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101841.pdf--点击预览
- 20161018410.pdf--点击预览
- 20161018411.pdf--点击预览
- 20161018412.pdf--点击预览
- 2016101842.pdf--点击预览
- 2016101843.pdf--点击预览
- 2016101844.pdf--点击预览
- 2016101845.pdf--点击预览
- 2016101846.pdf--点击预览
- 2016101847.pdf--点击预览
- 2016101848.pdf--点击预览
- 2016101849.pdf--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 地 理 Ⅰ. 考 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 ,确定高考地理科 考核目标 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 ,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 ,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 ,对题目要求作答。 •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 ,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 ,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 ,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 ,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 ,通过比较、判断、分析 ,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 ,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2 •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 ,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 ,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Ⅱ. 考试 范围与要求 考试 范围 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 范围 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3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 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 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 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 ,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4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 (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 (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 (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考内容 选考一 旅游地理 1.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进入 “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 名录的重要意义。 2.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 ;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 收集旅游信息 ,确定旅游点 ,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 旅游与区域发展 (1)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 环境保护 1. 环境与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 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5 3.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 环境污染与防治 (1)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 环境管理 (1)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 ; 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1 语 文 Ⅰ .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 科 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具体要求如下 。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 A、 B、 C、 D、 E、 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 难易程度 的考查。 Ⅱ .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 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 语文 1” 至 “ 语文 5” 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2 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⑷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⑴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3 4.探究 F ⑴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 B 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 探究 F ⑴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⑵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⑶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 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 理解 B 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⑶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 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应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 1. 识记 A ⑴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⑵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 表达应用 E ⑴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⑵ 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⑶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⑷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⑸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5 1. 基础等级 ⑴ 符合题意 ⑵ 符合文体要求 ⑶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⑷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⑸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⑹ 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 发展等级 ⑴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⑵ 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⑶ 有文采 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⑷ 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1 思想政治 Ⅰ. 考 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 反映对 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要求 , 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方法 的掌握程度 ,以及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论证阐释、 分析 评价、探究并 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 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 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 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 Ⅱ. 考试 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 (自治区、直辖市 )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 货币 (1) 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 价格 (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 (均衡 )价格的因素 (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 (1) 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3 消费结构 (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 生产与经济制度 (1) 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企业与劳动者 (1) 生产的微观主体 —— 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 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 投资与融资 (1) 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4 (2) 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 融资 7. 个人收入的分配 (1) 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 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8. 国家收入的分配 (1) 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 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 征税与纳税 (1) 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5 税收的作用 (2) 依法纳税 纳税人 负税人 依法纳税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11.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2.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 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的战略 6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 公民的政治生活 (1) 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 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 我国的政府 (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 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 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7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 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4. 当代国际社会 (1) 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 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8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 文化与生活 (1) 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 ,促进全面发展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 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9 (3)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 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 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0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 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 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 物质决定意识 11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7) 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 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 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 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12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4.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 盾运动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3 (4)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 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 时事政治 1. 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上年度 4 月至考试当年 3 月 ) 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总 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以下简称“高考”) 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 《 考试大纲 》 ) 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 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 , 科学构建 了 高考评价体系。 高 考评价 体系 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 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考试大纲》 是 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 实现 , 也 体现 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 和 方向 。 《考试大纲》 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 是制定 《考试说明》 的原则依据。 各分省命题省市在 《考试大纲》 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符合本省市的 《考试说明》 。 本 《考试大纲》的 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1 汉 语 Ⅰ .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 2006 年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确定高考汉语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汉语 科 要求考查考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五种能力层级 ,具体要求如下 。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考生应能掌握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书写常用的规范汉字,掌握常用词词义,掌握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知道重要的作家与作品,了解文化常识。 B. 理解 :指领会意思。考生应能领会词语和语句在语境中的含意,领会重要概念或关键细节的含意和作用,领会话语或文本的意思,领会常见的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整理归纳。考生应能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提取关键词,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文章体裁特点、语言特点和结构思路。 D. 鉴赏评价:指鉴别、赏析和评说。考生应能把握文本相关寓意、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感知文本的思想艺术魅力,并能从文本价值 和审美角度作出评价。 E. 表达:指表达观点和情感。考生应能根据目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和合理有效 的表达方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注意文本的结构规律,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应简明、连贯、得体、逻辑严密。 Ⅱ .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 普通 高中 课程方案(实验)》和 2006 年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确定高考汉语科考试 范围 与要求。 一、知识与运用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 1.掌握常用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常用词语的词义和正确用法; 2 3.在语境中,理解同义词与反义词、单义词与多义词,关联词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 4.理解汉语词语的构成,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律; 5.辨析病句(如词语误用、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结构不完整、指代不明确、句式杂糅、前后矛盾、表达有歧义); 6.识别和变换句式; 7.造句、扩句、缩句; 8.组句成篇; 9.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0.识别和使用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11.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二)文学和文化知识与运用 1.了解中外著名作家、经典作品; 2.理解 常用成语、谚语、俗语中的文化内涵; 3.了解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 4.了解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基本常识。 二、阅读 1.提取话语或文本传递的主要信息; 2.领会和把握话语或文本的情感、态度、语气和倾向; 3.抓住关键概念和重要细节; 4.把握文本中的时空顺序; 5.分析和理解文本中的逻辑关系; 6.整体把握话语或文本的意图; 7.鉴赏文本中的形象,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8.整体把握文本表现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体验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之美,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三、表达 1.根据情境和要求,进行准确、流利、得体的表达; 2.根据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 1 化 学 Ⅰ. 考 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 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 ,并能融会贯通 。 ( 2)通 过对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现象、实物、模型的观察,对图形、图表的阅读,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 ( 3)从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 2.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 1)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 2)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能正确地运用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进行表达,并做出合理解释。 3. 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 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 方法和技能,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的一般过程。 ( 2)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能设计合理方案,初步实践科学探究。 二 、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高考化学命题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2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能 “ 知其然 ” ,还能 “ 知其所以然 ” 。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之 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 Ⅱ. 考试 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按照既保证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要求基本一致,又有利于实验省 (自治区、直辖市 )实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原则,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将高考化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必 考 内 容 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 “ 化学 1”“ 化学 2” 和选修模块 “ 化学反应原理 ” 的内容。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 : 化学 学科 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1. 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 (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 4)了解定量研究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 ( 5)了解化学与生活 、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信息技术等的关系。了解 “ 绿色化学 ” 的重要性。 2.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①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②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③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④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 2)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3 ①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②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③ 掌握 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 、 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等表示方法。 ④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⑤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⑥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⑦ 了解物质的量 ( n) 及其单位摩尔( mol)、摩尔质量 ( M) 、气体摩尔体积 ( Vm) 、物质的量浓度 ( c) 、阿伏加德罗常数 ( NA) 的含义。 ⑧ 能根据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物质的量 、 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 3)溶液 ① 了解溶液的含义。 ② 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③ 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④ 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和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⑤ 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 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①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② 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 。 ④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⑤ 以第 3 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 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⑥ 以 Ⅰ A 和 Ⅶ 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⑦ 了解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 ⑧ 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 5)化学反应与能量 ①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4 ②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③ 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④ 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能 正确书写热化学 方程式。 ⑤ 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⑥ 了解焓变 ( ΔH) 与反应热的含义。 ⑦ 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计算。 ⑧ 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成 、 工作原理 及应用 ,能 书写 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⑨ 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 以及 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 α)。 ② 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 , 了解催化剂 的 重要作用。 ③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④ 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 ( K) 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⑤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 ⑥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 7)电解质溶液 ①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 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② 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③ 了解水的电离 、 离子积常数。 ④ 了解溶液 pH 的 含义及其测定方法 , 能进行 pH 的简单计算。 ⑤ 理解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平衡 , 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⑥ 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⑦ 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⑧ 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理解溶度积 ( Ksp) 的含义,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 1)常见金属元素(如 Na、 Mg、 Al、 Fe、 Cu 等) 5 ① 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② 了解 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 方法, 掌握 其 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③ 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 H、 C、 N、 O、 Si、 S、 Cl 等) ① 了解 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 方法, 掌握 其 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②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4. 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 ( 2)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 能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 3)掌握常见有机反应类型。 ( 4)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及应 用 。 ( 5)了解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 6)了解乙醇、乙酸的结构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 7)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 8)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重要应用。 ( 9)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5. 化学实验 (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 标志 。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反应原理 、 仪器 和收集方法)。 ( 5)掌握常见物质检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 6)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做到 : ① 设计实验方案 ; ② 正确选用 实验装置 ; ③ 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 ④ 预测或 描述实验现象 、 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 ⑤ 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6 选 考 内 容 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 “ 物质结构与性质 ”和“ 有机化学基础 ” ,考生从中任意选一个模块 考试 。 ( 一 )物质结构与性质 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能级分 布和 排布原理,能正确 书写 1~36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价电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达式。 ( 2)了解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 3)了解电子在原子轨道之间的跃迁及其简单应用。 (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 , 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 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 2)了解共价键的形成 、 极性 、 类型 ( σ 键和 π 键) ,了解配位键的含义 。 ( 3) 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 4)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 简单 的杂化轨道类型( sp、 sp2、 sp3)。 ( 5)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 1)了解范德华力的含义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 2)了解氢键的含义 , 能列举 存在 氢键的物质 , 并能解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晶体结构与性质 ( 1)了解晶体的类型 ,了解不同类型晶体中 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 2)了解晶格能的概念 ,了解晶格能 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 ( 3)了解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 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 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 ( 6)了解晶胞的概念 , 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 二 )有机化学基础 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7 (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 化合 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 。 ( 4)能正确书写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 体)。 ( 5)能够正确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 6) 了解 有机分子中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2.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 1)掌握烷、烯、炔和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 2)掌握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结构与性质 ,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 3) 了解 烃类及衍生物的重要 应用以及烃的衍生物合成方法 。 ( 4)根据信息能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 1)了解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 、 结构特点 、 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 ( 2)了解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 4. 合成高分子 (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 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含义。 ( 3)了解合成高分子在高新技术领域 的应用以及在 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