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习题)(打包6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习题打包6套.zip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习题打包6套.zip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件.ppt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提升课件.ppt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检测(八).doc
  • 全部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件.ppt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提升课件.ppt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检测(八).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1 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1.(2016·银川一模)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 A 项正确。B 项与“商业性农业”发展无关;C 项中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萎缩也不足以解释“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排除 C 项;D 项与事实不符。2.(2015·天津和平四模) 分析下列表格数据,可以得知( )1840 年前与 1856 年、1894 年中国生丝销量时间总销售量(万包)出口量(万包)(占总量%)内销量(万包)(占总量 %)1840 年前 6.4 0.9(14.06%) 5.5(85.94%)1865 年 10.1 4.2(41.58%) 5.7(56.43%)1894 年 16.02 8.23(51.94%) 7.7(48.06%)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D.中国生丝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国出口生丝比重越来越大,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故 C 项正确。表格数据没有体现在所有的出口商品中生丝业所占比重,故排除 A 项;B 项在表格数据中无法体现;D 项与总销售量不断增加的事实不符。23.(2015·浙江温州三模) 有历史学家认为,在近代中国“1860 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 1840 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这一认识主要基于当时(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B.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C.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D.民主共和思想兴盛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1860 年开始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故 A 项正确。1849 年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以及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B 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是在 19 世纪晚期,排除 C 项;民主共和思想兴盛是在 20 世纪初期,排除 D 项。4.(2015·湖北武昌调研) “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此话最有可能在高度评价(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C.安庆内军械所 D.发昌机器厂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可知,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与外商争夺市场的意图,“收江海之利”表明该企业与水路货运有关。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中国水运的垄断局面,故 A 项正确。B、C 两项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 B、C、D 三项均错误。5.(2015·陕西商洛二模) 如果要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清王朝自救运动” B.“民族工业的春天”C.“实业救国的浪潮” D.“近代工业的起步”3D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无论是洋务企业还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属于近代工业企业,所以最贴切的标题是“近代工业的起步”,故 D 项正确。图中有一些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属于“清王朝的自救运动”;B、C 两项在时间上与图片不符,均可排除。6.(2015·江苏苏州统考) 以下是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第三卷 ……(1865—1895)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A.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的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与第三卷的时间吻合,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与材料中的时间段不吻合,均可排除。7.(2015·浙江湖州质检) 1867 年清政府规定,华商租买轮船只准在通商口岸来往,“不得私赴沿海别口,亦不得任意进泊内地河湖各口……并照外国轮船例,向海关交纳船钞货税”。以下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带有抑制民间购买轮船的意图B.清政府允许民间开办轮船航运C.此政策有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D.清政府依然拥有关税自主权D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丧失关税自主权,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A、B、C 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8.(2015·浙江丽水一模) 下表反映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的情况。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分类 总量(吨) 商品分类比重4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1893 年 181713 15.6% 81.8% 2.6%1910 年 593337 39.8% 41.4% 18.8%1920 年 843860 40.1% 39.4% 20.5%A.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对原料和机器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低谷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D.中国近代机器产品出口量在 27 年间增长了近八倍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根据图表中 1920 年商品分类比重,可以看出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 C 项正确。A 项在表格数据中无法体现;B 项与事实不符;D 项不能全面反映图表内容。9.(2015·重庆名校联考) 近代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这段话最有可能出现在( )A.1895—1911 年 B.1912—1919 年C.1927—1936 年 D.1937—1945 年D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工业中心是重庆,故 D 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而官僚资本主义出现在 1927 年后,故排除 A、B 两项;1927—1936 年国民党统治中心在南京,故排除 C 项。10.(2015·山东泰安一模) 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A.a—b 段 B.d—e 段C.c—d 段 D.b—c 段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根据材料图表可知,d—e 段中 1927—1936 年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应该呈现上升趋势,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a—b 段、c—d段、b—c 段都呈现上升趋势,故 A、C、D 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5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11.(2015·山东济宁四模) 经济结构的变动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冲击与变化从明朝中期开始……商品经济只是对传统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从地域上看,工商业的发展很不平衡,除了东南地区的部分州府,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融入到商品经济的体系中。从商业资本的流向看,商人致富后主要是投资从国家控制的经济中分利的贩盐业和积累高利贷资本的典当业,很少部分用于手工业的创办和扩大,很少投入真正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或在乡村购买土地,大肆进行土地兼并,而土地经营方式依然是以租佃制剥削为主,商人地主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农场主;或用于政治投资,捐助官府兴修大型工程或赞助军资,有的干脆用于贿赂大小官僚,营造地方势力;或用于个人和家庭的享乐挥霍,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摘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材料二 变动与转型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材料三 观点与理由欧风美雨使中国封建经济结构逐渐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开辟出一定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但是,近代中国却没有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条件。(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商品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并说明其具体表现。(10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初期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表现。(10 分)(3)有人认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20 分)(1)地位:未发展成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表现:工商业地域上发展不平衡;商业资本很少投资扩大再生产;封建土地经营仍占主流;用于非商业经营的投资过多等。(2)表现: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出现了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经济现象。(3)观点一:中国资本主义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理由:中国的资本主义是中国已有的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方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明朝中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地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6然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但这些条件受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如工人、技术等方面,所以不能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观点二: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理由: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摧残而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中国近代工业不是从手工工场发展起来,而是直接从国外购买机器发展起来的,一些官僚、商人、地主投资近代企业完全是受了外资企业的刺激,他们的生产方式及管理方式都是照搬外国的。(二者选答其一即可)1第 2 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1.(2016·山东潍坊三模) 1906 年,《赏奇画报》的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当时的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这反映出( )A.洋装流行促成中国服饰改良B.辛亥革命倡导移风易俗C.工业文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D.社会风尚倾向全盘西化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根据材料可知,西装、领带、西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故 C 项正确。洋装流行是服饰改良的表现,但是不能夸大它在全中国的影响力,更不能说明中国社会风尚全盘西化,故排除 A、D 两项;辛亥革命发生在 1911 年,B 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2.(2015·北京顺义二模)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代特征的一组是( )组号 流行服饰 流行语 阅读 文娱形式A 列宁装 最可爱的人 苏联小说 扭秧歌B 军装 破“四旧” 毛选 学唱样板戏C 中山装“时间就是金钱”古典文学 看电视剧D 唐装 上网 时装杂志 跳交谊舞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根据表格可知,A 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场景,故正确。B、C、D 三项分别反映的是“文革”时期、20 世纪 80年代和 90 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场景,均不符合题意。3.(2015·安徽淮南三模) 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撰的《陶瓷公牍》中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清的徽派建筑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券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徽派建筑的变化与徽商的营销手段有关B.徽派建筑风格变化是对其自身缺点的修正2C.晚清的徽派建筑传统风格基本消失D.晚清安徽城乡建筑都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徽派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对其自身“天井狭窄,光线黑暗”缺点的修正,故 B 项正确。晚清徽派建筑风格受西方影响而发生了某些变化,但与徽商营销手段无关,故排除 A 项;士大夫之家建筑风格的变化,不能由此推断徽派建筑传统风格基本消失,也不能推断出城乡建筑都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故排除 C、D 两项。4.(2015·江苏南通二模) 1912 年 3 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 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这主要反映了( )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根据材料可知,十多年间民国政府多次发文禁止妇女缠足,侧面说明了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故 D 项正确。政府法规可引导风尚礼仪,但不能“决定”,故排除 A 项;B 项与事实不符;维新派早就主张“废止缠足”,排除 C 项。5.(2015·长春调研) 以下是民国初年新旧婚姻情况对照表。近代婚姻情况发生的变化反映了(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1.父母之命、煤妁之言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3.会亲(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6.过妆(送嫁妆)7.娶亲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38.回门A.新式婚姻的法制性和契约性B.中国传统婚俗的完全西化C.国人对待中外文化缺乏理性D.政治因素对婚姻影响减弱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根据材料可知,新式婚姻制度完善,注重契约,故 A 项正确。中国传统婚俗有中国特色,故排除 B 项;材料只提供了婚姻情况,其他没有涉及,故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婚姻与政治相关的内容,故排除 D 项。6.(2015·天津五校联考) 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夥”。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 ②冲击了自然经济 ③便利了列强侵略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的进步。材料中“火车通行,销路益远”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推动了商品市场的扩大,①正确;“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说明近代交通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②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侵略的信息,③错误;“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夥”说明近代交通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发展,④正确,故答案选 A 项。7.(2015·福建漳州质检) 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 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根据材料可知,电报线在台湾的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得益于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故 B 项正确。8.(2015·江苏盐城三模) 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4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时间 上海 重庆铁路 1825 年 1876 年 1934 年电报 1835 年 1871 年 1886 年电话 1876 年 1882 年 1912 年电灯 1881 年 1882 年 1906 年①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②洋务运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④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科技发明在上海的应用时间早于重庆,这主要源于两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①正确;②③在表格中无法显示;④在表格中可以得到体现,故答案选 C 项。9.(2015·福建泉州二模) 右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插图,据此判断( )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使用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图中人物是中华民国政府官员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通讯工具的进步。根据材料中图片可知,当时一个中国人在打电话,这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先进的科技成果,故 A 项正确。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直接反映图中人物的身份,故排除 C 项;D 项与事实不符。10.(2015·南京师大附中三模) 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可能会报道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B.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C.可能会刊登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5D.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上的法令文件是对当时时事的记载,所以可作为第一手史料,故 D 项正确。《定军山》首映是在 1905 年,在辛亥革命之前,故排除 A项;报纸刊登的孙中山讲话是对当时时事的记载,所以应属于第一手史料,故排除 B 项;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的时间是 1877 年,故排除 C 项。11.关于报刊的功能曾有这样的描述,说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A.文化市场混乱,有待规范化管理B.妇女地位大大提高,已经完全实现了男女平等C.报刊内容丰富,满足大众需要D.人们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有效保障C 【解析】由材料可知,报刊有报道市场调查的,有通俗报刊、妇孺报和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故 C 项正确。A 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B项“完全”说法错误;人们的言论自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得到保障的,而不是通过创办报纸的多少,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36 分)11.(2015·济南质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上海开埠前,“女子庄洁自好,无登山、入庙等事,井臼之馀,刺绣旨蓄,靡不精好。至于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日以万计,以织助耕”。材料二 有人抱怨:“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摘自民国《川沙县志》材料三 《1892 年至 1902 年海关报告》称,在毗邻港区和工厂区的农村,“村民衣着和一般外表有了显著改善,这些村民在走向进步的历程中,已从贫困和不足的状态逐渐改变为中等程度的舒适和富裕状态,特别是妇女和少女更是如此”。一个女子曾说:“假如我们能够自营生计,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呢?我们不是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呀。”另一女子说:“现在男子们不能骄傲了,因为我们能够谋生,不再似从前的妇女般依赖男子了。”“因为工厂方面不需要缠足的女子,所以女子缠足的陋习也渐次革除了。”6她们对于家务好发议论,与村中的男子很自由地谈话,穿时髦衣服,发型与其他村姑不同。她们每天与其他工人及城市中工业生活接触,耳濡目染,自会发生思想的变化,结果有些女子不再完全听命于家长。农村的精神生活也较前活跃,“社会新闻与笑谈,均由工厂女工带回家中,否则各种消息实无法传至农村社会的”。——摘编自戴鞍钢《租界与晚清上海农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开埠前晚清女性的地位,并指出其主要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女性进厂做工的原因。(13 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女性进厂做工的影响。(13 分)(1)地位:在男权社会中处于附庸地位;遵循封建礼教,不轻易外出,做家务和纺织。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闭塞守旧的传统观念及生活习俗。(2)原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机器工业兴起,中外近代企业增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市文化的吸引;谋求更好的生路。(任答其中两点即可)(3)冲击了当时社会闭塞守旧的生活方式和传统风俗;“安土重迁”的观念减弱,商品经济的意识逐步增强;扩大了商品消费者队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妇女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明显改观;独立自由和婚姻自主意识增强;缠足等陋习逐渐革除;在农村传播新思想。(任答其中三点即可)1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检测(八)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1.(2016·安徽淮北一模) 下面是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表(单位:英镑)。年份 1843 年 1844 年 1845 年从英国进口 1456180 2303619 2394827生丝出口量 17870000 101250000 132200000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对外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B.列强大量资本输出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农村商品经济发达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表格并结合史实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C 项正确。表格中没有与英国对华贸易总额的对比数据,故 A 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列强大量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排除 B 项;农村商品经济发达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D 项。2.(2015·合肥三模) “唯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人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以弱敌强,逐渐仿行,以贫交富,未有不终受其敝者。”基于此认识,洋务派( )A.开办湖北织布局、轮船招商局B.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开平煤矿C.创设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D.创建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实业以“求富”,湖北织布局、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企业,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属于“求强”范畴,与题意不符。23.(2015·四川德阳四校联考) 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材料说明( )A.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B.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C.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D.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第一句强调西方机器生产的相互借鉴,第二句强调日常的积累,第三句强调中国向西方学习要注意人才教育方面的积累,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和政治体制,故排除 B、D 两项;个别官员的言论不能说是多数国人的共识,故排除 C 项。4.(2015·吉林三模) 下表为 1936 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麦粉进口 钢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下降 38% 下降 20% 下降 15% 增加 20% 增加 20% 增加 30%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根据材料可知,钢铁、机器等战略物资的大量进口和产量的提高导致重工业贸易和生产指标上升,这是为 1937 年的全民族抗战准备物质保障,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没有涉及官僚资本的形成,故排除 A 项;材料无法体现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故排除 B 项;进口量减少表明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故排除 D 项。5.(2015·广州二模) 1912 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反映了(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3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存在着崇洋的消费心理和文化现象,故 D 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外国商品进入有关,但是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故排除 A 项;B 项与事实不符;C 项以偏概全,均排除。6.(2015·福建宁德二模) 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确切的应是( )A.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B.保守与激进的冲突C.趋新与倒退共存 D.中西文明的交融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根据图片中留美幼童服饰西化、中山路出现欧式建筑、民国旗袍的现象可知,这反映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故 D 项正确。图片中没有体现传统对现代的对立、保守、倒退等相关信息,所以 A、B、C 三项均可排除。7.(2015·山东淄博三模) 清朝以前,长期有川、鲁、粤、苏四大菜系的说法,到清末民初又加上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构成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后四大菜系能够在这一不太长的时间内快速形成,并跻身于全国菜系之列,反映出这一时期( )A.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B.西方餐饮方式传入后广泛流行C.城市发展改变生活节奏D.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交流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交流,为后四大菜系的快速形成并跻身于全国菜系之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为对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形成原因的误读。8.(2015·江苏盐城三模) 1902 年 7 月 27 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材料中“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材料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B.传统的社会习俗受到挑战C.妇女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4D.白话文已成传媒主体语言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根据材料可知,传统婚姻习俗受到挑战,故 B 项正确。A、D 两项说法太绝对;C 项在材料中未提及。9.(2016·太原质检) 下面为滑稽画,载于民国元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报》上。它是为配合“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画”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该画( )A.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B.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C.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D.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根据材料图片和文字可知,汽车的使用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可排除。10.(2015·浙江宁波二模) 下表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时的节目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19:05 《工业先进工作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任庆祝“五一”节座谈》19:15 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19:25 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19:30 舞蹈《四小天鹅》《牧童与村姑》和《春江花月夜》19:50 科学教育片《电视》(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A.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B.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亲密无间C.工农题材的作品在宣传中占重要地位D.文艺战线的“左”倾错误已经非常严重C 【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根据材料“工业先进工作者和农业合作社”可知,其是工农题材,《到农村去》是农村题材,《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是工业题材,《牧童与村姑》是农村题材,故 C 项正确。A 项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播放苏联节目不能体现中苏合作亲密无间,故排除 B 项;D 项在节目表里无法体现,故排除。511.(2015·南京二模) 影界泰斗周传基教授认为,电影的“本体是由媒材决定的”,电影的媒材是“自动化的纪录机器”,因此电影的本体是由这种“机器”提供的“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以及由声画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时空系统”。下列影片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C 【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影片应该是有声电影,1931 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 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故排除 A 项;《一个国家的诞生》是美国人拍摄的无声电影,故排除 B 项;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最负盛名的电影艺术家,故排除 D 项。二、非选择题(共 36 分)12.(2015·四川南充三模) 交通是现代社会的血脉,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 世纪中后期,各国铁路建设各不相同。1875 年德国铁路里程是 27960 公里,1890年美国铁路里程是 26900 公里,同年的英国是 32000 公里,1894 年中国铁路里程却只有 483公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铁路建设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12 分)材料二 年份 1894 年 1911 年 1927 年 1937 年 1945 年 1978 年 2006 年中国铁路里程 (千米)483 9800 11900 15500 24000 48600 7708386(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6 分)材料三(3)根据材料三,从交通方式、动力、工具等方面概括四川交通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其变化的原因。(14 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 分)(1)原因:中国社会制度和经济落后;观念保守;科技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控制。(任答其中三点即可)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信息: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持续发展;近代铁路的发展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铁路建设获得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高速发展。(任答其中两点即可)(3)变迁:①方式:由水陆运输发展到水陆空运输;②动力:由畜力、水力和人力发展到机械力、电力;③工具:由马驮、木船发展到火车、轮船、飞机;④范围:从国内扩大到国际。原因:政府的重视;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思想观念的变化。(任答其中三点即可)(4)认识:交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交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