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打包3套)人民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打包3套人民版.zip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打包3套人民版.zip
201610280349.doc
201610280350.doc
201610280351.doc
  • 全部
    • 201610280349.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350.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351.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 12 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山东潍坊模拟)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 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 D.重农抑商解析:选 A。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 A 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商鞅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是李悝,故 D 项错误。2.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 “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选 B。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 A 项错误;古文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礼崩乐坏” ,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 ,故 D项错误。3.公元前 538 年,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和军赋,创立了“量入修赋”的制度,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井田制度趋于瓦解 B.宗法观念渐趋松弛C.分封秩序陷入混乱 D.礼乐文化不复存在解析:选 A。 “量入修赋”即测量了各种如平原、山地、低洼、沼泽、山林等各类土田,然后计量各种收入数量,而后修定赋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破坏了原来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故 A 项正确;宗法观念的松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分封秩序陷入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文化,故 D项错误。4.(2016·江西赣州模拟)读下列两图,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最主要原因是( )2A.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并不重视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C.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D.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解析:选 D。通过以上两幅图片的比较,结合南方的地理环境,可以得出主要原因为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故 D 项正确。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相当重视,故 A 项错误;“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并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故 B 项错误;翻车的运用和南方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关系,故 C 项错误。5.(2016·河南三市高三调研)《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由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北方人民南迁B.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C.睦邻民族政策带来的较长和平局面D.租佃关系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解析:选 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由题干“《宋书》 ”可知材料所指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刘宋政权统治时期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可知南方这个时期农业之所以发展主要是因为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故 A 项正确;B 项虽然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故 B 项错误;C、D 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 C、D 两项错误。6.(2016·湖南岳阳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解析:选 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 B 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 C 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生产技术更新缓慢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 D 项正确。7.族田义庄是宗族宗法制度的产物,肇始于北宋范仲淹创建的范氏义庄,明清时各地十分盛行。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族田义庄( )A.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B.在古代的存在有合理性3C.有利于宗族内部平等D.是封建政府救济灾民的来源解析:选 B。族田义庄既反映出宗族宗法制度下的血缘关系,又有利于缓和宗族内部的土地问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故 B 项正确;族田义庄只是个人的临时救济,还无法确立社会保障体系,故 A 项错误;宗族内部仍然存在土地占有的不均,以及严格的等级差异,故 C 项错误;族田义庄只是个别地区个人救济灾民的来源,故 D 项错误。8.(2016·江苏泰州高三模拟)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B.自然灾害的影响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D.小农经济的脆弱解析:选 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是自耕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选择 A 项符合题意。9.(2016·广东六校高三联考)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解析:选 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采取由官府经营的模式生产,明中叶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是哑铃的“两头” ,不是“细长”的部分,故 A 项错误;民营手工业是由民间力量经营,生产产品以交换为主要目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由于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挤压,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是哑铃中间“细长”的部分,故 B 项正确;家庭手工业是依附于农业而存在的,是小农经济的副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在中国古代是属于哑铃的“两头” ,不是“细长”的部分,故 C 项错误;工场手工业是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故D 项错误。10.(2016·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冶铁起,富至巨万……贳贷(借贷)行贾遍郡国。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由此判断此时( )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选 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根据材料信息“曹邴氏尤甚,以冶铁起,富至巨万” ,可知曹邴氏因经营冶铁业致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冶铁技术比较发达,故 B 项正确;A、C、D 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故 A、C、D 三项错误。11.(2016·山东淄博模拟)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4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解析:选 C。从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 C 项正确;手工工场存在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 A 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 D 项错误。12.(2016·太原高三模拟)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解析:选 B。依据材料“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可知清政府在制止工匠罢工行为和另投别户的行为,说明出现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故 B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32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52 分)13.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截留漕粮 6 万担,开仓米4 万担 粮米——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5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8 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8 分)(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6 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10 分)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的表格“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贷;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农业的地位、维护统治等角度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第(3)问,可从“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 “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中概括归纳。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围绕农贷的用途、管理和民生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4)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14.(2016·浙江温州模拟)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 “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 “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 ,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材料三 据中国文物网信息:汕头市南澳县发掘清理的古沉船“南澳一号”文物进行公开展示,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大约有 6 万件之巨,已有富商出价人民币 6 亿元欲收购。6(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8分)(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8 分)(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材料三中游客可能从展品中见到哪些种类的瓷器?(4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影响可以从手工业发展对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中国经济结构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较简单,由于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第(3)问,注意依据时间“明代”判断即可。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3)青花瓷、彩瓷等。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 13 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唐代柜坊又称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麦、钱,一部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南宋《武林旧事·游手》把柜坊放在赌局、诈骗、盗窃等“游手奸黠”一类中,官府常加取缔。据此可知柜坊( )A.弊大于利 B.不利于经济发展C.搞活了民间资本 D.具有多重属性解析:选 D。材料中柜坊在搞活商品经济的同时,也勾结富家子弟,从事赌博、盗窃等活动,多次被政府取缔,具有多重属性,故 D 项正确。2.(2016·湖南衡阳高中毕业班联考)《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 ”这说明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解析:选 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加强市场管理。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的内容,故 A 项错误;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 ,可知唐代对宫市货物的价格有限制,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体现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坊变迁的内容,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对宫市的规定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故 D 项错误。3.(2016·山东德州模拟)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墟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A.城市类型繁多B.农村商业发展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解析:选 B。在宋代乡村定期集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大地区仍称这种集市为草市,两广称为墟市,还有的地方称为亥市、村市、山市、野市、小市、早市等。材料并没有反映城市的类型,故 A 项错误;出现众多乡村集市说明农村商业发展,故 B 项正确;在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地位没有下降,故 C 项错误;材料仅反映的是乡村集市,故 D 项错误。4.明《闽小记》载:“闽种荔枝、龙眼家,多不自采。吴、越贾人,春时即入货(资),估计其园。吴、越曰‘断’ ,闽人曰‘穙’……树主与穙者,请惯估乡老为互人……他日摘焙,与(互人)所估不甚远。 ”这反映了( )A.当地荔枝、龙眼加工技术落后B.商业资本介入农村生产领域2C.树主与穙者存在雇佣关系D.吴、越与闽形成市场一体化解析:选 B。由材料“吴、越贾人,春时即入货(资)”可知,在闽南地区的荔枝、龙眼种植方面出现商业资本,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并不是加工技术的问题,未能反映技术落后,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树主与穙者为雇佣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吴、越商人在闽南地区的商业投资,但未涉及吴、越与闽南地区之间的商业贸易,故D 项错误。5.(2016·湖南常德模拟)以下是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州县与集市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明清时期(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省区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 126 74 1 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 270 71 1 959 A.地方行政机构相对稳定B.满清沿袭明制以笼络汉人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之势D.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断加强解析:选 D。集市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一般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活动,集市的增多能够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故 D 项正确。根据表格,各地的州县数都不断地发生变化,说明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不稳定,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笼络汉人,故 B 项错误;在表格中只列举到了部分地区集市数量的变化,不能仅凭几个地区就得出经济重心北移,故 C 项错误。6.(2016·湖北高三高考仿真卷)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解析:选 A。材料中该地区的民众“舍本而务末” ,外出经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环境的逐渐宽松,故 A 项正确;“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 ,表明区域商贩还是有利可图的,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这一现象的态度,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故 D 项错误。7.(2016·广东梅州模拟)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 。这一现象( )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3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解析:选 C。晋商发财后大兴土木,资金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故 C 项正确;晋商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直接的阻碍作用,故 A 项错误;影响手工业品市场扩大的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 B 项错误;晋商的出现和发展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商品化,但此材料重点在强调晋商发财后大兴土木,故D 项错误。8.(2016·福建厦门模拟)史载:“(16 世纪末)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货铁而北。近年惠、潮(今广东惠州、潮州)铁罄,客商艰于得铁,多怀空银回家。 ”材料反映当时( )A.商业通讯渠道不畅B.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C.长途贩运盛极而衰D.海禁政策阻碍商品流通解析:选 A。据材料“(16 世纪末)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货铁而北”和“近年惠、潮(今广东惠州、潮州)铁罄,客商艰于得铁,多怀空银回家”可知商业通讯渠道不畅,故 A 项正确; B 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长途贩运盛极而衰,故 C 项错误;海禁政策限制中国与海外贸易,并未涉及国内贸易,故 D 项错误。9.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一致的是( )A. “末富居多,本富居少”B.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C.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D. “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解析:选 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体现的是反对商业,A 项末富是指从商而富,本富是指从事农业而富有的, “末富居多,本富居少”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B 项意为商业藉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体现商业和农业相互促进,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C 项有财不行商体现出反对商业的内容,故 C项正确;D 项含义是多集合些织布女,一年下来计算一下织好的布匹,再拿到市场上去卖,是发展商业,故 D 项错误。10.(2016·湖南长望浏宁模拟)自《汉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史书都不再立货殖传。这种变化表明( )A.小农经济繁荣发展B.七国之乱影响巨大C.史家思想受到限制D.商品经济日趋衰落解析:选 C。货殖传主要记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受封建王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史家思想受到限制,不再为工商业立传,故 C 项正确;官修史书不再立货殖传,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 A 项错误;也与削弱中央集权的七国之乱无关,故 B 项错误;虽然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仍然继续发展,故 D 项错误。11.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有以下内容:“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 “民家常业,不出农商” 。这一现象反映了明代社会( )A.宗法制度依然存在4B.小农经济逐步瓦解C.轻商观念已有变化D.男尊女卑思想严重解析:选 C。家训中认为男子可以在“工商贾之间”执业,寻常的家业离不开农商,说明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轻商观念已有变化,故 C 项正确;宗法制度主要体现为敬重祖宗、传宗接代、男尊女卑,材料中未体现,故 A 项错误;明代小农经济仍占主导,进入近代之后才开始瓦解,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未出现“男尊女卑”的信息,故 D 项错误。12.(2016·辽宁锦州高三质检)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解析:选 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朝贡贸易。材料大意:现在外国商人仰慕我明王朝从很远地方赶来,如果向他们征税,我们所得不多,主要是失了我们的体面。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但仅仅是表面现象,故 A 项错误;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但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国体纲常,故 B 项错误;“夷人慕义远来” ,反映出明代朝贡贸易下,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炫耀国威,其实质是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故 C 项正确;明代实行海禁,禁止百姓投身海外贸易,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6 分,第 14 题 26 分,共 52 分)13.(2016·陕西五校联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闻名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 ,到乾隆时, “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13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13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商品的种类和商品交易的区域分布特点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的商业性城镇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第二小问,从城市功能、经济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归纳。答案:(1)原因:①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各地商品汇聚于此;②政治中心的5影响(开封是北宋的都城);③打破市坊界限;④对外贸易繁荣。特点:①商品丰富,种类齐全;②商品交易有分区。(2)有利条件: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新特点:专业化的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4.(2016·江苏三市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桓宽《盐铁论·本议》材料三 现在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这个制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国人所首先创始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四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班固《汉书·食货志》(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初年的盐铁政策及其主要影响。(8 分)(2)材料二中西汉政府的盐铁政策有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其变化原因。(6 分)(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时期“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4 分)(4)据材料四,指出汉元帝罢黜盐官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总结归纳调整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是什么。(8 分)解析:(1)第一小问政策,从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 ,可概括政策内容;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和“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 ,总结影响是造就一些巨商大贾,形成弃文从商的社会风气。(2)第一小问变化,从“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可知,汉代收回盐铁私营权,实行盐铁官营;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二“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以佐助边费”中总结概括即可。(3)从材料三“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 ,归纳特征是资源国有;政府经营。(4)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四“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和“毋与民争利” ,可总结原因;第二小问立足点,从材料二调整政策的原因是边患和材料四调整经济政策的原因是自然灾害,不与民争利,可总结调整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是国计民生(或从国情出发)。答案:(1)政策:政府放松控制,允许民间生产经营。影响:造就一些巨商大贾;形成弃文从商的社会风气。(2)变化:盐铁官营。原因:边患严重;佐助边费(3)特征:资源国有;政府经营。(4)原因:自然灾害,避免与民争利。立足点:国计民生(或从国情出发)。61专题过关检测(六)(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16·河南信阳调研)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解析:选 C。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变革,故 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 A、B 项错误;D项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故 D项错误。2.(2016·福建漳州高三质检)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重视农业生产 B.推行重农政策C.发展小农经济 D.保护农民利益解析:选 C。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 C项正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指的是分户令,重视农业生产、推行重农政策不是着眼点,故 A、B 项错误;秦国的措施主要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不是保护农民利益,故 D项错误。3.(2016·山东潍坊模拟)“(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上述现象有利于( )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解析:选 D。材料“(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可知封建社会存在的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并逐渐依附于佃户,故 D项正确。A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力度逐渐降低,故 B项错误;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材料没有体现,故 C项错误。4.(2016·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官窑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B.显示朝廷的威严C.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解析:选 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2息可知官窑生产的目的,不是追求财政收入,而是为了供贵族享用,所以是为了保证生产质量,故 A项正确,C 项错误;朝廷威严材料显示不明显,故 B项错误;技术传承材料没有提及,故 D项错误。5.(2016·河南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 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致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这说明( )A.儒家思想反对重农抑商B.商业发展冲击等级制度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D.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解析:选 B。材料中并未反映儒家在对待农业和商业上的态度,故 A项错误;依据材料“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 ,可知子贡靠着经商可以与国君分庭抗礼,所以体现了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故 B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的说法错误,故 C项错误;材料子贡一人,不能体现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故 D项错误。6.(2016·郑州高三质量检测)《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材料可以表明古代法律( )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B.以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C.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D.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解析:选 A。题干主要是唐代对市场上出卖有毒脯肉的处罚条例,可见唐朝对市场秩序的管理比较严格,故 A项正确;古代法律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故 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故 C项错误;材料中确实属于私法,但是否以私法作为主要立法方向,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故 D项错误。7.(2016·湖北八市联考)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扬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稽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解析:选 C。从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 “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 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的唐代不符,故 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 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 D项错误。8.(2016·辽宁锦州高三质检)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3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解析:选 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南宋对城市经济的管理。材料中“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表明城市中各种行业都有官府的管理,故 A项正确;题干所讲的是官府机构,并不是民间的城市行会组织,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医疗行业与餐饮业地位的对比,故 C项错误;地域性的商帮出现在明清之际,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项错误。9.据明万历《休宁县志·风俗》记载,安徽商人“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 。这说明明代( )A.安徽人最善于经商B.区域商人集团形成C.商业经济非常活跃D.各地经济差距较大解析:选 C。材料中的“都会” “海岛” “沙漠” “禹内”等信息,可知安徽商人活跃于全国各地,这是商业经济活跃的表现,故 C项正确;材料虽反映了安徽商人善于经商,但并不能说明安徽人最善于经商,故 A项错误;材料虽强调了安徽人到处经商,但并不能说明安徽人已经形成了商人集团,故 B项错误;安徽人经商于各地,只能说明经商的地域广泛,但不能说明各地经济差距状况,故 D项错误。10.(2016·河南濮阳模拟)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 C。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推动冶铁技术的发展,故 C项正确;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是在东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项错误;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不是主要原因,故 B项错误;冶铁属于官营手工业,故 D项错误。11.(2016·晋冀豫三省高三调研)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马,但边民却将铜钱铸造成铜兵器,到处侵扰。为此,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药材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可用来说明( )A.边疆地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B.北宋时期经济模式大大倒退C.经济政策在于维护封建统治D.守内虚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解析:选 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中论述的是边境贸易,边疆地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A项错误;北宋时期经济模式主要是小农经济,并没有因为边境贸易而减退,故 B项错误;材料中“到处侵扰,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的信息说明通过经济政策的改变来维护封建统治,故 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守内虚外的军事信息,故 D项错误。12.1757 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1774 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 52家。中英贸易出现盛况,说明(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清朝海禁政策破产4C.全球商路畅通无阻D.英国重视对华贸易解析:选 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广州十三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项错误;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海禁政策破产,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全球商路畅通无阻的说法绝对化,故 C项错误;依据材料“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1774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 52家”信息可知,英国重视对华贸易,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小题,第 13题 26分,第 14题 26分,共 52分)13.(2016·湖南常德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比较图一、图二、图三,提取两项有关西汉至明朝商业城市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6 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理解。(10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从城市分布地区的变化和城市数量的变化概括归纳;第二小问,从经济发展因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海外贸易兴盛等)、交通便利因素(京杭大运河的建成等)等方面作答。第(2)问,从封建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分析,根本原因是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答案:(1)变化:分布地区由主要集中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运河和沿海地区发展;商业城市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原因: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起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唐、宋、元海外贸易兴盛;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2)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重视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实行抑制商业的政策,明清又实行锁国政策,严重束缚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古代城市难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14.(2016·山东烟台质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到5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10 分)(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8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的“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分别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思想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与宋朝市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的史实相结合,可知指的是商品经济;第二小问结合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作答。第(3)问,结合明清时期阻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回答即可。答案:(1)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着道德、哲学、变革思想,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2)新型经济: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 “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3)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在局部发达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 ,轻视技术等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济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陷入停滞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