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习题)(打包8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习题打包8套.zip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习题打包8套.zip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课件.ppt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随堂演练.doc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课件.ppt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随堂演练.doc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课件.ppt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随堂演练.doc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人文精神课件.ppt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人文精神随堂演练.doc
  • 全部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人文精神课件.ppt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人文精神随堂演练.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 1 -1.1.1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随堂演练1.(2015·唐山二模)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 ( )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解析】选 A。昭穆制度是宗庙制度之一,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故 A 正确;昭穆之制是与分封制同时形成的,故 B 错误;昭穆制度属于古代宗法制度,与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没有体现“礼制化”的特点,故 C 错误;昭穆制度与神权无关,故 D 错误。2.(2015·全国卷 II 高考·T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选 A。材料表明,汉宣帝认识到要与掌管地方大权的郡太守共治天下,而且强调其优劣,即“良二千石”,而后来的帝王又反复重申这种观念,说明地方吏治的好坏关乎国家安危。故 A 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也没有强调地方服从中央,故 B 不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汉代的治国观念而不是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沿用,故 C 不正确。历代帝王面临着与汉宣帝同样的治国难题,在观念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在政治实践上未必如此,故 D 不正确。【拓展延伸】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1)相同点:①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2)不同点: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2 -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的诸侯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诸侯封位世袭,有封地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后被郡县制所取代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成为封建王朝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3.(2015·福建高考·T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解析】选 B。由唐宋以来分散相权、加强君权的政治演变趋势,再根据题干材料对元代中书省众大臣处理国家事务的相关规定,可判断只有 B 正确。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 干扰选项 普通事务三日一奏,军国急事可随时上报,A 与此不符B 正确选项 首领官统筹和组织若干大臣讨论国事,属集体议政,B 符合C 干扰选项 虽有大臣集体议政,但未区分职权以互相牵制,C 不符合题意D 干扰选项 只有当大事未能统一意见时,才奏请皇帝裁决,D 不符合题意【加固训练】(2015·洛阳二模)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率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3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解析】选 C。材料中“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说明地方长官没有较大独立性,故 A 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央对地方官监察的信息,故 B 错误;材料中“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也不能……”的信息说明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故C 正确;材料中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是皇权加强,故 D 错误。【拓展延伸】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1)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三个趋势:分割相权集中皇权,加强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控制日趋严重。(4)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进一步加强→明清空前强化。4.(2015·潍坊二模)“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行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 ”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 )A.继承了选官方式 B.促进了经学发展C.扩大了举荐范围 D.淡化了门第出身【解析】选 D。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以往选官方式是察举制,故 A 错误;唐代科举制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促进了经学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科举考试内容,故 B 错误;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不是举荐,故 C 错误;从材料“只是当门阀盛行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说明淡化了门第出身,故 D 正确。5.(2015·北京高考·T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选 A。由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时任给事中的李藩驳回了“锷可兼宰相”的诏书,说明给事中有审议、封驳诏书的权力,据所学知识,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所以 A 符合题意。宋朝的枢密院掌管军权,没有审议之权,而明清时期,中央官制中已经没有了宰相,所以时期不符,故 C、D 不正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4 -材料一 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2)比较材料一、二,分析柳宗元和黄宗羲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一概括观点为郡县制,目的还是维护皇帝私利,但有利于“公天下”形成;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回答即可。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一“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可知柳宗元肯定郡县制,从材料二中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为一己之私,危害天下,体现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第二问,结合唐朝和明末的时代背景和柳、黄观察问题的视角说明原因。答案:(1)观点: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或局部引用原文)意义: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或其他合理的两角度)(2)态度:柳宗元肯定郡县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原因:①观察角度不同。前者注目于郡县制的客观效果;后者注目于君主主观目的。②时代背景不同。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正值藩镇跋扈,中央政府权力衰微,故柳宗元作《封建论》强调郡县制是大势所趋,藉以提倡中央集权。而明朝废相后皇帝专权独断以至于亡国,所以黄宗羲批判帝制自专。- 1 -1.1.2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随堂演练1.(2015·广州二模)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选 B。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向崩溃而不是强化,故 A 错误;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 B 正确;社会政局动荡是经济变化带来的政治方面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 C 错误;“百家争鸣”是经济、政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错误。2.(2015·天津高考·T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解析】选 B。由题干材料中“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傍一人执耧” “种乃自下”等信息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 B 正确。A 为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C 为灌溉农具翻车,D 为曲辕犁,都不符合题干要求。3.(2015·合肥一模)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 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 ”由此可知 (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D.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解析】选 B。明清时期虽然商业有所发展,但农业仍是社会主导产业,故 A 错误;材料中“弃儒就贾” “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说明商业发展对社会结构变化有一定影响,故 B 正确;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主流思想,故 C 错误;儒生在封建社会地位一直高于商人,故 D 错误。4.(2015·湖北重点中学模拟)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2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C.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推动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解析】选 C。材料中主要叙述的是商业的发展,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A 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错误;明朝时期对外贸易和商业经济得到发展,从而促进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故 C 正确;白银矿藏资源大量开采,在题目中未能反映,故 D 错误。5.(2015·吉林三模)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这描述了当时 ( )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D.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解析】选 D。材料体现的是货物的南北贩运,而没有涉及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内容,故 A 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 B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货南运、南货北运的长途贩运,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不是材料主要内容,故 C 错误;从材料可知南北方商品贸易活跃,故 D 正确。6.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 。(见宋代草市镇表)宋代草市镇四川盆地 江南地区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成都府路202(179镇 23 市)两浙西路258(58镇 200 市)潼川府路450(370镇 80 市)利州路135(115镇 20 市)夔州路117(89镇 28 市)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两浙东路330(54镇 276 市)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 3 -合计904(753镇 151 市)588(112镇 476 市)市镇密度0.003 个/ km 2 0.005 个/ km 2——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解析】第一问,直接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从市镇总数、市镇密度、市镇功能等角度回答。第二问,应从农业手工业水平、交通状况、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商业发展的有利因素。答案: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江南;功能:四川以买卖(集散、贸易)为主,江南以生产为主;比例:四川低于江南。原因: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人口分布: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互为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2)交通贸易: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惠及现在的东南沿海城市。(3)文化教育: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与程度得到提高。(4)民族关系:促进了南北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1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随堂演练1.(2015·四川高考·T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解析】选 B。 “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与题干的时间“战国中后期”不符,也不能反映思想融合倾向,A 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 B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主张,两观点都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 C、D 错误。2. (2015·南昌二模)南宋宋慈是公认的法医鉴定学鼻祖。他所著的《洗冤集录》记述了人体解剖、勘察现场、鉴定死因、自杀或谋杀、各种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作为朱熹的同乡,宋慈受过理学的系统教育和长期熏陶,如果从宋慈取得的业绩来看 ( )A.他具有浓厚的理学唯心主义B.他洞察“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C.他表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D.他忠实践行“格物致知”【解析】选 C。由“他所著的《洗冤集录》记述了人体解剖、勘察现场、鉴定死因、自杀或谋杀、各种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 “受过理学的系统教育和长期熏陶”看出,他尊重事实,身体力行,追求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故 C正确。3.(2015·长春二模)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解析】选 D。 “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的意思是世间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并且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的意思是记载历史的人将一位君主作为一世,将一种姓氏作为一代就足够了,这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材料从唯物论的角度论证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合理性,这是王夫之的思想,D 符合要求。- 2 -4.(2015·衡水三模)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板(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为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解析】选 D。根据所学,活版技术发明于北宋中期,故 A错误;活版之前有雕版,故 B错误;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故 C错误;题干中所述活版出现于明朝末年,而其他三项发明均在此之前出现,故 D正确。【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科技不能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和动力。(2)封建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3)明清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4)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为主,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5.(2015·合肥三模)右图是皖籍杰出书法家赵朴初的作品,该作品的书法艺术 ( )A.始创于秦代成熟于东晋B.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C.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D.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解析】选 C。从图片字体可以判断是行书。始创于秦代成熟于东晋的是隶书,故 A错误;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的是楷书,故 B错误;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的是行书,故 C正确;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的是草书,故 D错误。儒学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时代不同,对它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迥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材料二 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 《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 3 -著《论语训蒙口义》 《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具体规定。——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获得正统地位,然后依据材料一“武帝立《五经》博士……劝以官禄”可知,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也是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第(2)题第一问可以根据材料二“朱熹著《四书集注》……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 《曲礼》 《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等信息概括;第二问可以从北宋时期经济发展、教育状况和科技发明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2)努力: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使理学普及化、通俗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条件:印刷技术的提高(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1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4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人文精神随堂演练1.(2015·昆明二模)伯利克里时期,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这就是伯利克里津津乐道的“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 。这说明 ( )A.贵族奴隶主被赶出政治舞台B.完全取消公民等级制C.贵族丧失了左右政坛的特权D.公民范围达到最大化【解析】选 C。古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只要是男性公民都享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故 A 错误;雅典民主只是政治范围扩大为全体公民,但没有取消奴隶主和平民的界限和等级,故 B 错误;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几乎一切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贵族不能凭借身份血缘垄断政治,故 C 正确;D 与材料无关。2.全盛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舞台上充满了竞争精神,公民大会和陪审团里都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因此多数与会者的主观意向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治决策,顺应这一形势 ( )A.确立了雅典民主政体 B.通过了陶片放逐法C.扩大了陪审法庭的权力 D.智者学派诞生【解析】选 D。由“竞争精神”及“多数与会者的主观意向……影响到政治决策”看出,是否具备高超的辩论和演说能力是其在民主政治竞争中能否成功的关键。顺应这一形势,智者学派诞生,故 D 正确。A、B 在雅典民主政治全盛时期就已出现;C 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3.(2015·新疆二模)罗马于公元前 242 年增设了一名外事行政长官,专门负责涉外案件的审理工作。因为外事案件案情复杂,涉及面广,而且所遇事件又常常是公民法中所没有规定的,因此,行政长官在断案时只得斟酌实情,便宜行事。有时甚至干脆直接引用各地早已实行的法律惯例。这一做法 ( )A.扩大了法律惯例的适用范围B.克服了公民法主体狭小的弊端C.强化了外事行政长官的自主权D.保护了所有罗马人的法律权益【解析】选 B。罗马为处理涉外事务而增设的外事行政长官在处理案件时,采用了灵活的处理方式,克服了公民法只适用于本邦公民的主体狭小的弊端,故 B 正确;A 中“扩大了”的表述错- 2 -误;C 未体现题干材料核心内容;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不是所有的罗马人, D 表述错误。4.(2015·福州二模)公元前 367 年,罗马共和国通过的李锡尼乌斯—绥克斯图斯法案规定:已付的债息一律折成本金,未偿清部分分三年归还;限定占有公地的数量;执政官中必须有一人出身平民。这一法案通过的意义是 ( )A.成为成文法的起点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C.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D.确立了直接民主制【解析】选 C。公元前 5 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早于“公元前 367 年”,故 A 错误;B 与罗马共和国不符,故 B 错误;“已付的债息一律折成本金” “限定占有公地的数量”限制了贵族,实际上有利于平民,“必须有一人出身平民”更是直接的体现,故 C 正确;实行“直接民主制”的是雅典城邦,不是罗马共和国,故 D 错误。5.(2015·宝鸡三模)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自知自己无知” 。这种差异反映出 (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后者兼顾知识与美德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解析】选 B。材料看不出普罗泰格拉与苏格拉底的文化素质孰高孰低,故 A 错误;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肯定是有知识的人,但他很谦虚,“自知自己无知”,兼顾知识与美德,故 B 正确;材料看不出普罗泰格拉与苏格拉底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故 C 错误;材料看不出普罗泰格拉对知识的认识,故 D 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