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现代篇试题(打包5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试题打包5套.zip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试题打包5套.zip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专题讲座3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201612190417.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第10讲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1612190413.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第11讲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201612190414.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第12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201612190415.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201612190416.DOC
  • 全部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专题讲座3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201612190417.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第10讲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1612190413.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第11讲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201612190414.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第12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201612190415.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201612190416.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 1 -专题讲座(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专 题 知 识 整 合 重 组 类 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初步奠基(1949~1954 年)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2.基本形成(1954~1956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时期结束。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 1954 年宪法里有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曲折发展(1956~1978 年)这一时期,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特别是在 1966~1976 年“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8 年至今)“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2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1.理论形成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2 年 12 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中的相关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践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分别于 1997 年和 1999 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3.现实意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新中国的外交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形成“万隆精神” 。3.三个时期和特点(1)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一边倒” ,步入国际舞台。(2)拓展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一大片” ,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4.四个具体表现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同美国等国家的关系;不结盟政策。5.主要成就(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准备阶段(1949~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三项准备: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中苏建交。(2)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4)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5)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2.曲折发展阶段(1956~1978 年)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2)两个方面: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召开,实行“八字”方针;挫折失误——“三面红旗” “文化大革命” 。(3)“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三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5)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一场浩劫——“文革” ;一个错误——“左”倾错误。 3.新时期(1978 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1)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一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4)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 4 -义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与文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邓小平理论(1)酝酿:1978 年 5 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形成:1982 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发展:1987 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4)深化①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②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2002 年,在中共十六大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阶段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1949~1966 年)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文艺党中央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等方针,党中央制定“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等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如第一- 5 -创作获得大丰收 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文革”时期(1966~1976 年)“双百”方针遭破坏,出现文化凋零局面党中央发起“上山下乡”运动和“教育革命” ,教育事业遭到破坏一部分科学家排除干扰,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等改革开放以来(1978 年至今)邓小平提出“二为”总方向,恢复“双百”方针,中国文化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如设立各种文化艺术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完善教育立法。中国教育事业成就斐然,实现“两基” ,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体系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中外关联类比现代中国 现代世界时间跨度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到当今世界特征 探索中崛起的中国 多极化、全球化的世界表现政治文明(1)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3)新中国外交不断走上世界舞台,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6 -经济文明(1)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8 年改革开放,新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1956 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56~1976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过 30多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1)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步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历次改革成效不大,并最终解体(2)20 世纪 30 年代,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普遍采纳,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调整(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思想文明(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2)新中国科技、教育、文艺事业取得重大成就(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2)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模式比较项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所经历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 从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 7 -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自发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制的调节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制的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中俄(苏)两国革命道路的异同国家比较项 中国 苏俄国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弱小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不同点道路方式中国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俄国走的是城市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相同点 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美苏“冷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时间 阶段 新中国外交1949~ 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20 世纪 80 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1991 年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8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机制的调整俄国十月革命1.两个发展阶段和平夺权和暴力革命。2.三大文件“四月提纲” 、 《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3.四件大事二月革命、 “七月事件”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4.五个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的正义要求,并武力镇压群众运动;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巩固的工农联盟。5.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向社会主义过渡(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 年苏俄实行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斯大林模式1924 年斯大林统治时期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但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的利益,成为- 9 -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3.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评价: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2)勃列日涅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以工业改革为重点。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1.罗斯福新政背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国内改革呼声高涨;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两个阶段 调整与复兴经济;改革三项内容 救济、复兴和改革四项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与举办公共工程意义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改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评价(1)新变化①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 世纪 50~70 年代初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70 年代初期进入“滞胀时期”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阶级矛盾。 ③产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10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两个原因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②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2)三个对峙①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②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③军事上,北约与华约。(3)四个过程①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②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③“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 。④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的建立,促进了多极化趋势。(2)日本崛起,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4)中国振兴,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两极格局的瓦解①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1 -②原因: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民主化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③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①表现: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及扩大);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的军事可与美国相抗衡;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高。②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经济的振兴。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历程 主要表现 评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1944 年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建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7 年建立关贸总协定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主导建立的,但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欧盟是世界上合作程度最高的经济政治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是规模最大的论坛式经济组织区域集团化组织有利于集团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经济金球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科技、交通和通信的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大都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挑战- 12 -近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学艺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时期 科技成就科学技术产生形成阶段(16~17 世纪)牛顿经典力学(1)创立: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3)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冲击了宗教神学思想,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科学预见性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阶段(18~19 世纪)生物进化论(1)诞生:1859 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 (2)观点: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是不断变异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3)意义:是对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蒸汽机与电气技术的发明(1)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电气技术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导致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3 -科学技术重大突破阶段 (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理论(1)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2)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现代信息技术(1)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1969 年国际互联网问世 (2)意义: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推动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3)消极影响:垃圾信息、网络犯罪等新问题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成就1.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①时代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引起人们的失望和不满。②主要成就:雨果(法)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大仲马(法)的《基督山恩仇记》 ;拜伦(英)的《唐璜》和雪莱(英)的《西风颂》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①时代背景: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积聚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复杂。②主要成就:巴尔扎克(法)的《人间喜剧》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列夫·托尔斯泰(俄)的《战争与和平》 ,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3)现代主义文学 ①时代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感到失望。②主要成就:海明威(美)的《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手法的代表;贝克特(爱尔兰)的《等待戈多》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2.美术(1)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法)的《自由引导人民》 。(2)现实主义:库尔贝(法)的《石工》 ;列宾(俄)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米勒(法)的《拾穗者》 。(3)印象画派:注重“光”与“色”的效果,莫奈(法)的《日出·印象》 ;凡高(荷兰)的《向日葵》 。- 14 -(4)现代主义:毕加索(西班牙)的《格尔尼卡》 。3.音乐和影视(1)音乐:贝多芬是架起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桥梁的人;现代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2)电影:1895 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第一部电影;1927 年,美国首次拍成有声影片;1935 年世界上拍成第一部彩色影片;二战后,宽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问世。(3)电视: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电视出现;40 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插彩色电视节目。二战后进入普及阶段。- 1 -【课堂新坐标】 (通用版)2017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 1 部分 现代篇 第 10 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一)中国现代史通史图览 (二)世界现代史通史图览第 10 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 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特征] 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 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坐标通览] 整体感知]- 2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政 治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两种社会制度开始并存、对立。—(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经 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3)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变化:由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文 化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十月革命)1.背景(1)俄国社会的发展和矛盾。(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过程(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道路。(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4)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3.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 3 -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③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②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④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3)“斯大林模式”①背景:1924 年 1 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②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③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4)评价: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①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直接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影响了消费市场;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③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2)罗斯福新政①措施- 4 -a.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b.调整工业: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c.调节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d.社会保障: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等。②影响a.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b.政治: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c.世界: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世界科技及文艺1.科技(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2)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2.文学艺术(1)现代文学①特点: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②成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现代美术①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②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3)现代音乐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4)影视艺术①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 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 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②电视的出现与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9 年,英国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40 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③影响:影视艺术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刻。- 5 -主题 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016·全国甲卷)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导学号:02792105】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1932 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 B 项。A 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 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 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2.(2015·全国卷Ⅱ)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 1930 年、1931 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 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 项错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的贡献,D 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3.(2014·全国卷Ⅰ)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6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 A、B 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 C 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 D 项正确。]4.(2013·全国卷Ⅰ)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导学号:02792106】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952 年”这一时间信息。材料中的“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信息,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地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A、C 两项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不符,排除;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 项错误。]5.(2013·全国卷Ⅱ)19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导学号:02792107】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1931 年”这一时间信息,理解斯大林说这段话的含义,结合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思考作答。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的话体现了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选 B 项。]- 7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政策 特点 根本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从“理想”与“现实”角度命题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命题猜想] 如何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为十月革命后苏俄政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复习备考时,注意理解苏俄新经济政策制定的特殊历史背景、措施、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016·石家庄模拟)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C 材料中“内战” “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表明此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实行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称这种经济政策是“万能的” “普遍适用的” “胜利了的”表明了对该政策的肯定,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认为“战时共产主义”在战后依然适用,那就不可能推行新经济政策,故 D 项错- 8 -误。]2.(2016·黄冈模拟)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列宁的“改良”是(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B 在一定上程度恢复资本主义,是列宁采用的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采用向社会主义缓进而非激进的措施,符合“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故 B 项正确。]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命题猜想] 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其后期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这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及历史教训分析。3.1931 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 6800 人。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三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是由 450 名美国工程师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美国格里钢铁厂为蓝本设计的,电力系统由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和装备。由此可见( )A.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大大提升C.社会主义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融洽D.美国为转嫁危机向苏联进行资本输出A 从材料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有大量外国专家参与,并引进了很多西方先进技术,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苏联的外交活动,不能体现苏联国际地位提升,故 B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西方专家在苏联工作,不能表明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融洽,故 C 项错误;资本输出是指对外投资设厂,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在苏联建立工厂,故 D 项错误。]4.(2016·南昌模拟)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 、“退却年代” 、 “剥夺年代” 、 “战争年代” 、 “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开垦荒地- 9 -C 余粮收集制是 1918~1921 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应当属于“凯歌年代” ,故 A 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是 1921~1928 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因为其恢复了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被称为“退却年代” ,故 B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 1927 年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由于该政策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将农民财产收归集体所有,所以被称为“剥夺年代” ,故 C 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应属于“战后年代” ,故 D 项错误。]主题 2|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调整1.(2015·全国卷Ⅰ)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导学号:02792108】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由材料“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 B 项;A、D 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 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排除。]2.(2014·全国卷Ⅱ)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导学号:02792109】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C 结合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及“孤儿”判断 A 项“重现繁荣”不符合题意;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经济危机严重时,美国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不断,B 项中的“淡定应对”不符合史实;结合“幻想型影片”分析,D 项中的“现代主义艺术”不符合“幻想”的特点。]3.(2013·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10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胡佛应对危机的举措的实质——坚持“自由放任”前提下的有限干预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A 项不是胡佛总统的措施;B 项是胡佛的措施,但后来新政中罗斯福并未借鉴这种做法;C 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并非“自愿减少耕地” ;D 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欧美近现代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时间19 世纪初~19 世纪70 年代19 世纪末~20 世纪 30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后生产关系所处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政治格局西欧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美、德崛起,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二战中美国实力大增,二战后逐步形成美苏两极世界的格局,取代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以西欧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美、德两国经济迅速发展,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运用图文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对经济大危机的认识命题猜想]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巨大。高考经常运用图文材料,考查经济大危机的特征、影响。解答这类题目注意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下思考。1.(2016·济南模拟)据统计,在 1913~1938 年的 25 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 83%,- 11 -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 3%,年增长率为 0.7%。这表明( )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B 经济危机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故 A 项错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为度过危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 B 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在经济危机(1929~1933 年)后兴起的经济理论,且材料中所强调的是世界贸易量的减少,故 C 项错误;国际关系持续恶化的表述是不准确的,一战结束后(1918~1929),国际矛盾是缓和的,故 D 项错误。]2.(2016·汕头模拟)1918 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 1931 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 50%卖给了苏联。1929~1930 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70%销往苏联,而 1932 年竟高达 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导学号:02792110】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D 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为了赢得订单,英美等国不得不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 D 项正确。]从创新角度命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对国家运行机制的调整命题猜想] (1)从罗斯福新政内容角度命题。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解题时一般根据具体事例,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回答。(2)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角度命题。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实质是加强国家干预形式,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解题时需要根据具体史料,结合相关史实分析。3.(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下面是 1930 年和 1940 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1930 年 1940 年拖拉机 92 万台 156.67 万台- 12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 万台 19 万台玉米摘收机 5 万台 11 万台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B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1930~1940 年机器的数量发生了急剧增加,与财政金融无关,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产业规模、产业数量、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规划,根据图表,拖拉机、收割机、摘收机均属于此类,故 B 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政策方面实行减耕减产、政府补贴的方法,与图表中数量的增加相悖,故 C 项错误;“以工代赈”即通过兴办大量的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岗位,与图表无关,故 D 项错误。]4.(2016·湖北八校联考)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采取的措施是( )A.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B.制定《社会保险法》C.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D.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B 材料体现政府关注的是“老者” “病人” “壮者” “年青人” “每个家庭”等整个社会群体,不是临时的,不是某个特殊群体,不是某个特殊领域, 《联邦紧急救济法》不具有普遍性,故 A 项错误;《社会保险法》为社会福利提供法律保障,故 B 项正确;《全国劳工关系法》目的在于缓和劳资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C 项错误;《国家工业复兴法》目的在于恢复企业生产,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D 项错误。]备选习题]5.(2016·石家庄质检)“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原因在于( )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要求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C 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使美国经济由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故 A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并非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故 B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 13 -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要求,故 C 项正确;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并非是罗斯福获得历史青睐的原因,故 D 项错误。]主题 3| 多维探究:从多方面把握 20 世纪 30 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备选真题](2012·山东高考)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 ,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与掌握。第(1)问侧重考查斯大林体制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主要从过渡的途径、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行模式等方面回答。第(2)问考查罗斯福新政对资产阶级利益的损害,从国家干预、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等方面回答。第(3)问考查对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属于开拓型思维题,要求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突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运行模式,不存在姓“社”姓“资”之分。【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 ,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 14 -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20 世纪 30 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1)经济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2)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一党专政。(3)国际关系方面: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 ,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B.都注重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D 罗斯福新政主张维持资本主义私有制,故 A 项错误;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不是根本相同点,故 B 项错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C 项错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本质上都是从实事求是出发,调整生产关系,故 D 项正确。]- 15 -2.(2016·茂名模拟)下表是根据罗斯托著作《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中有关数据绘制的,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02792111】1936~1938 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分布简表地区 世界 资本主义工业国 美国 苏联 亚非拉地区占世界工业生产比例 100% 76% 32% 19% 5%A.亚非拉地区落后的根源在于其未发展工业B.罗斯福新政保障了美国工业经济发展优势C.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未显示成效D.资本主义工业国丧失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B 亚非拉地区并不是没有发展工业,其落后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故 A 项错误;资本主义工业国占 76%,而美国占到了 32%,说明罗斯福新政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了美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势,故 B 项正确;根据图表可见,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故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了成效,故 C 项错误;资本主义工业国仍然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76%,说明资本主义工业国并未丧失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故 D 项错误。]备选习题]3.(2016·莆田质检)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图分别宣传 20 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图一 五年计划,四年完成 图二 工作付酬的美国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A 图一反映的是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体现,图二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 ,反映的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项正确。]纵横交汇通古今-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历史背景(1)20 世纪初的世界已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3)20 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2.战争进程(1)爆发标志: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加入战争。(2)第一阶段:1914 年 8 月~1916 年底。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协约国掌握了主动权。(3)第二阶段:1917 年 4 月~1918 年 11 月。美国对德国宣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4)1918 年 11 月,协约国与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3.后果和影响(1)后果: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削弱了英、法,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构成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九国公约》实质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2.《非战公约》1928 年 8 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 15 国在巴黎签订了《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3.国际联盟(1)成立:1919 年 4 月,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 17 -(2)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3)历史地位: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背景(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4)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5)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2.过程(1)战争爆发初期阶段: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 (2)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3.影响(1)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战争。(2)深刻影响了战后的世界局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3)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亚洲觉醒”的先驱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圣雄甘地(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受英奖章、改穿土布。③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④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2)地位- 18 -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2.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1)贡献①领导民族独立:召开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成立代表委员会;建立国民军;成立临时政府;与协约国签订《洛桑和约》赢得国家独立;创建人民共和党;宣告共和国成立。②主持民主化改革:实行政教分离;制定共和国宪法;颁布一系列法令;传授现代知识与文明;废除陈规陋习。③凯末尔主义原则: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和改革主义。(2)评价:土耳其共和国的奠基者,被尊称为土耳其的国父;其改革促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主要活动(1)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2)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 ;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渡过了经济困难。 (4)晚年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进行了重大探索。2.评价(1)是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3)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