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教师用书201611300138.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突破训练201611300139.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课件2016113001104.ppt--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教师用书201611300132.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突破训练201611300133.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课件2016113001101.ppt--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__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抄济教师用书201611300130.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__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抄济突破训练201611300131.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__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抄济课件2016113001100.ppt--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教师用书201611300136.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突破训练201611300137.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课件2016113001103.ppt--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201611300134.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突破训练201611300135.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课件2016113001102.ppt--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三环节中外关联__铺网成面教师用书201611300128.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三环节中外关联__铺网成面模块仿真训练201611300129.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三环节中外关联__铺网成面课件201611300199.ppt--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二环节通史冲关__织线成网1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_1945年)__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探索课件201611300195.ppt--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二环节通史冲关__织线成网2二战后的世界文明__规则与潜规则下的大国博弈及经济全球化课件201611300196.ppt--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二环节通史冲关__织线成网3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__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课件201611300197.ppt--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二环节通史冲关__织线成网4改革开放时期_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201611300198.ppt--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二环节通史冲关__织线成网教师用书201611300127.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考纲原文呈现]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考情揭秘]本专题内容在近 5 年课标全国卷中未考查[知识主线]线索 1 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线索 2 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构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港澳回归丰富了理论和实践,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指出了光明前景。线索 3 新中国外交:伴随国内思想、政治、经济任务改变,经历了革命外交、战争外交、和平外交三个阶段,建国初“一边倒”外交打破了外交孤立;50 年代重点发展周边邻国及发展中国家关系;70 年代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大国改善了外交关系,实现了外交局面突破;新时期中国以更加独立的姿态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考点一 新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明 了 考 什 么 、 怎 么 考1.(2013·高考北京卷)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选 A。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 、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①②正确。1954 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6 年,排除③④。2.(2014·高考北京卷)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 、 “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解析:本题实际回答他们学习的核心内容和成果,注意必须点明洋务运动仅是学习西方科技,没学制度,结果失败;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制度,结果失败;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果是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答案:学习: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二轮复习 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3尽 管 本 考 点 全 国 卷 近 5年 均 未 有 命 题 涉 及 , 但 2017年 备 考 复 习 仍 不 可 忽 视 , 可 重 点 关 注 以 下 三 点 : 1 关 注 主 干 。 2 加 强 联 系 : 联 系 时 政 热 点 和 周 年 热 点 相 关 的 史 实 。 3 时 空 意 识 : 民 主 制 新 中 国 成 立 初 建 立 → 文 革 遭 破 坏 →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以 来 逐 步 规 范 。——清 晰 记 什 么 、 怎 么 记核心词: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左”倾错误→基层民主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1949-1956)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1954 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2)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2)发展:1956 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 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职能①建国初期,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②1954 年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前提: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3)依据: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 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作用①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③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二、民主法制的破坏与纠正完善(1956-1976-今)1. “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4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2.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四大成就(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纠正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颁布了 1982 年宪法,并出台了《选举法》 《刑法》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行政复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4)基层民主选举①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②成就: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上级政府任命改为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③意义:既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又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精神,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最基础的一环。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五大特点(1)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3)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2.中央领导下政协制度的特点(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5(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的关系。(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3.通史理念认识中国现代民主政治(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3)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方式、步骤:逐步扩大基层民主。(5)重点、次序: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知 道 练 什 么 、 怎 么 练1.(2017·浙江衢州联合期中)下表是出席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 662 人)。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解析:选 A。图中反映的是新政协的构成情况,分别看出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邀代表等,数据显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 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不能从图表中体现出来,所以应选 A。2.(2017·浙江宁波联合期中)“既有利于实现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精诚团结、合作共事,又有利于减少因缺乏监督机制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失误。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解析:选 B。抓住关键信息“实现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精诚团结”且起到监督作用,据此可确定 B 项正确。 考点二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明 了 考 什 么 、 怎 么 考全国卷在此部分在近 5 年均未出现考题,在 2017 年备考复习中可重点关注祖国统一的构想、原则、实践及效果。——清 晰 记 什 么 、 怎 么 记核心词:“一国两制”:提出→实践→发展1. “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1)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2)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3)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 “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1)原因:1979 年,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台湾当局迫于形势被迫作出回应。(2)表现①1979 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②1987 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③1990 年,两岸分别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④1992 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⑤1993 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 ,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⑥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⑦2008 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7六点破解:“一国两制 ”的常考角度(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6)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②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③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 “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④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知 道 练 什 么 、 怎 么 练1.(2017·山东潍坊联考)“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起航B.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起航C.天朝惊梦—富强梦起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D.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起航—建国梦成解析:选 B。近代列强侵华导致天朝惊梦,随后洋务派自强求富,甲午梦碎,再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专制梦醒,解放战争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建国梦成,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富强梦起航,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错误。2.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8(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解析:选 C。①据“跃进”可以判断发生在“大跃进”时期(1958 年开始),②“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物,时间是 1966—1976 年,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 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香港回归是在 1997 年。故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为③①②④。考点三 现代中国的外交——从重视意识形态到超越意识形态——明 了 考 什 么 、 怎 么 考1.(2016·高考全国乙卷)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解析:选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20 世纪 60 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 A、D 两项错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升的情况,故 B 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 C 项错误。2.(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50 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9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 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解析:选 D。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 D。全国卷近 5 年在本考点少有命题涉及,备考 2017 年高考可重点关注建国初、50 年代、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成就、及由重视意识形态到超越意识形态、再到无敌国外交的政策调整等。——清 晰 记 什 么 、 怎 么 记核心词:“一边倒” 、 “求同存异” 、不结盟、多边外交1.新中国建立初期(1)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3)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 17 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 年参加亚非会议。2.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条件: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用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标志: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③意义: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①条件: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②标志:1972 年尼克松访华,于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③发展:1979 年,两国正式建交。10(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3.改革开放以来(1)政策:不结盟、对外开放。(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建设创设良好环境。(3)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知识图解]归纳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1.四大角度解读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比建国初外交政策的三大突破三大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 维护独立和主权 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特点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影响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13.中国外交政策三次调整与国际格局变迁(1)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我国外交提出三大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2)两极格局遭到挑战:多极化趋势出现,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提出“一大片”方针,广泛与亚非拉国家建交,1971 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3)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我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国际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知 道 练 什 么 、 怎 么 练1.(2017·河南郑州联考)下列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两段讲话,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美国对华由敌视到寻求合作B.国际形势推动美国对华政策转变C.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中国的外交僵局逐步被打破解析:选 C。根据材料信息“1961 年,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 、 “1972 年,把我们带到一起”可知 70 年代,美国对华由敌视走向寻求合作,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可知国际形势推动美国对华政策转变,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是真正实现正常化要等到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中美关系改善说明中国的外交僵局逐步被打破,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2017·河北保定摸底检测)它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外交实践,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它”是指( )A.亚太经合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C.华沙条约组织 D.东南亚国家联盟解析:选 B。据“由中俄两国始创、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等信息分析可知,2001 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符合题意,故选 B 项。跨考点综合提升121.新中国 60 多年历史(1949 年至今)历史分期 历史年代 阶段特点恢复时期 1949-1952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过渡时期改造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全面建设时期 1956-1966 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严重破坏徘徊时期 1976-1978 停滞不前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 年至今 改革开放2.新中国外交发展的三大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 17 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20 世纪70 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的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20 世纪 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十一)13一、选择题1.(2017·河南郑州联考)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 5 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解析:选 B。从题干可知,对于新中国成立,该报没有评论其“好坏” ,A、C 两项带有明显的态度倾向,故错误;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对于新中国成立应该是欢迎的,故 D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亚洲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故 B 项正确。2.(2017·陕西西安质检)有学者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每年数百个讨论的议题进行统计发现,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 年每年只有 4-5 个,而 1949 年便陡然增加到 70个。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政局变化 B.冷战重心东移C.朝鲜半岛分裂 D.意识形态相同解析:选 A。1945-1948 年当时中国处在国民党统治之下,1949 年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也就增多,故 A 项正确;从二战后到冷战结束,美国一直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故 B 项错误;朝鲜半岛分裂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增多无关,故 C 项错误;意识形态相同不能说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增多这一现象,故 D 项错误。3.(2017·河北衡水调研)为了制定 1954 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国别 宪法苏俄(联) 1918 年宪法;1936 年宪法中华民国 1913 年天坛宪法;1923 年曹锟宪法;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 1946 年宪法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14解析:选 B。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主要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材料里面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54 年宪法参阅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历史上的法律,也参阅了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历史上的法律,还参阅了罗马尼亚、法国、德国、捷克等国的法律,也参阅了中华民国的法律,既有世界眼光也有历史视野,故 B 项正确;材料里面没有看出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故 C 项错误;此时虽然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但并没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法律置之不理,而是借鉴学习,故D 项错误。4.(2017·河北邢台联考)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B.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C. 《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D.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解析:选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与图示 50 年代不符合,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人民“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 ,采取了普选的方式,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逐级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选举的法律依据,故 C、D 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2017·山东威海联考)丛书“我们的年代”对建国以来 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80年代的流行词汇进行了记录。下列四组流行词汇中,属于 70 年代的是( )选项 流行词汇(摘选)A 造反有理;红宝书;斗、批、改B 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赶超英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个体户;迪斯科;民工潮D 样板戏;平反、昭雪;恢复高考解析:选 D。 “造反有理;红宝书;斗、批、改”主要是在“文革”前期,应该是 20 世纪60 年代,故 A 项错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的是建国初期土改,赶超英美反映的是1958 年大跃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 1953 年,故 B 项错误;“个体户;迪斯科;民工潮”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应该是 20 世纪 80 年代,故 C 项错误;样板戏是在“文革”期间即 1966 年-1976 年, “平反、昭雪;恢复高考”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故 D 项正确。156.(2017·山东东营质检)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 。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国家统一样本 B.社会制度示范C.文明交流枢纽 D.经济发展标本解析:选 B。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结合题意和“一国两制”的涵义,可知 A、C、D 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不能说香港是社会制度示范,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7.(2017·山东烟台联考)20 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据此得出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 “一国两制”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B. “一国两制”是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D.毛泽东曾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解析:选 D。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 A、B 两项错误;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 C 项错误;从题干“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可知,D 项正确。8.(2017·河北承德联考)从 1952 年开始酝酿,到 1954 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政策( )A.率先为印度和越南所接受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解析:选 B。结合时间以及这一外交政策内容可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故 B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先提出的,率先为印度、缅甸所接受,故 A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故 C 项错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的是“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故 D 项错误。9.(2017·山东济宁联考)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16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选 C。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在万隆会议,而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材料中有英国和法国,故 A 项错误;不结盟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材料中有英国、法国和苏联,故 B 项错误;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 “柬埔寨” “越南”都是属于印度支那地区,中国、苏联、法国和英国都是日内瓦会议的参加国,故 C 项正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1971 年,此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故 D 项错误。10.(2017·河南洛阳联考)1960 年,美国中情局发表 60 年代中苏关系变化前景的预测报告:“双方都会继续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互利中寻找到凝聚力量。对中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因为中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依然依赖于苏联……”就这一时期而言,该报告( )A.低估了“一边倒”方针的作用B.误判了中苏关系的走向C.加速了越南战争的结束 D.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解析:选 B。 “一边倒”方针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对中苏关系变化前景预测是中国依赖苏联,中苏关系友好合作,但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故 B 项正确;越南战争的结束是 1975年,中美关系的改善是 1972 年,而题干中“就这一时期而言”是指 20 世纪 60 年代,时间上不符,故 C、D 两项错误。11.(2017·北京丰台区质检)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1960 年 1975 年 1985 年积极报道 0 2 51消极报道 323 81 88中性报道 16 10 224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17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解析:选 A。1960 年对美国态度没有积极报道是由于中美关系对立,1975 年以后对美国的态度日益客观,原因是 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故 A 项正确;国家实力决定国家政策,但与新闻报道内容没有绝对关系,故 B 项错误;C 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体现出以客观态度对待美国,错误;从材料中对美国持消极态度的报道比重较大,可知不能体现意识形态观念消除,故 D 项错误。12.(2017·河南鹤壁联考)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 20 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该论断( )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C.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D.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反对霸权主义解析:选 B。A 项与材料意思和时间不符,故错误;从题干材料关键词“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故 B 项正确;新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不能体现,故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河北唐山抽检)人类文明因地域、传统、民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交流、渗透和转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J.里夫金在《欧洲梦》一书中认为:“美国梦”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最先进的物质进步和最丰富尤其是最平等的成功机会。美国梦就是以“最大自由去挣最多的钱” 。美国梦曾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世界共同的梦,目前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梦,以至很少有人想到自己的梦或者什么别的其他的梦。……“欧洲梦”则不然,它强调生活质量、可持续性、安定与和谐。……欧洲梦追求的不是拼命扩大财富而是去提高精神水平,不是追求扩大权力范围而是去扩大人类互相理解。——北京大学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材料二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18——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材料三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 2014 年 5 月 23 日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时表示,世界单极模式已经失败,凭借霸权和武力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号施令的企图也已经破灭。这种模式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连那些企图维持自身霸权地位,继续对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号施令的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08 年的经济动荡是建立在单一统治基础上的发展模式陷入严重危机的表现。他同时还警告说,必须吸取深刻教训才能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强调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梦”与“欧洲梦”共同的思想根源,并比较“美国梦”与“欧洲梦”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3)二战后美国为建立“世界单极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方面的建设成就。答案:(1)根源:人文主义,启蒙思想。不同:“美国梦”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奋斗、追求财富。 “欧洲梦”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精神修养。(2)核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内容:欧洲联合应以法德和解为基础;主权国家是实现欧洲联合的基础;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3)措施:政治上,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与苏联争霸;经济上,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军事上,建立北约,称霸世界。变化: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总趋势是多极化。(4)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4.(2017·河南许昌调研)新中国成立,逐渐构建起新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权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9材料一 新中国、旧中国法律体系构成比较序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年以前的旧中国1 宪法与宪法相关法 宪法2 行政法 行政法3 社会法4 经济法5 民法商法 民法6 刑法 刑法7 诉讼与非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 《共同纲领》中首先表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 年 2 月 11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 22 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分析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2)概括材料二中提高妇女地位的方式和特点,并分析原因。解析:第(1)问从表格里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法律体系比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多出了《社会法》 、 《经济法》 ,说明新中国法制建设更全面。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直接归纳材料二得出,“《共同纲领》中首先表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 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说明提高妇女地位的方式是立法;第二小问,材料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第三小问,可以结合法制的不断完善和男女平等思想作答。答案:(1)与旧中国相比,法律体系更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方式: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特点:妇女政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