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81101131.ppt
- 2016081101132.ppt
- 2016081101133.ppt
- 2016081101134.ppt
- 2016081101135.ppt
- 201608110163.doc--点击预览
- 201608110164.doc--点击预览
- 201608110165.doc--点击预览
- 201608110166.doc--点击预览
- 201608110167.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优化方案】2017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 1 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岳麓版必修 1 [随堂巩固]1.(2015·四川学考)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神权与王权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权力的高度集中D.以宗族关系为基础解析:选 A。政治事务的决策属于王权, “占卜进行决策”说明商代统治者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2.(2015·浙江学考)如图是西周重要封国位置图,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A.西周的统治覆盖长江流域B.西周封国主要是同姓封国C.西周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D.西周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解析:选 B。根据图中封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故 A 项错误;根据地图中的同姓封国和异姓封国的标识,可以看出西周的封国主要是同姓封国,故 B 项正确;图片不能直接反映西周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故 C 项错误;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故D 项错误。23.(2016·浙江湖州高一期末考试)中国各省的简称来源多种多样,浙江简称“浙” ,来源是钱塘江的古称,那么山东简称“鲁” 、山西简称“晋” ,其来源是( )A.武王伐纣 B.西周分封C.春秋争霸 D.山川地形解析:选 B。根据所学,西周主要封国有燕、鲁、晋、卫、齐、宋等,齐、鲁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地区,晋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结合材料山东简称“鲁” 、山西简称“晋”可知,来源于西周分封制,武王伐纣、春秋争霸、山川地形与材料无关,选择 B 项符合题意。4.(2015·江苏学考)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C.宗法制 D.分封制解析:选 C。禅让制属于夏朝以前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世袭制与材料中信息无关,故 B 项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自我认同” “合家团圆”可知是与血缘关系相关的宗法制,故 C 项正确;分封制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5.(2015·福建学考)西周宗法制下,维系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血缘关系C.信仰关系 D.财产关系解析:选 B。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B 项符合题旨。6.(2015·广东学考)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家中长辈住在( )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解析:选 A。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宗法观念” 。宗法观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体现长幼有序。据此可以判断长辈应居住在甲处。A 项正确。[课时作业]3一、选择题1.从夏禹到夏桀,共传 14 代、17 王,用岁 471 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 17 代、31王,用岁 496 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A.封邦建国 B.王权至上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解析:选 C。夏朝是由夏禹建立的、因夏桀的暴政而灭亡, “共传 14 代、17 王,用岁471 年” ,其中的“代”是指血缘关系、辈份的迁移,说明夏朝的王位是世袭的;商朝是由商汤建立、亡于商纣, “共传 17 代” ,同样说明商朝推行的也是王位世袭制。2.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支,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例如太甲、盘庚等,这说明( )A.商朝时期天干地支知识已经普及B.商朝统治者王权的神化C.商朝人对鬼神的怀疑D.天干地支文化在商朝地位的至高无上解析:选 B。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是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B 项正确;A、D 两项说法不符合事实;商朝对鬼神是崇拜的态度,而不是怀疑,C 项错误。3.(2016·北京海淀区高一期末考试)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稣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酥:率乃师……伐夙夷。 ”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A.朝觐述职 B.镇守疆土C.出征作战 D.缴纳贡赋解析:选 C。从材料中“率乃师……伐夙夷” ,可知周王命令诸侯出征作战,A、B、D项虽然是诸侯应尽的义务,但与材料不符,选择 C 项符合题意。4.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先代贵族 B.少数民族首领C.王族 D.功臣解析:选 C。周王室姓姬,兄弟之国与姬姓之国都属王族,故 C 项正确,A、B、D 项错误。45.(2016·浙江嘉兴高一期末检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据此可知( )A.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B.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C.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D.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解析:选 B。古文意思为:昔日周公因为两位叔叔不同心,所以把亲戚分封到各个诸侯国,屏卫周朝。材料讲的是分封制而非宗法制,故 A 项错误;材料表明分封的目的是屏护周朝,故 B 项正确;分封对象除了同姓亲族,还包括姻亲、功臣、先代贵族等,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故 D 项错误。6.2015 年 4 月 5 日,四川盐亭县嫘祖文化研究会在金鸡镇嫘祖陵景区嫘祖陵陵墓前隆重举行癸未清明节民间祭祀嫘祖活动,上千名群众参加祭祀活动。该典礼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受到了( )A.礼乐制度的影响 B.宗法制度的影响C.世袭制度的影响 D.分封制度的影响解析:选 B。典礼提倡的文化理念集中体现在第二幅图的“爱国、孝亲、敬长、育后”八个字上。斟酌八个字的内涵——热爱国家、孝顺亲人、尊敬长辈、养育后代,与家庭中对老者的赡养、对子孙的养育有关,强调血缘纽带,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 B 项正确。7.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 , “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 “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解析:选 B。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5之事”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8.(2016·浙江绍兴高一期末考试)下图为“西周宗法制构成图” ,它体现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选 C。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征,分封制实行的结果是地方分权,故①错误;先秦时期的占卜术强调了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这与宗法制和分封制无关,故②错误;分封制的具体内容是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分封士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之间地位稳固,牢不可破,从而建立了一套从上到下的严密金字塔结构,故③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的先后顺序,故④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四子争位”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6材料二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烽火台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军事设施。史载,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后从未开颜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纳了奸臣虢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烽火台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臣属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奖励了虢石父。公元前 771 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企图招集兵马时,却无人来救,都城镐京沦陷,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今陕西临潼附近)。至此,历时长达 270 多年的西周灭亡了,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请回答:(1)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2)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由谁开启?如何评价?(3)材料二中周幽王为何知道烽火点燃,诸侯必至?材料二中现象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什么特点?(4)你认为西周的灭亡与其政治制度间存在何种关系?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可得出周王的四个儿子都想继承王位。周王的妾所生为老7大、老二,周王的妻所生为老三和老四。根据宗法制规定王位继承的原则:王位及各种爵位由嫡长子继承,答案显然易见。第(2)问,由材料中“周王”并结合第(1)问可知第一小问即王位世袭制,根据所学可知王位世袭制由夏启开创,评价结合对材料的分析和所学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应从分封制中受封者的义务方面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分封制中既有权利方面也有义务方面的内容;第(4)问要分析西周分封制和其灭亡是否有必然联系。答案:(1)老三将继承王位,老三是嫡长子。(2)王位世袭制,由夏启开创。这种制度的实行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私有制发展、阶级对立下的产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3)因为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王政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交纳各种贡赋等。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特点。(4)西周的灭亡与其政治制度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从表面看,各诸侯国不再服从周王命令,并不再随从作战,导致镐京沦陷,西周灭亡。但这并不是制度弊端带来的,其根本原因是周幽王的政治腐败。周幽王的腐败导致分封制遭到破坏而亡国。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一、解析与探究 (教材 P5)根据上述材料,试归纳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的成因。,提示:(1)基本特点: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另一方面表现为“周王—公、侯—大夫—士—皂役”的行政等级,二者紧密结合。(2)成因: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受到上古时期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影响,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政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关联、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宗法制。二、自我测评 (教材 P5)(1.)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提示:商代的附属国是被征服或主动臣服于商王的,附属国的首领由商王册封,但与商王基本上没有血缘宗亲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发生战争。而西周的诸侯则是被周王分封到地方的,被封诸侯或是周王的宗亲,或者通过姻亲与周王形成宗法关系,诸侯与周王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的势力渗透到诸侯国,周王派代表监督诸侯,8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了,诸侯国的自主权有所削减,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了;周初有的诸侯国打破商朝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成为人口构成复杂的更有活力的新兴封国。(2.)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提示:(1)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西周的天子分封同姓宗族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封地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诸侯对下属再进行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世代均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平位继承土地、财产和权力;嫡长子以外的子弟为小宗,降位继承。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余子封为诸侯。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余子封为大夫。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余子为士,即小宗。特点: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巩固分封制度,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3.)举例说明礼乐制度与宗法分封制的关系。提示: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依据礼乐制度,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 “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规格标准各不相同。天子用“八佾” (祭庙乐舞的编队八人一行,称“佾” , “八佾”即 64 人的舞阵)的标准;诸侯则用“六佾” ,大夫只能用“四佾” 。,“凡诸侯之礼:上公五积,皆饩飧牵,三问皆修。群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篮十,豆四十,铡四十有二,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 ”对于侯、伯、子、男则另有一套规定。三、活动建议 (教材 P5)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试根据下列甲骨文的字形,找一找其中反映出的有关商周政治状况的信息。提示:“执”甲骨文形状像一人戴手梏, “圉”像戴手梏的人被关进监狱,这两个字说明商周已有监狱;“王”是斧钺的象形,说明王权的强大;“臣”像一只竖立的眼睛,说明臣下对上级的俯首顺目;“劓”像用刀割鼻子, “刖”像用锯断人一足,这两个字反映商周时期有残损人肢体的刑罚;“巫”的字形为在龟甲上用刀刻画痕迹,以行占卜,指占卜之人,也反映出当时祭祀、占卜活动频繁。9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 2 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岳麓版必修 1 [随堂巩固]1.(2015·广东学考)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创立了( )A.分封制 B.宗法制C.科举制 D.皇帝制解析:选 D。分封制和宗法制出现于西周时期,时间不符,故 A、B 项错误;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创立了皇帝制度,故D 项正确。2.(2015·北京学考)秦朝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C.太尉 D.郡守解析:选 B。秦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 A 项;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B 项正确;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排除 C 项;郡守是郡的最高长官,排除 D 项。3.(2016·浙江嘉兴高一期末考试)图中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这一演变是指( )A.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转变D.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解析:选 B。材料中图片明显是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故 A 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故 B 项正确;先秦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 C 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期出现,故 D 项错误。24.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解析:选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独裁统治、皇权至高无上。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解析:选 D。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6.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解析:选 B。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僚机构,加强了君权,故排除 A 和 C;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没有体现民主观念,D 错误。答案选择 B。[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6 年 2 月 8 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 ,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 “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解析:选 D。中央集权下,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与题意皇帝制度无关,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避皇帝嬴政的讳” , “政月”3改为“正月”可知并未体现神权,故 B 项错误;为避讳改称谓不能体现皇帝制度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故 C 项错误;因避讳改称谓,维护了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 D 项正确。2.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解析:选 B。秦朝“焚书坑儒”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 ,记录秦的历史的史书未遭焚毁,故 A 项错误;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由自己掌握军事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 B 项正确;根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并非后世的猜测,故 C 项错误;秦始皇没有任命太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朝统治时间短,而是为了让自己掌握军事权,故 D 项错误。3. “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A.立法权 B.财政权C.军事权 D.监察权解析:选 D。从材料“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 ,可知御史大夫行使的是监察权,选择 D 项符合题意。4.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 D.官僚制度解析:选 C。从材料可知该制度出现在战国时期,为秦汉帝国继承。皇帝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三公九卿制也最早出现在秦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 项错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实行郡县制,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为汉朝继承,故C 项正确;秦朝以皇帝任命的官员取代世袭的贵族,官僚制度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 项错误。45.(2016·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一月考)“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不可以( )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解析:选 D。从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等信息可以看出,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郡县长官不能世袭,故选 D 项。6.(2016·湖南永州高一期末考试)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和县公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战国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这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B.县的设置早于郡,所以县的地位高于郡C.郡县制的发展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D.秦朝最先推行郡县制解析:选 C。郡县制普遍推行是在秦统一中国后,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郡、县的地位如何,故 B 项错误;春秋时期县的长官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体现出贵族政治的特点,而战国时期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倾向,故 C 项正确;材料表明春秋时期晋楚已设县,早于秦朝,故 D 项错误。7.(2016·浙江绍兴高一期末考试)“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是司马迁《史记》中对秦实行的“郡县制”的一句评价性的话。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C.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D.基本上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解析:选 B。秦统一中国后,吸取分封制的教训而改为实行中央集权制,地方设郡县,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央政府直接向郡县委派行政长官,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5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使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8.以下属于秦开创的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特点的是( )①君主大权独揽 ②由行政区划取代封国 ③官僚由中央任免 ④严格实行宗法制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 A。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一身,故①正确;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故②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政府享有官员任免权,故③正确;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废分封实行郡县制,打破了以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格局,故④错误,选择 A 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解析:(1)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2)注意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其作用,一个制度的作用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归纳。6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一、解析与探究 (教材 P9)阅读以上文献,结合所学知识,请思考:(1.)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提示: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提示: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提示:分封制的益处: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制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②诸侯容易起异心,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威胁中央皇权的统治,造成天下大乱。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制,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郡县制的弊端:①不分封皇子功臣做辅佐,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②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遵循,不易成功。二、自我测评 (教材 P9)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秦朝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以皇权至上、中央集权为基本特征;中央政府以三公九卿为主组成,地方政权分为郡、县两级;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③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 2 000 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7三、活动建议(略)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 3 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岳麓版必修 1 [随堂巩固]1.(2015·浙江学考)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A.三省制 B.科举制C.行省制 D.内阁制解析:选 A。根据材料中“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可以判断是指唐朝的三省制,故 A 项正确;科举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故 C 项错误;内阁是明朝在中央设置的机构,故 D 项错误。2.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科举制解析:选 C。据“《汉书》记载”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说明是汉代开始实行的察举制。A 项世卿世禄制是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B 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D 项科举制是隋唐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3.唐太宗曾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唐太宗旨意有利于( )A.将纳谏引入中央机构中B.健全中央监察机制C.解决中央机制上的弊端D.减少中央决策失误解析:选 D。根据关键信息“唐太宗曾下旨” “入阁议事” “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可知唐朝中央议政时有了谏官的监督,这里未出现中央机构的建制,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监察机制,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不能看出中央机制的弊端得以解决,故 C 项错误;谏官的随时谏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故 D 项正确。4.(2016·北京海淀区高一期末考试)唐朝的中央机构为三省六部。下列对应关系正确2的是( )A.中书省——草诏 B.门下省——执行C.尚书省——审议 D.枢密院——军事解析:选 A。唐朝三省六部制规定中书省有决议权,可草拟诏令,故 A 项正确;门下省有审议权,故 B 项错误;尚书省有执行权,故 C 项错误;枢密院不是三省六部的机构,故 D 项错误。5.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科举取士,选拔人才D.完善机构,皇权至上解析:选 C。三省六部制下没有实现独立施政,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是元朝行省制,故 B 项错误;科举考试是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故 C 项正确;完善机构,皇权至上自秦朝就开始实行,故 D 项错误。6. “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解析:选 D。从材料“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可知,朝廷为了对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察制度,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吏治腐败的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犯罪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监察机关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故 D 项正确。[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汉宣帝时,赵广汉出颍川太守, “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像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 ”这一措施( )3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解析:选 D。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督,而是强调吏民间相互监督,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限制土地兼并的内容,故 B 项错误;官民相互揭发,形成官民的相互监督,减少了社会腐败,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可知是加强了吏民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减少社会腐败现象,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故 D 项正确。2.阅读图片,判断下列有关该图反映的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创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C.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 C。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故 A 项错误;三省之间体现权力的分散,并不是相互制衡,故 B 项错误;三省长官均是宰相,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 C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 D 项错误。3.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科学”指三省( )A.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B.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C.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D.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解析:选 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削弱了相权,事实上起到了强化皇权的作用,4故 A 项正确;三省虽然各司其职,但是在分工上有推诿扯皮的不合理性,故 B 项错误;三省基本职能明确,但因为在合作系统上存在不合理性,谈不上行政体系科学,故 C 项错误;三省的权力不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制下的三权分立,故 D 项错误。4.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D.枢密院和三司使解析:选 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宋代中央机构。结合宋朝相关史实回答,宋朝虽沿袭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中书门下” ,作为宰相办公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设三司行使财权。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故“对持文武二柄”的两个机构为“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5.(2016·湖南永州高一期末考试)“选举专重门第,不重才能,中正徇私舞弊,趋炎附势,贪图贿赂,定品不实,使得选举腐败,世风颓废。 ”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 C。世袭制重视血缘、等级,与材料注重门第不符,故 A 项错误;察举制注重才德,与材料注重门第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选举专重门第” “中正”可知此种制度注重门第,且由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符合九品中正制的特征,故 C 项正确;科举制注重才能,与材料注重门第不符,故 D 项错误。6.(2016·四川眉山高一期末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反映出( )A.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C.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解析:选 D。社会暴力革命是对材料言论的错误理解,故 A 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社会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影响而非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故 B 项错误;对政治学科的重视材料缺乏论据支持,故 C 项错误;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5体现了社会各阶层人员因社会制度的进步而急剧变动,故 D 项正确。7.(2016·江苏泰州高一期末考试)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写道:“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及科(科举),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体现出科举制的进步性有( )①以德行为选拔标准 ②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③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④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选 B。以德行为选拔标准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①错误;材料中“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说明②正确;材料中“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说明官吏来源扩大,故③正确;材料中“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说明④正确,选择 B 项符合题意。8.(2016·广东湛江高一期末调研考试)以下是宋代确立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 )◇老规矩一:“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老规矩二: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A.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解析:选 D。监察谏议制度开始于秦朝,由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故 A 项错误;两条老规矩不能说明宋代已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故 B 项错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员的横征暴敛,故 C 项错误;监察制度作为常设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官员行使权力起到了约束作用,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摘编自《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 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 “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 89 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部。6——摘编自《汉书·武帝纪》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 209 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非进士者只 29 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 1439 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 ,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1)第一小问,由“置御史大夫”“设置丞相司直” “设置司隶校尉”可以得出,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等监察官职;第二小问,要注意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相对照,可以得出汉朝的制度沿袭了秦朝制度。(2)第一小问,由“承袭宋元旧制……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以得出,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由“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以得出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由“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可以看出,有立法的保障;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代监察制度的极大发展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3)评价一般都是从正反两面来总结归纳。答案:(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关系:承袭秦制。(2)特点: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时代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3)积极: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消极: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来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7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一、自我测评 (教材 P13)(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提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明确行政分工,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原因: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三省分别体现了相权的一部分,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提示:科举选官制度有利于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国家政权。监察、谏议制度虽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低效,但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二、活动建议 (教材 P13)认真阅读课文最后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思考历史遗产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 提示: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遗产如何能被批判地继承,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并非与现实生活无关,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可以借鉴哪些历史遗产,又有哪些需要根据历史而不断发展、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