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16(练习+单元综合检测)(打包51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16练习单元综合检测打包51套.zip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16练习单元综合检测打包51套.zip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综合检测(一).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讲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2讲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检测(七).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3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4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综合检测(三).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综合检测(九).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西方的政治制度综合检测(二).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1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综合检测(五).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检测(八).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检测(六).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第1讲 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第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综合检测(十).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现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1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现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讲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现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综合检测(十一).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1讲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文艺复兴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综合检测(十三).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检测(十二).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教文化 第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教文化 第2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教文化综合检测(十五).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近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 第1讲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近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 第2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近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综合检测(十六).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1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2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综合检测(十四).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 第1讲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 第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 第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综合检测(四).doc
  • 全部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综合检测(一).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讲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2讲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检测(七).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3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4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综合检测(三).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综合检测(九).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西方的政治制度综合检测(二).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1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综合检测(五).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检测(八).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检测(六).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第1讲 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第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综合检测(十).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现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1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现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讲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现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综合检测(十一).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1讲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文艺复兴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综合检测(十三).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检测(十二).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教文化 第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教文化 第2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教文化综合检测(十五).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近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 第1讲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近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 第2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近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综合检测(十六).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1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2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综合检测(十四).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 第1讲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 第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 第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综合检测(四).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1 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36 分)1.(2015·广东汕头二模) 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 )A.宗法制 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 D.君主专制C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可知,其大意为封建不是君主专制,不是高度集权,故 B、D 两项错误;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维系政治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A 项错误;分封制是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领地上拥有相当的自主权,这与题意相符,故 C 项正确。2.(2015·湖南衡阳三模) 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政权借助族权 B.封建等级森严C.中央集权确立 D.社会分工明确A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根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当时封建等级不可能森严,也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 B、C 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社会的具体分工,故 D 项错误。3.(2015·安徽安庆三模) 右图“孝”字书于安徽黟县的胡氏宗祠。徽州人认为“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是无宗,无宗则是无祖……追远报本,莫重于祠”。下列对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竞相修建宗祠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②伦理观念的根深蒂固 ③重农抑商的严格推行 ④安土重迁的小农心态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及其影 响。根据材料中的“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是无宗,无宗则是无祖”可知是宗法观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无宗则是无2祖……追远报本”的信息可知,其家族伦理观念很强,故②正确;根据材料“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徽商活跃,因此不能说明是“重农抑商的严格推行”,故③错误;材料中“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竞相修建宗祠”,体现了徽州人安土重迁,故④正确,C 项符合题意。4.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的堂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根据材料“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可知,宗法制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长女是庶出,故 A 项错误;次女也是庶出,故 B 项错误;长子符合嫡长子条件,故 C 项正确;次子虽然是嫡出,但是不符合嫡长子条件,故 D 项错误。5.(2016·河南六市一模)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鲁晋两国就不可通婚,秦晋两国却世为婚姻。“喜结秦晋之好”目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从政治角度看,他们这样做(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D.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作用。周天子是天下之主,没有制度“监督周王的权力”,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可知,宗法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 B 项正确;C 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 D 项错误。6.(2015·湖南益阳三模) 据《中国史纲》记载,春秋时期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的权力开始不断强化3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由材料内容可知,古代帝王将称呼神的词语作为对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自身统治的一种体现,故 A 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势力,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无关。7.(2015·江苏南京三模)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C 【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A 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实行人治,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即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时代的进步,故 C 项正确;西周时代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 D 项错误。8.(2015·河南商丘调研) 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削弱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解决了上述问题,即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权,故 B 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整个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存在,故 C项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49.(2015·昆明调研) 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宗法制A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度。郡县制取代贵族领土领民的分封制度,从社会结构上决定了贵族阶级的消亡,同时郡县制实行后,贵族经济上完全依靠君主供养,政治上完全以君主为代表、并受到君主的严格控制,贵族的生存条件也没有了,故 A 正确。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 44 分)10.(20 分) (2015·河南开封二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摘自《礼记 ·丧服小记》材料二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摘自《礼记 ·大传》根据材料一、二,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关系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11.(24 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 ·严助传》5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袆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袆之,袆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 ·刘袆之传》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 ·职官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6 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袆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6 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8 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4 分)(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1第 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36分)1.(2015·北京西城区高三检测) 下列四幅图反映了北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化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及其演变。北京城在明清时被称为京师;元朝时被称为大都;西周时期是分封制下的燕国;唐朝时设幽州节度使(卢龙节度使),故正确排序是③④②①,故 C项正确。2.(2015·济南模拟)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C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地方行政制度。图示是汉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它是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制度,故 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中王国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B项错误;封国中王国独立,容易与中央形成对抗,故 C项正确;郡国中王国的独立性较强,不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故 D项错误。3.(2015·湖南永州三模)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2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可知,地方“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武将拥兵自重现象已经被改变,故 A项错误;由材料中的“名若不正”“任若不久”“三岁一易”可知,中央扼制了地方官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故 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西北边患的情况,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冗官现象严重,故 D项错误。4.(2015·广东湛江二模) 《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在仓促变乱中坐以待毙。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A.叛乱寥寥无几 B.气候反常恶劣C.人民体质羸弱 D.选官存在弊端D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生活安逸,身体瘦弱,不能步行,难耐严寒酷暑,没有涉及叛乱次数,故 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气候异常的内容,故 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士大夫的状态,没有涉及当时人民的体质,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士大夫的描述可知,这些士大夫作为统治阶级,却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体现了选官制度存在弊端,故 D项正确。5.(2015·福建泉州检测)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A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根据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和“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可知,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故 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错误;C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错误;中书省为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故 D项错误。6.(2015·浙江余姚三模) 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据此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3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元 明 清高层政区— 州 — 行省 布政使司 省统县政区郡 郡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A.促进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提升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提高中央财政收入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被加强,故 A项错误;随着地方行政权力的削弱,地方的行政效率也随之降低,故 B项错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因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 C项正确;D 项属于财政方面,与题意无关,故 D项错误。7.(2015·山东青岛四模) 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察举制 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D 【解析】本题考查察举制与科举制的比较。根据表格中察举制的“人、门兼美”和科举制的“取士不问家世”可知,察举制注重人品和门第,而科举制不再注重门第,故 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举荐,科举制自由报考,故 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察举制选拔4官员标准为“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多项素质,而科举制“以文取士”,主要是以知识为标准,故 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官员的世袭与任期,故 D项错误,符合题意。8.(2015·天津南开区模拟) 下表中的评价与史实最相符的选项是( )选项 史实 评价A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B 唐朝设置节度使 巩固了边疆,防止了地方割据C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D 明朝设内阁首辅大臣 拥有了宰相的职权,统领六部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汉代到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下王国有独立的自治权,故A项错误;唐朝设置节度使,但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了安史之乱和地方割据,故 B项错误;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被分割,有效地加强了皇权,故 C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具有决策权,不能统领六部,故 D项错误。9.(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材料大意为:本朝皇帝命令……只有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是最重要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给各个部门和科室;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内外臣子们所奏请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军机处高于内阁,故 A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政务,故 B项正确;军政要务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 C项错误;其他中枢机构无法制衡军机处,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44分)510.(20分) (2015·江苏南通质检)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原因。(6 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6 分)(1)制度:郡国并行制。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于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3)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11.(24分) (2016·宁夏月考)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 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于是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摘编自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6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下面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4% 17.2% 24.5% 46.1%——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摘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6 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6 分)(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需注意的原则有哪些。(4 分)(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 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15·湖南怀化二模) 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 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C.促进周朝文化远播 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武王东征灭掉了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北、东、东南三个地方。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不是扩展周王朝的疆域,故 A项错误;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故 B项正确;分封诸侯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与文化传播无关,故 C项错误;诸侯割据发生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的弊端,不是目的,故 D项错误。2.(2016·广东佛山一模) 公元前 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子,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做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这说明( )A.宗法制已经走向崩溃B.姬括是当时鲁国的小宗C.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D.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唯一标准2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根据材料“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可知,姬戏是鲁国的大宗,相对于姬戏而言,姬括就是小宗,故 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宗法制,所以宗法制依然存在,没有崩溃,故 A项错误;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世袭产生的,而非中央任命,故 C项错误;由材料“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可知,这属于个案,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宗法制社会继承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 D项错误。3.(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 右图是古代木板年画 ——《子孙万代童子图》,图中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该年画体现了古代中国哪一观念( )A.重男轻女 B.多子多福 C.安土重迁 D.返璞归真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根据图片不能判断出重男轻女,故 A项错误;在图片中,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联想到“子孙繁衍众多”,葫芦的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示人丁兴旺,故 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故乡、居住地迁移的内容,故 C项错误;“返璞归真”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D 项未能体现,错误。4.(2015·安徽安庆三模)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A.证明皇位正统 B.体现皇权独尊C.保证皇位世袭 D.震慑割据篡权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开创的皇帝制度。根据材料“受命于天”“被视为国之重器”等信息可知,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 A项正确。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这真正体现了皇权独尊,而玉玺只是形式上的象征,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可知改朝换代时有玉玺也不能保证皇位世袭,有玉玺也不能防止篡权,故 C、D 两项错误。5.(2016·山东烟台一模)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3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C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以及史学理论等。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 项是对郡县制“是什么”进行描述,是史实,故 A项错误;B 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 B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 项涉及整个中国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对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故 C项正确;D 项属于史实,错误。6.(2015·安徽淮北模拟) 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选举》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时认为:“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这一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C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A 项与题意不符,错误;察举制是指地方长官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没有设立评论官,故 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设立品评官评定人才按品级授予官职,且掌握对被评议人的升品和降品的权力,与材料相符,故 C项正确;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与题意不符,故 D项错误。7.(2015·福建泉州高三质检)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A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根据题干材料“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和“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可以得出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4大,故 A项正确。元朝行省仍受中央控制且材料中并未提到地方势力膨胀,故 B项错误;材料中未能体现“制衡”,故 C项错误;中书省为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故 D项错误。8.(2015·湖南永州三模) 有学者认为,对科举制的定义应是“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如果这一观点成立,主要是基于它( )A.考虑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B.揭示了科举制的本质特征C.涵盖了科举制的兴衰历程D.指出了科举制的双重影响A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由题干材料可知,这一观点肯定了科举制在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历史上的地位,故 A项正确。科举制本质上是统治者加强集权的措施,但该观点没有揭示,故 B项错误;该观点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兴衰历程,故 C项错误;该观点只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故 D项错误。9.(2015·浙江嘉兴二模) 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这一变化说明了( )A.中书省和门下省职权的重合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C.宰相失去了议定军国大事的权力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仅说明中书门下省的职权,故 A项错误;根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可知,中书门下掌握着吏房、户房等五房的行政权力,分掌庶务,宰相依然拥有行政权力,故 B项正确,C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唐朝三省之间的关系,故 D项错误。10.(2015·安徽江南十校联考)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5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明朝废除了宰相制,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排除 A项;内阁、军机处都不是公开行政的,排除 B项;由“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知,C 项正确;D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故选 C项。11.(2015·广东潮州二模)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通判是宋朝的官职,不属于明清,故①错误;明太祖废宰相,强化君主专制,体现了“收敛性”,故②正确;雍正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体现了“收敛性”,故③正确;明清时期的海禁,体现了“收敛性”,故④正确,选择 C项符合题意。12.(2015·江苏泰州二模) 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根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 A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以及审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故 B项错误;C 项在材料中未涉及,错误;材料没有着重强调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的职责,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32分)13.(2015·安徽蚌埠三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摘自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 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 feudal system被称为 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摘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14分)(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18分)(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1第 1 讲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1.(2016·山东潍坊二模)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 A 项正确。B、C 两项虽然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与题意不符;D 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不是最佳选项。2.(2015·南京模拟) 15 世纪末,下图中卡里库特国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等。这位航海家是( )A.达·伽马 B.哥伦布 C.麦哲伦 D.迪亚士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如图所示,卡里库特国处于印度的南端,而达·伽马到达了印度,故 A 项正确。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故 B 项与题意不符;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未经过卡里库特国,故 C 项与题意不符;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并未到达印度,D 项与题意不符。3.(2015·陕西宝鸡二模) 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下图是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一条航路的示意图,对这一航路表述正确的是( )A.该航路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2B.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非洲C.英国凭借此航路成为日不落帝国D.哥伦布首开此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D 【解析】本题考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由图可知,该航路应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路,故 D 项正确。该航路与环球航行无关,证明不了“地圆说”,故排除 A 项;该航路从欧洲到美洲,是西班牙支持的航海活动,故排除 B 项;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凭借其广阔的殖民地,故排除 C 项。4.(2015·湖北荆州三模)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 )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B.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C.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造成了价格革命,结果使封建主和下层人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剧增,故 A 项正确。B 项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不会影响财富的重新分配和阶层分化,故排除 B 项;航运中心的转移只能使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故排除 C 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的上述变化,故排除 D 项。5.(2015·湖南怀化质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14 世纪以后“欧洲则组织起在世界各地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这些合股公司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合股性质限定了投资者的责任,使投资所起的作用与经营管理的职责相分离。”材料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B.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C.公司的出现导致了早期的殖民扩张D.公司主要出现在意大利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14 世纪以后”“欧洲则组织起在世界各地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可知,其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 项与材料不符;“早期的殖民扩张”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C 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意大利逐渐衰落,故排除 D 项。36.(2015·济南调研) 某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全球史观的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的生活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C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五大史观的含义,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A 项是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的,故不正确。B、C、D 三项分别是从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进行阐释的,故选 C 项。7.(2015·郑州模拟) 哥伦布在 1503 年向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道:“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后来他又在遗嘱中写道:“我在 1492 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国王)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这些材料表明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 )A.掠夺工业原料 B.进行资本原始积累C.倾销过剩商品 D.开展世界性贸易B 【解析】本题考查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以掠夺财富为主要方式、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目的,故答案选 B 项。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出于发展工业的目的,开始寻找商品倾销市场,掠夺工业原料,故 A、C 两项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排除;D 项与题意无关。8.(2015·河南洛阳二模) 1570—1780 年,西方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表(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年份国家 1570 年 1670 年 1780 年甲 232000 568000 450000乙 51000 260000 1000000A.英国、西班牙 B.荷兰、葡萄牙C.英国、荷兰 D.荷兰、英国4D 【解析】本题考查英荷两国的商业竞争。表格数据显示,甲、乙从 1570 年到 1780 年增长分别约为 1 倍和 20 倍,据此可知甲国的发展趋于衰落,乙国发展势头良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 世纪末西班牙衰落后,荷兰成为海上霸王;17 世纪中期开始,英法两国迅速崛起开始挑战荷兰,18 世纪中期英国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故甲不可能是英国,A、C 两项排除,D 项正确。9.(2015·天津南开三模) 15 世纪中期到 17 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探索的时代”“发现的时代”“扩张的时代”。下列史实不属于这个历史时期的是( )A.黑奴贸易十分盛行B.荷兰成为贸易强国C.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D.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D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史。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黑奴贸易属于 15 世纪中期到 17 世纪中期;荷兰在 17 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1519—1522 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因此A、B、C 三项均在该时间范围内,不符合题意。10.(2015·武汉调研) “1760 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坐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可能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B.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C.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B 【解析】本题考查三角贸易。根据材料可知,黑奴贸易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和准确,故排除;材料中非洲的劳动力被卖到法国,不可能推动美洲的工业化进程,故排除 C 项;黑奴贸易掠夺了大量非洲劳动力,给非洲造成巨大的破坏,故排除 D 项。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早在 13、14 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5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 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 18 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 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摘自《白银资本》等材料二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摘自马克思《资本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 13—18 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6 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10 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15 分)(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 18 世纪相比,19 世纪的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5 分)(1)地区:亚洲。主要原因: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开始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2)历史影响:导致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6(3)变化:欧洲上升;中国下降。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