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201611300110.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突破训练201611300111.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及科技文化教师用书20161130016.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教师用书20161130014.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突破训练20161130015.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及人文精神起源教师用书20161130018.doc--点击预览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及人文精神起源突破训练2016113001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原文呈现]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 5 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年份 题号 题型 考查角度 分值 难度 命题预测2016 年全国甲卷 25选择题 科举制 4 中等26 选择题宋代重史传统的政治影响 4中等2016 年全国乙卷27 选择题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4中等24 选择题 西周重史传统 4 中等2016 年全国丙卷 25 选择题 汉承秦制 4 中等2015 年课标Ⅰ卷 25 选择题从汉代外戚干政现象切入,考查宗法制的历史影响4 中等25 选择题以帝王言论切入,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 中等2015 年课标Ⅱ卷27 选择题通过明朝都城的变迁考查政治中心的变化对区域间经济交流的影响4 中等2014 年课标Ⅰ卷 24选择题从古代祭祀切入,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特点4 难2014 年课标Ⅱ卷 27选择题从明朝内阁制切入,考查明朝专 4难2017 年高考中,秦汉以来的政治制度将是考查的重点。命题可能集中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这一核心问题上,也有一部分试题具体考查专制主义(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或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2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013 年课标Ⅰ卷 24选择题从战国时期墓葬等级切入,考查分封制的瓦解4 容易2013 年课标Ⅱ卷 41非选择题以图片形式,考查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国家建筑与政治统治的关系12 中等为辅[知识主线]线索 1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两大特点;西周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线索 2 君主专制:(1)矛盾:君权与相权。(2)趋势:皇权渐趋加强,相权渐趋削弱,直至消失。(3)过程:秦朝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4)影响: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速度,但也容易造成政治腐败、夺权乱政。线索 3 中央集权:(1)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2)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3)过程: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唐道、州、县三级→宋朝派文臣做知州→元行省制→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清朝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4)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贵族政治——明 了 考 什 么 、 怎 么 考1.(2016·高考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选 B。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 B 项符合题意。周代3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 ,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 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 C 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 D 项。2.(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C.陕西 D.山东解析:选 C。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错误。全国卷对本考点的命题多集中于分封制、宗法制的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文明发展的影响及社会转型期的变化视角命题,难度较适中。——清 晰 记 什 么 、 怎 么 记核心词:嫡长子继承、封邦建国、贵族政治等级森严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②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机构。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以王族为主。(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民。(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分封制是宗法4制的政治体现,按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层层分封,形成家国一体的森严等级。二者共同维护周天子的统治。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1.分封制、宗法制对封建制度的影响(1)秦朝反思商周的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汉初反思秦朝不分子弟而孤立早亡的教训,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王国问题。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2)商周的宗法制在封建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皇位世袭制。2.商周时期政治与经济、思想文化间的关联(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期,礼乐崩坏, “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3.破解宗法制、分封制试题的思路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关键词“世卿世禄” “凝聚宗族” “血缘亲疏”“家族祖宗” “家庭关系” “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 “家庭等级关系”“分封授民” “授民授疆土” “拱卫王室”“随从作战” “朝觐述职” “交纳贡赋”“等级森严” “相对独立性”实质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技巧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5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知 道 练 什 么 、 怎 么 练1.(2017·北京海淀联考)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东厢房 B.西厢房C.北房 D.南房解析:选 C。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四合院中,晚辈住在厢房,长子住东厢房,故 A 项错误;次子住西厢房,故B 项错误;北房是正房即主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由长辈居住,故 C 项正确;南房又称倒房,一般由佣人居住或者作为客房,故 D 项错误。2.(2017·北京丰台区调研)“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 )A.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B.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度的不断深化C.铁器牛耕推动小农经济形成D.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解析:选 B。 “家天下”时代开启于夏朝,故 A 项错误;随着夏、商、周时期宗法观念的不断深化, “中国人……非常关心亲族关系” ,故 B 项正确;铁器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均晚于“非常关心亲族关系”的宗法制的提出,故 C、D 两项错误。考点二 强化君主专制的制度创新——家国一体官僚政治的灵魂——明 了 考 什 么 、 怎 么 考1.(2016·高考全国乙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 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 A 项;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未反映与君主矛盾,故排除 C 项;D 项是现象而不是材6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2.(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选 C。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B 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 C 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D 项错误。本考点全国卷命题频率较高,多从君主专制的概念、内涵、表现、进程趋势等角度立意,正确选项多从史料中心主题去综合判断。——清 晰 记 什 么 、 怎 么 记核心词:官僚政治、皇权至上、分权与制约、君主专制1.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是突出特点。2.体现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特色的中央机构沿革(1)秦——三公九卿及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又便于皇帝专制集权。(2)汉——汉武帝创立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实行三省六部及政事堂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既分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4)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5)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为最高行政、最高军事、最高监察机构。(6)明——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皇权专制加强。(7)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7历代在规范中央权力运行的制度改革中,以削弱、分散相权强化君主专制为主题,某些制度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君权的随意性,如唐代三省六部、政事堂,宋代二府三司,明代内阁权力运行皆体现了此特点。1.从社会转型看周秦之际的政治文明变化(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2.“ 家国同构”的理解(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3)“家”是“小国” , “国”是“大家” 。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思想基础(1)与经济: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所提供的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作为保障;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2)与思想:法家的集权、法治思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此制度的工具。——知 道 练 什 么 、 怎 么 练1.(2017·北京丰台区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解析:选 C。根据材料,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 ,此时主要实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至大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8体系,故“现代化”的内涵应该为 C 项;A 项是 C 项的表现之一,不全面,排除;B、D 两项不符合史实,说法错误。2.(2017·陕西西安联考)“君王自命‘天子’ ,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解析:选 B。君权神授属于西汉董仲舒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皇权信息,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嫡长子自然承袭”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可判断这与宗法制有关,宗法制下君主就是最大的家长,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早期政治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信息,故 D 项错误。考点三 地方治理体制创新——地方自主性日益弱化,中央集权日趋加强——明 了 考 什 么 、 怎 么 考1.(2016·高考全国丙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选 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 B 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 A 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 C 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 D 项。2.(2016·高考全国乙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 B。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 ,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 B 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9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 A 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 C 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 D 项。1 规律角度:全国卷命题多立足于提供新史料,命题考查地方治理体系的制度沿革、行政区划变迁、对国家统一的地位等。2 知识角度①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 西周 、郡县制 秦 、郡国并行制汉 、文官知州通判制 宋 、行省制 元 等重要制度。②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体现了维护国家大一统局面的需要。——清 晰 记 什 么 、 怎 么 记核心词: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地方自主→中央集权;割据分裂→集权统一1.史实(1)西周——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2)秦代——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3)汉代——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酿成“七国之乱” ,汉武帝设立刺史、颁布“推恩令” ,重新加强了中央集权。(4)宋代——地方分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解决了地方割据对中央的威胁。(5)元代——行省制:元政府建立了地方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6)明代——废行省: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2.认识(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10(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1.“中央集权”概念考点破解(1)中央管辖地方的分权特点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②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③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⑤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2)地方治理制度沿革特点①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②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2.关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四点思考(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土地国有制下,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的政治制度;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为维护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故要建立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人治大于法治:官僚的选拔任用体现了维护统治的目的,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农业为主的政治文明,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一些制度对世界的贡献巨大,如科举制。(4)“为政以德” “政在得民”:统治者重视“民” “德”的重要性,孔子、孟子从理论上提出,汉、唐统治者践行。 “德政” “得民”措施多样,或政治上开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文化上的开明。3.君主专制 VS 中央集权(1)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国家制度,以国家将权力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11政府力量为标志。(3)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的绝对权威。——知 道 练 什 么 、 怎 么 练1.(2017·河南鹤壁联合抽检)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是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 )A.能够消除地方割据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解析:选 C。材料强调了郡县制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作用,之所以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由于在这一制度下中央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故选 C 项;A 项的“消除”夸大了其作用,中国多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B 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D 两项。2.(2017·河南郑州联合调研)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事实的结论是( )时期郡县数 西汉 三国 两晋 隋朝 唐前期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 31 县 4 郡 50 县 5 郡 70 县 7 郡 43 县 13 州 74 县江西 豫章郡 18 县 4 郡 51 县 6 郡 58 县 7 郡 19 县 7 州 34 县福建 会稽郡南部 1 县 1 郡 9 县 2 郡 14 县 1 郡 5 县 5 州 28 县A.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解析:选 C。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 A 项错误;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始于秦朝,汉至唐前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体现的是郡县制,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故 C 项正确;地方权力是不断削弱而不是加强,故 D 项错误。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趋向公平、日益严密——明 了 考 什 么 、 怎 么 考1.(2016·高考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12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选 D。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 D 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 A 项。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B 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 C 项。2. (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 宋 明 清河南 15 16 2 1江苏 7 8 17 49上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 B。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 A 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 B 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 C 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大多在北方,故 D 项错误。本考点命题视角与社会热点联系密切,道德中国、廉政建设、教育公平、高考阳光运作,科教兴国、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价值观教化的关系皆是命题者关注的焦点,也是2017 年备考复习的方向。——清 晰 记 什 么 、 怎 么 记核心词:血缘→军功→孝廉→门第→才学→自上而下1.趋向公开公平的选官制度时期 发展历程13夏、商、西周开始:夏商时期衰落: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血缘出身(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战国、秦朝和汉初开始:战国发展:秦朝衰落:汉初军功爵制→军功大小(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两汉开始:西汉衰落:东汉末年察举制→孝廉·品行(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 ,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魏晋南北朝创始:曹魏发展:两晋衰落: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高低(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隋、唐、宋、明、清产生:隋确定:唐发展:北宋衰落:明清科举制→考试才学(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趋向严密的廉政监察制度(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2)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14(3)加强于隋唐:门下省有权对宰相决策提出异议,政事堂可对皇帝做法提出不同建议。(4)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5)强化于明清: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1.历代选官制度的综合认识(1)围绕一个核心: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2)突出两个特点①人才择优原则。②制度化、专业化原则。(3)体现三个趋势①选官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③选拔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2.通史思维审视科举制的中外影响(1)对中国: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④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3.科举制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关联(1)与政治: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催生了科举制的出现,科举制拓宽了选拔人才的渠道,巩固了封建统治。(2)与思想文化:科举制以儒家经典、诗词歌赋为主要考试内容,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影响着读书群体的价值取向。15——知 道 练 什 么 、 怎 么 练1.(2017·山东济宁联考)中国古代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体现着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我国古代较好地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 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解析:选 D。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可排除 C 项;世袭制、科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分别是血缘亲疏、才学、孝廉品德,故察举制与“官德”要求一致,答案为 D。2.(2017·浙江宁波联合抽检)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解析:选 B。据表格中的信息,两宋和明清时期一部分官员出身于平民及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B 项符合题意;A 项与表格主旨不符,C、D 两项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跨考点综合提升1.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五种方式(1)调整中央机构:如秦的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设立内阁;清设军机处。(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郡县制;北宋知州通判;元朝行省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贵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16(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2.中国历史发展经历的四次巨大的社会转型(1)第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通过长时间的变法运动实现的。(2)第二次发生在晚清民国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3)第三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通过政治建设和社会改造实现的。(4)第四次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一)一、选择题1.(2017·山东临沂联考)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的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解析:选 A。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弄清“领地国家”这一概念,结合国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可以推理出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是先秦时期,其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据此可知 A 项正确,结合诸侯进贡但国王无权征税可知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B、D 两项错误;此时期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 项错误,答案为 A。2.(2017·河北正定期中检测)这是 2016 届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社会转型的概括解读,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世袭----→尚贤财产共有---→财产私有阶级制----→齐民化封建制----→郡县制宗庙议事---→庙堂议事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解析:选 B。从世袭、财产共有、阶级制、封建制、宗庙议事到尚贤、财产私有、齐民化、郡县制、庙堂议事,反映此时出现私有制、打破了血缘世袭的局面。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17封制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大动荡的时期,故选 B。3.(2017·河南郑州联考)“史实” “史论” “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解析:选 C。A 项是对郡县制“是什么”进行描述,是史实,故 A 项错误;B 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 B 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的史实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 项涉及到整个中国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科学研究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C 项与 B 项比较的话 C 项更接近史识,故 C 项正确;D 项属于史实,故 D 项错误。4.(2017·河北衡水期中)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员选拔日渐科学解析:选 B。从题干材料可知,古代官员的考核不仅有专门的考核机构主持,还有监察等部门的参与,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说明古代考核制度日趋规范化。所以应选 B。5.(2017·河北唐山抽检)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解析:选 B。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 ,反映的是相权对皇帝的专制统治的制约。故答案选 B。6.(2017·河南洛阳联考)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18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解析:选 D。分权之下各部门形成程序化分工,必然影响行政效率,故 A 项错误;中国唐代分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以限权为目的,故 B 项错误;中国唐代的三省权力相互制约,但最终集权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能有权力的平衡,故 C 项错误;唐朝的三省体制基本为宋元所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分权理论和英国洛克的分权理论为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故 D 项正确。7.(2017·山西阳泉联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解析:选 B。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与科举制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成熟的文官政治,从而使“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 。B 项最能说明这一点。三公九卿创立于秦朝,官僚政治初创,受贵族政治影响较大,A 项错误。内阁制度是君权强化的产物,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两者都是出现于宰相制度废除后,与材料中“君权、相权互为节制”的信息不符。8.(2017·河北正定期中)北宋中期以前,在谏官、御史任上成名者众多,如包拯、赵抃、唐介等,敢于向皇帝仗义执言、对大臣大胆弹劾,对防止朝政走向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北宋中晚期, “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 。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施行效果取决于皇帝 B.古代监察谏议体制对权力监督和反腐起到了一定作用C.古代谏官、御史的个人素质对监察谏议制度影响极大D.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解析:选 A。材料讲了两个时期的状况——宋前期,监察谏议官员防止朝政腐败;宋晚期,监察谏议官员不再谈论朝臣的奸邪得失,失去其原本作用。材料可见,宋前期与宋晚期的皇帝态度很不同,监察谏议制度的效果取决于皇帝,故 A 项正确;监察谏议体制对反腐起作用只是在宋前期,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员的个人素质,故 C 项错误;材料摆出两种不同,并没有说明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的实质,故 D 项错误。9.(2017·河南开封质检)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 。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 )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解析:选 C。材料对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就是防止地方势力庞大造成对中央集权的威19胁,故答案选 C 项。A 项不是主要目的,B 项与回避制度无关,D 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10.17 世纪 40 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