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篇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1 形象-抓住特征,巧用术语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篇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1 形象-抓住特征,巧用术语高效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篇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2 语言-赏析要全面,步骤要齐全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篇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2 语言-赏析要全面,步骤要齐全高效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篇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3 表达技巧-定手法,析作用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篇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3 表达技巧-定手法,析作用高效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篇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4 思想感情-从身世、情态、景语、典故多个角度切入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篇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4 思想感情-从身世、情态、景语、典故多个角度切入高效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篇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课件.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 1 -形象-抓住特征,巧用术语1.(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 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 ① 浮太清 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 ③ 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对应景物形象)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抓住第二联的关键词“风” “叶” “露” “虫” ,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天夜间的画面,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风林” “叶下” “露草” “虫鸣”等关键词,以声衬静,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氛围。答案:(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拓展训练)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思想感情要联系背景,调动积累,知人论世,品读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三、四两联作者走笔抒怀,写卧病,写吟诗,然病中所思,诗中所吟,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关,那铁马冰河的边防重地,那驿炬来迎的抗金前沿。体现了作者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2.(2015·哈尔滨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 分)- 2 -再 过金陵 ①[唐]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 ② 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石 头 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 ③ ,绿到台城 ④ 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 ,又称“苑城” ,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对应景物形象)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5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 的景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应兼顾景、情、境三个方面。首先,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如刘诗中的“芳草” “旧苑”等。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 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 落之景。答案:相同点: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2 分) (抓住“收” “秋” “愁” “空” “冷”等词)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 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视听结合) ,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1 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 分)【易错提醒】诗歌鉴赏不能“以译代析”“以译代析”即只是对诗句做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这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答题要求。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鉴赏诗歌时往往有解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解释只是鉴赏的前提 ,而不是鉴赏本身。 “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没有提炼概括,更没- 3 -有针对题目要求的深层次探究。(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可按下列步骤进行:①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②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③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结合第(1)题对诗歌意象的赏析,再加上相关的历史常识,这两首诗的情感还是不难概括的。答案: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 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2 分) (如回答作者再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 1 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2 分)3.(2015·唐山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11 分)诉衷情令·长安怀古康与之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注】康与之,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人,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前。★(对应景物形象) (1) “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的景象,与《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描绘的景象有何异同?(5 分)答: 答案:两个作品都描写了秋日“夕阳西下”的景象,表达自己的哀愁。康词描写了夕阳西下,北雁南飞,浩荡的渭水滔滔东流的肃杀而壮阔的景象。马曲描写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踽踽独行的景象。【知识 拓展】景物描写的三种作用1.奠定情感基调。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烘托出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感情基调。2.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手法,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本诗也是如此。- 4 -3.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普遍。(拓展训练) (2)词的上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的?请结合注释简要阐述。 (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注释及词中的关键词句加以理解,这首词吊古伤今,表现了身处偏安局面,不胜今昔之感的情怀。上阕从眼前景物写起,阿房废址,汉代荒丘,成了狐兔群游之所。昔日豪华,已成春梦。抚今追昔,不胜悲愁。因此,作者是借助描写眼前的荒凉景象和对往昔的回忆来抒发情思的。答案:词人怀古伤今, (2 分)以狐兔群游秦汉古城,昔日的豪华已成梦来抒发自己对朝代兴废的无限感慨, (2 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北宋王朝的深切担忧。 (2 分)4.(2015·汉中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11 分)漫 感 ①龚自珍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己亥杂诗龚自珍少年击剑更吹箭,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 ② 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注】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拓展训练) (1)请找出《漫感》一诗的诗眼,并分析该诗眼的作用。 (5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能够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情感词。答案:诗眼为“惘然” 。 (1 分)诗人从边疆局势写起,彼时边疆动乱,外乱入侵,诗人有匡正之志,却计无所出, (2 分) “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2 分) 。 (本题或答“幽恨”为诗眼,言之成理亦可)★(对应人物形象) (2)两首诗都运用了“剑” “箫”的意象,这两个意象也被认为是龚自 珍人生的真实- 5 -写照。结合这两个意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形象?(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的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答案:剑是诗人的武器,是壮志的象征 ,也是悲恨情绪的寄托。 (2 分)箫,其音宛转悲凉,借以传达幽怨愤慨之愁绪。 (2 分)二者连用,展示了一个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 (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2 分)5.(2015 唐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2)题。 (11 分)雨夜读书[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 ① 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 ② 思天山。【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对应景物形象) (1)首联写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5 分)答: 答案:写出了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 (2 分)深夜,帘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3 分)(拓展训练) (2)诗歌里蕴含哪些 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 分)答: 答案:①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每点 2 分)【加固训练】(2015·邯郸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2)题。 (11 分)- 6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寒林残日欲栖乌 ① ,壁里青灯乍有无。小雨愔愔 ② 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色。(拓展训练) (1)这首诗歌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5 分)答: 答案:整首诗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写的,全诗由黄昏写到夜晚再写到深夜。 (2 分)首句写“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忽闪忽明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惜情,诗人不能入睡,听疲马嚼着残余草料的声音,点明了时间是半夜。 (3 分)★(对应形象)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 分)答: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羁旅在外、孤单寂寞、夜不能寐、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 (2 分)题目中的“宿”“旅馆”表明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游子身份;“寒林残日” ,乌鸦归巢,再加上明灭的油灯营造出的冷清气氛,体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心情纷乱惆怅;“疲马” “残刍”表明马非常疲倦,这也表现了诗人旅途之中的奔波劳累。 (4 分)- 1 -语言-赏析要全面,步骤要齐全1.(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 分)早过大通驿 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对应炼字)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3 分)答: 【解析】首先分析“软”字在诗句中的作用,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对景物的表达效果。 “软”字是使动用法,要点出它的双关意义。答案:“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评分标准】答出手法 1 分,简要分析 2 分。★(对应炼字)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 分)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及语言理解能力。审题时注意要“结合全诗”来分析,逐联翻译。另外,注意要紧扣“过”字,突显景物变化的特点,即 “移步换景” 。答案:“过”即指“经过,路过” ,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面,云朵飘过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评分标准】解释 1 分,结合诗句分析 3 分。2.(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2 -好 事 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对应炼字)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前两句勾勒出作者“高卧”船头而“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时的画卷,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后一问为炼字题, “插”为动词,有尖锐之感,诗中是山峰映在水中的意思,这更突显了山峰的尖峭、挺拔。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评分标准】答对作者心情 2 分,答对表达效果 2 分。(拓展训练) (2)末尾两句中的 “悬崖” “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 “怕悬崖崩坼”?(4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由前句“仔细乱篙撑处”可以看出诗人在观看竹篙插入江水时的景象, “悬崖” “崩坼”的意义均与山峰有关, “崩”为“倒塌” ,指“悬崖”倒映在水中陡峭的山影;“坼”为断裂,指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江水的涟漪而变得散乱的景象。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 “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评分标准】答出“悬崖” “崩坼”所指 2 分,答出“乱篙撑处” “怕悬崖崩坼”原因 2 分。3.(2015·濮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 分)长 门 怨齐 浣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 ① 更漏 ② 不堪闻。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注】①昭阳:宫殿名。②更漏:报时的漏壶。(拓展训练) (1) “昭阳更漏不堪闻”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什么心理?(5 分)- 3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自汉以来古典诗歌中,常以“长门怨”为题抒发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本诗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位寂寞的失宠宫妃。再联系三、四句可知她在因“恨君”而伤心落泪。最后, “昭阳更漏不堪闻”就很好理解了,她因失宠而寂寞难挨,昭阳殿的更漏真的不忍听闻了。答案:度日如年,害怕听到报时声。 (2 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失宠后独处冷宫的极度寂寞、哀怨。 (3 分)(注:答出寂寞、哀怨其中一点给 2 分,两点给 3 分。 )★(对应炼句) (2) “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 。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无论认为哪句好,都要结合人物心理和两句的不同之处进行赏析。两句的关键在“思君” “恨君”上,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探究:到底是“思君”还是“恨君”?“思”与“恨”是什么关系?答案:示例一:“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 (2 分)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 “不思君”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至于生出怨恨, (2 分)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 爱之深;“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 (2 分) (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示例二:“半是思君半恨君”一句好 。 (2 分)分不清是爱还是恨,又爱又恨, (2 分)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 (2 分) (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4.(2015·盘锦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11 分)发 阊 门 ①[元]顾瑛阊门西去是阳关 ② ,叠叠秋风叠叠山。便是早春相别处,如今杨柳不堪攀。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②阳关:此处指离别之地。★(对应炼字) (1)请概括“叠叠秋风叠叠山”一句 中两个“叠叠”的含义。 (5 分)答: - 4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先理解“叠叠”的意思,层层重叠的样子。 “叠叠秋风”指天已变冷, “叠叠山”指路途遥远。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答案:天凉路远;(2 分)出行艰辛。 (3 分) (意思对即可)【讲评建议】对第一个“叠叠”的理解是解答此题的一个难点,在讲评时要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要提醒他们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拓展训练) (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 ,但表现的心情不同,请简要分析。 (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先立足全诗分别理解这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第一首诗里的“柳”是秋柳,秋柳衰败寄托诗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第二首诗里的“柳”是春天的柳,并且是雨后的柳,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衬托诗人内心的轻松。答案:①顾诗借秋柳衰败,写出离别之时的凄清,表现了诗人的孤苦与伤感之情;②王诗借春天雨后柳色之新,写出送别之时环境的清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轻快。 (每点 3 分;意 思对即可)【加固训练】1.(2015·本溪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11 分)旅夜怀远客许 浑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对应炼句) (1) “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意?在诗中有何作用?(5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内容上考虑这句诗的作用,二是从表达技巧上。答案: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 ,无人欣赏。 (1 分) (“竟晓”一词遥承“梦断” ,)暗示诗人(梦醒之后, )辗转无眠,直到天明。 (2 分)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 5 -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2 分)(拓展训练)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中作者情感的能力。本诗一句一情,抓住意象,进行分析。答案:“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 “异乡”言其飘零, “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 “过”字写春天已 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答出一点给 2 分(概括和分析各 1 分) ,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2.(2015·鹤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11 分)春 寒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注】此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 ,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对应炼字)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5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分析表面对春寒的怯意,又要结合注释品味深层含义,即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答案:“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 (2 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3 分)(拓展训练)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 分)答: - 6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回答时既要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又要品味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即体现的诗人的性格特征。诗中的“不惜”与“独立”是答题的关键。答案:写出了海棠“不 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 (3 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3 分)3.(2015·河南顶级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11 分)瑶 瑟 ① 怨[唐]温庭筠冰簟银床 ② 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 ③ 去 ,十二楼 ④ 中月自明。【注】①瑶瑟:对瑟的美称。②冰簟: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③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 代指楚地。④ 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对应炼字) (1)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 “十二楼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5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先明确观点;再解释“自”的意思;接着结合诗句谈“自”表达的情感,所达到的效果。答案:我也认为“自”用得很好。 “自”是徒自、空自的意思, (1 分)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 (2 分) “自”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中主人公的孤寂与怨思。 (2 分)(拓展训练)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先确定写景的手法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再结合诗句做具体赏析,抓住主要意象“冰簟” “雁声” “月”等;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是“这首诗” ,因此,一定要结合全诗来谈,不能漏句子,更不能泛泛而谈。答案: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2 分)第一句借冰凉的竹席和洒满月光的床,写出主人公因伤离念远难以成眠,又寻梦不成的忧怨。 (1 分)第二句展现了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华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 ,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 (1 分)第三句雁叫更增添了清冷孤寂的情调 ,突出女子的思念, (1 分)第四句借徒自照临高楼的明月,表现主- 7 -人公的孤寂落寞与别离之思。 (1 分) (可根据上述得分点给分,也可答对两点即给满分)【知识拓展】古代诗歌情与景的关系1.触景生情。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如杜甫的《登高》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病” “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2.融情入景(移情入景) 。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感时” “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3.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可以说是前两种情景关系的有机结合,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心物融合,才能写出意境浑成的佳作。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4.显景隐情。表现为全篇都是景物描写,作者的情感倾向完全隐藏在景物画面中。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诗人将自己无奈的处境和思慕隐居的心声悄无声息地糅入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加以表现,意蕴深厚而又了无痕迹,使此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5.显情隐景(直抒胸臆) 。直指人内心的强烈感情,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激发联想,形成意境。如李白在《将进酒》中演绎庄子的人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 1 -表达技巧-定手法,析作用1.(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 、 (2)题。 (7 分)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 ① ,扫空眼底蓁 ② 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 ③ 乍雨初晴。【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拓展训练)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 分)① ② 【解析】题目要求写出白居易 《琵琶行》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那么你写的诗句一句要体现“浔阳” ,一句要体现“月色” 。然后回想《琵琶行》中有“浔阳”和体现“月色”的诗句,写出两句即可。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对应表达方式)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 分)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描写的角度主要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抓住上片关键的“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不难看出这是对乐曲的描写,是直接描写。抓住下片关键句“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也不难看出这是从听者的角度,由听者的联想来衬托音乐之美,属于间接描写。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 ,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 ,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2.(2015·海口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1 分)浣 溪 沙苏 轼- 2 -软草平莎 ① 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 ② 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 ③ 元是此中人。【注】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拓展训练) (1)这首词与苏轼另一首同词牌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都描写了农村的风光,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5 分)答: 答案:两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不同的是:前者还表达了作者对归耕田园的希冀,后者还表达了对民情的体恤。★(对应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6 分)答: 【解析】此题要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光似泼”极言光照足, “气如薰”表明香气浓郁,视觉、嗅觉相结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绿光,暖风夹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生机蓬勃、风光宜人,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答案:①比喻。 “光似泼” “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每点 2 分,术语 1 分,分析 1 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3.(2015·汉中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 分)贫居秋日皮日休亭午头未冠,端坐独愁予。贫家烟爨稀,灶底阴虫语。门小愧车马,廪空惭雀鼠。尽室未寒衣,机声羡邻女。(拓展训练) (1)诗中诗人的“贫居”表现在哪些方面?(5 分)答: - 3 -【解析】解答本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分析, “头未冠” “愁” “贫家烟爨稀,灶底阴虫语” “未寒衣”等,可分别从妆扮、姿势、容貌、吃饭、衣着等方面分析概括。答案: “贫居”表现在衣食无着( 2 分)两个方面:首联从妆扮、姿势、容貌等方面表现, (1 分)颔联借“烟爨稀” “灶底虫语”写出自己无法生火做饭,暗示没有食物, (1 分)尾联以“羡邻女”暗示无衣可穿。 (1 分)★(对应表达方式) (2)试分析全诗的表现手法。 (6 分)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根据平时对表现手法的积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现手法。从首联和尾联的关键词“头未冠” “未寒衣”可知,诗人运用了正面描写,从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角度来表现家贫;从颔联和颈联的关键词“烟爨稀” “灶底虫语” “愧车马” “惭雀鼠”可知,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家贫,因此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答案: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表现出作者的贫居。 (2 分)首联和尾联,借助人物的动作、心理,直接表现出诗人的贫居。 (2 分)中间 两联则借助“烟爨稀” “灶底虫语” “愧车马” “惭雀鼠” ,从侧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贫居。 (2 分) (或答视听结合手法。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渲染烘托结合。 )【知识拓展】古代诗歌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与烘托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衬托表现主要对象。 (侧面描写和烘托基本类似)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 ,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加固训练】1.(2015·周口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12 分)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①韦庄 ②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③ 。- 4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 ④ 散,扬子江头月半斜。【注】①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②韦庄(约 836—910) ,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③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④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对应修辞手法) (1)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首联“满耳笙歌满眼花”与尾联“却愁宴罢青娥散”这类情感明显的句子就可以确定对比手法,然后还应想到衬托这样的术语。类似题解答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答案:全诗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 (2 分)整首诗作者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 (2 分)一“愁”三“满” ,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 。 (2 分)(拓展训练) (2)试分析尾联“愁”的具体内容?(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抓住注释中“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 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这一关键信息就可品读出。答案:一“愁”黄巢兵乱国势预颓(为国家的安危而愁) ;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 之中。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蕴含了。 (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2.(2015·忻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 分)送 刘 昱 ①李 颀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北风吹五两 ② ,谁是浔阳客?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5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注】①这是一首古体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五言,第二部分为七言。②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拓展训练) (1)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 分)答: 【解析】要回答诗句描绘的画面,其实只要能把诗句内容翻译出来即可,诗的首联可以翻译成: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联系颔联,不难做出答案;分析此联作用,无非就是从这联交代的时、地、景等来分析,一般要涉及渲染的作用。答案: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冷清寂寥萧瑟的八月江边秋景图。在瑟瑟秋风中,江中白色的浪花涌向岸边洁白的苇花,素净萧疏洁白一片。 (2 分)作用: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以景衬情,借助景物的萧瑟惨淡衬托离情依依;同时渲染了朋友间离别时的哀愁气氛。 (3 分)★(对应表现手法) (2)前人评价这首诗的尾联“不落窠臼,含蓄蕴藉” ,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6 分)答: 【解析】一般送客诗,往往易落入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这一窠臼,而李颀却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可联系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用的也是这种虚写手法。诗人推想刘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雁叫声。苇中有雁,这是常见的,因而诗人由镇江江边的芦苇,很容易联想到雁。但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雁是合群性的禽鸟,夜宿苇中也是群栖的,群栖时一般不发声,如果发出鸣声,那一定 是失群了。刘昱单身前往浔阳,无异于孤雁离群,那么夜泊闻雁,一定会联想到镇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 “试”字,即暗含此意。反过来,留着的人都思念刘昱,这就不必说了。末句既以“雁”字呼应芦苇,又从雁声发生联想,委婉蕴藉。据此可作答。答案:手法:运用了虚写(联想想象)的手法。 (2 分)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 后惆怅独归,而是从友人的角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担忧、对友人的不舍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2 分)作者目送离去的友人,心中推想他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失群大雁的叫声。 (2 分)【讲评建议】本题题干没有明确是考查表达技巧的,审题上难度较大。讲评时可做此类题目审题的思路。- 6 -古诗表达技巧题的题干一般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 “范围语”限定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鉴赏范围大小,试题可分为分析局部题和分析全诗题两种。 “角度语”限定分析手法的角度,依据分析角度不同,试题可分为明示型和暗示型两种。明示题指明确指出考的是表达技巧,它又分为未明确指出手法类别、指出手法类别和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三种。暗示题是未明确指出考表达技巧,但题干语“如何写出” “请赏析”已包含了表达技巧在其中。本题即是暗示型的,前人评价这首诗的尾联是“不落窠臼,含蓄蕴藉” ,自然是运用了某种 表达技巧所致,明确这一点就能明白本题是在考查尾联所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