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课件+习题)(打包9套)岳麓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课件习题打包9套岳麓版.zip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课件习题打包9套岳麓版.zip
201608100210.doc
201608100250.ppt
201608100251.ppt
201608100252.ppt
201608100253.ppt
201608100254.ppt
20160810027.doc
20160810028.doc
20160810029.doc
  • 全部
    • 201608100210.doc--点击预览
    • 201608100250.ppt--点击预览
    • 201608100251.ppt--点击预览
    • 201608100252.ppt--点击预览
    • 201608100253.ppt--点击预览
    • 201608100254.ppt--点击预览
    • 20160810027.doc--点击预览
    • 20160810028.doc--点击预览
    • 2016081002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课时强化练习 17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岳麓版(限时:40 分钟)A 组 跨越本科线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 清末民初中国服饰的变化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首先排除 A、D 两项,西方服装的传入和流行只是起了一个推动作用,B项亦排除。【答案】 C2.(2016·黄冈质检)20 世纪 20 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受西方服饰的影响B.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C.新潮女性日益增多D.裁剪和工艺突出女性的曲线【解析】 中国旗袍的变化直接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故 A 项正确;审美观发生的变化影响旗袍的变化,但不是直接原因,故 B 项错误;新潮女性日益增多是旗袍变化的结果,故 C 项错误;裁剪和工艺的变化影响旗袍的变化,但不是直接原因,故 D 项错误。【答案】 A3.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 ,常可看到“品升楼” “德义楼” “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 “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受到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解析】 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扩大,但主要是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还2处于宣传阶段,不能说明西餐已经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农村吃西餐成为时尚,故 B 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出现,报刊加以宣传,“华人间亦往食焉” ,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 C 项正确;西餐馆的出现,不能说明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 D 项错误。【答案】 C4.(2016·南京调研)下面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 )时间产业女工人数占总产业工人比例行业1920 年 16.7 万 40.5%1930 年 37.4 万 31.7%1933 年 24.3 万 48.7%集中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①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瓦解,妇女成为自由劳动力 ②国民政府能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③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行,提升了妇女劳动能力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 鸦片战争后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就开始瓦解,不符合材料时间,故①错误;国民政府时期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故②正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政府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行,妇女地位提高,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性增加,故③正确;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不符合材料时间,故④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5.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解析】 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因为女孩小脚被辞退等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D 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答案】 A36.(2016·赣州摸底)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解析】 留辫子是在清朝时期,辫子作为清王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推动剪辫子是反封建的一种表现,流行戴帽子是社会自发而行的,不能反映出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不彻底,故 A 项错误;中国和西方的帽子有不同的含义,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与西方近代文明相关的内容,流行戴帽子不能说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故 B 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后,人们失去辫子,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兴起戴帽子,故 C 项正确;起初帽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后来体现的便是彻底的装饰品和实用价值,流行戴帽子与民主共和的观念没有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 C7.(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解析】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阅读方式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报纸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但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闻功能而非娱乐功能,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报纸是政治类报纸,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消息灵” ,可知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传播速度,故 D 项正确。【答案】 D8.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传媒对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看法。 《西装叹》一方面描述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态度“金钱浪掷轻利权” ,即不赞成过分追求这种时尚。A 项表述片面;这一现象主要在城市中出现,并不普遍,B 项错误;C 项太过绝对。故 D 项符合题意。4【答案】 D9.(2016·徐州质检)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 ”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解析】 铁路的修筑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当地经济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有利于反抗外国侵略,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贫民受铁路之害,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转型的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说明由于铁路修筑使四万人失业,从而说明传统就业格局被改变,故 D 项正确。【答案】 D10.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 19 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 B.①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19 世纪末,中国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火车传入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交通便利地区,特别是交通枢纽中心发展迅速,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交通便利,也有利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入侵,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④叙述错误。【答案】 AB 组 名校必刷题11.近代前期,中国整个知识阶层都在浓墨刻画女性的病态形象,将女性个人权利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认为人种弱,则国弱;人种强,则国强。如此营造女性形象的思维逻辑是出于( )A.女性柔弱的现实 B.塑造人格的要求C.救亡图存的需要 D.男女平权的期盼【解析】 从“将女性个人权利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认为人种弱,则国弱;人种强,则国强”可知营造女性病态形象是为了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故 C 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答案】 C12.看民国风景,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 。 “民国范儿”产生的原因包括( )5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②辛亥革命的影响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西学传播的影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④【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民国范儿”实际上是指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题干信息“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反映了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②③④都是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答案】 A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曾有一次,人们有力地指出,上海的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这意思是说,上海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材料二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材料三 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 ——黄藻《论发辫原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的外国租界对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具体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2)材料二、三中,康有为和黄藻所的观点分别是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近代生活方式变革的主要因素。【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可以归纳为建筑、6交通、通信、机器及科技运用、生活及卫生文明习惯等。 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康有为指出了蓄发危害,主张断发易服;根据材料三“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可以看出黄藻所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断发易服。第(3)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是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变革及政府政策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答案】 (1)表现:建筑;交通;通信;机器及科技运用;生活及卫生文明习惯等。(2)观点: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黄藻所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断发易服。(3)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政治变革及政府政策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西方文明及民主思想的影响;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等。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 1870 年到 19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铁路发展极为迅速。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 1870 年的 21 万公里增加到 1913 年的 110.2 万公里,每年平均修建 2 万公里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投资用于修建铁路,大量钢材用于轧制钢轨。……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材料二 1875 年,英国人在上海修建了长 14.5 公里的吴淞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通车后,这个“破坏风水的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1877 年清政府用银 28.5 万两将这条铁路赎回,然后拆毁投入海中。1881 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唐山到胥各庄铁路。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振动会“损伤地脉” ,最后竟不行机车,而以骡马拖拽,唐胥铁路变成“马车铁道”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 1911 年,共建铁路 8 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 46%,贷款修建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 14%。——周积明《最初的世纪》材料四 1905 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他面临重重困难: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陋,外国人正等着看热闹。工程成败与中国荣辱系于詹天佑一身。……他以中国科学家特有的爱国热忱,昼夜奋战,顶着巨大压力和困难,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1)根据材料一,分析世界铁路在 1870 到 1913 年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铁路建设的情况。(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詹天佑在中国铁路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4)综上所述,分析阻碍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7【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时间“1870 到 1913 年”可以归纳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第二小问据材料一“……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可以得出,铁路的发展推动了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第(2)问,吴淞铁路、唐胥铁路的命运说明中国早期铁路受封建势力的阻挠;由材料三“甲午战后……至 1911 年,共建铁路 8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 14%”说明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得到发展,但铁路里程很短,且主要为外国人所修建。 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詹天佑最早自行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可以概括为“中国铁路之父” ;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直接、深远的角度分析,直接影响是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和抵制列强的侵略,深远影响是增强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4)问结合四则材料可以从列强的侵略、国家的衰败和思想观念的落后等方面回答。【答案】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影响:重工业发展迅速,殖民体系形成,形成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贸易得到较快发展。(2)情况:中国早期的铁路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阻挠、破坏;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得到发展,但铁路里程很短,主要为外国人所修建。(3)地位:“中国铁路之父” 。影响:发展了中国的铁路事业,增强了中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4)思想观念的落后,对先进文明成果的排斥;国家衰败,经济实力不足;帝国主义的觊觎和争夺。三大能力培养两大素养讲练课时强化练商品经济 造船和航海 好望角美洲印度环球航行西欧 资本原始积累 欧洲整体世界大型商业公司海上马车夫商业活动黑奴海上霸主世界市场三角贸易三大能力培养两大素养讲练课时强化练资本市场珍妮纺纱机万能蒸汽机史蒂芬孙机器化世界工厂电气时代科学产业结构内燃机重工业三大能力培养两大素养讲练课时强化练不平等条约 社会结构民族资本主义安庆内军械所近代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现代化发昌机器厂 贻来牟机器磨坊实业救国收回利权张謇三大能力培养两大素养讲练课时强化练西式服饰 男女礼服中山装 旗袍自由剪发剪辫通令不缠足会申报点石斋画报政治纲领阅读报刊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通商口岸新文化运动人文 宫廷专用 轮船招商局福建马尾造船厂大清邮政局万国邮联大会台湾出行方式思想观念异地传输时空坐标知识整合1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课时强化练习 14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 岳麓版(限时:40 分钟)A 组 跨越本科线1.(2016·锦州质检)“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解析】 材料是假设,并不是否定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故 A 项错误;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获得贵金属和传播宗教,故 B 项错误;“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体现出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 C 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西方经济起飞,故 D 项错误。【答案】 C2.(2016·沧州质检)15 世纪末,一个葡萄牙水手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就到达了卡利库特城(印度)。当地王公……询问我们的司令(达·伽马)所需要的是什么。司令回答说,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 ”这说明( )A.该船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B.该船队是从地中海穿插到印度的C.传播宗教是探寻新航线的理由之一D.印度是新航路开辟最主要的目的地【解析】 迪亚士船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不是达·伽马,故 A 项错误;达·伽马船队是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故 B 项错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 ,可见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目的之一,故 C 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看出印度是新航路开辟最主要的目的地,故 D 项错误。【答案】 C3.(2015·惠州一模)中餐在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外来的饮食材料和做法,比如川菜、湘菜都以辣为名,据考证,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据此推断,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现应不早于( )A.唐朝 B.南宋 C.明朝 D.清朝2【解析】 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16 世纪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他们将辣椒带回欧洲,同时随着他们在亚洲的殖民活动,又将辣椒带到中国,逐渐成为川菜、湘菜等菜系的主要食材。依据时间可知,川菜、湘菜等新菜系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明朝时期,其他时间不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答案】 C4.(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有学者说,15 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 ,二是“发现了新大陆” 。这两个“发现”( )A.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B.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的垄断C.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D.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解析】 两大航海成就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缺乏历史依据,故 A 项错误;美洲的发现与垄断欧洲贸易没有联系,故 B 项错误;欧亚大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存在联系,只是联系较弱,故 C 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欧贸易的发展,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美欧贸易的发展,都是商业革命的范畴,故 D 项正确。【答案】 D5.某学者在一本书中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争霸的失败C.世界市场的形成 D.黄金白银的流失【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材料意思相符,故 A 项正确;意大利未参与殖民争霸,故 B 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意大利丧失经济强国地位与黄金白银的流失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 A6.罗荣渠教授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①立足于文明史观 ②正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是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 根据材料中“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等3信息可知①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故②正确;作者没有评论西方殖民扩张的对与错,所以不是在为其开脱,故③错误;题中没有体现对新航路开辟进行两方面评价,故④错误。【答案】 A7. “亚洲的贸易须在公司自己的武器的保护和威力之下,始得以驱动和维持,而购置武器的费用又须以贸易利润支付;故贸易不可无作战,作战亦不可无贸易。 ”上述有关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言论反映了( )A.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B.荷兰与中国的贸易冲突加剧C.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D.荷兰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解析】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贸易和战争是紧密相连的,要维持贸易必须有战争,而要战争也必须有贸易为其提供购置武器的费用,此处所指的贸易即荷属东印度公司,其属于垄断性贸易公司,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亚洲的贸易不是指荷兰和中国的贸易,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 C 项,错误;荷兰失去海上霸主地位是因为三次英荷战争,故 D 项错误。【答案】 A8.1570—1780 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图(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A.西班牙、英国 B.葡萄牙、荷兰C.法国、荷兰 D.荷兰、英国【解析】 17 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结合图中 1670 年和 1780 年两国的数据对比可知,D 项正确。【答案】 D9.有人认为:“如同西班牙漫长的 16 世纪、荷兰漫长的 17 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 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 20 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上述四国确立各自“漫长世纪”的共同因素是( )A.金融霸主的地位 B.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C.经济体制的创新 D.拥有广大的殖民地4【解析】 材料的关键是“共同因素” ,而西班牙没有成为金融霸主,故 A 项错误;无论是西班牙、荷兰、英国还是美国,均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故 B 项正确;西班牙没有进行经济体制创新,故 C 项错误;美国没有广大的殖民地,故 D 项错误。【答案】 B10.从 16 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组别 甲 乙 丙商品内容盐、火器、五金、酒、布匹糖、烟草、玉米奴隶A.欧洲、美洲、非洲 B.亚洲、美洲、非洲C.亚洲、美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解析】 依据三个地区商品交易的内容,推断该国际贸易为三角贸易,欧洲从美洲获得糖、烟草、玉米等商品,非洲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劳动力,依次对应欧洲、美洲、非洲,故 A 项正确;亚洲与美洲没有直接贸易往来,故 B 项错误;提供奴隶的地区是非洲,故 C项错误;糖、烟草、玉米等商品的提供者是美洲,故 D 项错误。【答案】 AB 组 名校必刷题11.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材料中“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A.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B.引起早期殖民扩张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D.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交往, “当时市场” “扩大为世界市场” ,故 A 项正确;“殖民地的开拓”尚不能说明引起早期殖民扩张,也不是“最主要的含义” ,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说明 C、D 两项。【答案】 A12.(2016·株洲质检)郭家宏在《从旧帝国到新帝国》中认为:“英国政府开拓殖民地的动机是为了商业与财富,并非为了领土扩张,所以英国在政治上对殖民地的控制比较松弛……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第一帝国正式解体。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5A.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不重视对外殖民扩张B.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更关注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C.英国不重视控制殖民地是美国获得独立的主要原因D.英国的殖民动机与管理政策是导致第一帝国解体的主要原因【解析】 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重视对外殖民扩张,故 A 项错误;材料提及英国开拓殖民地是为了商业和财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掠夺,故 B 项错误;美国获得独立主要是北美人民的争取和斗争,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英国的殖民动机是为了商业和财富,因而放松对殖民地的控制,使得美国独立,第一帝国正式解体,故 D 项正确。【答案】 D13.(2015·厦门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1650 年 18.3 18.3 2.4 22.9 5.45 亿1750 年 19.2 13.1 1.6 30.9 7.28 亿1850 年 22.7 8.1 5.1 35.1 11.71 亿1900 年 24.9 7.4 9.0 24.9 16.08 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材料二 1763 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1763 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 1 200 万至 2 000 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人数的 4 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清朝政府奖励垦荒政策的持续贯彻,取得明显的成效……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这主要是乾、嘉、道三朝水稻的双季种植化,以及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材料二和有关史实,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2)材料一中,1650—1850 年中国人口的变化有何显著特点?结合材料三分析其成因。(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影响各大洲和中国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6【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找出材料一表格中欧、非、美的数据,欧洲从 18.3 上升到 24.9,原因是经济发展,移民涌入,人口逐渐增加;第二小问分析表格可知,非洲从18.3 下降到 7.4,原因是黑奴贸易,人口流向美洲;美洲先从 2.4 下降到 1.6,原因是欧洲殖民者大量屠杀印第安人;后又从 1.6 上升到 9.0,原因是殖民者和黑奴输入,移民增加。第(2)问的第一小问找出材料一表格中 1650—1850 年中国人口的变化,从 22.9 上升到35.1,显著特点是人口增加,所占比例扩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政府奖励垦荒” “双季稻种植” “高产作物番薯” “玉米的推广” ,由此归纳即可。第(3)问“这一时期”指 1650—1900 年,归纳共同因素要放在全球史观的大视野下进行分析比较。【答案】 (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扩大;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 1750 年之前占比减少,之后则不断扩大。联系: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欧洲强国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 年后,非洲黑奴和欧洲移民的涌入,促进美洲人口增长。(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占比不断扩大。成因:奖励垦荒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高产作物推广。(任答三点即可)(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哥伦布交流: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1492 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16 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1510 年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1555 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6 世纪 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16 世纪 80年代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约 1700 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 60%~80%18 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给“哥伦布交流”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归纳哥伦布交流的内容,包括动植物、疾病、宗教、文化、人7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然后依据材料概括,动植物的交流对世界生态面貌、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人口流动对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以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答案】 定义:历史上的“哥伦布交流”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 “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评价: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世界的生态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促进了人口的交流,但也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印第安人锐减);使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答出三点即可)1【课堂新坐标】2017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课时强化练习 15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岳麓版(限时:40 分钟)A 组 跨越本科线1.(2016·湖北七市联考)T.斯普拉特在《增进一般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的历史》(1734)中记载:“所有地区都忙于并热心于这项工作:我们发现每天交给学会的许多极好的奇物珍品不仅出自博学的、专门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养鱼塘、猎园和花园。 ”这表明( )A.发明主要来自哲学家之手B.英国工业革命已蓬勃展开C.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D.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发现……不仅……之手,而且来源……猎园和花园”可知,工业革命前夕发明创造来源多样,科学研究尚未与技术结合,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中期,时间晚于题干时间,故 B 项错误;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答案】 C2.1829 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 ”材料反映出( )A.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解析】 “有血有肉的工匠……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落入……铁指当中”表明机器生产取代人工纺织,故 A 项正确;“1829 年”表明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纺织业飞速发展, “速度更快” ,故 B 项错误;“穿梭更快的铁指”表明是纺织机,但未强调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故 C、D 两项错误。【答案】 A3.19 世纪中叶,隐私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重要家居观念。随着住房空间的增大,家庭中的个人独立领域与不同功能的空间开始出现,并强调“仆人必须与主人分开” 。这说明当时英国( )A.资产阶级强调等级观念2B.民生住房得到有效保障C.经济发展影响生活观念D.阶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解析】 资产阶级强调的是民主平等而非等级观念,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仆人必须与主人分开” ,并非是住房问题得到保障,故 B 项错误;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更加希望自由、民主和人权,个人隐私希望得到尊重,故 C 项正确;19 世纪中叶,社会中的主要阶级结构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故 D 项错误。【答案】 C4.17 世纪上半叶,茶和咖啡等饮料进入欧美,饮茶和喝咖啡成了上层社会的时尚。18 世纪大量热带水果和蔬菜进入欧洲市场,欧洲的果菜园艺开始发展起来。材料反映出( )A.饮食呈现交流与融合趋势B.正确的饮食观念逐步确立C.欧洲饮食结构渐趋合理D.欧洲各阶层饮食存在差异【解析】 “茶和咖啡等饮料进入欧美” “18 世纪大量热带水果和蔬菜进入欧洲市场” ,带来“饮茶和喝咖啡成了上层社会的时尚”和“欧洲的果菜园艺开始发展起来” ,体现出欧洲的饮食与外来食物融合,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饮食观念的变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饮食结构是否趋于合理,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各阶层饮食差异的内容,故 D 项错误。【答案】 A5.(2016·邯郸一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铁路均由私人投资修建;欧洲大陆国家的铁路或由国家负责投资兴建,或由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而后逐渐转移到国家手中。这说明欧洲大陆( )A.钢铁工业发展迅速 B.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C.政府扶植工业革命 D.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解析】 材料主题是铁路投资修建的方式,不能说明钢铁工业发展迅速,故 A 项错误;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仅由铁路修建投资方式不能说明,故 B 项错误;对比“英国铁路均由私人投资”和“欧洲大陆国家的铁路或由国家负责投资兴建,或由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而后逐渐转移到国家手中” ,说明铁路主要由政府投资,故 C 项正确;工业革命前,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故 D 项错误。【答案】 C6.19 世纪英国的学校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极其有限的课程,在于3培养其未来做好妻子、好母亲而非职业培训;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电铸术、骨相学等利于就业的课程。男女课程的差别表明( )A.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B.工业革命促进了男女合理分工C.工业革命强化了性别分工D.妇女不适合学习男子所学专业【解析】 A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由材料“学校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极其有限的课程” ,而男生则学习“利于就业的课程”可知,工业革命强化了性别分工,并没有促进男女合理分工,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D 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答案】 C7.(2016·武汉调研)据相关资料统计,19 世纪 90 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 50 万辆以上。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B.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C.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D.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解析】 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电力产业的发展,不是汽车产业,故 A 项错误;当时内燃机是汽车的发动机,因此,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石油化工工业推动了化工产业的发展,故 C 项错误;自动化技术产生于 20 世纪中叶,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 B8.(2016·广东六校联考)从 18 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 ,所以“19 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这段叙述从“因为……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下面哪项叙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起来( )A.工人运动的兴起B.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C.新型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指引【解析】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后边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故 A 项错误;传统精密制造业体量大、经济附加值高、涉及产业面广、能耗少、污染度低、环境要求高,并不能产生新的问题,故 B 项错误;新型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吸引了大量工人集中到工厂,集中到城市,故 C 项正确;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指引,不能使工人大量涌入城市,故 D 项错误。4【答案】 C9.(2016·黄冈质检)西门子是德国电气工程行业重要的成员,公司于 1897 年改组为股份公司,1903 年合并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1897 年购买一块绿地作为工业园区,新址上建成的第一座工厂西区电缆厂于 1899 年 8 月正式投产。后续的建筑包括 1905 年竣工的维尔纳工厂(公司的通讯工程中心),1906 年建成的诺嫩丹的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 1913 年建成的管理办公大楼。这块地方于 1914 年正式由官方命名为西门子城。这主要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C.联合经营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D.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讲的是西门子调整生产组织结构,主要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涉及科学技术,故 A 项错误;由材料“1903 年合并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信息可知,西门子公司形成了垄断组织,由材料“1905 年峻工的维尔纳工厂(公司的通讯工程中心),1906 年建成的诺嫩丹的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 1913 年建成的管理办公大楼”等信息可知,西门子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从这个层面来说,是西门子公司的垄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 B 项正确;联合经营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只是反映出表象,没有反映材料的实质,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及更多的是重工业,没有涉及轻工业,故 D 项错误。【答案】 B10.某学校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讲座的题目包括:《变革世界的引擎》 《哭泣的泰晤士河》 《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等。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 )A.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B.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解析】 由题目信息“引擎” “哭泣的泰晤士河” “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可知,讲座的题目信息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选 D 项。【答案】 DB 组 名校必刷题11.(2016·河南六市联考)1901 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费。1902 年,司法部长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由,对它起诉。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 )5A.意在整顿资本主义经济秩序B.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C.体现了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否定D.限制了垄断组织的发展【解析】 该公司的“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费” ,而司法部长“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由,对它起诉” ,意在整顿秩序,故 A 项正确;1933 年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而不是“1901 年” ,故 B 项错误;起诉“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由” ,而不是针对所有的像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故 C 项错误;不能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简单地理解为限制,垄断资本主义的法律也是规范保障其健康发展,故 D 项错误。【答案】 A12.19 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 1900 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C.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D.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 A 项错误;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同时欧洲资本投向海外,进行资本输出,B 项说法不够全面,排除;19 世纪末的世界市场中,欧洲凭借其经济实力,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故 C 项正确;落后地区成为欧洲经济的附庸,是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故 D 项错误。【答案】 C13.(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内容的目录摘编。6世界史……第三十三章 工业革命1.什么是工业革命 8552.新的纺织机器 8573.詹姆斯·瓦特和蒸汽机 8644.煤和铁 8665.汽船和火车 8696.寂静的家 8757.荒芜的村庄 8788.工业巨头 884……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案】 建议 1:在“1.什么是工业革命”目录下增加“英国社会工业发展环境的具备”的子目。修改理由: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具备的产物,没有对这些社会环境知识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建议 2:在“7.荒芜的村庄”目录下增加“喧闹的城市”的子目。修改理由: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城市的空前繁荣和扩大是工业革命成就的主要体现之一。(注: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4.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现象一 文官制度随着社会化大工业及城市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国家事务千头万绪,必须加强政治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19 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程西筠《从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取》现象二 劳工福利 1878 年英国实行“工厂与工场法” ,限定了工人的最高工作时间。1897 年英国制定工人赔偿法。1908 年英国制定关于老年津贴的法律。1911 年英国制定了“国民保险法” 。——丹尼斯·谢尔曼《西方文明史》现象三 帝国主义7右图是《欧洲人对帝国主义的一个幻象》 ,它揭示了西方人对于帝国主义的理想化看法。图中一位白人修女教乌干达女孩怎样使用缝纫机。画面明确地将虔诚的、美丽的欧洲妇女和谦卑、举止端庄的孩子们进行对比。(1)概述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合理性。(2)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劳工福利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解析】 第(1)问根据现象一“必须加强政治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 “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可以归纳为推动了文官的知识化、专业化和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可以归纳为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文官素质和工作效率,调动了工作积极性;“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归纳为文官超然于党派斗争之外,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现象二从劳工福利政策制定的方式、范围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缓和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实施等角度回答。第(3)问图片只强调西方殖民扩张的进步性,忽视其消极性,注意一分为二、辩证地进行评述。【答案】 (1)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文官素质和工作效率,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文官超然于党派斗争之外,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推动了文官的知识化、专业化和政府管理的科学化。(2)特点:国家立法;覆盖面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体系。(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后来福利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借鉴。(3)只强调帝国主义将西方文明带给非洲的观点是片面的,它掩盖了帝国主义对非洲的掠夺和奴役。虽然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给非洲带来先进的西方文明,但实质上给非洲带来的是灾难、贫困和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