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8《燕歌行》(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8燕歌行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zip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8燕歌行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zip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8《燕歌行》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8《燕歌行》(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8《燕歌行》(练)(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8《燕歌行》(讲)(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 全部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8《燕歌行》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8《燕歌行》(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8《燕歌行》(练)(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8《燕歌行》(讲)(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燕歌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 分)“龙城”还是“卢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 ,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 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 。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此处的“龙城飞将” , “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就是说, “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 ,将“龙城”改为“卢城” ,为何作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 ”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 作“但使卢城飞将在” ,认为卢城即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威城, “地有龙形,故曰龙城” 。据此说, “龙城”是指姑威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 《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被写成“龙城” “笼城” “龙庭” , “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 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 70 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1. 《唐 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 ,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3 分)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中国社会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 “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 “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2【答案】D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 (3 分)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C. “龙城”是指姑藏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龙城”是指姑藏城,这里是具体所指,不含象征意义。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沈德潜认为, “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外,也是出于诗歌韵律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项,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 “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 ,而不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B 项,原文中提到只有《汉书•西域传》中的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C 项为史书的事实,张际的观点是“龙城”与“卢城”二词因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11 分)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一)高适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3【注】①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 。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4.请简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手法。 (5 分)【答案】颈联 运用拟人(或:烘托、衬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渲染等)手法(2 分) ,从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两方面写了寒泉水声冷涩、悲苦,山间树叶凋零、干枯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边塞的寒冷、空旷。 (2 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苦和心境的冷寂。 (1 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5.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具体分析。 (6 分)【答案】 “难” 。 (2 分,答“苦”给 1 分)①孤独之难(或“孤独” ) 。诗人去、回边塞,匹马独行了很长时间,孤单寂寞,前路漫漫,孤单寂寞。 (2 分)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 ) 。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一路行来艰苦困乏。 (2 分)【解析】试题分析: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 的字(字眼)。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的字。诗眼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里的“绿”字,就是诗眼。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现在回来也十分艰难 。 “难 ”,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呢!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 ,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真是“不寒而慄”了。王文濡评这首诗说 :“由行役而写到边塞,复由边塞而转入行役 ,意绪环生,如见当日匹,马过关之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三、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 分)4题金城临河驿楼①岑参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②。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岑参: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金城:在今甘肃兰州西北。②五 凉: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其地均在甘肃境内。6.诗中是从 哪些方面来表现“重险”的?(6 分)【答案】从城楼高峻、山势险要、河水绕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了“重险” (3 分) 。站在楼上能看到五凉,说明地势之高;山道盘旋环绕,说明山势陡峭;水浸城墙,说明有河流作军事屏障(3 分) 。 (6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7.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 分)【答案】诗人客居塞外,忽然回忆起在故乡捕鱼的闲适情景(2 分) 。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了诗人羁旅漂泊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3 分) 。 (5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9 分)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岑参5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8.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5 分)【答案】吞、醉。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吞和醉表现出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的指出修辞的妙处。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精炼传神的字一般是动词、数词等。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9.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 分)【答案】用典、借代,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生活的矛盾心情。【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用“五斗米”使人想起陶渊明的故事,用以指微薄的俸禄,是用典;“渔竿”是借物指隐逸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安逸、淡然的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忧郁、无奈之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20 分)阳关月扬之水从敦煌城里坐了开往南湖的最后一班车,到阳关下车,已是薄暮时分。汽车在阳关并没有站点,招呼了司机,才在这停了下来。看着汽车呼啸而去,消失在伸向天边的公路上,好像一下子被孤零零抛在旷野中——大漠黄昏,好有几分凄凉。缘着沙滩,有路没路地往前走。滩上遍生着罗布麻和骆驼草。可爱的是一泓清水流泻其间。四野无人,只觉得那斜斜的残阳,比我脚步更快,一点点遑急地退下去。此处阳关故址是 1974 年才确定的,于是有了一块标明身份的碑,成 为一个已无阳关的阳关——不过是墩墩山一个汉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围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脚下去,空空有声,里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秘密。山前的茫茫砂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距这里 95 公里,是党水之源的雪山——阿尔金山。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间除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这样写道:“阳关古道接大荒,官杨零落不成行。阴沉日色连云白,暗淡风沙入寒黄。鸿觅稻粱衔矢石,人拼骨肉战冰霜。唐蕃汉垒今何6在,秦月依依照古疆。 ”回味诗句,立在空旷中,仍能体味那萧萧的悲凉。暮色四合,视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的最后一抹绛紫,渐渐转作深蓝,一点一点地,黑定了。想起一个红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红柳树间,有一尺来高的小人叫红柳娃。捉到他,会哀哀叩头求告,放他走,则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遥遥地叩首。屡奔屡止,直至追不及。这很像是幻觉,而人在极度寂寞中,是会产生幻觉的。不过,上溯两千年,这里何尝寂寞呢。阳关以南是玉门,那时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冠盖相望,不绝于道。金戈铁马,汉军挥师西向,更是屡屡打破旷野中的寂寞,那正是汉武帝的辉煌业绩之一。在汉武帝当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巩固了;朝纲制度模式化了;儒术正式纳入政治轨道了;疆域的开辟也达于空前。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帅一切,举全国之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一致。蓬莱银阙、露溥金 掌的求仙生涯不必说,就是开西域击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讥。只是,仍然要说他是伟大的。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晚年他发布了“轮台罪己之诏”,纠正了方针大政上的失误,但连这种自我批评,也只能用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辉煌的、悲壮的、惨惨戚戚的历史,都融化在古董滩上,又被日精月华铸为荒寂的、苍凉的一片。这一片辽远的寂静,没有虫声鸟语,此刻连苍蝇的嗡嗡声也早消逝了。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这是王充的求实精神。但所谓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天黑很久,渐渐的,才有星星露出来。从坐着的方向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对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么不见“秦月依依”呢?那独与大漠、云天相往来的冷寂的月!“满天星的,没有月亮喽。 ”守关的老吴说道。不觉憬然而悟。是不是满天星斗的夜空,就一定见不到月亮?那么明月高悬的时候,还能见到星光灿烂吗?夜宿小屋。从窗帘遮不到的 地方,仍能见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缀满了星星的天。阳关今夜,没有月。(选自《现代散文名家名作选》 ,有删改) 10.文中今日阳关和古代阳关各有什么特点?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6 分) 【答案】今日阳关:四野无人,唯存烽燧,寂静荒凉。古代阳关:车马喧嚣,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突出阳关沧桑变化,引发联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评分建议:6 分。第一问 4 分,每点 2 分。第二问 2 分 【解析】 7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1. 第四段文字在表 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 分) 【答案】引用古诗,叙写阳关景色,突出其地理气候特点。衬托,以苍蝇嗡嗡声反衬阳关的寂静。拟人,“烽燧”守候着静寂,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评分建议:4 分,每点 2 分,手法 1 分,分析 1 分。答出 2 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语段特色的能力。可从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赏析。例如, “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间除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 ”可从衬托的角度答题;引用“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对阳关景物特点的描写;“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的最后一抹绛紫,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等作用。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2.分析文中“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这句话的含义。 (4 分) 【答案】伟人号令天下,掌控整个时代;建非常之功,使国家强盛;但伟人也会破坏自己的功业;甚至利用权力纠正失误。 评分建议:4 分,每点 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此题可联系这句话所在的语段,抓住 关键句“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帅一切,举全国之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 ”“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提炼性的概括作答即可。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3.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以“阳关月”为题的意图。 (6 分)【答案】 (1)突出文章主体内容,深化主旨。 (2)以之为线索,将所见所闻所思串联起来,使全文形成有机整体。 (3) “阳关月”是古老意象,内涵丰富,便于融古今于一炉,增加诗意氛围。 (4) “阳关月”照古照今,便于引发对历史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评分建议: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8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燕歌行》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习题。 (8 分)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一)高适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溪冷泉声苦 ,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注】①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1.请简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手法。 (4 分)【答案】颈联运用拟人(或:烘托、衬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渲染等)手法(2 分) ,从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两方面写了寒泉水声冷涩、悲苦,山间树叶凋零、干枯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边塞的寒冷、空旷。 (2 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苦和心境的冷寂。 (1 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具体分析。 (4 分)【答案】 “难” 。 (2 分,答“苦”给 1 分)①孤独之难(或“孤独” ) 。诗人去、回边塞,匹马独行了很长时间,孤单寂寞,前路漫漫,孤单寂寞。 (2 分)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 ) 。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一路行来艰苦困乏。 (2 分)【解析】试题分析: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字眼)。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的字。诗眼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里的“绿”字,就是诗眼。这首诗2的特点,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现在回来也十分艰难 。 “难 ”,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呢!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 ,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真是“不寒而慄”了。王文濡评这首诗说 :“由行役而写到边塞,复由边塞而转入行役 ,意绪环生,如见当日匹,马过关之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送魏八高适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云山行处合,风雨 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3.请赏析颔联“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的妙处。 (4 分)【答案】 (4 分)运用比拟手法,移情于物,写马似解人之离别痛苦而鸣声含愁,马尚且如此,更衬托出诗人不堪忍受离情别绪;(2 分)在前句“惜”字的基础上, “复怜”二字使内心的伤感显得更为深重,从而将别离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 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分)【答案】 (4 分)诗人表达了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对友人路无知己、前途莫测的担忧、牵挂之情,希望好友谨慎行事、珍惜前程的关切之情。 (每点 1 分 ,答出三点给 4 分。 )【解析】试题分析:由颔联“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中“故人去”点明了送别友人;“惜” “复怜”可体会出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嘶马愁”衬托了诗人内心离别的伤感;“此路无知己” ,抒写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担忧;“明珠莫暗投”劝友人谨慎行 事、珍惜前程。故综合起来概括即可。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三、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 分)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3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②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1)诗中虚实结合手法较突出,请结合首联与颈联,分别找出其中实写与虚写内容。 (3 分)【答案】实写:嗟(叹) 、驻马、 衔杯、问。 虚写:青枫江、远帆、白帝城、疏古木。【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虚实结合”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应先指出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一般作者看到的眼前之景是实写,想象的是虚写,最后应指出表达效果。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诗人在送别两位被贬的友人时,感情较复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4 分)【答案】①关切。首联作者送别友人时询问“意如何” 、 “谪居” 。②担忧。颔联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想到友人被贬远地无法与朋友经常写信联系,越来越孤独。诗人为友人能否在贬谪之地好好地生活而感到担忧。③宽慰。颈联诗人希望友人能在贬谪之地去看看广阔的 景色,从而洗尽烦恼;也希望友人能够通过凭吊白帝城而得到一些慰籍。尾联诗人将皇上的恩情比作雨露,劝告友人,皇恩迟早会眷顾他们,这次分别是暂时的,将来定有重归之日。【解析】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美文欣赏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人常常在诗中以汉代唐,并多次提到汉代的军伍英雄,以往评论者多将此视为一种修辞方法,或认为是诗人就一事而发感慨。笔者则认为,唐代边塞诗人对汉代情有独钟,既有唐代复杂的社会原因.又有汉代军伍文化传承的原因。它虽然通过诗歌反映,但并不是语言现象,而是文化现象。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意识。 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强盛的朝代。汉唐有许多相似之处:国势强盛,疆域辽阔,都是刚刚结束纷争的局面而定都长安,同时又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威胁。汉代的边疆保卫战和开疆拓土常常被后人传为美谈,一大批优秀的军伍英雄被后人奉为楷模。卫青、霍去病、李广、李蔡、张骞、傅介子 、马援、班超、窦宪等人物,雄姿英发,战功卓著,成为功名的化身和人们崇拜的偶像。唐代开国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致使边塞战争不断,社会的尚武氛围相当浓厚。比较而言,唐代诗人比以往朝代诗人要4活跃得多。他们关心国事,注目边塞,渴望在盛世做一番事业建功立勋。在时代的呼唤下,他们摒弃了读经应考入仕的老路。因为他们大多出身寒微,仕途之路坎坷崎岖,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1], “尚有芹心,无因见明主”[1],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1]。边塞战争的兴起,使他们看到了一条光明之路,军中将士的功业使他们跃跃欲试。在他们看来既然“无由谒天阶” ,倒不如走军旅之路实现他们的梦想;而军中主帅也需要文人到幕府中来,高适《送董判官》:“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即是指此。于是,他们响应时代呼唤,放弃延续多年的传统老路,踏上了文人从戎的新路。火热的激情,异域的风光,战争的场面,渴望与梦想,使他们热血沸腾,豪气冲天。 “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 ’[1],“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东走到营州,投身事边将。在军伍精神的感召和功名心的驱使下,其尚武精神超出以往任何朝代诗人。 上述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它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法国美学思想家丹纳说:“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 ”这段话用来解释唐代边塞诗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是非常恰当的。确实。呐喊着从军边塞的并不只是诗人,整个社会的人都在憧憬着走这样一条路。除了张扬尚武精神外,整个社会都在从历史当中汲取精神资源,寻求可继承的历史文化。这样,汉代的军伍英雄便非常自然地成了唐代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史料看清当时整个社会是怎样把汉代英雄视为楷模,鼓舞着人们走向边塞战场,也可由此看出唐代边塞诗人产生汉代情结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我们首先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旧唐书•魏元忠传》曰: 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 ,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 时。此是仪凤年间,吐蕃犯边,魏元忠上书言用兵之事,举出汉代班超、魏尚、李广三名将,希望朝廷举贤用能。 《旧唐书•解琬传》称其“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 。以汉代出使西域立功边塞的张骞比之。 《旧唐书•刘子玄传》:“至如李广北征,解鞍憩息;马援南伐,据鞍顾盼。 ”也引出汉代名将李广、马援。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中记述郭虔璀等六边将事迹后评价道:“史臣日:‘郭虔璀、郭知运、王君龟、张守琏、牛仙客、王忠嗣立功边疆,为世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也。”’将唐代边将比做汉代英雄,评价是相当高的。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唐代墓志铭的记载,看看在唐代人的心目中,汉代的军事英雄占有多么崇高的地位。温彦博墓志铭称其“如傅介子之斩楼兰,暴胜之静渤海也” 。杨顺墓志铭称其“昔霍去病以功深冠军,益封骠骑,今之此任,无替前规。……(公)投笔以申班燕,弯弧而妙李猿,立事立功,以取富贵” 。 “班燕”指班超, 《后汉书•班超传》:“相者指日:‘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李猿是指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韩逻墓志铭称其“慕班定远之绝域,慷慨口平;抱马伏波之殊勋,夙兴忘寐” 。王思讷墓志铭称其“君亦占募从戎,随广、陵以深入;投名壮籍,逐卫、霍而横行” 。靖策墓志铭称其“捐躯许国,慕班超之投笔;向月弯弓,学王粲之从军” 。苑玄亮墓志5铭称其“战争必克,若卫青之开幕;蛮貊是服,信马援之南征“L3J。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尚武和边塞立功已不是个人兴趣与爱好,而成了大多数人要走的一条道路。据《旧唐书》载:张仲武“少业《左氏春秋》 ,掷笔为蓟北雄武军使” ,李抱玉“少长西州,好骑射,常从军幕” ,马炫“少以儒学闻于时,隐居苏门山,不应辟召。至德中,李光弼镇太原,辟为掌书记” ,郑云逵“大历初客游两河,以画干于朱此,此悦,乃表为节度掌书记” ,杜亚在至德初年杜鸿渐为河西节度使时被辟为从事,哥舒翰任陇右节度使时奏充严武为判官。 在这种时代气氛的熏染和感召下,边塞诗人走上军旅之路乃是非常光荣而自豪的事情。过去常有人说唐代诗人走向边塞是对社会的一种反叛,实际上,更为确切的说法是,他们的言行是对潮流的顺应,是唐代诗人放宽历史视野、开阔胸襟的反映。唐代诗人从军幕府或游 边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罢官遭遣,心情愤郁,从军边塞改变环境另谋出路,如骆宾王被罢去东台详正学士以后,到西北边塞入裴行俭幕府;(二)仕途无进身之阶,只好从军幕府求取功名,如高适入哥舒翰幕府,岑参入高仙芝、封常清幕府,张谓入封常清幕府,李益入李怀光幕府;(三)漫游边地,访察军情,考察山川地理, “歌从军,吟出塞” ,鼓吹呐喊,寻找机会,如王之涣、王昌龄等。汉唐相似的时代形势和边塞状况,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几百年前发生在不同时间而相同地域的战事以及那些叱咤风云的汉代英雄,他们认为边塞立功并非只属于武将,文人照样可以在边塞大有作为。唐代边塞诗人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汉代文人出塞者少而武将未留诗作,南北朝诗人边塞诗多而又未亲临边塞。唐代诗人既出塞又能写诗,目光和脚步移向了江山与塞漠,浓重的汉代情结也在心中萦绕。如果说跃马扬鞭赴边塞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建功的雄心,是属于与时代相和相应,那么,汉代情结则反映出诗人在渴望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已被历史认可的一种价值评判。 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说:“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顾。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驻足凝望之际,思绪遥接汉代,以班超、霍去病的业绩来激励自己。岑参在《银山碛西馆》中感慨:“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希望自己能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立功边塞,青史留名。 《后汉书•班超传》载:“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日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班超的壮举在唐代诗人心中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弃文从武成为盛行一时的风尚。崔融说:“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 ”一方面效仿班超投笔从戎,一方面又以窦宪为榜样要立功边塞。他们耻笑那些儒生,虽然他们也是文士,但心态和身份刚一改变,便对文士投去鄙夷的目光。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说:“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就连孟浩然这样的诗人也似乎体察到了时代的浓厚气 息,在送人赴边从军诗中高唱:“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 “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 。他们崇尚汉代的军伍文化,景仰汉代立功边塞的武将英豪,甚至对汉代的历史地理也颇感兴趣。岑参在北庭时说:“尝读《西域传》 ,汉家得轮台。 ”汉代西域有三十六国,郑吉、张骞、赵破奴、李广利、王恢、傅介子等出师征讨西域,皆立功封侯。往事历历,神思悠悠,古今对比,更激发了岑参在西域边塞施展抱负的决心。甚至见到边塞风物,也顿时令人想起汉代英雄叱咤风云的形象。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诗中回忆他在北游蓟门时说: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思绪遥接汉代,暗含对现实不满之意。唐天宝年。高适在6哥舒翰幕府时,看到武威的汉代军垒遗迹,也引发联想,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这些英雄人物,已经在他们心中成了鲜活的形象。 唐代边塞诗人凝聚的汉代情结,激发了他们的豪情,使他们在汉唐对比之中找到了人生的希望之路,重新确定了人生价值的坐标,使他们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受到感染鼓舞,呈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唐代诗人的汉代情结,其意义并不在于仅仅反映了诗人本身的追求和渴望,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情结,反映了唐代军中和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在进行汉唐对比时则更加显而易见。 汉代和唐代虽都是盛世大国,却又有不同处。汉代北有匈奴,但青藏高原的吐蕃尚未崛起,所以,汉军北击匈奴深入几千里,并无后顾之忧。唐代则不同,北方的突厥和回纥始终对唐王朝构成危胁,而吐蕃又迅速崛起。受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原的农耕文明受到了游牧文明的挤压,唐代的边疆危机要甚于汉代。紧张危急的边塞形势,使诗人们忧虑万分。他们在诗中描述了战争的频繁和惨烈、士兵的艰辛和无奈、将帅的无能和贪婪都令人深思感慨。唐代边塞诗人由军中的现实想到汉代,渴盼威震边塞、体恤士兵的汉代英雄似的将军再现。高适的《燕歌行》写士卒冒死奋战,却受到非人待遇,边帅只关心自己升迁和欢乐,根本不管士兵死活。高适在诗的结尾发出呐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汉代李广率兵北击匈奴,与士卒同甘共苦,战时身先士卒。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汉唐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王昌龄《出塞》首句言“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见义只是修辞方法,勾起汉代情结的还是唐代军中现实,所以,与秦汉相对的有一个没有在诗中出现的“唐”字。当然,这里不是围绕表面文字做文章。王昌龄呼唤的是泱泱大汉精神的复活。但是,那不求功名献身边塞的汉代军伍精神到唐代时似乎式微了。这种时代危机并不是仅仅出现一个李广似的人物就能解决的,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会。所以,这里的“飞将”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不能单从字面上狭隘理解,或囿于某一个人物,因为唐代确也有如李广似的将军如王忠嗣、封常清等,但以他们个人之力仍不能改变整个军中状况和边塞形势。1《燕歌行》【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内容和情感。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温故知新【自主学习】高适(约 702~765) ,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 (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 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 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 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高适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内容。【探究活动】看看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概括表达了几层意思?【教师释 疑】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段落的划分和段意的概括。【 讨论明确】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第一部分八句写出师,交待唐军出征的原因及出征时将士们土气旺盛,斗志昂扬。第二部分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探究活动】本诗展现了哪几种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对场面的挖掘,然后概括情感。【讨论明确】情境一:声势浩大的出征行军,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情境二:军情紧急,战场残惨烈, “校尉羽书飞瀚海” “战士军前半死生” 。情境三、前方将领只顾自己荒淫无耻,不顾士兵死活, “美人帐下犹歌舞” 。情境四:将士顽强杀敌,报效国家,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2情境五:前方将士凄凉悲壮,艰难岁月, “边庭飘摇那可度” “寒声一夜传刁斗”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情境六:征夫、思妇之间的怀念和痛苦, “少妇城南欲断 肠,征人蓟北空回 首” 。情感:对前方将士的赞扬,对他们凄惨遭遇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腐败将领的鄙弃。【课堂提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①南宋 张孝祥霜日明宵水蘸空②,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③。【注释】 ①荆州:今湖北江陵。 ②水蘸 空:形容天空明净似水。③ 酒阑:行酒将近 (1)分析“万里中原烽火北”句的含义。【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万里中原已经沦陷敌手。因为荆州是作者驻守的边塞, “烽火”是边塞报警的设施。现在中原已在烽火北了,则中原的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此一提 ,其间该有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惨伤痛。 【解析】(2)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现了作者对中原失地的怀念和伤痛以及一心报国的孤忠。【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主旨的题目,注意结合诗中的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要点三: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探究活动】赏析诗歌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教师释疑】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艺术手法从抒情的角度主要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怀古伤今,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讲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等,然后是修辞。答题时注意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点明效果。【讨论明确】首先是渲染的手法,诗歌的开头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结束时渲染一种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然后是对比的手法,全诗通过敌我对比、官兵对比、征夫思妇对比、战前战后对比、汉唐将军对比突出主 题。【课堂提升】1.阅读诗歌的下面的语段,然后回答问题。3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答案】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解析】(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答案】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分析的题目,注意答出效果,即表现什么主题。(3) “大漠” “穷秋” “塞草” “孤城” “落 日” “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答案】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的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