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922354.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55.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56.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57.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58.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59.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60.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61.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62.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63.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64.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65.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66.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67.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68.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69.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70.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71.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72.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73.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74.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75.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76.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77.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78.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79.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80.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81.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82.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83.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84.doc--点击预览
- 20160922385.doc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检测(八)氧化剂和还原剂1.(2015·海南高考)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应用中利用了物质氧化性的是( )A.明矾净化水 B.纯碱去油污C.食醋除水垢 D.漂白粉漂白织物解析:选 D A.明矾净水是明矾电离产生的 Al3+ 发生水解产生了 Al(OH)3胶体具有吸附作用,与物质的氧化性无关,错误;B.纯碱去油污是利用纯碱水解显碱性,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产生可溶性的物质,与氧化性无关,错误;C.食醋除水垢,是利用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与物质的氧化性无关,错误;D.漂白粉有效成分是 Ca(ClO)2,该物质与水、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产生 HClO,有强的氧化性,可以将织物的色素氧化为无色物质,正确。2.下列变化中,需加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NaClO― →NaCl B.Na 2O2― →O 2C.C― →CO 2 D.CaO― →Ca(OH) 2解析:选 C 变化需加氧化剂才能实现说明选项中的物质作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NaClO 中 Cl 的化合价降低,A 错误;Na 2O2无论是在与水的反应还是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中,都是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不需要外加氧化剂,B 错误;C 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需要外加氧化剂,C 正确;CaO 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没变,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 错误。3.氧化还原反应中,水的作用可以是氧化剂、还原剂、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既非氧化剂又非还原剂等。下列反应与 Br2+SO 2+2H 2O===H2SO4+2HBr 相比较,水的作用不相同 的是( )A.2Al+2NaOH+6H 2O===2Na[Al(OH)4]+3H 2↑B.4Fe(OH) 2+O 2+2H 2O===4Fe(OH)3C.BrCl+H 2O===HCl+HBrOD.2Na 2O2+2H 2O===4NaOH+O 2↑解析:选 A 反应 Br2+SO 2+2H 2O===H2SO4+ 2HBr 为氧化还原反应,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2Al+2NaOH+2H 2O===2NaAlO2+3H 2↑中水作氧化剂,A 符合;4Fe(OH)2+O 2+2H 2O===4Fe(OH)3中,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B 不符合;BrCl+H 2O===HCl+HBrO 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C 不符合;2Na2O2+2H 2O===4NaOH+O 2↑中,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D 不符合。4.下列实验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是( )A.SO 2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退色B.新制氯水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浅黄绿色消失C.向 Fe2(SO4)3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D.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有透明的凝胶形成解析:选 B SO 2有漂白性,能与某些有色物质结合产生无色的物质,如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退色,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A 错误;在新制的氯水中发生反应:Cl2+H 2OHCl +HClO,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生反应:2HClO= ==2HCl+O 2↑,这两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由于 HClO 的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l 2的浓度不断减小,所以放置一段时间后浅黄绿色消失,B 正确;发生 Fe3+ +3OH - ===Fe(OH)3↓,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 错误;发生 2H+ +SiO ===H2SiO3↓,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不2-3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 错误。5.铊(Tl)与铝同族。Tl 3+ 在酸性溶液中能发生反应:Tl 3+ +2Ag= ==Tl+ +2Ag +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Tl + 的最外层有 1 个电子2B.Tl 能形成+3 价和+1 价的化合物C.酸性溶液中 Tl3+ 比 Tl+ 氧化性强D.Tl + 的还原性比 Ag 弱解析:选 A 铊与铝同族,最外层有 3 个电子,则 Tl+ 的最外层有 2 个电子,故 A 错误;根据反应 Tl3+ +2Ag= ==Tl+ +2Ag + 可知,Tl 能形成+3 价和+1 价的化合物,故 B 正确;Tl3+ 和 Tl+ 为同种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化合价越高,得电子能力越强,所以 Tl3+ 比 Tl+ 氧化性强,故 C 正确;从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来分析,在反应Tl3+ +2Ag= ==Tl+ +2Ag + ,还原性 AgTl+ ,故 D 正确。6.下列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1∶2 的是( )A.3S+6NaOH= ==2Na2S+Na 2SO3+3H 2OB.2CH 3COOH+Ca(ClO) 2===2HClO+Ca(CH 3COO)2C.I 2+2NaClO 3===2NaIO3+Cl 2D.4HCl(浓)+MnO 2 MnCl2+Cl 2↑+2H 2O= = = = =△ 解析:选 D A 项氧化剂和还原剂均为 S,物质的量之比为 2∶1;B 项为非氧化还原反应;C 项 NaClO3和 I2分别为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2∶1;D 项 MnO2和 HCl 分别为氧化剂和还原剂,4 mol HCl 中有 2 mol 表现出还原性,另外 2 mol 表现出酸性,即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7.已知下列反应:Co2O3+6HCl(浓)= ==2CoCl2+Cl 2↑+3H 2O (Ⅰ)5Cl2+I 2+6H 2O===10HCl+2HIO 3 (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中 HCl 是氧化剂B.反应Ⅱ中 Cl2发生氧化反应C.还原性:CoCl 2HClI2D.氧化性:Co 2O3Cl2HIO3解析:选 D A 项,反应Ⅰ中 HCl 是还原剂,错误;B 项,反应Ⅱ中 Cl 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错误;C 项,同一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所以有还原性:CoCl 2Cl2HIO3,正确。8.(2016·长春一模)根据如图的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反应条件已略去)( )A.只有反应①②④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反应⑤说明该条件下铝可用于制熔点较高的金属C.相同条件下生成等量的 O2,反应③和④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1∶1D.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4解析:选 B ①为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锰、水,②为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水,③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④为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3钾和氧气,⑤为铝和二氧化锰发生铝热反应生成 Mn 和氧化铝,均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A 错误;⑤为铝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于制熔点较高的金属,故 B 正确;③中 O 元素的化合价由-1 价升高为 0,④中 O 元素的化合价由-2 价升高为 0,则相同条件下生成等量的 O2,反应③和④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1∶2,故 C 错误;反应①4HCl(浓)+MnO 2 MnCl2+Cl 2↑+2H 2O 中 Mn 元素的化合价由+4 价降低= = = = =△ 为+2 价,HCl 中 Cl 元素的化合价由-1 价升高为 0,由电子守恒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故 D 错误。9.被称为万能还原剂的 NaBH4溶于水并和水反应:NaBH 4+2H 2O===NaBO2+4H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aBH 4中 H 为-1 价)( )A.NaBH 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NaBH 4是氧化剂,H 2O 是还原剂C.硼元素被氧化,氢元素被还原D.被氧化的元素与被还原的元素质量之比为 1∶1解析:选 D 首先分析四种元素价态的变化:Na 的价态反应前后都是+1 价,B 反应前后都是+3 价,O 反应前后都是-2 价,变价元素只有 H,NaBH 4中-1 价氢被 H2O 中+1 价氢氧化,发生价态归中反应生成 H2。10.为了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符合实验要求且完全正确的是(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离子反应 实验结论A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 浅绿色溶液变成棕黄色溶液 2Fe2+ +Cl 2===2Fe3+ +2Cl - Fe2+ 具有还 原性B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锌片 浅绿色溶液变成无色溶液 Fe2+ +Zn= ==Fe+Zn 2+ Zn 具有还原性C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 棕黄色溶液变成浅绿色溶液 Fe3+ +Fe= ==2Fe2+ 铁单质具有还原性D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铜粉 蓝色溶液变成棕黄色溶液 2Fe3+ +Cu= ==2Fe2+ +Cu 2+ Fe3+ 具有氧化性解析:选 A 现象、离子方程式与结论符合客观事实,正确无误,A 正确;结论应该是:Fe2+ 有氧化性,B 错误;离子方程式电荷不守恒,结论应该为 Fe3+ 有氧化性,C 错误;实验现象应该为:Cu 粉逐渐溶解,溶液由棕黄色逐渐变为蓝色,D 错误。11.(2014·全国卷Ⅰ)次磷酸(H 3PO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具有较强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1)H3PO2是一元中强酸,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H3PO2及 NaH2PO2均可将溶液中的 Ag+ 还原为银,从而可用于化学镀银。①H 3PO2中,P 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②利用 H3PO2进行化学镀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1,则氧化产物为________(填化学式)。③NaH 2PO2为________(填“正盐”或“酸式盐”),其溶液显________(填“弱酸性” “中性”或“弱碱性”)。(3)H3PO2的工业制法是:将白磷(P 4)与 Ba(OH)2溶液反应生成 PH3气体和 Ba(H2PO2)2,后者再与 H2SO4反应。写出白磷与 B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 )根据 H3PO2为 一元中强酸,可知其电离方程式为 H3PO2H + +H 2PO 。(2)①根- 2据化合价代数和为 0 可确定 H3PO2中 P 显+1 价。②根据题中信息可写出反应方程式:4Ag+ +H 3PO2+2H 2O===4Ag↓+H 3PO4+4H + ,即氧化产物为 H3PO4。③因为 H3PO2为一元中强酸,则 NaH2PO2为正盐,由于 H2PO 水解而使溶液呈弱碱性。(3)根据题中信息和反应前后- 2元素化合价变化可写出其化学方程式为 2P4+3Ba(OH) 2+6H 2O===2PH3↑+3Ba(H 2PO2)2。答案:(1)H 3PO2 H+ +H 2PO (2)①+1 - 2②H 3PO4 ③正盐 弱碱性 (3)2P 4+3Ba(OH) 2+6H 2O===3Ba(H2PO2)2+2PH 3↑12.X 2、Y 2单质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反应:X 2+Y 2+H 2O― →HXO 3+HY(未配平)。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X2、Y 2可能的组合是________。a.F 2、Br 2 B.I 2、Cl 2 c.Cl 2、O 2 d.Br 2、N 2(2)试比较 X2、Y 2、HXO 3的氧化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用(1)中所选的 X2、Y 2回答,下同]。判断 HXO3+HX 能否反应:______(填“能”或“不能”)。若能反应,请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若不能反应,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用 KX 制取 HX,不能选用浓硫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工业上测定某产品中 YO- 的含量,先将一定量产品的溶液加入过量的 KX 溶液和稀硫酸中,使之反应生成 X2,试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单质氟是活泼的非金属,极易与水反应,所以 a 不正确;氯气的非金属性强于单质碘,所以氯气与单质碘溶于水可以发生反应 I2+Cl 2+H 2O― →HIO 3+HCl,b 正确;氧气不溶于水,与氯气在水溶液中不反应,c 不正确;氮气不溶于水,与单质溴不反应 ,d 不正确。(2)在反应 I2+Cl 2+H 2O― →HIO 3+HCl 中,氯气是氧化剂,单质碘是还原剂,HIO 3是氧化产物。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可知,氧化性强弱顺序是Cl2HIO3I2; HIO3与 HI 中碘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5 和-1,所以二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IO3+5HI= ==3I2+3H 2O。(3)HI 具有还原性,浓硫酸具有氧化性,所以不能用浓硫酸与 KI 反应制备 HI。(4)ClO- 具有强氧化性,能把 I- 氧化为单质碘。答案:(1)b (2)Cl 2HIO3I2 能 HIO 3+5HI= ==3I2+3H 2O (3)2HI+H 2SO4(浓) SO2↑+I 2+2H 2O (4)ClO - +2I - +2H + ===Cl- +I 2+H 2O= = = = =△ 13.(2015·全国卷Ⅱ)二氧化氯(ClO 2,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回答下列问题:(1)工业上可用 KClO3与 Na2SO3在 H2SO4存在下制得 ClO2,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2)实验室用 NH4Cl、盐酸、NaClO 2(亚氯酸钠)为原料,通过以下过程制备 ClO2:5①电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溶液 X 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有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除去 ClO2中的 NH3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填标号)。a.水 B.碱石灰c.浓硫酸 D.饱和食盐水(3)用如图装置可以测定混合气中 ClO2的含量:Ⅰ.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碘化钾,用 50 mL 水溶解后,再加入 3 mL稀硫酸;Ⅱ.在玻璃液封装置中加入水,使液面没过玻璃液封管的管口;Ⅲ.将一定量的混合气体通入锥形瓶中吸收;Ⅳ.将玻璃液封装置中的水倒入锥形瓶中;Ⅴ.用 0.100 0 mol·L-1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溶液(I2+2S 2O ===2I- +S 4O ),指示剂显示终点时共用去 20.00 mL 硫代硫酸钠溶液。在此2-3 2-6过程中:①锥形瓶内 ClO2与碘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玻璃液封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测得混合气中 ClO2的 质量为 ________g。(4)用 ClO2处理过的饮用水会含有一定量的亚氯酸盐。若要除去超标的亚氯酸盐,下列物质最适宜的是________(填标号)。a.明矾 B.碘化钾c.盐酸 D.硫酸亚铁解析:(1)该反应中 Cl 由+5 价降低为+4 价,S 由+4 价升高为+6 价,则 KClO3为氧化剂,Na2SO3为还原剂。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守恒可得: n(KClO3)×(5-4)= n(Na2SO3)×(6-4),则有 n(KClO3)/n(Na2SO3)=2∶1。(2)①由图可知,电解 NH4Cl 和盐酸混合溶液得到 H2和 NCl3,结合质量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写出电解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2HCl 3H2↑+NCl 3。②由图可知,NCl 3溶液中加入 NaClO2溶液,得= = = = =通 电 到 ClO2和 NH3及溶液 X,N 由+3 价降低为-3 价,NaClO 2中 Cl 由+3 价升高到+4 价,生成 ClO2,Cl - 未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NaClO2+NCl 3+3H 2O===6ClO2+NH 3↑+3NaCl+3NaOH,溶液呈碱性,故溶液 X 中含有大量的阴离子为 Cl- 和 OH- 。③ClO 2是酸性气体,NH 3是碱性气体,除去 ClO2中的 NH3可选用酸性干燥剂,如浓 H2SO4等。(3)①ClO 2具有氧化性,I - 具有还原性,二者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2ClO2+10I - +8H + ===5I2+4H 2O+2Cl - 。②该实验中 ClO2不一定被完全吸收,故玻璃液封管的作用是吸收残留的 ClO2气体,同时防止生成的单质碘逸出。③ClO 2、I 2和 Na2S2O3间存在关系式:2ClO 2~5I 2~10Na 2S2O3,则有 n(ClO2)= n(Na2S2O3)= ×0.100 0 mol·L-1 ×20.00×10-3 L=4×10 -4 mol, m(ClO2)15 15=4×10 -4 mol×67.5 g·mol-1 =0.027 00 g。(4)利用亚氯酸盐的氧化性及 FeSO4的还原6性除去含有的亚氯酸盐。答案:(1)2∶1(2)①NH 4Cl+2HCl 3H2↑+NCl 3 ②Cl - 、OH - ③c= = = = =通 电 (3)①2ClO 2+10I - +8H + ===5I2+4H 2O+2Cl -②吸收残余的二氧化氯气体(避免碘的逸出) ③ 0.027 00(4)d1课时跟踪检测(二)氯及其化合物1.当大量氯气泄 漏时,用浸润下列某物质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可防中毒。适宜的物质是( )A.NaOH B.KIC.NH 3 D.Na 2CO3解析:选 D 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皮肤,故 A 不选;KI 与氯气反应生成碘,如浓度过高,对人体有害,故 B 错误;氨气本身具有刺激性,对人体有害,不能用氨水吸收氯气,故 C 错误;Na 2CO3溶液显碱性,碱性较弱,能与氯气反应而防止吸入氯气中毒,则可以用浸有 Na2CO3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故 D 正确。2.下列对氯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可生成氯化亚铁B.用 pH 试纸测得氯水的 pH=4C.溴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后,上层颜色变浅,下层颜色变为橙红色D.由 Ca(ClO)2+CO 2+H 2O===CaCO3↓+2HClO 可推出 Ca(ClO)2+SO 2+H 2O===CaSO3↓+2HClO解析:选 C Cl 2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其产物与氯气和金属的相对量无关,A 错 误;氯水中含有漂白作用的 HClO,不能用 pH 试纸测定氯水的 pH,B 错误;2NaBr+Cl 2===2NaCl+Br 2,Br 2易溶于 CCl4而被萃取,故上层颜色变浅,下层颜色变为橙红色,C 正确;HClO 有强氧化性,能将 CaSO3氧化为 CaSO4,D 错误。3.(2016·南阳模拟)下列不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物质是( )A.碘水 B.溴水C.氯水 D.溴化钠溶液解析:选 D 因氧化性:Cl 2Br2I2,则加入氯水、溴水,可将 I- 氧化为 I2,淀粉遇碘变蓝,另外直接加入碘水,试纸也变蓝,而 NaBr 溶液与碘化钾不反应,不能变色。4.下列关于新制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只含有 Cl2和 HClO 分子B.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退色C.光照氯水有气泡冒出,该气体为 Cl2D.氯水放置数天后,pH 将增大解析:选 B 新制氯水中含有 Cl2、HClO、H 2O 分子,A 项错误;氯水中含有 H+ ,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HClO 可使红色退去,B 项正确;氯水中的 HClO 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 HCl和 O2,C 项错误;氯水久置,HClO 会分解生成酸性更强的 HCl,pH 减小,D 项错误。5.(2016·宁波效实中学月考)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 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A.Ⅰ图中:如果 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B.Ⅱ图中:量筒中发生了加成反应C.Ⅲ图中:生成蓝色的烟D.Ⅳ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退色解析:选 D A 项浓盐酸变稀后,反应不再发生,故浓盐酸不可能全部被消耗;B 项量筒中发生取代反应;C 项生成棕黄色的烟;D 项 Cl2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6.右图是一种试验某气体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图中 b 为开关。如先打开 b,在 a 处通入干燥氯气,c 中红色布条 颜色无变化;当关闭 b 时,c处红色布条颜色退去。则 d 瓶中盛有的溶液是( )A.浓 H2SO4 B.饱和 NaCl 溶液C.浓 NaOH 溶液 D.浓 NaBr 溶液解析:选 B 当打开 b 时,干燥的氯气直接进入 c 试管,c 中红色布条不退色;当关闭 b 时,Cl2先进入 d 瓶,再进入 c 试管,c 中红色布条退色,说明 Cl2通过 d 后带出了 H2O,故排除 A;C、D 项所给物质均可与 Cl2反应,故排除。7.(2016·蚌埠模拟)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A.干燥的 Cl2和氯水均能使鲜花退色B.久置的氯水仍具有漂白性C.明矾和漂白粉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 两者的作用原理相同D.无色溶液 C 加入 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 C 必含Cl-解析:选 A 鲜花中含有水分,氯气与水发生反应 Cl2+H 2OHCl +HClO,产生 HClO,氯水中也含 HClO,HClO 具有漂白作用,因此可以使鲜花退色,A 正确;久置的氯水最终变为稀盐酸,B 错误;明矾溶于水形成胶体利用胶体的吸附性净水,漂白粉是利用其强氧化性杀菌消毒,C 错误;加入稀盐酸时混入了 Cl- ,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 Cl- ,D 错误。8.某同学向一支试管中按一定的顺序分别加入下列几种物质(一种物质只加一次):a.KI溶液;b.淀粉溶液;c.NaOH 溶液;d.稀硫酸;e.氯水。发现溶液颜色按如下顺序变化:①无色→②棕黄色→③蓝色→④无色→⑤蓝色。下列对此过程进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加入以上药品的顺序是 a→e→b→c→dB.③→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I2+6NaOH= ==5NaI+NaIO 3+3H 2OC.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蓝色的原因是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D.④→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I- +Cl 2===I2+2Cl -解析:选 D 溶液颜色变化:①无色→②棕黄色说明有碘生成,②棕黄色→③蓝色说明是碘遇淀粉溶液显色,③蓝色→④无色说明碘被消耗,④无色→⑤蓝色说明又生成了碘,此时发生的是 NaI 和 NaIO3在酸性 条件下生成碘的氧化还原反应。9.向盛有 Cl2的三个集气瓶甲、乙、丙中各注入下列液体中的一种,经过振荡,现象如图所示,则甲、乙、丙注入的液体分别是( )3①AgNO 3溶液 ②NaOH 溶液 ③水A.①②③ B.②①③C.③②① D.①③②解析:选 B AgNO 3溶液与氯水中的 Cl- 反应生成 AgCl 白色沉淀,并促使Cl2+H 2OH + +Cl - +HClO 平衡右移直至反应完全不再有 Cl2,所以乙中为①;NaOH 溶液与 Cl2反应生成 NaCl 和 NaClO 无色溶液,所以甲中为②;氯水的颜色为浅黄绿色,所以丙中为③。10.(2016·武汉二模)常温下,将 Cl2缓慢通入 100 mL 水中至饱和,然后向所得饱和氯水中逐滴加入 0.1 mol·L- 1 NaOH 溶液,整个过程中 pH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③④段有离子反应:HClO+OH - ===ClO- +H 2OB.可依据②处数据计算所溶解的 n(Cl2)C.③处表示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完全D.①处 c(H+ )约为②处 c(H+ )的两倍解析:选 A 曲线从②到③,溶液 pH 增大,说明此段发生反应:HCl+NaOH= ==NaCl+H 2O、HClO+NaOH= ==NaClO+H 2O,离子反应分别为H+ +OH - ===H2O、HClO+OH - ===H2O+ClO - ,③点此时 c(H+ )= c(OH- ), c(Na+ )= c(Cl- )+ c(ClO- ),溶液中存在 HClO,从③到④图像分析可知:溶液 pH 继续增大,且 pH 大于7,继续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次氯酸反应:HClO+NaOH= ==NaClO+H 2O,曲线③④段有离子反应:HClO+OH - ===H2O+ClO - ,故 A 正确;②点所示溶液中发生反应:Cl2+H 2OH + +Cl - +HClO,HClO 为弱电解质,部分电离,无法根据 pH 计算参加反应的氯气,故 B 错误;氯气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完全为氯化钠、次氯酸钠溶液,溶液呈碱性,故 C 错误;①处到②处是氯气的溶解平衡:Cl 2+H 2OH + +Cl - +HClO 向右进行的过程,酸性逐渐增强,氢离子浓度逐渐增大,故 D 错误。11.(2016·贵州七校联考)Ⅰ.实验室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制取氯气。(1)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下列装置制备漂白粉,并进行漂白粉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的测定。(1)装置④中的 X 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装置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温度较高时有副反应发生,改进该实验装置以减小副反应发生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测定漂白粉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称取 1.000 g 漂白粉于锥形瓶中,加水溶解,调节溶液的 pH,以淀粉为指示剂,用 0.100 0 mol·L-1 KI 溶液进行滴定,溶液出现稳定浅蓝色时为滴定终点。反应原理为3ClO- +I - ===3Cl- +IO - 3IO +5I - +3H 2O===6OH- +3I 2- 3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滴定次数 1 2 3KI 溶液体积/mL 19.98 20.02 20.00该漂白粉中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若滴定过程中未充分振荡溶液,局部变浅蓝色时 就停止滴定,则测定结果将 ________(填“偏高” “偏低”或“无影响”)。解析:Ⅰ.(3)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KClO3+6HCl(浓)===KCl+3Cl 2↑+3H 2O,1 mol 氧化剂 KClO3与 5 mol 还原剂 HCl 反应生成 3 mol Cl2,所以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5∶1。Ⅱ.(3)消耗 KI 溶液的平均体积为 =20.00 mL。设 ClO- 的物质19.98+ 20.02+ 20.00 mL3的量为 x mol,3ClO- +I - ===3Cl- +IO - 33 mol 1 molx mol 0.100 0 mol·L -1 ×0.020 L所以 x=0.006,次氯酸钙的质量为 143 g·mol-1 ×0.003 mol=0.429 g,所以其质量分数为 ×100%;若滴定过程中未充分振荡溶液,局部变浅蓝色时就停止滴定,则消耗碘0.429 g1.000 g化钾的物质的量偏少,所以测定结果将偏低。答案:Ⅰ.(1)MnO 2+4H + +2Cl - Mn2+ +Cl 2↑+2H 2O (2)= = = = =△ 2KMnO4+16HCl(浓)= ==2KCl+2MnCl 2+5Cl 2↑+8H 2O (3)5∶1Ⅱ.(1)NaOH 溶液 (2)2Ca(OH) 2+2Cl 2===CaCl2+Ca(ClO) 2+2H 2O 将装置③放于冷水浴中进行实验 (3)42.90% 偏低12.(2016·南昌模拟)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粉精固体和浓盐酸,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装置 B 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________;同时装置 B 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 C 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 B 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装置 C 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 C 中Ⅰ、Ⅱ、Ⅲ依次放入________。a b c dⅠ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Ⅱ 碱石灰 硅胶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Ⅲ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4)设计装置 D、E 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当向 D 中缓缓通入一定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______色,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5)打开活塞,将装置 D 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 E 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次氯酸钙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氯气与水,反应方程式为 Ca(ClO)2+4HCl(浓)= ==CaCl2+2Cl 2↑+2H 2O。(2)盐酸易挥发,反应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装置 B 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 Cl2中的 HCl; 装置 B 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 C 中是否发生堵塞,发生堵塞时 B 中的压强增大,B 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3)装置 C 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验证干燥氯气无漂白性,湿润的有色布条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Ⅰ中应为湿润的有色布条,Ⅱ中应为干燥剂,Ⅲ中应为干燥的有色布条,U 形管中应用固体干燥剂,所以选 d。(4)当向 D 中缓缓通入少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棕黄色,说明氯气和溴化钠反应生成溴单质。(5)打开活塞,将装置 D 中含溴单质的少量溶液加入含碘化钾和苯的装置 E 中,溴单质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溶于苯呈紫红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E 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答案:(1)Ca(ClO) 2+4HCl(浓)= ==CaCl2+2Cl 2↑+2H 2O(2)除去 Cl2中的 HCl B 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3)d (4)棕黄(5)E 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13.(2015·福建高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制取氯酸钾和氯水并进行有关探究实验。实验一 制取氯酸钾和氯水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6(1)制取实验结束后,取出 B 中试管冷却结晶,过滤,洗涤。该实验操作过程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2)若对调 B 和 C 装置的位置,________(填“能”或“不能”)提高 B 中氯酸钾的产率。实验二 氯酸钾与碘化钾反应的研究(3)在不同 条件下 KClO3可将 KI 氧化为 I2或 KIO3。该小组设计了系列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其中系列 a 实验的记录表如下(实验在室温下进行):试管编号 1 2 3 40.20 mol·L-1 KI/mL 1.0 1.0 1.0 1.0KClO3(s)/g 0.10 0.10 0.10 0.106.0 mol·L-1 H2SO4/mL 0 3.0 6.0 9.0蒸馏水/mL 9.0 6.0 3.0 0实验现象①系列 a 实验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②设计 1 号试管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③若 2 号试管实验现象为“黄色溶液” ,取少量该溶液加入淀粉溶液显蓝色;假设氧化产物唯一,还原产物为 KCl,则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三 测定饱和氯水中氯元素的总量(4)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使用下图装置,加热 15.0 mL 饱和氯水试样,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此方案不可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不考虑实验装置及操作失误导致不可行的原因)(5)根据下列资料,为该小组设计一个 可行的实验方案(不必描述操作过程的细节):________________。资料:ⅰ.次氯酸会破坏酸碱指示剂;ⅱ.次氯酸或氯气可被 SO2、H 2O2和 FeCl2等物质还原成 Cl- 。解析:(1)过滤需要漏斗、玻璃棒、烧杯等仪器,而洗涤沉淀也需要漏斗、玻璃棒、烧杯等仪器。(2)若对调 B 和 C 装置,可以通过水先把 Cl2中的 HCl 除去,可提高 KClO3的产率。(3)①根据图表可看出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 H2SO4的浓度不同,因此该实验研究的是硫酸7的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②1 号实验中 H2SO4的浓度为 0,故该实验起到与其他实验对照的作用;③淀粉遇到碘单质会显蓝色,故氧化产物为碘单质,ClO 被还原为 Cl- 。- 3(4)产生的 Cl2会重新溶于水,同时 HClO 也会发生分解,生成的 HCl 极易溶于水,则无法计算氯元素的量。(5)根据信息可知 SO2、H 2O2、FeCl 2都能将次氯酸或者氯气还原,如果选择 SO2会引入 SO,对 Cl- 的测定造成干2-4扰,如果选择 FeCl2则会引入 Cl- ,而 H2O2不会引入杂质离子,因此选择 H2O2将次氯酸或者氯气还原为 Cl- ,再用 AgNO3溶液测定 Cl- 。答案:(1)烧杯、漏斗、玻璃棒、胶头滴管(不填“胶头滴管”也可) (2)能(3)①研究反应体系中硫酸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②硫酸浓度为 0 的对照实验③ClO +6I - +6H + ===Cl- +3I 2+3H 2O- 3(4)因存在 Cl2的重新溶解、HClO 分解等,此方案无法测算试样含氯总量(或其他合理答案) (5)量取一定量的试样,加入足量的 H2O2溶液,加热除去过量的 H2O2,冷却,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称量沉淀质量(或其他合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