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7《扬州慢》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7《扬州慢》(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7《扬州慢》(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7《扬州慢》(讲)(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扬州慢》1.(14 届山西太原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 姜夔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①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 ③ 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1)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 ,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答案】首句起兴,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2 分)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1 分)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2 分)【解析】“雁怯重云不肯啼。 ”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在答题时,除了上面在营造气氛等内容上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在结构上的作用:引出“画船”句。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白雨斋词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来阐释陈廷焯的这种说法。(6 分)【答案】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1 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1 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 分)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2 分)【解析】试题分析:“春浦渐生迎棹绿” ,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浦者水滨,此指河水。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诗)的突兀感和欣悦感。笔峰骤转,却不显得生硬,两相对照,只觉笔意轻灵,意境超逸。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 “小梅应长亚门枝。 ”下句更翻出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2枝 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 长。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生体验之一呈现。 “一年灯火要人归。 ”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一笔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14 届湖北七市高三联合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 分) 屈原庙(明)梁辰鱼①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 (5 分)【答案】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 (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 5 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6 分)【答案】示例:诗的尾联描绘 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每问 3 分,共 6 分)【解析】3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3.(14 届陕西宝 鸡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题严陵钓台【注】张继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客星沉夜壑,钓石俯春流。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注】严陵钓台:东 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当年隐居垂钓的地方。(1)首联为何要选“清风”这一意象?尾联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答案】①“清风”暗指严光的高尚风范,有“斯人虽去,遗风犹存”之意。②尾联揭露批判了时人难拒诱惑,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比比皆是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拒绝高官厚禄、不求荣华富贵品行的敬佩与赞叹。 【评分标准】第一问 2 分,第二问 3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意象分析和情感的探究的题目,意象要注意其深刻的含义,情感 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 “清风”是严光的高尚风范的象征,情感结合标题“题严陵钓台”是一首吊念诗,应是对对象的赞许之情 , “芳饵” “不吞钩”正是和普通人对比,突出对严光“拒绝高官厚禄、不求荣华富贵品行”的赞许 和敬仰。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中间两联虚实结合,请做简要分析。 (6 分)【答案】①中间两联虚实结合,描写眼前景物是实,寄寓作者对严子陵美好品格的赞美是虚。②颔联表面写严陵钓台依山傍水、春流潺潺、星沉月落的景象,暗喻严光已 如星辰坠落离开人间,其旧隐陈迹仍矗立江边,高风亮节像一江春水代代相传。③颈联表面写严陵钓台树木参天、飞禽翔集、鱼游浅底的景象,暗喻人各有志,择善而处,严光选择了洁身自好,垂钓隐居的生活。【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4.(14 届安徽皖南八校高三二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8 分)过李陵台4萨都剌降入天骄愧鬼才,山头空筑望乡台。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角鼓雁声哀。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注】李陵台、望乡台,即李陵墓。苏郎,即苏武,与李陵交往甚深。苏武归汉时,李陵于河梁置酒送行。李陵亡时,苏武尚健在。(1)请赏析首联中“空”字的表达效果。 (4 分)【答案】 “空”字,徒劳地、白白地。 (1 分)指出李陵生前无法回乡,死后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1 分)表达了作者对李陵投降的贬斥与哀怜。 (2 分) (意思大致符合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4 分)【答案】①对比手法。以李陵的投降与苏武的坚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李陵的贬斥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2 分) (以苏武的坚贞不屈对比汉主的无恩不救,亦可)②借景抒情(以哀情写哀情) 。以凄凉之景抒发作者对李陵的哀怜之情,流露历史的沧桑之感。 (2 分) (每点 2 分)【解析】试题分析: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若答其他手法,如想象、衬托等,言之成理亦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5.(14 届宁夏银川一中 高三第一次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水调歌头·台城游贺 铸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 ① 。云观登临清夏,璧月 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 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②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注解:①陈后主沉湎酒色,宫中宴会,令八妇人襞(bì,折纸)彩笺作诗,十客唱和,稍慢则罚酒。②“回首”二句:鸳瓦,华丽建筑物上覆盖的鸳鸯瓦;井中蛙,陈亡,后主偕二妃躲入井中,隋军扬言欲下石,后主惊叫,隋军用绳索把他们拉出井外。(1)结合词作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5 分)【答案】上片通过偏安江南的六朝君主奢侈豪华、陈后主亡国的史实的描写,表现了词人鲜明的态度和强5烈的爱憎之情。下片化用唐人诗句,由咏史转入抚 今,表现沧桑巨变、兴亡之感,抒发了作者对北宋朝廷奢侈腐化的不满和批评。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表达了对某些人奢靡的批评,抒发了作者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苦闷。【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 D(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片进行赏析。 (6 分)【答案】对比。二、三句用生动的史实铺叙六朝最后一个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第四句与二、三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的勾勒出被隋兵攻破金陵,陈后主走投无路,最后连做井中蛙也不得的悲惨结局,表达了词人对这些群丑的愤怒与鄙弃。【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对作品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平时所了解的具体手法,对诗歌进行赏析。这首词充满着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很明显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就可以由此进行分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6.(15 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期初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9 分) 途经秦始皇墓(唐)许浑龙蟠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帝。(1)这首诗中“势入浮云亦是崩”熔铸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请结合诗歌一、二句作简要分析。 (3 分)【答案】秦始皇墓龙盘虎踞,直入云霄,仿佛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1 分) ,但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1 分) ,极富讽刺性(1 分)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读懂诗句意思。 “龙蟠虎踞树层层”讲的是秦始皇的坟墓龙盘虎踞,树木层层,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意思是说,尽管秦始皇生前的声势直入云霄,但到头来“亦是崩” , 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强烈的反差对比极富讽刺性。6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 分)【答案】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2 分)。同样的青山秋草,路人只向汉文帝墓前参拜(2 分)。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2 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扬州慢》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 “无情”?【答案】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对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 “野草花” “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案】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意象和诗歌意境特征的题目,注意分析意境特征。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2【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对怀古诗的主题和艺术手法的分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1) 请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反衬。一二句先从视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再。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 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思路的题目,注意分析全诗,抓住诗歌的情感脉络。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美文赏析:《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 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 《诗经·五风· 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 《扬州》诗描写扬州是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 ,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 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 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 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 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 《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 。 ”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 、 “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骚雅”便有格调, “清空 ”就有神韵。这首《 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4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过” 、 “尽” 、 “自”、 “废” 、 “渐” 、 “杜” 、 “算” 、 “纵” 、 “二” 、 “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点。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 ;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 (杜牧《赠别》 )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 、 “豆蔻词工” 、 “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 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 “豆蔻词工” ,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 “冷月无声”本来 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 《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 ,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1《扬州慢》【学习要点】1.探究怀古诗的主题和艺术特征。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主题。【探究 活动】结合 本诗的主要情感,探究怀古诗的主题。【教师释疑】注意词前面的“序” ,主要是黍黎之悲,解释黍黎之悲。怀古诗的内容一般为: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怀古诗的一般主题是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讨论明确】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 答问题。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 ,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 茶。(1)这首曲子上片意在咏史,从整首曲子来看,作者咏史有什么作用?【答案】一方面,揭示古往今来的王朝兴衰、个人得失都成过眼云烟、一场梦幻,即使曾经尊贵、繁华都会最终成空;另一方面.为下 片述怀言志作铺垫。(2)从下片内容看,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追求?【答案】表达了作者隐居山野、诗酒自娱、悠闲宁静、淡泊无为的人生追求。【解析】试题分析:注意结合 诗歌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要点二:探究怀古诗的主 要艺术特征。【探究活动】结合本诗探究怀古诗的艺术特征。【教师释疑】2怀古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讨论明确】(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的是拟人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 15 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 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 ,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在寒气中吹着,号角之声,萦绕在空城上方,久久不散。运用了以动衬静,用空城中凄清的号角声来反衬扬州的空寂、凄清,而渐黄昏则点明时间为傍晚时分,渲染了一种凄迷,迷蒙的气氛。寒字不仅体现乐声令人寒,更重要的是体现作者心寒。(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想象杜牧见到扬州城的衰败,他的惋惜、遗憾 ,即使杜牧再有才华,可是再难以写出富有深情的诗句。教师补充:展示豆蔻花的图片,帮助理解“豆蔻词工” 。明确想象杜牧再到今日扬州,他的反应,来表现扬州城今日的衰败,已然是一座空城。(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仍在,桥下水波荡漾,清冷的月光,映着寂寞的夜空,想那桥边红药,年复一年开着,不知为谁生长。用桥边红药与今日败落的景象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出自己内心的悲伤。【课堂提升】阅 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将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答案】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 都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怀古诗的主题和艺术特征的共性。3(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答案】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 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