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件 选修3.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随堂演练 选修3.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件 选修4.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随堂演练 选修4.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选修1.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随堂演练 选修1.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人文精神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人文精神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三阶段 现代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3.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外交与祖国统一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三阶段 现代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3.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外交与祖国统一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三阶段 现代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3.12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三阶段 现代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3.12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三阶段 现代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3.13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与经济的全球化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三阶段 现代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3.13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与经济的全球化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三阶段 现代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3.14当代世界经济的多元发展道路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三阶段 现代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3.14当代世界经济的多元发展道路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1高考命题研究探源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2高考应试能力培养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3史观史论及史学研究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4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5高考非选择题题型突破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10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10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5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5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不同政治文明的演进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不同政治文明的演进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7近现代西方的科技与文化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7近现代西方的科技与文化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8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独立富强之路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8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独立富强之路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1.2.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课件 选修2.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随堂演练 选修2.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 1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随堂演练 选修 31.(2015·怀化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6 年,民主党的威尔逊谋求连任总统,开始的时候,美国的民意也坚定地站在中立的一方。大多数美国人对世界事务毫无兴趣,支持孤立主义政策。……威尔逊知道相当部分美国人并不同情英国——爱尔兰裔的美国人不满英国统治爱尔兰的方式,同时数百万的德裔美国人又希望德国在战争中获胜。此外,流亡到美国的俄国犹太人对沙皇恨之入骨,希望德国击败俄国。据说在战争爆发前,威尔逊总统对德国大使说:“我们必须保持中立,否则,我们这个混合民族的国家将会支持欧洲的不同阵营。 ”——摘自《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二 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援助。——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实行“中立”政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放弃“中立”政策的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谈谈你的认识。【解析】第(1)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实行“中立”政策:据材料一得出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盛行,不愿意卷入欧洲事务等;据材料二“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可以得出希特勒在欧洲的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根据材料二“希特勒征服英国……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可得出担心希特勒会征服美洲大陆。第(2)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从美国参战的目的、美国政府的态度、美国参战的影响等方面谈认识即可。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立”原因: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盛行,不愿意卷入欧洲事务;美国国内民族成分复杂,不同民族对战争的态度不同;美国政府害怕加入战争会危及美国国内的团结和安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放弃“中立”原因:希特勒在欧洲的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担心希特勒会征服美洲大陆。- 2 -(2)认识:美国两次参战都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但美国的参战客观上也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推动了战后世界格局的调整。2.(2015·昆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 1939 年至 1941 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 号作战” “101 号作战”和“102号 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摘编自 杨天石《战时国际关系》材料二 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摘编自潘洵《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39—1941 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可知原因是受德国法西斯接连胜利的刺激;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特征】和材料二“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可知原因是妄图乘机瓦解重庆国民政府或使其屈服;打破相持阶段的战争僵局 ,取得战争优势。第(2)题从材料二可知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是显示中国人民抗战的力量,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粉碎了日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企图。答案:(1)原因:受德国法西斯接连胜利的刺激;妄图乘机瓦解重庆国民政府或使其屈服;打破相持阶段的战争僵局,取得战争优势;为北侵苏联或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创造条件。(2)作用:显示中国人民抗战的力量,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粉碎了日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企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英援华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3.(2015·蚌埠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43 年 11 月 22 日至 26 日,美、英、中三国首脑会议在埃及开罗近郊召开。史称“开罗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了反攻缅甸问题、中国问题、战后处置日本问题和亚洲各被压迫民族问题。12 月 1 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 。- 3 -《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 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含钓鱼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1945 年 7 月 26 日,盟国将《开罗宣言》的条款加入了当日发表的《波茨坦公告》中,成为盟国对日无条件投降所提出的条件。 《波茨坦公告》第 8 条还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 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这一规定,补充了《开罗宣言》的内容,明确了日本的主权范围。日本在 9 月 2 日的投降书中接受了《波茨坦公告》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大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这两个国际法律文件,构成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的国际法基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国际法律文件公布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 1943 年,结合这一时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分析其历史背景即可。第(2)题根据在这两次会议中中国的合法权益都受到维护的内容,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这一角度分析;根据这两次会议都批判了日本战争行为的罪恶性,从确认日本发动战争性质的角度分析;从这两次会议中提及的世界政治新格局这一角度分析。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联合指导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形势已比较明朗;激励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减轻美英战争压力。(2)意义: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威望。确认了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奠定了战后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基石。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的国际法律文件。建立并规范了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在参议院就《非战公约》进行辩论时,说它是“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街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无指针之钟表,无花朵之花冠……无菜肴之餐桌” 。——王明中《评凯洛格非战公约》材料二 昔日处境坎坷,被人视为鸡肋的《非战公约》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过程……在审判过程中,四大国的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求助于《非战公约》……《非战公约》所倡导的原则与和平运动所秉持的理念找到了契合。——王立桩《历史定位的转变》- 4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做出上述评价的依据。(2)据材料二指出,人们对《非战公约》的态度有何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中“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街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可以得出《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第(2)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二 中的“被人视为鸡肋的《非战公约》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过程……”,可以得出变化由轻视到认同。第二问结合“《非战公约》所倡导的原则与和平运动所秉持的理念找到了契合”,可以得出《非战公约》的内容为审判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使和平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答案:(1)依据:《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2)变化:由轻 视到认同。原因:《非战公约》的内容为审判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使和平思想观念深入人心。5.(2015·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 正常的压力……——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 年 12 月)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 1946 年 12 月 11 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 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请从战败国处置角度分析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维持世界范围内长时间的和平?【解析】第(1)题第一问主张,从材料一“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可知其主张是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第二问原因,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款问题影响的史实说明- 5 -即可。第(2)题第一问意义,结合纽伦堡审判对国际法、惩罚法西斯势力、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说明;第二问原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处理方法分析原因即可。答案:(1)主张: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原因: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等。(2)意义: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对战败国处置不是惩罚性和掠夺性的,进行了军事占领、正义审判、民主化改造并且帮助战败国恢复经济。(答出其中 2 点即可)6.(2015·锦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1964 年 10 月 16 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我国第一颗氢弹(330 万吨 TNT 当量)试验爆炸成功。一向被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 2 年零 8 个月,比美国少用 4 年半,不仅在全世界时间最短,而且赶在法国前面。于敏,1926 年生,中科院院士。1949 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任助教,1960 年开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突破中,率队提出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的完整设计,起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2015 年 1 月 9 日,获得 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 万元。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摘编自《人民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为于敏院士颁奖的意义。【解析】第(1)题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就国际来说,政治上两极格局对峙,国际关系中重大矛盾和冲突都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下,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了条件,外交上美国对中国敌视,中苏关系恶化;就国内来说,政治上新中国建立,巩固国防的需要,经济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对科学家颁奖的意义从对中国和对世界两个角度考虑,国内来讲主要侧重于精神层面,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鼓舞信心等角度考虑,国际上主要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答案:(1)背景:①20 世纪中期出现以计算机、原子能为标志的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使得国际关系中重大矛盾和冲突都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下;③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展开;⑤- 6 -反对霸权主义威胁,巩固国防;⑥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处于敌对状态。(2)意义:①宣扬科研精神,营造崇尚科研氛围;②鼓励科技创新;③显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和信心;④鼓舞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为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备选习题】1.(2015·枣庄一模)下面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两幅漫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一中讽刺“公鸡”所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简述其理由。(2)据材料两幅漫画分析英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第一问政策,根据图一中“公鸡”对磨刀霍霍的人依然抱有幻想的这一情景,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对希特勒的一系列侵略行径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回答即可;第二问理由,结合绥靖政策的历史作用来分析即可。第(2)题第一问变化,结合图片中只剩下英国还未被德国占领可知这一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正式爆发,据此分析英国政策变化即可;第二问原因,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关历史背景分析即可。答案:(1)政策:英法的绥靖 政策。理由:英法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行为,欺骗了世界舆论与人民,并最终也使自己成为了受害者。(2)变化:由绥靖政策到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原因:绥靖政策的破产;德国对西欧的一系列侵略;英国受到来自德国的严重威胁。(任答两要点即可)2.(2015·武昌区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生活方面十分成功。……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阻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它已制止- 7 -了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但是,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即“灌木林火”战争。在 1962 年的极度危险的古巴危机中,联合国也没有举行任何磋商会议。尤其在欧洲大陆,联合国被证明几乎是软弱无力的。在那里,冷战扩大了共产党集团和非共产党集团之间的鸿沟,这一鸿沟最后宽到不可逾越的程度。因此,各大国各行其是,组织了相对抗的安全防卫体系,对每次危机都独自作出反应。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 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 年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成立以来维持和平方面成绩“时好时坏”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成绩“时好时坏”的原因。【解析】第(1)题联合国的积极作用在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限制,但仍旧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并不能杜绝战争、消除霸权。第(2)题从和平发展的促进因素和负面因素两个角度来分析。答案:(1)表现:“好”:阻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减少了局部战争;达成众多裁军协议;推动结束殖民主义制度。 “坏”:未能阻止一些局部战争;未能消除大国间的矛盾;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2)“好”的原因:联合国提供适宜平台或媒介,对冲突起到了缓冲作用;美苏双方势均力敌;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坏”的原因: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随堂演练 选修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 。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 。……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 、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得出立法力求宽简;“国家法令,惟须简约”得出法令要力求稳定;“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得出对死刑严肃慎重。第(2)题第一问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并结合唐朝初年现状从“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原因;第二问结合所学从法律制度完善、社会稳定以及贞观之治局面形成角度归纳影响。答案:(1)特点: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减少冤案;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2.(2015·河南六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 “公教” “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 一律由公立的- 2 -“育婴院” “慈幼院”抚养,儿童 6 岁入“小学院”,11 岁入“中学院”,16 岁入“大学院”,20 岁毕业。经过长达 14 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 “养老院” “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二 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哪些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解析】第(1)题第一问观点,据材料一中“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得出国君救济,据“私以尔食馈之,是……见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张个人救助;第二问发展,据材料一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等。第(2)题第一问形象,据材料二中“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 “皆孔子改制之事”分析即可;第二问态度,据第(1)题第二问的发展,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三问原因,据材料二中出处“《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与戊戌维新有关,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发展:①社会福利制度化。②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③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3.(2015·衡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王觉非《欧洲史论》- 3 -材料二 如果说在危急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其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丘吉尔的观点,并加以评析。【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 位,一律论功行赏” “穷人就是坏人”进行分析;第二问,“原因”应结合克伦威尔发表讲话的时代背景及目的分析。第(2)题第一问观点,根据材料二可知其观点是:虽然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强调克伦威尔是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第二问评析,指出其观点的不足在于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最后结合史实对克伦威尔进行客观评价。答案:(1)变化:先提倡不同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主张一律论功行赏;后来主张贫富有别, 反对普选权。原因:前面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时,需要以“平等”激励民众革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阶级利益及其独裁统治。(2)观点:虽然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强调克伦威尔是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评析: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尽管克伦威尔在革命中有专制和残暴的一面,但他的强权政治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导人、军事家、政治家。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盛顿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他的一生充满智慧和奋斗,他抛家别业,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引领北美人民度过了艰苦创业的年代,谱写出壮丽的历史篇章。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得多。 ”“因此我并不是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 4 -(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些贡献和华盛顿相似。第(2)题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甘地提出了非暴力主义的指导思想,孙中 山提出了三 民主义的指导思想,两者都提出了革命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在革命的过程中都表现得过分软弱和妥协,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但是相同的是两者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答案:(1)相似: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2)同:都提出了指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三民主义和非暴力主义);斗争过程中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都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异: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83 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任命刘铭传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抵达基隆后,时法人毁我炮台殆尽,我军全恃肉搏。铭传每当阵一呼,将士皆奋跃致死。法人既三犯沪尾不得志,自此不敢轻试。1885 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于是斟酌旧制,奏增府一,曰台湾 ;县三,曰台湾、云林、苗栗;生番窟宅于台南北七百里,岁恶民千余,盗贼出没其间。土豪假防番悬金募士,抗官吏,违号令,赋税不以时至。铭传将吏分路剿抚,时亲督大队入山,南中北三路及前后山诸番皆薤(ti 除去)发归化。又念足兵必先足食,于是仗田亩,茶盐、金之税,充羡府库。始至,岁入金九十万,后至三百万。因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要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穴山梁水,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台防益固。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之日,户部忽奏请:“天下海军,十年内毋增舰炮。 ”传喟然叹息曰:“人方惎(ji 憎恨)我,我乃自决其藩,亡无日矣。 ”鸿章争之不得,铭传遂上疏求去。去四年而朝鲜之难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为治理台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治台政策。【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斟酌旧制,奏增府一……”可分析其措施为改革行政体制等。第(2)题结合材料内容体现的措施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积极方面从军事防务、近代化、人才培养等角度作答即可,消极方面则从其自身的时代局限性角度作答即可。- 5 -答案:(1)措施:改革行政体制;打击豪强、盗贼;整理田赋,增加 军饷和财政收入;增强军事防务;开办军事学堂;修铁路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电报和邮政等通讯业务。(2)简评:增强了台湾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新式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其政策未超出洋务派“器物”层面。其措施未能完全实现。【备选习题】1.(2015·商丘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土耳其在极盛时期,不仅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盛帝国,亦展现了高度的文明,其建筑、医学、造船、兵制等,一度远远领先于欧洲,称雄于世界。而在 13 世纪后,伊斯兰文化开始停滞,逐步走向自我封闭。自我封闭的后果逐渐显现,当时许多穆斯林学者对现代世界的变化,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的学说。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描述:“如果有人在 17、18 世纪进入穆斯林国家,他一定可以看到 500 年前的惯例和制度。 ”17 世纪土耳其著名学者舍勒比在临死前也警告其人民,如果不放弃教条主义,他们将很快会“用张得像牛一样大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 。封闭和傲慢,很快使奥斯曼土耳其滑向亡国边缘,先后败于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以及后来的死敌俄罗斯手下,成为“西亚病夫” 。在此情况下,土耳其国内,逐步滋生了改革派。18 世纪初期艾哈迈德三世的“郁金香改革”,19 世纪初期塞利姆三世的新军改革,都以欧为师,但是他们都被废,改革也被绞杀。继起的马哈茂德二世改革,20 世纪初青年土耳其党人推动的君主立宪,统统失败。改革无效,唯有革命。经过二百多年的挣扎与反思,土耳其终于选择了凯末尔革命。并且在政治上确立现代制度之后,通过强力来根除国家落后的最深根源,进行文化革命,脱亚入欧。——罗天昊《土耳其文化革命何以成功?》(有删减)(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土耳其成为“西亚病夫”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凯末尔在土耳其民 族独立和复兴过程中的伟大贡献。【解析】第(1)题,关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伊斯兰文化开始停滞,逐步走向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的后果逐渐显现”,结合所学知识,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政治上闭关锁国,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上观念守旧。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凯末尔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从这两方面回答即可。- 6 -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因袭传统,观念守旧;闭关政策的影响。(2)贡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领导土耳其人民进行民族独立战争,并取得独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在政治、经济、文教、法律等方面推行改革,促使土耳其走向民族复兴和现代化道路,使土 耳其成为现代化资本主义国家。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19 年 1 月 18 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幕。1 月 28 日上午,顾维钧代表中国在“十人会”上就山东问题发言。他从历史、文化、经济、战略诸方面有力地阐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也不容争辩的领土,并直截了当地提出“根据和会承认的民族主义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收回(山东被占的)那些领土”,“中国代表团相 信,和会在考虑处置胶州租借地及德国在山东的其他权益时,会充分重视中国的根本和崇高的权利,即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权利,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的真诚愿望” 。从 5 月上旬起,顾维钧与美国、法国等代表团积极交涉,力求中国能在不承认山东问题条款的前提下签订和约。5 月底,中国代表团因内部意见不一而呈停顿状态后,顾维钧勇敢地挑起代表中国的重任,成为代表团实际上的主持人。6 月 28 日,对德和约举行签字仪式,在列强拒绝中国保留签字的要求,而北京政府又无指示的情况下,顾维钧果断做出拒签和约的决定。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也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始争终让”的惯例,成为近 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块醒目的界标。——摘编自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力争山东主权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立场作一简要评价。【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1919 年 1 月 18 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幕”这一时间,结合与山东主权问题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第(2)题从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等角度进行评价。答案:(1)背景: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占领山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中国因对德宣战,成为战胜国;巴黎和会召开;日本要求和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主权转让给日本。(2)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予以肯定。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铁路多系借外款兴筑,路权之损失姑不具论,即就路工本身而言,掌理工程之高级人员多属外籍,不但薪给特殊优厚,而且常需假事权于翻译,而不肖之徒则不免从中作弊,而购料有折扣,包工有陋规(旧时多指不正当的收费常规),国家损失甚大,铁路之成本亦自然提- 7 -高。——凌竹铭《詹天佑先生年谱》材料二 “在我受命此工作前,即使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因为要开山凿石,并且修建极长的隧道!”“夫本路当建筑之初,工程浩大,同事各员,昼夜辛勤经营缔造,常患难齐欧美,鄙人默坐而思,亦夫战战兢兢,深虑有志未能,莫敢自信。今幸全路告竣……”——詹同济《詹天佑日记书信文章选》就全路建筑工款平均每千米支出来看:津浦铁路 119 000 元、京汉铁路 95 600 元、京奉铁路 94 600 元、京张铁路 48 600 元。——高宗鲁、凌鸿勋《詹天佑与中国铁路》(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修建铁路成本高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京张铁路的修建特点。从中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品格?【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多系借外款兴筑”,可见资金缺乏,举借外债;“掌理工程之高级人员多属外籍”,可见高薪聘用外方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常需假事权于翻译”,可见依赖翻译;“不肖之徒则不免从中作弊……包工 有陋规”可见经办人员从中作弊。第(2)题第一问特点,注意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昼夜辛勤经营缔造,常患难齐欧美,鄙人默坐而思,亦夫战战兢兢……今幸全路告竣”说明是中国自主设计施工,工程浩大;对比其他铁路的平均每千米支出,“京张铁路 48 600 元”说明成本低廉。第二问品格,据材料分析可知詹天佑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答案:(1)原因:资金缺乏,举借外债;技术力量薄弱,高薪聘用外方人员;依靠翻译,难以监督;经办人员从中作弊( 或获取购料回扣、包工有不正当的收费规则)。(2)特点:中国自主设计施工;工程浩大、艰巨;成本低廉。品格: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勇于担当。-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随堂演练 选修 11.(2015·吉林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公元 8 年 ,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新。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公元 9 年,王莽颁布了一道著名的变法诏令:“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 “私属”制度:“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汉书·王莽传》(1)根据材料指出王莽改制的目的。并概括公元 9 年王莽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第一问目的,从“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可知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从“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可知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第二问内容,据材料分析概括即可。第(2)题从材料可知原因带有复古色彩,违背历史潮流,采用高压手段,不得人心等。答案:(1)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内容: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实行土地国有制,不得买卖;多占的土地分给宗族邻里;将 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如果有人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边境地区。(2)原因:带有复古色彩,违背历史潮流;脱离社会实际;触犯地主和官僚集团的利益;采用高压手段,不得人心;错误吸取秦亡教训。2.(2015·太原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纳贡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原有地方厅官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三分之一。……今后对于茶叶烟草等其他商品,均将逐步课征商品税,及至国家商品税岁入超过二百万元时,当按照商品税岁入之比例,于已实施改正- 2 -之地区,逐步减低地税。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原有税法,于地税改正实施之前,继续有效。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明治六年《地税改正条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措施及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题第一问“措施”,依据材料可以归纳调查土地占有情况等。第二问“特点”,结合措施即可分析,首先是调查土地情况,然后是从实际出发征收地税,并且随着商税的增加而不断调整。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举措还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政府资本积累;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答案:(1)措施:调查土地占有情况;政府统一征税标准;限定地方税目金额;地税随商税收入增长而减少。特点:注重调查,从实际出发;逐步调整、推进。(2)意义: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政府资本积累;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3.(2015·长沙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 年),雍正力排众议,全面推行“养廉银”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注:耗羡,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耗羡”或“火耗” 。)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材料二 作为高薪养廉的典范新加坡的做法应当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加坡总理年薪 22.84万美元,而同期美国总统年薪是 10 万美元,而新加坡政府内第四级公务员(从事体力劳动的打字员、司机、杂役人员等)的收入是产业工人的 16 倍强。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公务人员还有优厚的福利待遇没有计算在上列数据内(如退休金、假期、医疗照顾、在职培训、贷款等等)……在新加坡要成为高级官员是非常不容易的,新加坡从早期教育就开始寻找从政人才,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并常常派他们到国外深造,并不计较家庭背景,而重实际能力。……在新加坡,由于立法周全而明确,执法严明,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而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 3 -— —据《检察日报》(2004 年)(1)据材料一概括 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点。(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新加坡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分析可知和耗羡归公相结合等;第(2)题第一问不同,依据材料一中“‘养廉银’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和材料二可知新加坡高薪养廉,而雍正帝时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并且雍正帝时也未提到严格管理,新加坡却是对政府官员实行高标准选拔、严格 培训,以保障其高素质;“高薪”与“严惩”相结合。第二问认识,通过综合对比和总结材料一、二,可知高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养廉反腐;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则从根本上建立了反腐的有效机制;严格官员选拔与加强操守教育也是反腐养廉的重要保障。答案:(1)特点:“养廉银”的实施与耗羡归公相辅相成;“养廉银”是按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来决定的;“养廉银”制度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对整饬清代吏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不同:政府官员的待遇更高;对政府官员实行高标准选拔、严格培训,以保障其高素质;“高薪”与“严惩”相结合。认识:高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养廉反腐;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则从根本上建立了反腐的有效机制;严格官员选拔与加强操守教育也是反腐养廉的重要保障。4.(2014·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 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 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 1812 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而之后的改革也就实践了西欧派人的认识。(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之后的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析】第(1)题“西方的脚步”:据材料“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可知“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是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的外因可知“西方的脚步”指工业文明;“旧制度”:据材料“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及“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可知“旧制度”指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第(2)题据材料“之后的改革也就实践了西欧派人的认识”得出“之后的改革”指俄国农奴- 4 -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 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即可。答案:(1)“西方的脚步”:工业文明。“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影响: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5.(2015·福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人自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由修身、开智、展才艺可得,而其修身、开智、展才艺,非学不能。由此,设学校之缘由,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自今以后,一般人民须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明治政府《关于奖励学事的被仰出书》(1872 年)材料二 望尔臣民,孝父母、友 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醉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明治天皇《教育敕语》(1890 年)(1)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体现的教育方针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解析】第(1)题第一问教育理念,根据材料一“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 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归纳为学习实用 之学;“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归纳为学问是立身之本。第二问背景,从明治维新措施以及传统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角度回答。第(2)题第一问不同,根据材料二“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归纳为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 。第二问评价,从教育的作用即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回答;局限性从教育目的,即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回答。答案:(1)理念:学问是立身之本;学习实用之学;教育(机会)平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殖产兴业(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2)不同:强调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 。评价: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提高了国民素质;为近代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 5 -经济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为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6.(2015·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梁启超传》材料二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 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 ”——《光绪大事汇鉴》(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得出改革家威望,据“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 “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得出变法过急,就“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得出用人不当,据“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得出失去改革时机。第(2)题结合所学,从注重宣传、变法要迅速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评析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梁启超的认识:注重思想宣传,舆论鼓动;变法要迅速推行。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 6 -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备选习题】1.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 ”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题第一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等信息可推断商鞅变法实行连坐制及严酷法律。第二问效果,根据材料一“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可推断秦国的战斗力增强;根据材料“秦民大悦” “乡邑大治”可推断社会秩序良好。第(2)题根据材料二“免而耻”可推断道德观念淡薄;根据材料二“恐惧和贪欲”可推断存在重利轻义的风气;根据材料“严刑峻法”可推断出好战嗜杀要点。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 邻里连坐。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回答三点即可)2.(2015·开封二模)女性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近代社会变革不可回避的话题,并成为衡量社会变革程度的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了传播本教派的教义,扩大新教影响,争夺更多的信徒,路德极其重视教育,他强调国家兴办学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他认为,开展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教会,也有利于国家。因此,他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不分男女与贫富都要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 7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路德希望成立女子学校,女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每天用德语或拉丁语读一个小时的圣经。路德的教育计划的实施者菲利波·梅兰托内曾下令建立由女教师任教的女子学校,女学生在那里学习 1—2 个小时,学习期限为 1—2 年。——《宗教改革时期的女性》材料二 维 新派兴办女学是基于他们思想深处的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更突出的是,他们不仅把兴办女学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且把它变成实际行动……维新派在 19 世纪后期所掀起的创设女学堂活动,可谓轰轰烈烈,其规模、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连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和开明派也参加进来。——陈文联《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历史考察》节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的教育观及该教育观所产生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维新派关于兴办女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中马丁·路德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概括回答。第二问马丁·路德的教育观直接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发展,长远来看,有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和思想解放。第(2)题材料二中维新派基于思想深处的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兴办女学,有利于女性的解放;从长远看,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的启蒙有助于政治运动的开展。答案:(1)教育观:教育是利国利教的事情,国家、家庭、教会应当使所有儿童(不论男女和贫富贵贱)入校接受教育。影响:有利于新教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2)评价:以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为指导,兴办女学,宣传变革,有助于促进女性的觉醒和解放,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其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兴办学堂、提倡女学、移风易俗等思想与实践,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