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培优课件(打包7套)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培优课件打包7套新人教版.zip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培优课件打包7套新人教版.zip
20161102187.ppt
20161102188.ppt
20161102189.ppt
20161102190.ppt
20161102191.ppt
20161102192.ppt
20161102193.ppt
  • 全部
    • 20161102187.ppt--点击预览
    • 20161102188.ppt--点击预览
    • 20161102189.ppt--点击预览
    • 20161102190.ppt--点击预览
    • 20161102191.ppt--点击预览
    • 20161102192.ppt--点击预览
    • 20161102193.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单元培优(一)• 一、热点题型 —— 概念图的考查• 概念 图 是近年 兴 起的新 题 型。概念 图 是一种用 节 点代表概念, 连线 表示概念 间 关系的 图 示法。 这 种 题 型既考 查 考生对 知 识 的整体把握程度, 扩 大 对 知 识 的考 查 面,又可以考查对 物 质 与 结 构 间 的有机 联 系,是考 查 理解和推理能力的一 类 好 题 。解答概念 图 的关 键 :一是理清相关概念 间 的 逻辑 关系;二是用生物学知 识 准确描述各部分、各 环节 、各步 骤 之 间 的关系;三是注意挖掘物 质 与 结 构 间 的 隐 含信息。• 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分类和比较,正确的是 ( )• 解析 本 题 旨在考 查 糖 类 和脂 质 的分 类 。脂 质 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不包括固醇和性激素;由 B图 知左 圆 内 应 都是 动 物细 胞含有的糖 类 ,右 圆 内 应 都是植物 细 胞含有的糖 类 ,两 圆 交叉部分 为动 物 细 胞与植物 细 胞共有的糖 类 ,而麦芽糖只存在于植物 细 胞;蔗糖没有 还 原性,属于二糖;激素有的属于脂 质 ,如性激素,有的是蛋白 质 ,如胰 岛 素、胰高血糖素; 绝 大多数酶 都是蛋白 质 ,极少数的 RNA也具有催化功能。• 答案 D• 2. (2015·浙江联考 )下图表示细胞中 4类有机化合物的关系,每个椭圆代表一类有机物,则列出这 4种化合物名称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① ~ ④ :脂质、酶、蛋白质、激素• B. ① ~ ④ :激素、脂质、蛋白质、酶• C. ① ~ ④ :酶、蛋白质、激素、脂质• D. ① ~ ④ :激素、脂质、酶、蛋白质解析 有的 酶 为 蛋白 质 ;激素 为 蛋白 质 或脂 质 等。答案 C• 3.如图 1中甲、乙、丙表示某动物细胞中的不同化合物,图2表示脂质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核糖核苷酸是构成物质甲的单体• B.物质乙可为图 2中的丁• C.可用苏丹 Ⅲ 染液来鉴定物质乙• D.物质丙可为图 2中的丁,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解析 题图 中甲 为 DNA,是染色体的 组 成成分之一,是 该 生物的遗传 物 质 ,其 单 体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物 质 乙是蛋白 质 ,用双 缩脲试剂 来 鉴 定;物 质 丙是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答案 D• 4.下列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实际相符的是 ( )• 解析 真核 细 胞与原核 细 胞的根本区 别 是是否具有成形的细 胞核, A项 中集合的关系不能表达上述含 义 ; 细 菌病毒又称噬菌体,二者指同种生物; 红绿 色盲是伴 X染色体 隐性 遗传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 动 物学家施旺共同提出了细 胞学 说 ,二者之 间 有一定的 联 系。• 答案 B• 二、积累实验 —— 实验设计的解题思路• 1. 明确 实验 目的和原理 (验证 的生物学事 实 是什么?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 )。• 2.找出 实验变 量、反 应变 量和无关 变 量 (见 第三章第四 讲有关内容 )。• 3.构思 实验变 量的控制方法和 实验结 果的 获 得手段。• 4.明确 实验对 象和 实验 条件 (实验对 象: 实验 所用的生物学材料; 实验 条件:完成 这 一 实验 必需的理化条件及生物学 处 理方法 )。• 5. 设计实验 方法和步 骤 (四步曲 )• (1)材料是否要制取或 处 理。有些 实验 中, 题 干所 给 予的材料与 设计 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我 们 直接利用 题 干中所 给 予的材料而不加以 处 理的 话 ,那么不能达到 实验 目的, 这 就要求我 们对实验 材料 进 行适当的 处 理。• (2)是否要分 组编 号。 这 一步目的明确,就是要使自己的 实验结 果令人信服,就需要排除一些无关 变 量造成的影响。因此分 组对 照是一个在 设计实验时 ,用来抵消非 实验 因素 对实验结 果造成影响的常用方法。• (3)对 不同 (或同一 )对 象施加不同的 处 理。 这 是 实验设计 中的关 键 一步,基本上所有的 实验设计题 都要求学生完成 这 一步工作,只要我 们 在分析 过 程中做好了前面的工作, 这 一步也就是 顺 理成章的事了。• (4)依据 实验现 象, 获 得 实验结论 。要从 实验现 象中 获 得 结论 ,而 结论 往往同 实验 目的相呼 应 。如果 实验 目的不 够 明朗,那么 应 加入自己 对该实验 的理解,尽量利用 课 本中 规 范的 语 言来回答。• 不法商家生产的所谓 “ 1005纯牛奶 ” 居然根本与牛没有关系,只要用香精、糖、自来水和一些添加剂,就可以生产出“ 纯牛奶 ” 。更为耸人听闻的是,不法商家利用垃圾堆里的破旧皮鞋、皮衣、皮帽及其他皮具,经过化学、生物处理,水解出皮革中的原有蛋白 (称 “ 人造蛋白 ” ),作为原料制成假牛奶。有人分析, “ 阜阳假奶粉案 ” 所造成的大头娃娃致死,并非是蛋白质含量低那么单纯,很可能是添加了 “ 人造蛋白 ” 所致。• 请设计实验,探究 “ 人造蛋白 ” 是否比缺乏蛋白质更有害儿童正常发育。• (1)实验材料:幼龄大白鼠若干、真正的纯牛奶、不含任何蛋白质的假牛奶、含有 “ 人造蛋白 ” 的假牛奶、发育状况测定装置 (可测定一定的发育状况指标,具体不作考试要求 )、饲养装置等。•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 选取年龄相当、体重相当、发育良好的幼龄大白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三组,标记为 A、 B、 C,分别饲养 每天分别给 A、 B、 C三组大白鼠饲喂等量的真正的纯牛奶、不含任何蛋白质的假牛奶、含有 “人造蛋白 ”的假牛奶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 饲 养一段 时间用发育状况测定装置测定 A、 B、 C三组大白鼠的发育状况。记录各组发育状况指标,计算出各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3)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 A组发育正常, B组和 C组均不正常,但 B、 C两组发育状况指标差异不显著。说明 “人造蛋白 ”并不比缺乏蛋白质更有害儿童正常发育② A组发育正常, B组和 C组均不正常,但 B组比 C组发育状况指标好,差异显著。说明 “人造蛋白 ”比缺乏蛋白质更有害儿童正常发育• 解析 该实验 步 骤设计 的基本点是:• (1)本 实验 的目的是探究 “ 人造蛋白 ” 是否比缺乏蛋白 质 更有害儿童正常 发 育。但不能用幼儿直接 实验 , 应选 用幼 龄 大白鼠作 实验对 象。• (2)实验 的自 变 量是 “ 人造蛋白 ” ,操作 办 法是喂食。 实验结 果是 发 育状况。• (3)应设 置两个 对 照 组 ,分 别 喂食真正的 纯 牛奶和不含任何蛋白 质 的假牛奶。• (4)无关 变 量 应 均衡控制。如 选择 的大白鼠 应 基本一致,如年 龄 、体重、 发 育状况;分 组应 随机平分;喂食量 应 相等;其他 饲 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步 骤 的 设计 要符合 逻辑 ,先后 顺 序很重要。 详见 答案。 单元培优 (五 )• 一、热点题型 —— 伴性遗传的拓展应用• 1. X、 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是如何遗传的• 如图为 X、 Y染色体的结构模式图, Ⅰ 为 X、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 A(a)位于 X和 Y染色体的 Ⅰ 片段 (同源区段 )上,那么雌性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 3种,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 4种。交配的类型就是 3× 4= 12种。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也有差别,如:XAXA、 XAXa、 XaXa XAYA、 XAYa、 XaYA、 XaYa• 2.判断基因在 X、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还是仅位于 X染色体上• 1.如图所示为人的一对性染色体, X和 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 (图中 Ⅰ 片段 ),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下列遗传图谱中 (●■分别代表患病女性和男性 )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 Ⅱ ­2片段的是 ( )•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解析 本 题 考 查 X染色体和 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上的 遗传 特点,意在考 查对 一些 遗传 病 类 型的判断能力。基因位于 Ⅱ ­2片段上的 遗传 属于伴 Y遗传 ,患者家系中直系男性全部是患者,且无女性患者,所以答案 选 A。• 答案 A• 2. (2015·湖北咸宁联考 )野生型果蝇 (纯合体 )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方式,设计了如图甲实验。雄果蝇染色体的模式图及性染色体放大图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中 F1可知,果蝇眼形的 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若 F2中圆眼 ∶棒眼 ≈3∶1,且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 ________染色体上。• (3)若 F2中圆眼 ∶棒眼 ≈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可能位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能位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野生型、 F1、 F2中选择合适的个体,设计方案,对上述 (3)中的问题作出进一步判断。圆 眼 常 X染色体的 Ⅱ 区段 X和 Y染色体的 Ⅰ 区段 • 实验步骤: ①用 F2中棒眼雄果蝇与 F1中雌果蝇交配,得到_______________;• ②用 __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___交配,观察子代中有没有 ________个体出现。•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只有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则圆、棒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则圆、棒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棒眼雌果 蝇 棒眼雌果 蝇 野生型雄果 蝇 棒眼 X染色体的 Ⅱ 区段 X、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Ⅰ • 二、积累实验 —— 关于 “ 假设 ”“ 预期 ”“ 结果 ” 与 “ 结论 ” 的辨析• 1. 假 设• “假 设 ”,也称假 说 或猜 测 ,是指用来 说 明某种 现 象但未 经证实 的论题 ,也是 对 所提出的 问题 作出的参考答案,即依据 发现 的事实 材料或科学原理,通 过创 造性思 维 ,提出初步假定。如 “孟德尔 分离 现 象解 释验证 ”的 测 交 实验 中,提出的假 说 是: “F1(Dd)产生配子 时 ,因等位基因分离,使得 F1产 生含基因 D和基因 d的两种配子,且其数目相等。 ” • 2. 预 期• “ 预 期 ” 是在 实验设计 方案确定以后, 实验 正式 实 施之前,根据假 说 和原理, 对实验 可能出 现 的 结 果的判断,是依据提出的假 说进 行推理,得出假定性 结 果或推 论 ,即 “ 假如假 设 成立, 则应 有何种 结 果 ” ,如 “ 孟德 尔 分离 现 象 验证实验 ,假如假 说 成立 则 有 测 交的后代 应 出 现 Dd与 dd为1∶1的 结 果,即高茎与矮茎数量比 应为 1∶1” 。• 3. 结 果• 结 果 应为实验实际 出 现 的情况,如 “ 孟德 尔 分离 现 象解 释实验 ” 中出 现 的 结 果 为 “ 得到的 64株后代中, 30株高茎,34株矮茎,两种性状分离比 为 1∶1” 。• 4. 结论• 结论 的得出 须 依据 实验结 果,即若出 现 的 结 果与 预 期 结 果一致, 则 得出与先前的假 说 一致的 结论 或 “ 假 说 成立 ” ;若 实验 出 现 的 结 果与 预 期 结 果不符, 则 得出的 结论应为 “假 说 不成立 ” 。• 由此可知, “ 假 设 ” 应对应 “ 结论 ” , “ 预 期 ” 应对应 “结 果 ” 。在 实验讨论时应 注意描述的科学性即 “ 如果出 现何种 结 果,那么 应 有何种 结论 ” 。•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合理设计了实验程序。孟德尔以高茎 (D)纯种豌豆和矮茎 (d)纯种豌豆作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的杂交、 F1的自交、 F1的测交三组实验,按照假说 — 演绎法 “ 分析现象 — 做出假设 — 检验假设 — 得出结论 ” ,最后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解释实验现象,孟德尔提出的假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德尔所进行的三组实验中,在检验假设阶段进行的实验是 _________。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 因子决定的,体 细 胞中 遗传 因子是成 对 存在的,生物体在形成配子 时 ,成对 的 遗传 因子彼此分离,分 别进 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 时 ,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F1测 交 • (3)F1测交,即让 F1植株与 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 F2中所有的高茎豌豆播种后进行自交,后代出现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其中某个种子自交后代只表现出一种表现型,则该类型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隐 性 纯 合子 (矮茎 ) 控制有关性状的基因 为 核基因 (该遗传 方式是 细 胞核 遗传 ) 高茎 ∶矮茎= 5∶1 DD • 解析 孟德 尔 所做假 设 是: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 因子决定的,体 细 胞中 遗传 因子是成 对 存在的,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 ,成 对 的 遗传 因子彼此分离,分 别进 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 时 ,雌雄配子的 结 合是随机的。其核心内容是 “ 生物体形成配子 时 ,成 对 的 遗传 因子彼此分离,分 别进 入不同的配子中 ” 。孟德 尔 通 过测 交 实验验证 假 设 , 测 交是 F1和隐 性 纯 合子 杂 交的 过 程,孟德 尔 检验 的是 F1的基因型。正反交 结 果相同 说 明控制有关性状的基因 为 核基因。 F2中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有 DD、 Dd两种,其中 DD占 1/3, Dd占 2/3,自交后代 应 有 5/6高茎 (DD、 Dd)、 1/6矮茎 (dd),二者比例为 高茎 ∶矮茎= 5∶1。单元培优 (四 )• 一、热点题型 —— 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与 DNA关系• 题型 1: DNA复制与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标记情况分析• 此 问题 能很好考 查图 文 转换 能力和 综 合分析能力• 解 题 方法: (1)首先确定 细 胞分裂方式,是有 丝 分裂 还 是减数分裂,有 丝 分裂常以一条染色体 为 研究 对 象,减数分裂一般 选 取一 对 同源染色体 为 研究 对 象。• (2)其次确定 标记过 程中 DNA复制次数和在未 标记 培养液中 细 胞分裂次数 (时 期 )。• (3)最后 图 示 细 胞分裂 过 程,如下 图 :• ① 标记 DNA分子:• ② 转 至不含放射性培养液中培养一个 细 胞周期:• [例 ] 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关系模型• (注:图中 。 表示着丝点 )• 1. (2015·山东烟台模拟 )将 DNA分子双链用 3H标记的蚕豆 (2n= 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 (不含放射性元素 )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根据如图所示判断,在普通培养液中的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依次是 ( )• A. 12个 b• B. 6个 a,6个 b• C. 6个 b,6个 c• D. b+ c= 12个,但 b和 c数目不确定解析 在普通培养液中第一次有 丝 分裂 产 生的子 细 胞的 DNA分子中 仅 有 1条 链 被 标记 ,故第二次有 丝 分裂中期 时 ,每条染色体的 2条染色 单 体中 仅 有 1条染色 单 体具有放射性,在有 丝 分裂后期 时 姐妹染色单 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 细 胞两极,即第二次有 丝 分裂 产生的子 细 胞中具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不能确定,所以在第三次有 丝分裂中期的 细 胞中有的染色体 仅 有 1条染色 单 体具有放射性,有的染色体无放射性,但二者之和肯定 为 12。答案 D• 2. (2015·河北质量监测 )假设取一个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受精卵,用 15N标记细胞核中的 DNA,然后放在不含 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进行连续两次有丝分裂,形成四个细胞,这四个细胞中含 15N的细胞个数可能是 ( )• A. 2 B. 3• C. 4 D.前三项都对• 解析 第一次分裂 产 生两个 细 胞,每个 细 胞中的两个 DNA分子都是一条 链 是 15N,一条链 是 14N,第二次分裂两个 细 胞 产 生四个 细 胞, 这 两个 细 胞在有 丝 分裂 间 期 DNA完成复制以后, 细 胞中的两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 单 体,每条 单 体上各有一个 DNA分子,其中一个 DNA分子的一条 链 是 14N,一条 链 是 15N,另一条 DNA分子的两条 链 都是 14N,在有 丝 分裂后期着 丝 点分裂 单 体分离, DNA随着 单 体分开,由于两条染色体上分开的子染色体是随机 组 合移向两极的,所以 DNA分开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一条 链 是 15N,一条 链 是 14N的两个 DNA分子分到一个 细 胞,两条 链 都是 14N的 DNA分子分到一个 细 胞;另一种情况是一条 链 是 15N,一条 链 是 14N的一个 DNA分子和两条 链 都是 14N的一个 DNA分子分到同一个 细 胞,两个 细 胞所含 DNA分子情况一 样 。所以第二次 细 胞分裂,一个 细胞 产 生的两个 细 胞可能都含 15N,也可能有一个含 15N,那么两个 细 胞分裂成四个 细 胞情况就有三种可能,所以答案 D项 正确。• 答案 D• 3.将一个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且 DNA分子双链都已用 32P标记的精原细胞,放在不含 32P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 32P• B.初级精母细胞中,半数的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2P• C.某个时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半数的染色体含有 32P• D.此细胞产生的 4个精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都含有 32P解析 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初 级 精母 细 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每一条染色 单 体都含有 32P,次 级 精母 细 胞中的每一条染色体都含有 32P。此 细 胞 产 生的 4个精 细 胞中所有的染色体都含有 32P。答案 D• 4.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 M、 m都被标记为黄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 A.若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则在赤道板附近会出现 4个黄色荧光点• B.若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则某条染色体上一定有 2个黄色荧光点• C.若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则所有四分体都有 4个黄色荧光点• D.若观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则某条染色体上一定有 2个黄色荧光点• 解析 处 于分裂 间 期的 细 胞,如果 DNA已 经 复制, 则 某条染色体上含有 2个黄色 荧 光点;如果 DNA没有复制, 则 某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黄色 荧 光点。 处 于四分体 时 期的 细 胞中只有含有 M、 m基因的四分体才有 4个黄色 荧 光点。在正常情况下,如果 细 胞 处 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则 其某条染色体上有 2个黄色 荧 光点,而 处 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的 细 胞中某条染色体上只有 1个黄色 荧 光点。• 答案 A• 题型 2:减数分裂中基因的异常行为变化的分析方法• (1)细 胞分裂 过 程中形成异常 细 胞的原因分析• (以基因型 为 AaBb的 细 胞 为 例 )• ① 若形成的子 细 胞是 AAaaBb, 则 形成原因是有 丝 分裂 过程中两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 单 体未分开。• ② 若形成的子 细 胞是 AaB或 Aab或 ABb或 aBb类 型, 则 形成原因是减数分裂 过 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③ 若形成的子 细 胞是 AAB或 AAb或 ABB或 aBB或 aaB或 aab或 Abb或 abb类 型, 则 形成原因是减数分裂 过 程中,姐妹染色 单 体未分开。• (2)基因数量 变 化• 在减数分裂 过 程中,伴随着染色体行 为变 化的异常,往往会引起配子中基因数目的增减。在分析基因数目 变 化 时 ,应 考 虑变 化与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关 还 是与减数第二次分裂有关。如 图 1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产 生的配子情况。• 图 1 • 图 2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产 生配子的情况。• 图 2• 综 上所述,在分析减数分裂 过 程中核基因的行 为变 化 时 ,应 抓住减数分裂 过 程中染色体行 为变 化的三个关 键 点: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 间 期 发 生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 过 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 过 程中姐妹染色 单 体分离。也可以 结 合基因的 变 化,逆向分析染色体的行 为变 化,加深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解,加深 对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 合定律内涵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系 统 的知识 体系。• 5.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克氏综合征 [其染色体组成是 (44+ XXY)]并色盲的儿子,那么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 ( )• A.女方减数第二次分裂• B.女方减数第一次分裂• C.男方减数第一次分裂• D.男方减数第二次分裂• 解析 克氏 综 合征儿子色盲, 说 明两条 X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 该 夫 妇 表型正常, 则 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 亲 ,C、 D项错误 ;母 亲 正常, 应该为 色盲基因携 带 者,因此男孩含两个色盲基因只能由母 亲 减数第二次分裂 时 姐妹染色 单 体分开成 为 染色体后,移向同一极造成的,而不可能是母 亲 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开造成的,故 A项正确、 B项错误 。• 答案 A• 6. (2015·海淀区模拟 )如图所示表示某细胞 (含 4条染色体 )的分裂示意图, ①~⑥代表细胞。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细胞 ① 中有 8条染色体 B.细胞 ② 为第一极体• C.细胞 ③ 有 2个基因 B D.细胞 ⑤ 的基因型为 a• 解析 染色体复制的 结 果是每条染色体上出 现 2条染色 单 体,但染色体数目不 变 ,故 A错误 。初 级 卵母 细 胞 经过 减数第一次分裂, 产 生一个第一极体和一个次 级 卵母 细 胞,小一点的是第一极体,故 B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是着 丝点分裂,姐妹染色 单 体分离。姐妹染色 单 体是 经过 染色体复制而来的,一般情况下姐妹染色 单 体上的基因 应该 是相同的。根据 细 胞 ③的一个子 细 胞中有一个 B基因,可知 细胞 ③肯定有 2个 B基因,故 C正确。据 图 可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时细 胞 ①中同源染色体分离 发 生异常, B、 b基因和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被分配到同一个次 级 卵母 细 胞中, 仅 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被分配到第一极体中。第一极体 经过 第二次分裂,着 丝 点分裂,姐妹染色 单 体彼此分离,分别进 入不同的子 细 胞中,故 D正确。• 答案 A• 7. (2015·河北普通高中质检 )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据图回答:• (1)如图为次级精母细胞,其中 B与 b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突 变 或者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 单 体之 间发 生交叉互 换 • (2)一对夫妇所生育的子女在性状上有许多差异,则这种变异的来源主要是 ____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在基因型为 AADd的个体中,细胞分裂时,基因 dd的分开发生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 AaDd,该生物一个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的基因型有 ___________________。• (5)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重 组 有 丝 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D和 ad或 Ad和 aD 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 现为 自由 组 合 • 解析 (1)此 图为 减 Ⅱ 后期, B与 b产 生原因可能是分裂 间 期发 生基因突 变 或减 I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 单 体 发 生了交叉互 换 。 (2)一 对 夫 妇 所生育的子女在性状上有 许 多差异, 这 种 变 异主要是基因重 组 造成的。 (3)dd位于姐妹染色单 体上,着 丝 点的分裂会造成二者分开, 发 生的 时 期有减Ⅱ 后期和有 丝 分裂后期。 (4)基因型 为 AaDd的个体,两 对基因自由 组 合,减数分裂形成的子 细 胞基因型有 AD、 ad、Ad和 aD四种,但一个基因型 为 AaDd的 细 胞 经 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两种基因型的配子。 (5)基因自由 组 合定律的 实质 :减 I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 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 现为 自由 组 合。• 二、积累实验 —— 实验评价题的应对策略• 1. 看有无 对 照 实验 ,如果有,看 对 照 实验设计 是否合理。• 2.看 实验 是否遵循了 单 一 变 量原 则 。如研究温度 对 酶 活性的影响 实验 中,温度 为 自 变 量。除自 变 量外,其他条件应 完全一致。• 包括: (1)实验对 象的一致性;• (2)等量原 则 —— 每次 实验 所加 试剂 的量要相等;• (3)实验 控制 时间 的一致性;• (4)实验 条件的一致性等。• 3.看 实验 步 骤 是否完整, 顺 序是否合理。• 4.看 实验仪 器、 药剂 的使用是否合理,包括 药剂 的配 备、使用及用量的多少等。• 5.看 实验结 果的 验证 是否合理。• 目前临床上治疗癌症的方法一般是手术切除肿瘤。为防止体内残留癌细胞扩散,要在手术后进行化疗。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从资料中获知:二氯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 DNA复制的酶与 DNA相互作用。他们推测: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可作为癌症的化疗药物,并就此问题设计实验进行了探究。• 实验材料:肝部长有肿瘤的小鼠、二氯二乙胺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含有全部营养物质的细胞培养液、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试管、吸管等。• (1)其中某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如下,请将实验内容补充完整。• ①取洁净的培养皿一个,加入适量的培养液,从小鼠肝部切取肿瘤组织,剪碎,并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开来,置于培养皿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 ________组。•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荡后,在冰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④从静置的 5支试管中吸取适量的培养液置于______________内,在显微镜下计数,记录数据。取 洁净 的 试 管 5支,加入等量的培养液, 编 号 1、 2、 3、 4、 5,并在 1~ 4号 试 管中加入等量的不同 浓 度的二 氯 二乙胺溶液, 5号 试 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 盐 水 对 照 从培养皿中吸取等量的培养液置于 1~ 5号 试 管中 血球 计 数板 • (2)请你纠正上面这位同学操作上的错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在 “冰箱中 ”应 改 为 在 “适宜温度下 ”或 “恒温箱中 ” 从 “静置的 5支 试 管 ”应 改 为 “先振 荡试 管,使 细 胞混合均匀,分 别从 5支 试 管中 ” • (3)另一位同学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如• ① 该实验遵循了实验设计的 ________原则和 ___________原则。• ② 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组别 1 2 3 4 5二氯二乙胺浓度(mg/mL) 0.1 0.2 0.3 0.4 0细胞数目 (个 /mL) 320 275 186 96 560对 照 单 一 变 量 二 氯 二乙胺能抑制癌 细 胞的增殖,且在一定范 围 内随二 氯 二乙胺 浓 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 渐 增 强 单元培优 (三 )• 一、热点题型 ——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应用• 题型 1: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1. 过 程 图 解• 2.物 质转 化关系• 3.能量转化关系• 4.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中 [H]和 ATP的来源、去向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H] 来源H2O光解产生 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去向还原 C3 用于第三阶段还原 O2ATP来源光反应阶段产生 三个阶段都产生去向用于 C3还原供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植物的C3还原除外 )• 1.下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供应及利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过程利用的 ATP是由甲和丙过程共同提供的• B.乙中的 ATP用于固定二氧化碳和还原三碳化合物• C.甲、丙中合成 ATP所需的能量来源不相同• D.丁中的能量可用于肌肉收缩、人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兴奋传导等• 解析 从 图 中 发 生的 变 化可判断,甲是光反 应 ,乙是暗反应 ,丙是有氧呼吸,丁是 ATP的水解。有氧呼吸 产 生的ATP不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 应 , A项错误 ;光反 应过 程中 产 生的 ATP用于 还 原三碳化合物, B项错误 ;光反 应 合成 ATP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光能,而丙 过 程合成 ATP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C项 正确; 红细 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 协 助 扩 散, 协 助 扩 散需要 载 体但不消耗 ATP,D项错误 。• 答案 C• 2.下面是绿色植物体内几项生理活动关系示意图,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 A.能量 a是光能,能量 b、 c和 d中有一部分形成 ATP• B. ①过程是光反应, ②过程是暗反应, ③④过程都是无氧呼吸• C. ①过程是光合作用, ②、 ③、 ④过程都是有氧呼吸• D. ①、 ②过程只能发生在植物细胞内, ③、 ④过程只能发生在动物细胞内解析 图 中 ① 过 程是光合作用, ② 过 程是有氧呼吸, ③ 、 ④ 过 程都是无氧呼吸。 ① 过 程可 发 生在植物 细 胞或 蓝 藻、硝化 细 菌等自养型生物 细 胞内, ② 过 程能 发 生在需氧型生物 细 胞内, ③ 过 程可 发 生在 动物 细 胞中,也能 发 生在一些植物 细 胞中 (如 马铃 薯的 块 茎 ), ④ 过 程不能 发 生在 动 物 细 胞内,可 发 生在植物 细 胞或酵母菌等 细 胞内。答案 A• 题型 2:辨析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 1.理清净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 在有光条件下,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实验容器中 O2增加量、 CO2减少量或有机物的增加量,用于表示净光合速率,而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常用表示方法项目 表示方法净光合速率 CO2吸收量、 O2释放量、 C6H12O6积累量或小室中 CO2减少量 (O2增加量 )真正光合速率 CO2固定量、 O2产生量、 C6H12O6制造量呼吸速率 (遮光条件下测得 )CO2释放量、 O2吸收量、 C6H12O6消耗量• 2.曲线分析• (1)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或非绿色组织测得的数值为呼吸速率,相当于图 1中 A点。• (2)绿色植物组织在光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同时进行,测得的数据为净 (表观 )光合速率。• (3)真正光合速率、表观 (净 )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公式 )如下。• 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4)相关曲线分析• 以测定的 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 3.以测定的 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光照相同时间, 35 ℃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 30 ℃ 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 20 ℃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 25 ℃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解析 本 题 以坐 标 曲 线为载 体,考 查 温度 对绿 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图 中虚 线 表示的是 CO2的吸收量,即光合作用 净 合成量,在光照 时间 相同的情况下, 30 ℃ 时 光合作用的 总 量 为 3.50(净 合成量 )+ 3.00(呼吸消耗量 )= 6.5 mg/h, 35 ℃ 时 光合作用的 总 量 为 3.00(净 合成量 )+ 3.50(呼吸消耗量 )= 6.5 mg/h,二者相同;在 25 ℃ 时 , CO2吸收量最大,即光合作用 净 合成量最大;两曲 线 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的 净 合成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量。答案 A• 4.如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产物实际量、呼吸量等的关系 (叶面积指数是指植物单位面积中叶面积的数量,此数量越大,表示叶片交叉程度越大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曲线 1、 2、 3依次表示光合作用实际量、细胞呼吸量、干物质量; A点表示植物的净光合作用等于零• B.曲线 1、 2、 3依次表示光合作用实际量、干物质量、细胞呼吸量; D点表示植物的净光合作用等于零• C.曲线 1、 2、 3依次表示光合作用实际量、干物质量、细胞呼吸量; B点最有利于植株生长• D.曲线 1、 2、 3依次表示光合作用实际量、细胞呼吸量、干物质量; C点最有利于植物生长解析 曲 线 1为 光合 总 量, 2为 干物 质 量, 3为 呼吸量, A点表示 净光合量与呼吸量相等, D点 为总 光合量与呼吸量相等, D点 时净 光合量为 0, C点 净 光合量最大,最有利于植物生 长 。答案 B• 题型 3:解读密闭容器及自然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曲线• [典型图示 ]• [图例分析 ]• 1.图 1中各点含义及形成原因分析• a点:凌晨 2时~ 4时,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 CO2释放减少。• b点:有微弱光照,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c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c点:上午 7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ce段: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d点: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出现 “ 午休 ” 现象。• e点:下午 6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ef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fg段:没有光照,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2.图 2中各点含义及形成原因分析• AB段:无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C段: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 CD段: 4时后,微弱光照,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但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强度。其中FG段表示 “ 光合午休 ” 现象。• H点:随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HI段:光照继续减弱,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强度,直至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5. Ⅰ .如图甲示晴朗夏季的一天中密闭蔬菜大棚内某种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乙示植物叶肉细胞相关气体的交换途径,请回答问题:• (1)图甲中所测气体为 ________, DE区段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变弱,进而引起该气体释放减小。• (2)图甲中 D点时植物叶肉细胞的气体交换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乙中字母表示 )。• (3)分析图甲,一昼夜该大棚内植物有机物总量 ________(填“ 增加 ” 或 “ 减小 ”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2 暗反 应 (或 CO2的固定 ) m1、 m3、 n1、 n3 增加 G点的 O2含量高于 A点 (一天内光合作用释放 O2的量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 O2量 ) • Ⅱ .某研究小组利用叶面积相等的 A、 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进行了以下实验: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定两种植物叶片的 CO2吸收量,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自变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中 ________(填 “ 有 ” 或 “ 无 ” )对照组,因此从类型上看,该实验属于 ________实验。光照 强 度和植物种 类 叶片的 CO2吸收量 排除无关 变 量 (温度 )的干扰 无 对 比 • 解析 Ⅰ .(1)根据曲 线 随 时间 的 变 化 趋势 可知,所 测 气体是氧气。 DE段由于光照 过 强 、气孔关 闭 , 导 致 环 境中二氧化碳 进 入叶肉 细 胞受阻,暗反 应 减弱, 进 而引起光反 应 减弱, 释 放的氧气减少。 (2)图 甲中 D点 时 光合作用 强 度大于呼吸作用 强 度,因此,叶肉 细 胞的气体交 换 情况是:从 线 粒体中吸收二氧化碳 (m1)、从 环 境中吸收二氧化碳 (m3)、 释 放氧气到 线 粒体中 (n1)、 释 放氧气到 环 境中 (n3)。 (3)比 较 起点 A和 终 点 G,可知一昼夜大棚内氧气的 浓 度增加了, 这说 明在一昼夜内光合作用 释 放的氧气量比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多,因此,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总 量增加。• Ⅱ .(1)实验 中自 变 量有两个,即光照 强 度和植物种 类 ,因 变量是叶片的 CO2吸收量。 (2)该实验 中温度是无关 变 量, 为了避免无关 变 量 对实验 的干 扰 , 应让 无关 变 量相同且 处 于适宜状 态 。 (3)该实验 无 实验组 和 对 照 组 之分,属于 对 比 实验 。• 题型 4: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曲线中关键点的移动• 1. CO2(或光 )补偿点和饱和点的移动方向:一般有左移、右移之分,其中 CO2(或光 )补偿点 B是曲线与横轴的交点, CO2(或光 )饱和点 C则是最大光合速率对应的 CO2浓度 (或光照强度),位于横轴上。• (1)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 CO2(或光 )补偿点 B应右移,反之左移。• (2)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CO2(或光 )补偿点 B应右移,反之左移。• (3)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 CO2(或光 )补偿点和饱和点都应向左移动。• 2.曲线上其他点 (补偿点之外的点 )的移动方向: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分析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变化,进而对曲线上某一点的纵、横坐标进行具体分析,确定横坐标左移或右移,纵坐标上移或下移,最后得到该点的移动方向。• (1)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曲线上的 A点下移、其他点向左下方移动,反之 A点上移、其他点向右上方移动。• (2)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曲线上的 A点不动,其他点向左下方移动,反之向右上方移动。• 6.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 25 ℃和 30 ℃ ,如图表示 30 ℃ 时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温度降到 25 ℃ (原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不变 ),理论上图中相应点 a、 b、 d的移动方向分别是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