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2、以自己感兴趣的形式亲近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研究,并能形成自己颇有深度的见解。4、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向别人介绍。5、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争做保护动物的爱心使者。二、单元课时安排:共 12 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 课时松鼠 1 课时松树金龟子 1 课时国宝大熊猫 1 课时黔之驴 1 课时写作 3 课时语文实践活动 1 课时名著阅读 2 课时单元专题交流 1 课时三、教学设计:你一定很喜欢动物吧?动物是我们在地球
2、上共同生活的伙伴,本单元运用了通俗浅显、生动传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国宝大熊猫,以及庞大而技穷的“黔之驴” 。 学习这个单元,应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介绍动物的特点。通过自己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准确生动的介绍来自于平时细心的观察。 松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说明对象突出。它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不乏生动活泼的描绘,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体会其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并且本文还是帮助学生写好小动物说明文的范文
3、,教学中不妨在这方面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松树金龟子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它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学习本文,可以通过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把握,激发学生对昆虫的探究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昆虫,培养他们从小就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国宝大熊猫: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他成为国宝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专题研究,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动物保护意识。黔之驴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 (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 )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寓意,并能联系实
4、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肯定。在写作单元里,我们将重点学习如何“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当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从书本走进自然,亲身体会到: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从而唤起他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他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自觉地投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2第 15 课 松鼠教学目标: 1、领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3、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 2、准确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 课时安排:
5、1 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有没有见过松鼠?想不想了解它的故事?那就让我们随同法国的博物馆布丰去看看松鼠吧。 (出示松鼠的有关彩图) 二、出示本课教学目标(略) 三、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文指点生字读音。 四、理清作者思路 1、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的主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习一,1、3 题。 五、分析课文内容 1、分析第一部分, (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 “驯良”、 “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 (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6、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 25 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 2 自然段。 (1)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3)这段文字除运用说明发外,还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 下深刻印象。(5)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 35 节,结合思考练习五,围绕松鼠的“吃”、 “住”“ 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习性
7、的“驯良”和动作的“ 乖巧” 2、 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35、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再次明确目标。 七、课后作业: 1、学习完松鼠这篇课文,我们再来看一篇介绍松鼠的文字,想一想两篇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松鼠】又称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体中型,长 20-30 厘米,尾 20多厘米,尾毛蓬松。体毛多灰色,有的赤褐,腹面灰白色,冬季耳尖生出毛簇,耳壳灰黑色。前后肢均发达,前肢 4 指
8、,后肢 5 趾,指(趾)端钩爪锋利,便于攀登。行动敏捷,善于在树枝间穿行、跳跃,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冬季有贮集食物的习性,为森林害兽。可用树叶等筑巢,有时也用鸦、鹊废巢安身。每年产仔 14 窝,每窝 510 仔。尾毛可做笔,毛皮可制衣。我国东北分布最多,西北等地也有出产。 仿写训练 2、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教后记:4第 16 课 松树金龟子教学目标:1、了解金
9、龟子,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感悟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揣摩语言的准确和形象。3、 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了解金龟子,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细致的描写。教学方法:感悟法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1、让学生说一说他所见到的图像中的金龟子的形象,进而导入新课。2、作者介绍。(1)让学生进行介绍。(2)明确: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十卷本被认为是“科学与诗
10、的完美结合”。本文选自昆虫世界 。二、自主学习本文科学地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和繁衍等方面的情况,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3了解金龟子的外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与繁衍。4法布尔对金龟子有哪些主要发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发现?你有什么感受?5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介绍动物抓住了特征,说明准确,描写生动形象。请你找出几处你欣赏的语句,并加以体会。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反馈交流
11、1给加点字注音。 触角 上颚 殷勤 炫耀 魅力献媚 鞘翅 咫尺 螽斯 无动于衷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2法布尔对金龟子有哪些主要发现?(了解金龟子的外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与繁衍。 )5明确:第(l 一 3)段,外貌特征。第 4 段,介绍金龟子的生活习性。第 57 段,介绍金龟子的婚恋生活。第 8 一 18 段,介绍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唱歌的原因。第 19、20 段,介绍金龟子的死亡与繁衍。)要求:熟悉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发现?对你有什么启发?明确:他之所以有这些发现,是他走出实验室的结果,是他走进田野,深入昆
12、虫的生活。进行长期仔细地观察、并认真思考的结果。文中“我抓住机会跟踪她们,观察他们”“ 要想观察清楚他们”等语句,文中还写到“用食指浸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声的方法研究金龟子发音原理”等,这些都是佐证。启发:多观察,多思考。4法布尔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 被誉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而本文正是选自昆虫世界 ,你能否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 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者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外套。很显然,它们是在向美人大献殷勤,每天都进行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雄虫和雌
13、虫通常停在低矮的树枝上,成双成对,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事和物视而不见。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介绍动物的特征,说明准确,描写生动形象。本文用词的准确与生动与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是分不开的,难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学生交流)四、重点研讨课文第 8 一 13 自然段。(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选文第 8 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猜想?作者对这个猜想没有作出结论,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作者是如何探索松树金龟子的发声原理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一句中, “有可能
14、”三个字能否删去? 为什么?(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明确:( 作者猜想松树金龟子是有可能夫妻对唱的。没有作出结论是因为“无法作证”,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先找到它的发声部位,然后仔细观察,找不到特殊的发声器官,这样就断定是腹部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摩擦而发声。不能。 “有可能”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而非肯定。)五、写作: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或者常见的一种小动物, (也可以是一种植物) ,用一、二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或动作。 (提示:描写动物,除了应该捕捉其形态特征和动作特征之外,还可以描写动物的静态和动态所反映出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动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 组织学生在小组
15、内互相交流作品,进行比较,作出点评,并将评价内容及修改意见逐一附在文后。6六、课外研究:假如现在你是技术员,一果园中出现大量金龟子,正严重危害果树,根据你收集的资料,制定防治措施以及实施细节。教后记:第 17 课 国宝大熊猫教学目的: 1.认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它成为国宝的原因; 2.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学习文中说明次序的方法和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 1、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 2、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阅读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理清内容和结构,重点感受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学习过
16、程:一、 导入新课 在这个奇妙的自然界里,动物永远作为我们人类的生存伙伴,与人类共存共荣,和谐发展。在我们的周围既有勇猛凶险的狮子,聪明机灵的猕猴;又有温文尔雅的企鹅,高贵典雅的长颈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许多动物深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学生可能回答:喜欢澳大利亚的树熊。喜欢南极的企鹅。我喜欢中国的大熊猫。)刚才同学讲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动物,其中李明同学特别喜爱大熊猫,那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大熊猫?(学生可能回答:活泼可爱的动物。大熊猫毛色黑白相间。它走路懒洋洋的。它最爱吃竹子。大熊猫会爬树。)刚才几位同学从不同的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大熊猫,讲得都不错。那么老
17、师将带着大家走进叶永烈的国宝大熊猫一文,近距离地观察大熊猫的神奇世界。(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释题。1、作者:叶永烈。2、释题:“大熊猫” 点明说明对象。“ 国宝”点明说明重点。“-”解释说明。三、检查预习。四、研析新课 1、我们回到文章的题目上。标题中的“大熊猫”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那么你们能否从题目找出大熊猫的特点。(学生回答:是国宝。)国宝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大熊猫的珍贵。) 很好!大熊猫是非常珍贵的。那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大熊猫的“珍贵”?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独立思考后,同桌间讨论。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讨论) 7许多同学都举手了,那么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
18、研究成果,究竟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大熊猫的“珍贵”? (学生回答:课文 17 小节中“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大熊猫有着活化石 之称”。) 对。这位同学一下子找准了 17 小节,我们一起把 17 小节来读读,看看大熊猫珍贵的原因何在? (生齐声朗读后,学生回答) 对,是大熊猫“体态可爱” 、“ 数量稀少 ”、“活化石”的特点使大熊猫很珍贵。 2、结合学生回答,理清思路,列出提纲。(三大部分)3、同学们再思考思考,前文哪些语句具体表现了这三个特点。(17 段) (学生快速在文中找,并作圈点,然后举手) (学生可能回答:课文第 6 小节“大熊猫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
19、”,可以看出它体态可爱。课文第 4 小节“大熊猫摇摇晃晃在草地上玩耍”,也可看出它体态可爱。) 师:第 4 小节的确把大熊猫写得很可爱,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在这节中作者如何来写熊猫体态可爱的。 (学生可能回答:我认为这节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语言显得很生动。拟人和排比。“有时有时有时”是排比手法,“悠然自得” ,“漫不经心”“ 摇摇晃晃”是拟人的动作。) 师:对。这些修辞手法把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的模样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再读 1-7 段思考:( 1)引用古籍记载意在说明什么?(2)日本“熊猫热”说明什么?五、小结。六、作业:1、抄写词语。2、学习与评价和补充习题相关题目。第二
20、课时学习目标:感悟二、三部分,体会其珍贵和稀有,增强保护意识。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1、字词。 2 复述内容。二、学习第二部分。1、指读第 8 节,思考:大熊猫受宠爱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习惯于人工饲养?2、自读 9-12 节,思考:(1)它生长环境如何?(2)文中介绍它哪一方面的生活习性?有和特点?(3)它的活动范围又有何特点?3、小结。三、学习第三部分。自读课文,思考:(1)为什么它被称为“活化石”?说明了什么?(2)最后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8四、总结:(1)中心。(2)写作特色(顺序和语言)。五、拓展延伸。1、从各个方面概括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我们再回到题目上,“宝”为什么说
21、是“国宝”,能否换成“宝贝”? (学生可能回答:生:“国宝”是指中国所特有的珍稀动物。而“宝贝”一般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用。生:我国把大熊猫赠送给了外国友人。生:大熊猫是友好使者。) 2、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 ,是世界友好使者。但是由于环境变化的自然因素和偷猎者的人为原因,使我们的“国宝” 数量更稀少。下面我请每位同学都来做一回动物世界的保护人,为大熊猫设计一个安全、合理、舒适、快乐的家。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位代表作笔录。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可能回答:生:我打算建立一个生态圈、,里面种许多竹子,让大熊猫自由自在的生活。生:我要改变大熊猫的饮食居住习惯,让它和我们人类一样生活。生
22、:我要把大熊猫送到太空去,让它作为友好使者访问宇宙。) 同学们的设想很有创意,相信若干年后你们的愿望都会实现,“国宝”大熊猫也一定会生活得更美好,让我们共同去努力吧!六、作业:1、探究与练习。2、预习下一课教后记:9第 18 课 黔之驴教学目的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等成语。教学重点、难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等成语。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
23、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 “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 。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773 一
24、 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
25、文注释。“船载以人”:“以” ,连词,相当于“而” 。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 “也” ,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 ,很。 10“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以为”: 把(它)当作, “以为神。 ”认为。 “以为且噬己也。”“因”:因而, “虎因喜。 ”于是。 “因跳踉大阚。 ” “之”:的,结构助词。 “黔之驴。 ” 它,代词,代驴。 “放之山下。 ”“ 虎见之。 ”“ 蔽林间窥之。 ”“ 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 ,形容词词尾。 “庞然大物也。 ”“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有好事者
26、船载以入。 (“船” ,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 驴不胜怒,蹄之。 (“蹄” ,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作业1练习背诵课文。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 D ) 。 A. 不可胜数 B. 百战百胜 C. 引人入胜 D. 不胜其烦 3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庞然大物:_黔驴技穷:_4 黔之驴选自 ,作者 ,字 , 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 、 等省的部分地区。5.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 相对的文体。唐朝 、 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后经 、 等人继续努力,古文终于战胜了骈文,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 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第二
27、课时一、问题研讨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
28、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 “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 、 “窥” 、 “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11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 “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
29、,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 。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 “跳踉大阚” ,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 、 “觉无异能者” 、 “莫相知” 、 “终不敢搏” 、 “以为且噬己也” 、 “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 “窥” ,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
30、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 “骇” “遁” ,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 、 “往来视之” 、 “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 、 “断其喉” 、 “尽其肉” 、 “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 ,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 , “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
31、才吃掉它。2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 ,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 (或“黔驴之技” )来表示。3 “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例: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
32、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12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
33、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二、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 、 “啼”来写,对驴着墨
34、不多,却形象传神。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语段阅读。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蔽林间窥之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怒 翻译下列句子。蔽林间窥之。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两个成语(意义相近亦可) :_ 、_。这个寓言故事比喻 。3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黔
35、之驴柳宗元驴:“鸣” “啼” “技止此耳” (庞然大物)虎:恐疑探喜计吃 (机智勇敢)教后记:13诵读欣赏 古诗蝉 孤雁 鹧鸪一、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二、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三、教学过程:(一)赏析蝉这首诗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1)流响
36、,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2) “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 “居高”的“ 高”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4、小结: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37、14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 。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写孤雁边追边望,
38、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三、赏析鹧鸪这首诗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
39、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颈联中“雨昏” “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 “青草湖” “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游子在“雨昏” “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
40、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15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
41、怀?(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诵读欣赏 古诗蝉 孤雁 鹧鸪教案设计诵读欣赏 古诗蝉 孤雁 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
42、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诵读欣赏(一)蝉蝉 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诵读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2、 要正确读音、断句。3、 识别诗体。16二、诵读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
43、) 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诵读欣赏(二)孤雁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4、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1.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 :“ 一片 ”、 “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 “孤”;“谁怜” 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诵读欣赏(三)鹧鸪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
45、里啼。17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晚唐诗人郑谷, “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 ) ,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 ) 。 “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 暖” 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 “锦翼” 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
46、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
47、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 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 ) ,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 “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 啼” 字而来, “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 “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诗人笔墨更为浑成。 “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