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冲关评价练(打包11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通用版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冲关评价练打包11套.zip通用版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冲关评价练打包11套.zip
20160817189.doc
20160817190.doc
20160817191.doc
20160817192.doc
20160817193.doc
20160817194.doc
20160817195.doc
20160817196.doc
20160817197.doc
20160817198.doc
  • 全部
    • 20160817189.doc--点击预览
    • 20160817190.doc--点击预览
    • 20160817191.doc--点击预览
    • 20160817192.doc--点击预览
    • 20160817193.doc--点击预览
    • 20160817194.doc--点击预览
    • 20160817195.doc--点击预览
    • 20160817196.doc--点击预览
    • 20160817197.doc--点击预览
    • 2016081719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单元冲关评价练(九)(限时: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分,共 60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灰喜鹊属于同一物种,A 项正确;壁虎活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 项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有变化,但一般变化不明显,C 项错误;由于地形的变化,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项正确。【答案】 C2.(2016·洛阳二模)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 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 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 第 2年 第 4年 第 6年 第 8年 第 10年 第 12年 第 14年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A.这 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第 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 K值约为第 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 错误;第 12年时增长速率为 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 错误;第 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1/2K,即白头鹎的 K值约为第 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 正确;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 错误。【答案】 C3.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2A.图 1、2、3 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 1中 a点和图 3中 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中的 c点对应C.图 1中 b点和图 3中 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中的 d点对应D.图 1、2、3 中的 b、c、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解析】 图 1、2、3 都是“S”型增长曲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 正确;图 1中 a点和图 3中 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中的 c点对应,都为 K/2时的增长速率,增长速率为最大,B 正确;图 1中 b点和图 3中 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中的 d点对应,均为 K值时的增长速率为 0,C 正确;图 1、2、3 中的 b、d、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 时为 K/2,D 错。【答案】 D4.下面是某池塘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 1中甲~戊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 1 图 2 图 3A.图 1中戊和丁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调查图 1中的甲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C.丁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时,数量变化可能如图 2中的曲线 XD.若图 2中的曲线 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要得到丙的最大持续捕获量,应选在图 2中的 b点,图 3中的 t2时刻【解析】 由图 1可知,戊和丁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 正确。甲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 正确。丁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时,如果空间和食物资源充足,没有敌害,其种群数量可能呈“J”型增长,C 正确。若图 2中的曲线 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要得到丙的最大持续捕获量,应选在图32中的 b点( K/2),图 3中的 t1时刻,D 错误。【答案】 D5.如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解析】 珊瑚礁群落具有生物条件,其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故 A正确;珊瑚礁体积增加能为鱼类生存提供更复杂的空间,故 B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数量趋于稳定,故 C正确;由图可知,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会导致珊瑚礁体积的增加,不会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故 D错误。【答案】 D6.在某鱼塘中放养着 A、B、C、D 四种鱼,其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该鱼塘只放养 C种鱼,其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Ⅰ所示,池塘的最大承载量(K值)是 aB.若该鱼塘只放养 A和 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则两种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Ⅱ所示C.若该鱼塘只放养 A和 D两种鱼,它们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Ⅲ所示D.池塘中 A、C、D 三种鱼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Ⅰ所示,则 K值最大的不一定是 A4【解析】 选项 A,从图Ⅰ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种群数量增加到 a后,由于资源等不能满足其生长要求,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减少,C 种鱼的种群数量最终在 b左右保持稳定,因此 C种鱼在该池塘的最大承载量( K值)为 b。选项 B,A 和 B两种鱼的食性相同,竞争能力弱的将被淘汰,两种鱼的种群数量变化对应图Ⅱ。选项 C,A 和 D两种鱼为捕食关系,它们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图Ⅲ。【答案】 A7.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切忌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 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 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 错误。【答案】 C8.图 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 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 1 图 2A.图 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解析】 图 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B 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D 错误。【答案】 C9.(2016·山东烟台一模)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5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 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 B点多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A 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种群密度低于 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解析】 A 点种群密度较小,生物量与 B点基本相同,则 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 B点多,A 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 项正确;A点之前随笠螺种群生物量的增加,体长不断减小,二者之间表现为负相关,C 项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的斗争越激烈,D 项错误。【答案】 D10.(2016·安徽安庆二模)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天数数量(×10 4/mL)组别 开始时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异湾藻—孔石莼 10 12.4 3.2 1.1 0异湾藻—缘管浒苔 10 26.0 25.6 22.4 12.4异湾藻—鸭毛藻 10 26.3 40.1 45.3 59.6对照组 10 26.7 51.4 59.6 72.4A.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解析】 从表格可知,三种大型藻类分别和异湾藻混合培养,则对照组应该是异湾藻单独培养,三种大型海藻和异湾藻之间都是竞争关系,都可抑制异湾藻的增殖,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故 A、D 项正确,C 项错误;由表中数量的单位6可知,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B 项正确。【答案】 C二、非选择题(共 40分)11.(13 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 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 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 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 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 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 N,则 N=________只。(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图一 图二①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点,CD 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_______点,如果长期超过 C点将会造成________。【解析】 (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 N∶32=36∶4, N=288。(2)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使重捕时的带标记个数减少,种群个体总数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3)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增长曲线斜率最大的点,即 B点;图二中 A点和B点分别为最适放牧量和最大放牧量,如果放牧量长期超过 C点,草场将会退化。【答案】 (1)288 (2)大 (3)①B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设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K值) ②B 草场退化12.(14 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植物种数/种替阶段 群落类型草本植物 灌 乔7木 木1 草丛 34 0 02 针叶林 52 12 1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度最高,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草丛物种丰富度最低,恢复力稳定性最强。(3)针叶林比草丛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复杂,并且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13.(13 分)(2016·山东菏泽一模)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实验简要过程如下: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距约 30 km),样地 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 35只/hm 2,样地 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 12只/hm 2。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________________,从其颈部取血 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表 不同密度种群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μg/mL)繁殖时期 种群Ⅰ 种群Ⅱ 种群Ⅲ8繁殖初期 0.09 0.11 0.09繁殖盛期 0.10 0.08 0.09繁殖中期 0.06 0.06 0.06繁殖末期 0.07 0.08 0.08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_________________。(2)样地 1和样地 2的高原鼠兔________(是/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 10 hm2的样地 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 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 17只,其中 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兔密度约为________(取整数),样地 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________,增加样地 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解析】 (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种群密度,对照实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应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 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2)由于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样地 1和样地 2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 N∶ M= n∶ m,则有 N∶26=17∶2,得出N=221 只,样地 3的面积为 10 hm2,因此样地 3种群密度为 221只/10 hm2≈22 只/hm 2。分析曲线图可知,样地 3对应图中的曲线 b,增加样地 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答案】 (1)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2)不是 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3)22只/hm 2 b 增加密度梯度(4)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1单元冲关评价练(八)(限时: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分,共 60分)1.研究人员对某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血糖水平、体温、内环境的 pH三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量,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三项生理指标均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排汗增加以加强散热,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C.三项生理指标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都直接参与了调节D.HCO 、HPO 等离子对维持血浆 pH的稳定有重要作用-3 2-4【解析】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所以 A正确。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员通过排汗带走身体的热量,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B 正确。HCO 、HPO 等离子起缓冲作用,能够维持正常人的-3 2-4血浆 pH处于稳定状态,D 正确。内环境 pH的稳定主要由 HCO 、HPO 等离子来维持,-3 2-4下丘脑不直接参与,故 C错误。【答案】 C2.(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如图中①~⑤表示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能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B.正常机体内兴奋在②上双向传导C.③和⑤往往包含多个突触D.切断④不影响感觉的形成【解析】 图中①~⑤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刺激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A 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具有双向性,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兴奋是单向传导的,B错误;在神经中枢中有多个中间神经元,C 正确;切断④,兴奋可以传导到大脑皮层,D正确。【答案】 B3.右图表示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曲线,则此药物的2作用可能是( )A.阻断了部分 Na+ 通道B.阻断了部分 K+ 通道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解析】 动作电位是由 Na+ 内流形成的,如果 Na+ 通道被部分阻断,则 Na+ 内流会受到影响,最终出现图中处理后的电位变化(比正常的动作电位低)。【答案】 A4.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③,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⑤B.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C.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D.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解析】 图中①~⑤分别为下丘脑、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对脊髓的排尿中枢控制力弱,A 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 正确;脑干中有呼吸中枢,C 正确;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神经中枢,D 正确。【答案】 A5.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饮水过少时,激素 d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 a→c→d→e 属于体液调节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 a→b→e 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D.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 c包括下丘脑、胸腺、肾上腺和甲状腺3【解析】 饮水过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作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此过程中激素 d为抗利尿激素,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a 是血糖浓度的变化,c 是胰岛,d 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人的手被针扎时,a 是感受器,b 是神经中枢,e 是效应器,属于神经调节;体温调节过程中相关的内分泌腺 c包括肾上腺和甲状腺。【答案】 D6.(2015·重庆高考)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 mol/L胰岛素 1.7 5.0-20.0 m IU/L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解析】 A 项,化验结果显示此人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值,可能患有甲亢。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则此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高。B 项,此人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可能患有糖尿病,所以此人的血糖含量要高于正常值。C 项,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较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 项,由于胰岛素含量低,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的速度减慢。【答案】 C7.下图为下丘脑与内分泌腺之间激素调节的示意图,请判断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 1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激素 3反馈调节作用的靶细胞一定包括图中的内分泌腺 2的细胞B.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所以分布在内环境中的激素仅作用于靶细胞C.图中 C结构合成的直接模板存在于细胞的细胞质中D.题图所示过程可以体现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解析】 选项 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4少,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但反馈调节过程中,其靶细胞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不包括内分泌腺 2(甲状腺)细胞。选项 B,激素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作用于靶细胞。选项 C,图中 C结构是与相关激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其本质是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直接模板是 mRNA,一般存在于细胞质中。选项 D,激素把相关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能够体现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答案】 A8.(2016·江苏盐城中学月考)下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①~⑥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只有①②③B.图甲②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而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C.图乙 d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 n上升到 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解析】 图甲中不需要抗原刺激就能进行①②③过程,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吞噬细胞、淋巴细胞,A 正确;图甲②过程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并不会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B错误;图乙 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快速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 错误;图乙中抗体浓度由 n上升到 m,表示机体的二次免疫,不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答案】 A9.(2016·福建泉州五校联考)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解析】 浆细胞产生的物质是抗体,组织胺不是由浆细胞产生的,A 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 错误;剧烈的过敏反应也会危及生命,C 错误。【答案】 D10.人体内存在着许多种类的信息分子,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5A.信息分子 A~E 中不属于激素的是 A、EB.信息分子 B和 C都是由垂体分泌的C.成年人体内信息分子 D过少时表现为精神萎靡D.信息分子 E能够促进 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解析】 信息分子 A为神经递质、信息分子 E为淋巴因子,都不属于激素。信息分子 B为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通过垂体释放。信息分子 D为甲状腺激素,其在成年人体内分泌过少表现为食欲降低、精神萎靡、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等。淋巴因子可作用于B淋巴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答案】 B11.下图中箭头表示植物体不同部位和不同条件下生长素的总体运输方向,下列据该图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B.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D.植物根会向水生长【解析】 由图可知生长素可进行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图中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属于非极性运输;生长素可以由水少一侧向水多一侧运输,根的水多一侧生长素含量高,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而抑制生长,水少一侧生长较快,从而使根向水生长;由图不能判定生长素的运输是否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或是否需要载体,故不能判定其运输方式是否为主动运输。【答案】 C12.如图,大麦种子的胚乳外面环绕着一种特殊的细胞,叫糊粉层。种子萌发期间,糊粉层合成和释放水解酶,分解储藏在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而胚在萌发期间会产生赤霉素。科学家将大麦种子的胚除去,发现种子不能萌发,于是推测胚在种子萌发时的作用是产生赤霉素诱导糊粉层合成水解酶。为证实这个观点,需做的实验是( )6A.向结构完整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观察种子是否萌发B.向除去胚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观察种子是否萌发C.向除去糊粉层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观察种子是否萌发D.向同时除去糊粉层和胚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观察种子是否萌发【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糊粉层能合成和释放水解酶,胚在萌发期间会产生赤霉素,欲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则需切断糊粉层和赤霉素之间的联系,科学家已将大麦种子的胚除去后发现种子不能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与胚有关,但无法确认是胚中的何种因素引起的,故只需再增加一组除去胚但加入赤霉素的种子,若种子能萌发,则说明胚通过产生赤霉素诱导糊粉层合成水解酶,否则水解酶的合成与赤霉素无关。【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 40分)13.(14 分)屈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伤害性刺激损伤。图 1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图 2为图 1中神经元 A和 B相互接触部分的放大。请根据信息分析并回答问题。图 1 图 2(1)⑦处跨膜运输的方式为________。(2)③④和⑥都属于细胞的________系统,但它们执行不同的功能,从其组成成分上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不同。(3)图 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 A传递到神经元 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请用箭头和图 2中的数字表示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________。(4)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过________(填写字母)将兴奋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7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出,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是________,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钠离子通道开放,造成钠离子大量内流,钠离子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2)由题图 2知③是突触小泡、④为突触前膜、⑥为突触后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不同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组成上分析是由于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3)图 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 A传递到神经元 B经过突触结构,信号的转换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图 2中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是③→④→⑤→⑦。(4)分析题图 1可知,F 神经元是感觉神经元,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 F将兴奋传入中枢,由于反射的效应是屈肌收缩,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到②而不传到①,所以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保持静息时的电位即正电位,②处神经纤维会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答案】 (1)协助扩散(2)生物膜 蛋白质的种类、数量(3)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③→④→⑤→⑦(4)F 保持正电位 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14.(13 分)(2015·安徽高考)下图为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1)细胞 a分泌的激素对细胞 c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 b分泌的激素对细胞 c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则这两种激素对细胞 c分泌生长激素的调节呈________关系。若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将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细胞 b的分泌。(2)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枢纽。如发生急性低血糖时,对血糖浓度敏感的神经元可通过细胞 a促进细胞 c的分泌。在这个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作用是将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3)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原因之一是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________分化。8【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细胞 a和细胞 b分泌的两种激素对细胞 c分泌生长激素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因此,这两种激素的调节呈拮抗关系。若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将促进细胞 b的分泌,进而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维持生长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2)当发生急性低血糖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受刺激后可分泌激素促进细胞 c的分泌,在这个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将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转变为调节内分泌系统活动的激素信号。(3)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所以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4)在骨髓造血干细胞中产生的淋巴细胞一部分进入胸腺形成 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T细胞可以分化为效应 T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显著增强人体免疫力。据此可知,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是因为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 T细胞的分化。【答案】 (1)拮抗 促进 (2)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 调节内分泌系统活动的激素信号 (3)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4)T 细胞15.(13 分)(2016·湖北襄阳一模)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1)下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①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___。②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分别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2)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做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②为使实验严谨,还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产生了乙烯,从而________。【解析】 (1)据图可知,去顶芽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所9以图中去顶芽后浓度下降的激素是生长素,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的萌动,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的萌动。(2)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②对照组的处理是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产生了乙烯,从而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答案】 (1)①生长素 ②高浓度的生长素起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素起促进作用 (2)①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②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③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1单元冲关评价练(七)(限时: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分,共 60分)1.引起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有三种,即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 ( )①蝇的白眼 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 ④人类的色盲 ⑤玉米的高茎皱形 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A.①②③ B.④⑤⑥C.①④⑥ D.②③⑤【解析】 ①是基因突变,②是基因重组,③是染色体变异,④是基因突变,⑤是基因重组,⑥是基因突变,故 C项正确。【答案】 C2.下图表示利用二倍体西瓜(2 N)培育出三倍体无子西瓜(3 N)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B.②过程可能产生突变和基因重组C.图中只包含有两个不同的物种D.三倍体无子西瓜可能产生极少量可育的配子【解析】 ①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未完成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A 错误;②过程为杂交,在杂交过程中可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B 正确;图中二倍体和四倍体是两个物种,它们的杂交后代不育,故 C正确;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极少数情况下可以产生可育的配子,D 正确。【答案】 A3.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 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 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 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作出的合理解释是( )A.该突变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B.该突变基因为 X染色体隐性基因C.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D.该突变基因使得雄性个体致死【解析】 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 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 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 2∶1,说明突变为显性突变且雌性亲本果蝇为杂2合子,突变基因使雄性个体致死。【答案】 D4.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 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 w控制。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库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将会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C.当基因库中 W下降到 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D.蜥蜴中所有基因 W与基因 w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的出现才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A 项错误;当蜥蜴数量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剧烈的种内斗争使适宜环境的基因频率上升,不适宜环境的基因频率下降,从而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B 项正确;基因库中 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 10%,表示生物进化了,但并不能成为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的依据,C 项错误;蜥蜴的基因库不但包括基因 W与基因 w,还包括蜥蜴的其他基因,D项错误。【答案】 B5.下列图示过程存在基因重组的是( )【解析】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 项亲代存在两对等位基因,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B 项是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的过程,不存在基因重组;C 项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至少涉及两对等位基因,D 项中是含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的过程,不存在基因重组。【答案】 A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3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 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Ⅰ­2 和Ⅰ­4 必须是纯合子B.Ⅱ­1、Ⅲ­1 和Ⅲ­4 必须是纯合子C.Ⅱ­2、Ⅱ­3、Ⅲ­2 和Ⅲ­3 必须是杂合子D.Ⅱ­4、Ⅱ­5、Ⅳ­1 和Ⅳ­2 必须是杂合子【解析】 A 项,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病为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与该病有关的显隐性基因分别用 A、a 表示。根据遗传学原理,Ⅱ­2、Ⅱ­3、Ⅱ­4、Ⅱ­5 的基因型均为 Aa,与Ⅰ­2 和Ⅰ­4 是否纯合无关;B 项,若Ⅱ­1 和Ⅲ­1 纯合,则Ⅲ­2 基因型为 Aa的概率为 1/2,Ⅳ­1 基因型为 Aa的概率为 1/4,而Ⅲ­3 基因型为 Aa的概率为 2/3,若Ⅲ­4 为纯合子,则Ⅳ­2 基因型为 Aa的概率为 2/3×1/2=1/3,故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 1/4×1/3×1/4=1/48;C 项,若Ⅲ­2 和Ⅲ­3 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 和Ⅲ­4 同时是 AA或同时是 Aa或一个是 AA另一个是 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 1/48;D项,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与Ⅱ­5 无关,若第Ⅳ代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 1/4,与题意不符。【答案】 B7.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B.突变体Ⅰ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C.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D.突变体Ⅲ中基因 A和 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解析】 正常细胞产生的雄配子有四种类型,为 AX、AY、ax、aY,A 项正确;突变体 I中 A基因变成 a,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B 项正确;突变体Ⅱ是染色体变异形成的,染色体变异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C 项正确;突变体Ⅲ中 A和 a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 项错误。4【答案】 D8.果蝇 2号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完全连锁无互换,其中 A基因(翻翅)或 B基因(星状眼)纯合后,均能使果蝇胚胎致死。在翻翅星状眼雌雄果蝇自交产生的 F1中,只有两种表现型,F 1自由交配产生 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亲本的基因型为B.F 1中基因型为 aabb的个体占 1/2C.F 2中基因型为 AaBb的个体占 1/2D.F 1至 F2中,显性基因频率增高【解析】 根据题意知,亲本的基因型为 ,A 项错误;因 A或 B纯合致死,F 1中 AABB(死亡)∶AaBb∶aabb=1∶2∶1,所以基因型为 aabb的个体占 1/3,B 项错误;F 1的配子有 2种,AB=1/3,ab=2/3,F 2中,AABB=1/9(死亡),AaBb=2×1/3×2/3=4/9,aabb=2/3×2/3=4/9,C 项正确;因 AA或 BB致死,F 1至 F2中,显性基因频率降低,D 项错误。【答案】 C9.作物育种技术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属于诱变育种B.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C.培育无子西瓜过程中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D.把两个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解析】 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常采用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培养 B选项所述水稻品种常采用的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把两个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的方法是杂交育种。【答案】 C1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C.Aa 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 基因的频率大于 a基因的频率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解析】 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A 项错误;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是色盲属于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女性正常个体中存在色盲基因携带者,B 项错误;Aa 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 基因的频率与 a基因的频率相等,C 项错误;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D 项正确。5【答案】 D11.(2013·天津高考)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 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 解答本题需熟练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某通道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被替换,可推知控制此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 项错误。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为(20+2×2)/(100×2)×100%=12%,B 项错误。通过计算可知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是最高的,但是不能得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的结论,C 项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抗性基因频率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项正确。【答案】 D12.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 A和 a,且 A和 a的基因频率都是 50%,一段时间后,若 a的基因频率变为 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 )A.此时该种群中 A的基因频率为 5%B.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D.a 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 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解析】 一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和为 1,A 正确;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进化,可能环境发生了变化,B 正确;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但是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 错误;通过自然选择,a 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 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 正确。【答案】 C二、非选择题(共 40分)13.(15 分)(2013·北京高考)斑马鱼的酶 D由 17号染色体上的 D基因编码。具有纯6合突变基因(dd)的斑马鱼胚胎会发出红色荧光。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基因整合到斑马鱼 17号染色体上。带有 G基因的胚胎能够发出绿色荧光。未整合 G基因的染色体的对应位点表示为 g。用个体 M和 N进行如下杂交实验。(1)在上述转基因实验中,将 G基因与质粒重组,需要的两类酶是________和________。将重组质粒显微注射到斑马鱼________中,整合到染色体上的 G基因________后,使胚胎发出绿色荧光。(2)根据上述杂交实验推测:①亲代 M的基因型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a.DDgg b.Ddgg②子代中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基因型包括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a.DDGG b.DDGg c.DdGG d.DdGg(3)杂交后,出现红·绿荧光(既有红色又有绿色荧光)胚胎的原因是亲代________(填“M”或“N”)的初级精(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交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通过记录子代中红·绿荧光胚胎数量与胚胎总数,可计算得到该亲本产生的重组配子占其全部配子的比例,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是对考生各项能力的全方位考查。首先,考生要具备对基因工程、杂交实验和连锁互换定律等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其次,能够从题干描述和遗传图示中获取有效信息;再次,通过有效信息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1)基因工程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所需的酶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 DNA连接酶。重组质粒导入动物细胞时,受体细胞是受精卵,目的基因只有表达后才能出现相关性状。(2)对杂交子代性状进行分析,子代出现红色荧光胚胎,其基因型为 ddgg,根据亲本的表现型,推出亲代 M的基因型为 Ddgg,亲代 N的基因型为 DdGg。子代只发出绿色荧光胚胎的基因型可能是 DDGg和 DdGg。(3)分析题干信息,M 个体无论是否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配子都为Dg和 dg。N 个体在不发生交叉互换时产生的配子为 DG和 dg,发生交叉互换时产生的配子为 DG、dg、Dg、dG。如果后代出现红·绿荧光胚胎(ddGg),只能是 N个体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若亲代 N产生的配子中重组的配子(dG和 Dg)占全部配子的比例为 x,则 dG占全部配子的比例为 x/2,又因亲代 M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Dg、dg,可知子代胚胎中红·绿荧光胚胎的概率为 x/4,即: x/4=红·绿荧7光胚胎数量/胚胎总数,可推出重组的配子占全部配子的比例 x为 4×(红·绿荧光胚胎数量/胚胎总数)。【答案】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 连接酶 受精卵 表达 (2)①b ②b、d (3)N非姐妹染色单体 4×(红·绿荧光胚胎数/胚胎总数)14.(12 分)油菜容易被胞囊线虫侵染造成减产,萝卜具有抗线虫病基因。(1)自然界中,油菜与萝卜存在______________,无法通过杂交产生可育后代。(2)科研人员以萝卜和油菜为亲本杂交,通过下图所示途径获得抗线虫病油菜。注:方框中每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染色体组①F 1植株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________,因而高度不育。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________,形成异源多倍体。②将异源多倍体与亲本油菜杂交(回交),获得 BC1。BC 1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用字母表示)。用 BC1与油菜再一次杂交,得到的 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③获得的 BC2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个体差异,其原因是不同植株获得的____________不同。(3)从 BC2植株中筛选到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后,使其抗性基因稳定转移到油菜染色体中并尽快排除萝卜染色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解析】 (1)油菜和萝卜属于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杂交产生可育后代。(2)①由图可知 F1基因型为 ACR,没有同源染色体,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能正常配对联会。而用秋水仙素处理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异源多倍体。②图中 BC1由异源多倍体(AACCRR)和油菜(AACC)杂交,其基因型为 AACCR。BC 1(AACCR)与油菜(AACC)再次杂交得 BC2,因 BC1(AACCR)中 R基因组无同源染色体,故在减数分裂中移向细胞哪一极是随机的,最终形成的不同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 19(只有 AC基因组的染色体)~28(含有 ACR基因组的所有染色体)之间,而油菜产生的配子(AC)的染色体数为 19,所以得到的 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为 38~47。③R 基因组使植株表现抗线虫病,因此不同植株中的 R基因组的染色体不同,导致 BC2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差异。(3)筛选 BC2植株中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与油菜(AACC)多代杂交,可以不断提高抗线虫病基因在子代中的含量和稳定性。【答案】 (1)生殖隔离 (2)①联会 (数目)加倍②AACCR 38~47 ③R(基因组)的染色体 (3)与油菜多代杂交(回交)15.(13 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8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 1、T 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甲箱 乙箱世代果蝇数 A T1 E果蝇数 A T2 E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解析】 (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于两个种群。(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9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 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第十代时,甲箱中 E的基因频率为 65%,则 e的基因频率为 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 2×65%×35%=45.5%。【答案】 (1)种群(2)物种(或遗传)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遗传;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4)甲 E 4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