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1主题1时代“大变革”走向“大一统”201612190418.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1主题2机遇挑战初露近代曙光201612190419.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1主题3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201612190420.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1主题4沧桑巨变踏上新征程201612190421.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1主题5经济腾飞助推民族复兴201612190422.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1主题6制度创新世界“理性”时代201612190423.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1主题7工业文明世界“狂飙”时代201612190424.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1主题8多元并存世界“剧变”时代201612190425.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2热点1“中国梦”201612190426.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2热点2关注民生201612190427.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2热点3反腐倡廉201612190428.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2热点4思想解放201612190429.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2热点5国际风云201612190430.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2热点6学术前沿201612190431.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1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选201612190432.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2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选201612190433.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3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选201612190434.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1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201612190435.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2以读材料审设问扣教材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题201612190436.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3以亮观点巧论证得结论三段式开放探究应对高考第41题201612190437.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4必考热点1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201612190438.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4必考热点2中西方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201612190439.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4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201612190440.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4必考热点4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201612190441.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专项一 聚焦八大社会转型,贴近高考宏观导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这种社会转型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革命构成的,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主题 1 时代“大变革”走向“大一统”——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主题 2 机遇挑战初露近代曙光——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主题 3 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主题 4 沧桑巨变踏上新征程——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主题 5 经济腾飞助推民族复兴——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主题 6 制度创新世界“理性”时代——17~18 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主题 7 工业文明世界“狂飙”时代——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社会转型主题 8 多元并存世界“剧变”时代——20 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趋势主题 1| 时代“大变革”走向“大一统”——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联系非常密切,是高考最常见的命题切入点,经常命制通史综合类的试题。分说——知识链接一、封建经济产生1.农业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22.手工业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春秋);打破了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手工业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3.商业:出现私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商鞅)。二、封建制度确立1.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2)诸侯争霸打破了宗法分封秩序,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3)法家思想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2.贵族的衰落和平民的兴起(1)贵族的衰落:随着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2)平民的兴起①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拥有大量土地的平民地主兴起,他们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主要力量。②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大批富裕的商人成为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阶层。③频繁的战争,使一批拥有治国或者军事才能的平民跻身统治阶层,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三、百家争鸣1.背景(1)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士”阶层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3)私学兴起,文化下移。2.主要流派(1)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阐发了以德治国、 “仁政”等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代表。(2)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特点,提出了“道”为世界的本原和辩证法的思想,阐发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3)法家: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备受当时各诸侯国的重视。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总览——规律认识1.任何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3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这些措施大部分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而加速了社会的转型。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的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非常深远,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感悟——针对训练1.历史学家童书业说:“春秋中期以后,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因之宗族观念的一部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到了战国, ‘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大张,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 ”材料所述现象表明( )A.国家观念的兴起 B.官僚政治的完善C.宗法制度的衰落 D.中央集权的成熟C [由材料信息“因之宗族观念的一部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 “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衰落,故 C 项正确。]2.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 ,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日绳秦国贵公子” ,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这些改革措施根本上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旧贵族C.实现以法治国 D.废除分封制A [吴起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 ,分封制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必须废除;商鞅变法“日绳秦国贵公子” ,推行以法治国,以军功爵制取代贵族世袭特权,打击旧贵族;B、C、D 三项都属于材料中改革的目的,但根本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A 项。]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 【导学号:02792161】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C [依据常识及汉字的偏旁可知“锯子、钻子”等木工器械的核心部分都是金属,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金属就是铁,故木工器械的发明主要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与木工器械的发明、木工技术的进步无直接关系,排除。]1主题 2| 机遇挑战初露近代曙光——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也出现了近代化的曙光,面临着走向近代化的机遇。但是,中国明清两朝对外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遇。高考试题一般以这一背景为出发点,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化面临的机遇,并总结中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中西对比是考查本主题的常见试题设问形式。 分说——知识链接一、世界发展的潮流——机遇1.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向工业化方向迈进,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2.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建立,民主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3.思想文化上启蒙运动蓬勃发展,近代科学硕果累累,民主科学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4.国际关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处于殖民霸主的地位,中国作为传统大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二、中国近代化的曙光——挑战1.经济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了全国性市场,大批商业性市镇出现,在此基础上,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思想上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3.文化上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在艺术上更加追求个性,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4.对外交往上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总览——规律认识明清时期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1.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非常脆弱,商业资本尚未从传统经济中彻底分化出来。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22.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最主要因素。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不利于近代文化、科技的产生与发展。4.对外关系封建政府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人为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潮流的契机。感悟——针对训练1.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 ”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C [把握时间信息“乾隆之世” 。D 项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首先排除;A、B 两项均错在“开始” 。乾隆帝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这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未能步入近代工业文明。]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 )A.和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B [结合题干时间“明清之际”可判断出题干反映的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而非“背道而驰” ,故 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与“西学东渐”无关,故 B项正确,C 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蓝图,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推动社会转型,故 D项错误。]3.(2016·江西余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第九章 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3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二、海禁与“倭寇”………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大学中国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的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解析】 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结合材料,说明可增减的内容及理由即可。可在第一节下面补充明朝初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理由从“相权威胁皇权” “朱元璋废除丞相” “明成祖设立内阁”的角度说明;还可在第二节下补充内阁权力的扩大,理由从“君主怠政” “社会危机加深” “士大夫阶层吁求”的角度说明;或者在第三节下补充郑和下西洋,理由从“宣扬国威” “重建朝贡体制” “加强中外交流”的角度说明。【答案】 增加内容一: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理由:明朝建立后,相权严重威胁皇权(皇权受到制约),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都折射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增加内容二:内阁权力的扩大。理由:随着君主专制体制的强化,部分君主无法应对繁忙的朝政,出现怠于处理政事的现象;与此同时王朝自身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士大夫阶层呼吁强化文官的职权。增加内容三:郑和下西洋。理由: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展示天朝风采,重建汉唐以来的朝贡体制,加强中外物质文化交流,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足迹远达非洲东海岸。1主题 3| 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是中国的“痛苦”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民主政治、工业化进程、思想启蒙、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是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考试题一般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全面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通史类试题是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非选择题是主要题型,分值较高。 分说——知识链接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1.国际背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2.瓜分狂潮《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在 19 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美日对中国的争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侵略,美日乘机加紧侵略中国,成为在中国争夺的主要对手,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二、中国的转型1.民主政治的发展(1)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改革主张。统治阶层中以光绪皇帝为核心,决心改革,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破坏,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②20 世纪初,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了“立宪”改革(清末新政),企图消除革命运动。(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3)中央集权的削弱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地方督府势力增强,地方分离倾向开始形成。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势力的壮大。③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秩序失控,最后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2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初步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2)短暂春天: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3.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1)维新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2)三民主义:《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彻底清算儒家传统文化,使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思想层面。4.社会生活的变迁(1)中华民国成立后,强制剪辫,禁止缠足,提倡平等的生活习俗,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妇女解放,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变革。总览——规律认识1.推动中国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转型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二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决定了中国人民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2.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向近代化迈进,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体现为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体现为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舞台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发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掀起实业救国浪潮,思想上发动新文化运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近代中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感悟——针对训练1.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 )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3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B [材料中的“多变”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是中国社会剧烈变迁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 ‘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导学号:02792162】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A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也与实业救国无关,故 B、D 两项错误;提倡民主、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故 C 项错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出现的时代背景都是民族危机,故 A 项正确。]3.(2016·黄冈一模)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 20 世纪初期,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A [根据材料“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等信息可知,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 A 项正确;B 项“完全抛弃”说法错误;材料讲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强调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故 C 项错误;D 项中“全盘西化”表述错误。]s1主题 4| 沧桑巨变踏上新征程——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1949~1956 年)的变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经济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外交上,“一边倒”政策提出;社会风尚上,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这些既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也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深受苏联的影响。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一般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斯大林模式相联系,要求学生全面认识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得失。分说——知识链接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政策1.美苏“冷战”新中国成立时,美苏“冷战”对峙,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行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形成了“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2)20世纪 50年代中期,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淡化了外交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二、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形成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特点的新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形成。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2.政党制度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后,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1.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恢复后,1953 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2.三大改造的完成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新中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3.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2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与文艺方针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1956 年春, “双百”方针的提出,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五、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特点:20 世纪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运输“一五”计划期间,内地的交通运输业获得较大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总览——规律认识1.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借鉴了苏联的苏维埃体制;第二、经济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借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三、科技教育,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偏重理工科教育。2.计划经济体制,是落后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计划经济也存在着众多的弊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就需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3.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感悟——针对训练1.(2016·天津六校联考)《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第二次发生于 1911年……第三次在 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D.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C [材料中三个时间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秦朝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故 A项错误;辛亥革命注重政治革命,旧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故 B项错误;三个事件都推动了社会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故 C项正确;D 项仅仅局限于政治上政权的改变,不够全面,故 D项错误。]32.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 ”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实行了( )A.土地改革 B.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根据材料中“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可知,其是 1953~1956 年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B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A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所有制形式都是公有制,C、D 两项错误。]3.(2016·遵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毛泽东统一了中国,给予人民一套新的道德观,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 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加拿大记者马克·盖恩材料二 1956 年底,第一个到“红色中国”的北美记者、美联社的兰卡什尔在游历 8 000千米后,发表了关于中国的预见性报道:“中国就像一部由 6亿个零件组装的超级机器,以最快的速度运转着。 ”兰卡什尔写道, “6亿中国人忘我地埋头苦干,要把他们落后贫穷的祖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蚂蚁山”上的理想与奋斗》——西方媒体的六十年“中国故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是怎样从政治上提高工农地位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这部“超级机器”高速运转中的成功与失误。【解析】 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制度保障公民政治上参政议政的权利。第(2)问, “成功与失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 (1)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政治上提高了工农地位。(2)成功: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国情,制定正确的任务。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主题 5| 经济腾飞助推民族复兴——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内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对外开放,中国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与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一样具有里程碑意义。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相联系,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分说——知识链接 一、世纪之交世界发展的趋势1.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3.世界科技发展趋势20 世纪末,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革命引领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二、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外交政策1.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2. “依法治国”颁布 1982 年宪法,并以宪法为核心,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1999 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3.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4.新时期外交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争取与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双边、多边外交活动。三、改革开放的历程1.对内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加快了对内改革进程。(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国有企业改革:1984~1992 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1992 年以后,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目标。(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1 世纪初,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对外开放2(1)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2)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四、三次思想解放——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 “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 1978 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继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结束了姓“资”姓“社” 、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带领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中共十五大以来,拨开公有与私有、人治与法治的迷雾,在财产民有、法制建设方面为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五、新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1.思想形成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文化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走向世界,恢复高考,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六、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互联网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总览——规律认识1.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从经济领域开始,很快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领域,虽然没有政治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都无法比拟的。2.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重点表现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但是,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并非西方化,而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3.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从进程上看,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从点滴开始,逐渐积累,最后达到质变的效果,避免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动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感悟——针对训练1.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动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萌发3D [从题干信息“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可知,农民会采取不同于政府的措施。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A 项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的掀起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进行的,B、C 两项不符合题意;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自己摸索出来的新路,实行“大包干” ,与当时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同,符合“反道而行” ,D 项符合题意。]2.2015 年 7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深挖合作潜力,充实务实合作内容。要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中方愿同各方加强合作,优先实施已经达成共识的互联互通项目。 ”这表明中国(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D.奉行不结盟政策,反对美国霸权主义B [上海合作组织不是联合国机构,其合作领域包括安全、经济、文化、军事、司法等,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故 B 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单纯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 2015 年 4 月24 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这是该法自 1986 年制定以来第二次修订。这表明( ) 【导学号:02792163】A.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C.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D.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的贯彻C [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不能说明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主要是保障基础教育,故 C 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 1995 年提出的发展教育的计划,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无关,故 D 项错误。]1主题 6| 制度创新世界“理性”时代——17~18 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17~18 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政治领域,形成了民主化趋势;思想领域,启蒙运动兴起;科技领域,经典力学诞生。这些都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17~18 世纪欧洲已经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本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模块的知识,都是本学科的重点内容,高考试题一般以工业化为主题命题。分说——知识链接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影响1.经济政策17~18 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重商主义,采取措施大力保护本国市场、拓展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世界市场的拓展(1)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17~18 世纪,英国先后击败荷兰、法国,到 18 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2)世界市场的拓展:随着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大大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国家产生了复杂的影响。3.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18 世纪末,法国和美国也先后开展工业革命,工业化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二、英美民主制度的建立1.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了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国家。2.美国独立战争为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提供了前提,1787 年宪法奠定了民主共和制的基础。联邦制、三权分立、主权在民是美国民主政体的重要特点。民主政体的确立为美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三、科学时代的到来1687 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科学时代的到来,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四、启蒙运动的兴起1.启蒙运动2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统治做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说明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2.深远影响启蒙思想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激励着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总览——规律认识1.欧美 17~18 世纪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求,其矛头直指封建势力,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 17~18 世纪社会转型的本质内涵。2.18 世纪,英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资本主义制度,欧洲大陆却盛行君主专制,人民与封建君主的矛盾非常尖锐。因此,欧洲大陆国家反封建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启蒙思想在法国发展进入高峰的原因所在。3.英国之所以首先在 18 世纪 60 年代爆发工业革命,是民主政治建立、国内外市场扩大、资本市场发达、自由劳动力充裕、工业技术较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带有一定的必然性。4.欧美近代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产物。反过来,近代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科学与经济、思想之间是相互促进、交替上升的关系。感悟——针对训练1.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认为:近代“欧洲奇迹” ,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 ,18 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 ,才使西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 B.资产阶级革命C.工业革命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C [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始于 15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在工业革命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A 项错误,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排除 B、D 两项。]2.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这表明( )A. “光荣革命”的实际效果因国王权力较大受到限制B.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实际上是一种贵族民主制度C.英国议会通过政党间的相互牵制实现了权力的制衡D.1832 年议会改革基本确保了英国议会选举的广泛性B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光荣革命”后的制度称之为“旧制度” ,是因为民主实际上为少数人专享,议会作为国家权力中心被贵族所把持,故选 B 项。A、C 两3项题干没有涉及;1832 年议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分享了政治权利,但是工人、贫农仍受到限制,故 D 项错误。]3.19 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托克维尔评说的美国精神与形象主要源于( )A.联邦制原则 B.中央集权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 D.两党制原则A [结合“小国” “自由” “幸福”等关键信息,此处强调的是各州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结合“大国” “光荣” “强大” ,美国联邦政府比较强大,这一政治状况出现的原因是联邦政府的建立。]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