语·齐语》载”反映了描述的内容是关于齐国的,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说明了铁农具的出现,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提及齐国的铜、铁铸造业,但是没有说到其他诸侯国同行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对比,也就无法确认是否发达,故B 项错误;题目中看不出来“最早” ,故 C 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精耕细作方面的工具改进、耕作方法、耕作制度、水利灌溉等内容,故 D 项错误。3.(2016·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公元 829 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该记载(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解析:选 B。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说明日本典籍记载了唐朝的灌溉技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中日经济文化水平比较和唐代农业特点,B 项符合题意。4.(2016·湖南岳阳模拟)“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2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解析:选 D。材料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即小农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 “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 B 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 C 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 D 项正确。5.(2016·河南三市高三调研考试)《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由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北方人民南迁B.宋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C.睦邻民族政策带来的较长和平局面D.租佃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析:选 A。由题干“《宋书》 ”可知材料所指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刘宋政权统治时期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可知南方这个时期农业之所以发展主要是因为北民南迁,故 A 项正确;B 项虽然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故 B 项错误;C、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 C、D 项错误。6.(2016·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解析:选 D。税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持国家财政,不是原因,故 A 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取代“千耦其耘”集体耕作模式的新模式,是表现,不是原因,故 B 项错误;私田大量开垦是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 C 项错误;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故 D 项正确。7.(2016·江西新余模拟)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解析:选 B。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分封标准不是依据“富者……贫者” ,故 A 项错误;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符合“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故 B 项正确;井田制下庶民和奴隶在诸侯封地上集体耕种,无所谓“富者……贫者” ,都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而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后,富者也不会“租种” ,故 C 项错误;因军功而受赏,标准不是依据“富者……贫者” ,故 D 项错误。8.(2016·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 “逃田” “诡寄” “飞洒” “移丘” “换段” “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3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解析:选 B。材料中各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故 A 项错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 “逃田” “诡寄” “飞洒” “移丘” “换段”“改册”各种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故 B 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出土地隐占,故 D 项错误。9.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 ”(《宋刑统》卷 13)。这说明宋朝(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解析:选 A。依据材料“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可知在房产买卖时必须首先征得亲族的意见,只有亲族放弃购买权之后才能再卖给四邻,故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不抑兼并” ,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可知在房屋买卖时得按照先考虑亲族是否购买,再考虑四邻最后他人的顺序,不是自由买卖,故 C 项错误;房屋买卖有先后顺序,由此可见朝廷对民间买卖是严加管理的,故 D 项错误。10.(2016·河南洛阳模考)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解析:选 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信息,故 A 项错误;地主对农民剥削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 B 项错误;租佃关系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意思说明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故 D 项正确。11.(2016·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冶铁起,富至巨万……贳贷(借贷)行贾遍郡国。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由此判断此时( )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曹邴氏尤甚,以冶铁起,富至巨万” ,可知曹邴氏因经营冶铁业致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冶铁技术比较发达,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故错误。12.(2016·昆明模拟)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幕,虽城中亦然,里妲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材料反映了( )4A.私营手工业占主要地位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选 C。材料所述“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表明是和农业结合的家庭手工业,而不是私营手工业,故 A 项错误;材料主题围绕家庭手工业展开,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衰落,故 B 项错误;“里妲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反映了家庭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情况,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手工工场或雇佣关系的信息,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第 13 题 32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52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4 年版,第 631 页材料二 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旧唐书》卷 71材料三 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成总而成之。——《唐六典》卷 7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决坏,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每渠及斗门,各置长一人。至于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唐六典》卷 23材料四 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地区 关内 道 河南 道 河东 道 河北 道 陇右 道 山南 道 淮南 道 江南 道 剑南 道 岭南 道 共计前期 11 20 16 54 1 5 4 22 27 3 163后期 13 7 2 3 1 6 13 49 4 3 101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 、 《元和志》 、 《通典·州郡典》 、《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1)战国、两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10 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12 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10分)解析:第(1)问,回答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及作用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战争、政权巩固、农业生产等方面组织答案;第二小问从数量、地理位置方面回答。第(3)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只要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2)原因:唐朝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流亡。要巩固5政权,必须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是其必要条件;唐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特点: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唐前期约占全数的 3/5;唐后期约占 2/5。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4.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 ,“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 ,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10分)(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10 分)解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历史悠久。第(1)问,浙江制瓷业发展特征从历史悠久、工艺高超、产品精美等方面概括;影响从手工业对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以及对中外经济交流的促进作用方面回答。第(2)问,结合明清手工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区域分工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角度回答特点;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所以明清时期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7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 13 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后达标检测 岳麓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福建宁德模拟)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可见,唐都长安(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B.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C.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D.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解析:选 D。结合史实可知唐朝时期商业受官府监管,故 A 项错误;从“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可知 B 项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市功能的变化,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可知市场出现专业化,故 D 项正确。2.(2016·石家庄一模)苏东坡认为:“且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小民之病以僻远而难得盐。今小商人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 ”可见其( )A.主张抑制大商人势力B.强调税收要用之于民C.关注商业流通D.提出农商皆本解析:选 C。 “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 “今……大商既不积滞”说明不是抑制大商人,故 A 项错误;“收税必多” ,但没有提到用之于民,故 B 项错误;从“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小民之病以僻远而难得盐”到“今小商人……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说明苏东坡关注商业流通,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提“商”而未涉及农业,故 D 项错误。3.(2016·河南商丘模拟)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解析:选 A。注意关键信息“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 ,说明政府调控市场失败,故 A 项正确;明中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府限制民间贸易,故 C 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未遭到削弱,故 D 项错误。4.(2016·河南洛阳模拟)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解析:选 D。城区规模缩小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故 A 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属于对外贸易方面,与城市发展没有关系,故 B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是限制商业发展,与城市规模没有关系,故 C 项错误;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起以前小了许多,故 D 项正确。5.(2016·湖北高考仿真测试)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解析:选 A。材料中该地区的民众“舍本而务末” ,外出经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环境的逐渐宽松,故 A 项正确;“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 ,表明区域商贩还是有利可图的,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这一现象的态度,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故 D 项错误。6.(2016·江苏盐城模拟)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商结合的信息,故 A 项错误;封建国家官营商业不符合事实,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说明晋商发展与国家政策有关,故 C 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一直推行,故 D 项错误。7.(2016·陕西渭南质检)西汉贾谊主张“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共所矣”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小农经济 B.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C.减少人口流动 D.打击了富商大贾解析:选 A。贾谊主张重农抑商,使人们都从事农业生产。重农抑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保护小农经济,故 A 项正确;重农抑商主张抑制而非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故 B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减少了人口流动,但非主要目的,故 C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歧视打击富商大贾,是其手段而非目的,故 D 项错误。8.(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稻 30 亩 90 石 90 两桑 10 亩 养蚕 600 个(卖出 250 个,织绢 120 匹) 125 两家禽 58 头 (略) 55 两3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解析:选 B。材料表明这是“家庭”的经营状况,经营内容有“耕”(稻)有“织”(绢),具有明显的小农经济特征,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给出的是单个家庭收入的构成情况,看不出国家政策的影响,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农民养蚕卖出接近一半,另外收入是按照白银来统计,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发达,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该农户种桑养蚕、卖出原材料将近一半、自己织绢等收入几乎相当于总收入的一半等细节来看,当时该地区的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2016·海口模考)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农务兴而野无旷土,国计裕而泉货流通” , “朕思商民皆吾赤子,何忍使之苦累” , “务遵定例征收” 。通过这一史料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 )A.全国农田垦殖的信息B.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C.国内外经贸交流的盛况D.商民相对惬意的生活解析:选 B。材料信息“农务兴而野无旷土”意思是农业如果发展,那么荒田就会没有,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这是一种理想,并不是实际农业垦荒的数据,故 A 项错误;材料第一句从农业发展没有荒田推及产品丰富商品经济发达,进而表明统治者保护商人的主张,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与国外贸易的情况,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统治者对商民的主观态度,并不能据此得出商民生活“惬意”的结论,故 D 项错误。10.(2016·天津南开模拟)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 “末富居多,本富居少”B.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C.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D. “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解析:选 C。末指的是商业,本指的是农业,商人富裕的人多,农民富裕的人少,与材料观点不一致,故 A 项错误;商业藉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互相辅助依存,与材料观点不一致,故 B 项错误;有钱不投向商业,有人不投入军营,与材料观点一致,故 C 项正确;多集合些织布女,一年下来计算一下织好了多少布,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与农业有关,与材料观点不一致,故 D 项错误。11.(2016·河北唐山高三摸底考试)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 ,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 )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B.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C.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解析:选 B。从“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可4知当时的对外开放是官方控制的,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故 B 项正确。12.(2016·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己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 ”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解析:选 B。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是“中国人转向内部”的表现,故 A 项错误;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故 B 项正确;“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是“中国人转向内部”的影响,故 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对明朝影响较小,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第 13 题 24 分,第 14 题 28 分,共 52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史料记载:唐朝王处存的父亲王宗历任检校司空、金吾大将军, “宗善兴利,乘时贸易,由是富拟王者” 。唐高宗时,安州人彭志筠,献出绢布三万缎助军费,被赐奉议郎名号。到唐代中期, “富商豪买,尽居缨冕之流” 。宋初丞相赵普, “广殖资产,邸店之多、甲于京师” 。商人加官势,赚钱更容易。然而,这种与官府勾结的商人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在古代中国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三位一体最稳妥,自由独立的大商人是站不住脚的。材料二 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 ”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 25 个;有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 52 个;有米粮专业市镇 13 个;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明嘉兴濮院镇“日出锦布千计,远方大贾携囊群至” ,至清代, “镇上业丝者无不兼业绸,而业绸虽不业丝,亦必购买新丝以贷于机户而收绸”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 ,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了。(1)结合材料一中现象及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12 分)(2)材料二体现了明清商业中的哪些特点?(6 分)(3)结合所学概括宋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6 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概括、分析问题能力。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反映的官商合流、商人出资得官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只是针对百姓而言;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抑商政策的危害。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3)问原因从商品经济发展、交通、农业、手工业发展等角度回答。答案:(1)材料一揭示了官商合流、商人出资得官入仕途的现象;中国古代主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严加管理,以对百姓加以控制;官商合流谋取利益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窒息商品经济的活力,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不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2)具有区域性、专门化;商品种类繁多,商人云集;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在东南地区相对集中;一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得到发展,商品经济水平提高,政府对商业的有效管理。514.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 “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10 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10 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及经济政策。第(1)问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结。第(3)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结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归结即可。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营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 ;“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 “城” “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 “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7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江西赣州模拟)读下列两图,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最主要原因是( )A.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并不重视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C.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D.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解析:选 D。通过以上两幅图片的比较,结合南方的地理环境,可以得出主要原因为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故 D 项正确。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相当重视,故 A 项错误;“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并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故 B 项错误;翻车的运用和南方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关系,故 C 项错误。2.(2016·乌鲁木齐高三诊断)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 )A.人口数量较大B.地域分布广泛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D.封建土地所有者解析:选 C。人口数量大、地域分布广,是小农的特点,但与题干“影响统治”没有直接关系,故 A、B 项错误;因为小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直接影响统治,故 C项正确;小农不一定是封建土地所有者,封建土地制度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国家土地所有、自耕农土地所有,而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故 D 项错误。3.(2016·陕西渭南质检)《左传·昭公四年》中载:恒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 )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选 C。A 项属于“相地而衰征”的内容,故 A 项错误;“相地而衰征”承认了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调动私田所有者的积极性,属于其影响,故 B 项错误;“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推动了所有制形式的变更,故 C 项正确;私田同样征税,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属于其影响,故 D 项错误。24.(2016·西安模拟)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作者主张(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解析:选 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着重强调国家加强对工商业控制,防止豪民并兼攫利,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表明桑弘羊主张工商官营,国家加强控制,以防止豪民并兼,故 C 项正确;关注民生依据不足,故 D 项错误。5.(2016·杭州质检)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 人,内作使绫匠 83 人,掖庭绫匠 150 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 700 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解析:选 C。由材料中的人数规模可知此时官营纺织业规模已经相当大,故 C 项正确;“坊市分离”发生在北宋,棉花广泛种植发生在明代,故 A、B 两项错误;D 项内容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6.(2016·江西六校联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的古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是当前挖掘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据《明史》记载, “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这个记载表明( )A.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B.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解析:选 B。题中材料并未体现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故 A 项错误;“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体现了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故 C 项错误;“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只是表明政府对官窑的数量有要求,并未谈到质的要求,故 D 项错误。7. 《隋书·地理志》记载,全国有郡 190,县 1 255,户 8 907 546,口 46 019 956。若按九州划分,则扬州虽只占州数九分之一,但却拥有 44 郡, 312 县,932 033 户,以致扬州一州在全国郡数上占 23.16%,在县数上占 24.86%,在户数上占 10.46%。这表明( )A.扬州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B.南方人口数量已超过北方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D.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解析:选 D。扬州是隋朝时的经济中心,但不是政治中心,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不出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数的对比,故 B 项错误;宋代经济重心才转移到江浙地区,这一过3程在隋朝时还没有完成,用“转移到”不恰当,故 C 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扬州在全国范围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8.(2016·甘肃临洮模拟)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 58 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 8 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 47 条。 ”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市民阶层的壮大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 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为最终完成阶段,因而这一时期城市化主要原因并非经济重心南移,故 A 项错误;市民阶层壮大不是题目中的商业发展表现的因,而是其果,故 B 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C 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明清时期以丝织业为主的商业发达,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故 D 项正确。9.(2016·太原模拟)1748 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解析:选 D。由材料内容可知,在清朝乾隆年间,浙西所产的米不足供应本地人吃,而根据所学知识,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就完成了转移(包括浙江),故 A 项错误;材料仅仅体现了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接济,但不能体现出苏州是交通枢纽,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但体现不出开始,故 C 项错误;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粮食作物的种植减少,经济作物增加,故 D 项正确。10.(2016·江西鹰潭模拟)有学者研究了北宋到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情况,以每朝最高财政收入计算统计如下表朝代 最高财政收入北宋 100 000 000 两白银南宋 80 000 000 两白银明代 5 000 000 两白银清代 3 000 000 两白银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B.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解析:选 D。明清时期虽然有战乱,但是与两宋时期相比,战乱已经明显减少,故 A项错误;虽然历史上宋朝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峰,但中国的经济是在不断往前发展的,因此宋朝并不是中国经济的顶峰,故 B 项错误;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确实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始终是缓慢发展,并没有发展起来,其所占的财政收入的比例也是很低的,故 C 项错误;宋朝时期由于采取了宽松的经济政策,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国家的财政收入较高,明清时期由于国家对商业的抑制和打击,导致经济的衰落,国家财政收入锐减,故 D 项正确。411.(2016·湖南永州高考模拟)“海者,闽人之田” “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的弊端 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 D. “海禁”政策的恶果解析:选 D。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与“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有因果关系,故 D 项正确。12.(2016·四川资阳模拟)《明宜宗实录》中写道:“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 ”由此可见明朝政府( )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解析:选 B。朝贡贸易一般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由官方主持,与材料“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从材料“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可知明朝政府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B 项正确;从材料中“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的信息无法得出倭寇侵扰沿海的结论,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外贸税收管理,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第 13 题 28 分,第 14 题 24 分,共 52 分)13.(2016·江苏无锡高三期末)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 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 6 万担,开仓米 4万担 粮米——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5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 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10 分)(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6 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6 分)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的表格“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贷;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图表中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第(3)问,可从“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 “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中概括归纳。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答题时围绕农贷的用途、管理和民生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4)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1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 200 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 160 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 10-30 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6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6 分)(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6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 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从交通条件、商业保障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基础知识可从夜市与草市的发展、柜坊的出现等现象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从商业市镇的数量、密度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可从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等角度作答。第(4)问,从国家统一、政府政策、交通条件、利润刺激等角度概括即可。答案:(1)基本状况:商运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新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4)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