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单位会计.ppt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171409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256 大小: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位会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6页
单位会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6页
单位会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6页
单位会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6页
单位会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及实务 2011年 8月 内容 : 第一部分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 第二部分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核算 第三部分 乡镇单位会计核算实务 第一部分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本规范 我国现行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是财政部 1997年发布,从 1998年 1月 1日 起实施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依据。 1、 概念: ( 1) 行政单位会计 行政单位 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

2、秩序的单位,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实行预算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人民团体等。其人员实行公务员体制管理,经费、工资福利等全部由政府拨付。乡镇的行政单位主要有:党委、人大、政府、妇联、团委等。 行政单位会计 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单位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概述: ( 2) 事业单位会计 。 事业单位 是指不直接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不具有国家管理职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

3、各个方面。乡镇事业单位主要有:农业服务中心(农经、农技)、社会服务中心(社保、文化) 事业单位会计 是各类事业单位对其预算资金以及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都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会计核算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 、 法规 ( 如 会计法 、 预算法 )和相应的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 行政单位 ) 、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 事业单位 ) 的规定 。 2、 行政 、 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 根据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 , 行政 、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 、 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 。 向财政部门领报经费

4、,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为 主管会计单位 。 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为 二级会计单位。 向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没有下级会计单位的,为 基层会计单位 。 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没有下级会计单位的,视同基层会计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 预算会计的体系 行政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 财政拨款 财政总预算会计 单位会计 主管会计单位 二级会计单位 基层会计单位 中央财政总预算会计 财政部 教育部 北大 北大附中 省财政总预算会计 市财政总预算会计 县财政总预算会计 财政局 建设局 住房保障中

5、心 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 总会计 单位会计 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实行 独立会计核算 ,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 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 报销单位” 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 3、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组织机构 制度 规定行政 、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业务规模 、 人员编制以及负担的会计工作任务 , 设置相应的会计工作机构 , 配备会计人员 ,并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 。 会计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 。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 、 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 、 支出 、 费用

6、、 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 4、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题 概念: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或会计假定,是指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它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环境做出的合理判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 内容: 会计主体 持续运行(经营) 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 ( 1) 会计主体 (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假设) 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是对会计工作空间范围的规范。 因为会计核算必须是站在本单位的角度上观察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不能与其他会计主体相混淆,目的在使各单位明确了解其处理各种经济活动的范围限制,和所持的基本立场,从而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净资

7、产等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即是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 会计主体并不等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题 ( 2) 持续运行 (经营) (时间范围上的规定) 是指会计主体的各项业务活动能够在可预见的未来持续不断地运行下去,是对会计核算时间范围上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应以各级政府及各类事业单位能够持续不断地运行下去,作为组织正常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题 (

8、 3) 会计分期 是指将特定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或行政事业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连续 、 相等的期间 , 以便分阶段结算账目 , 编制会计报表 。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 、 季度和月份 。 会计年度 、季度和月份采用公历日期 。 我国会计年度与公历一致:自公历 1月 1日起至 12月 31日止 。 ( 4) 货币计量 是指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作为统一主要计量单位来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并假定在不同时期货币的币值是不变的。 在我国,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如果发生外币收支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核算。对于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行

9、政事业单位,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应该按照编报日期的人民币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5、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主要区别 ( 1) 会计核算的资金类型不同 。 行政单位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提供 , 资金来源单一 , 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 , 既有财政预算拨款 , 又有上级主管单位补助 , 其他单位或个人捐赠 , 还有开展业务活动 、 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 ( 2) 会计核算的业务内容有差异 。 行政单位全部活动围绕工作职责进行 , 业务单一 , 会计核算也简单 。 事业单位可以执行政府授权的职责 , 可以开展必要的有偿服务 ,还可以开办经济实体 , 进行对外投资

10、。 经济业务事项内容较多 , 会计核算比较复杂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主要区别 3、 会计核算的核算基础有差异 。 事业单位一般应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 但经营性收支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 行政单位只能采用收付实现制 , 不能采用权责发生制 。 4、 会计核算的成本核算规定不同 。 有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 , 可以进行成本核算 。 行政单位资金支出体现的是公共性和公益性 , 不计算支出成本 ,不进行成本核算 。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用以指导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如下: 内容: 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原则: 客观性 适应性

11、可比性 一贯性 及时性 明晰性 2、确认和计量原则: 收付实现制 配比原则 实际成本 3、对以上原则进行补充修正的原则: 重要性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 。也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和结果。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必须做到内容确切、数字无误、项目完整、手续齐全、资料可靠。因此客观性原则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质量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 2) 适应性原则 ,也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

12、有关方面了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 3) 可比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进行,同类单位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是纵向可比,即单位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旦选定了某种会计核算方法,在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使其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保持连贯性。会计信息要求纵向可比,可以对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利于单位的预算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是横向可比,即单位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处理方

13、法进行,可以对同一时期的不同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相互比较和分析,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 4) 一贯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将变更情况、原因和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及结果的影响在会计报表中说明。 ( 5) 及时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三是及时传递报告会计信息。 ( 6) 明晰性原则 。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当简明、易懂,数字记录和文字说明能够一目了然地反映经济业务事

14、项的来龙去脉,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 7) 收付实现制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只能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但采用两种计量基础的核算内容必须划分清楚。 收付实现制是以货币资金实际收到和付出的时间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计量基础。 收付实现制要求,凡是在本期内收到的款项和支出的费用,不论是否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进行会计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

15、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进行确认。凡是在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 8) 专款专用原则 。是指对于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核算反映。不能擅自改变用途,挪作他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 9) 实际成本原则 。也称历史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者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 10) 重要性原则 。是指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对于重

16、要的业务事项,应当单独反映。 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 11) 配比原则 。这是指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配比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1-10条原则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都要遵循的原则, 11条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原则。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 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应当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事项。 会计法 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过规定, 规范 第三十七条重申了 会计法 的这一规定,即要求对下列会计事项,必须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