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课件+试题)(打包15套)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文言文阅读课件试题打包15套新人教版.zip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文言文阅读课件试题打包15套新人教版.zip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读懂文言 整体阅读,把握大意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读懂文言 整体阅读,把握大意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一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二 文言断句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二 文言断句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真题真练 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真题真练 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高考必背 新人教版.doc
  • 全部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读懂文言 整体阅读,把握大意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读懂文言 整体阅读,把握大意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一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二 文言断句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二 文言断句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真题真练 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真题真练 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高考必背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读懂文言 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专题微语]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Ⅰ 整体阅读:五种方法,三个步骤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尾注及题目,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二、阅读方法和步骤1.阅读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3)借题解文法: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有信息筛选题和文意概括题。信息筛选题往往将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文意概括题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备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 ,2但其余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 。借助信息筛选题,我们可以把握传主的性格品质;借助文意概括题,我们能更好地读懂内容。(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2.阅读步骤(1)粗读。概览全文,了解大意。可以看看尾注,读读题目。(2)细读。①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论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②跨“难” 。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跨”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③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3)做题读。题目涉及哪些文字,就要读哪些文字。这遍读特别重要,一定要细读、精读。Ⅱ 人物传记:掌握特点,明确任务一、掌握传记特点1.选文特点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2.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①人物的基本情况。②人物的主要事迹。③人物的性格作风。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a.作者的直接评价,b.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3简评性语言,c.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而言,一般都包含下列这些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3.形式特点(1)结构与线索高考试题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通常说来,人物传记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2)用语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 ,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这种做法很危险)。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 ,如“王祎”称“祎” , “沈通明”称“通明” 。二、阅读传记要明确的三个任务1.知人所谓“知人” ,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一是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谁是对比人物,谁是陪衬人物等。二是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三是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考试所选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较强,对考生具有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常选岳飞传而不选秦桧传,常选廉吏传而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才华、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从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常、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课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2.明事4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所谓“明事” ,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辨理所谓“辨理” ,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 ,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例如《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体味。此外,很多传记类文章还夹杂着对事件的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字,诸如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这些都需要特别注意。三、传记阅读实例指导(2013·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杜慧度,交阯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阯。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阯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滕遯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遯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遯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时遯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馀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 《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节选自《宋书·杜慧度传》)第一步 整体阅读,把握大意1.粗读选文和后面的题目,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2.细读文段:5(1)圈点出传主杜慧度任职的时间、地点及所做的主要事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②义熙六年,被推行州府事,不就。③义熙七年,任交州刺史,率众平定了卢循叛乱,被封龙编县侯。④高祖践阼,被封辅国将军,率众南征林邑,使林邑投降。⑤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岁。(2)圈点出标明杜慧度性格作风方面的词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俭约质素,②为政纤密。(3)概括出杜慧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杜慧度在任交州刺史和被封“辅国将军”期间,凭借出色的才能先后平定卢循叛乱、降服林邑。杜慧度军事上一心向公而又谙熟战略,为政上细致绵密;为人谦逊而顾全大局,生活上俭约质素。第二步 细读做题1.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 )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断淫祀,崇修学校A.①②③ B.①④⑥C.②④⑤ D.③⑤⑥答案 B解析 本题从人物的军政才干角度考查信息筛选。第①句写杜瑗依靠计谋取胜,有军事才能。第②句是杜瑗斩杀反叛的卢循的使者,说明他对朝廷的忠心。第③句说杜慧度积极抵抗叛军,但不能看出他的军政才干。第④句是说杜慧度运用战术破袭叛军,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第⑤句是说叛军战败而逃,卢循死亡。第⑥句是说杜慧度重视教育,具有政治才干。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定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B.杜慧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尚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又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赏;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6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 《老》 。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答案 D解析 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 项表述不当。原文中“能弹琴,颇好《庄》 《老》 ”翻译成“只管弹弹琴,读读《庄》 《老》 ”有误。参考译文杜慧度,是交阯人。祖籍京兆。他曾祖父杜元,任宁浦太守,于是迁居交阯。他父亲杜瑗,字道言,在州府做官,做过日南、九德、交阯太守。当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敢健壮有权力,用威势控制交州,李逊听说刺史滕遯之要到了,便分派他的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杜瑗收集人马杀掉李逊,交州境内得以安宁。杜瑗被任命为龙骧将军。滕遯之在交州十几年,和林邑国之间多次互相攻击征伐。滕遯之将回到北方,林邑王范胡达攻克日南、九德、九真三郡,于是围攻州城。当时滕遯之已经走远了,杜瑗和他的第三个儿子杜玄之竭尽全力防守,设谋划策,经多次交战,大败敌人。连战皆胜,所以范胡达逃回林邑。朝廷于是任命杜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反叛占据广州,派使者交结杜瑗,杜瑗将来人斩首。义熙六年,杜瑗八十四岁去世。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个儿子。开始时是州的主簿,流民督护,接着升任九真太守。杜瑗去世,府州官吏们认为交州与敌寇相邻,不应空缺刺史的职位,共同推举杜慧度代管交州府中事务,杜慧度坚决推辞不接受。义熙七年,朝廷任命杜慧度为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还未抵达,当年春天,卢循袭击攻破合浦郡,直接向交州进发。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将士六千人抗拒卢循的军队,活捉卢循长史孙建之。卢循虽然失败,其残余军队还有三千人,都是久经战斗的老兵。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杜慧度把宗族的私有财产全部拿出来充当部众的奖励、赏赐。杜慧度亲自攀上高船,交战时,发射火箭和雉尾炬(古代火攻用的一种兵器),步兵则在两岸猛烈射击敌人,卢循的舰船都燃烧起来,顷刻之间大败而逃,卢循被箭射中掉入水中淹死。将卢循和他的父亲卢嘏,以及卢循的两个儿子斩首,把他们的首级送到京城。杜慧度被封为龙编县侯,享受一千户租税待遇。高祖登位做皇帝,杜慧度晋升官爵为辅国将军。当年,杜慧度率领文武将士一万人南征林邑国,杀死了林邑国的大半士兵,而宋前前后后被林邑国掠走的财物都归还了。林邑国王请求投降,并且交纳牲口、大象、金银、木棉等,于是放过林邑国。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俭约朴素,擅长弹琴,很喜欢读《庄子》 《老子》 。在州内禁止并断绝过分的、不合礼制的祭祀,广修学校,荒年之际人们没饭吃,就用个人的俸禄赈济人们。在管理上很严密,好像治家一样,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知识储备 文言文中的专用词语一、表示官职方面的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7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8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7.表示出仕或离开仕途(1)表示出仕的词有“进” “下车”等。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表示离开仕途的词有“退” “告老” “乞身” “乞骸骨” “致仕” “解官” “移病”等,其中“移病”是指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例: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宋史·欧阳修传》)二、表示生活方面的词语1.表示年龄(1)襁褓:未满周岁。(2)孩提:两三岁。(3)始龀:七八岁。(4)黄口:十岁以下。(5)幼学:十岁。(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7)知非之年:五十岁。(8)耳顺:六十岁。(9)耄耋:八九十岁。(10)期颐:一百岁。2.表示生活用品(1)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稔、熟、刈、籴、粜、廪、禀、丰、饶、赡、足、给、饥、饿、馁、馑。(2)与布匹有关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绮、绦、缟、缯、桑。9(3)与房舍有关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表生活中时间的:旦、早、朝、晨、夕、暮、昏、晚、日中、隅中、食时、蚤时、晡时、初、正、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日昳、日入、黄昏、人定。三、表示人物个性、品行方面的词语1.人物个性耿(光明)、厚(仁)、矜(仁)、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梗(正直)、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谀、谄、谲(欺诈)。 2.人物品行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四、表示传统节日的词语(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人日:农历正月初七。(3)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5)花朝节:俗称“花神节” “百花生日”等。汉族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6)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即今天的拔河运动)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8)伏日:又称伏天。指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第五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叫终伏,也叫末伏。(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的佳节。(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习俗。(11)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阳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12)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吃腊八粥。(13)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Ⅰ 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一、 《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虚词:牢牢掌握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 “其”的用法。(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曹参可。 ”帝惊而 ① 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 ② 责、顿足而詈。有隙而 ③ 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其为人也宽而 ④ 仁,才足傲世,而 ⑤ 可寄国。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 ⑥ 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玉在山而 ⑦ 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 ⑧ 用之,国必大治。 ”帝叹曰:“而 ⑨ 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 ”答: 答案 ①好像;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并列;⑤通假字,通“能”(才能);⑥表承接;⑦表因果;⑧表假设;⑨第二人称。(2)狐谓狼曰:“羊肉其 ① 鲜乎!君其 ② 有意,叼其 ③ 一而啖之,得饱其 ④ 口福。 ”狼曰:“其 ⑤ 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 ⑥ 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 ⑦ 无闻邪,其 ⑧ 畏主人邪?及其 ⑨ 嬉逐,愿为一雪其 ⑩ 耻。君其 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 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 ⑬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答: 答案 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 “还是” ;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 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22.判断“者” “也” “而” “乎” “于”在文中的意义。兵者 ① ,危道也 ②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 ③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 ④ 蓝而青于 ⑤ 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 ⑥ 日参省乎 ⑦ 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 ⑧ 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 ⑨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⑩ 。①者: ②也: ③而: ④于: ⑤于: ⑥而: ⑦乎: ⑧而: ⑨而: ⑩而: 答案 ①表判断,不译 ②语气词,表判断,不译 ③连词,表假设,如果 ④介词,从 ⑤介词,比 ⑥连词,表递进,而且 ⑦介词,相当于“于” ,译为“对” ⑧连词,表修饰,不译,或译为“而” ⑨代词,同“尔” ,你 ⑩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表判断,啊参考译文用兵,是欺诈之道。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有六条蟹腿两只蟹钳,否则,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冯氏虽然小,然而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冯氏比自己的父亲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不只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不是你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3.判断“以” “则” “其” “所”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 ① 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 ② 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 ③ 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 ④ 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 ⑤ 与之。 ”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 ⑥ 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 ⑦ 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 ⑧ 为,其 ⑨ 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 ⑩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 ⑪一二。其 ⑫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 ⑬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 ⑭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①以: ②则: ③则: ④其: ⑤其: ⑥其: ⑦以: ⑧所: ⑨其: ⑩其: ⑪其: ⑫ 其: ⑬则: ⑭其: 答案 ①介词,凭借 ②连词,却 ③连词,就 ④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⑤副3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⑥指示代词,那 ⑦介词,拿 ⑧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⑨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⑩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 ⑪代词,其中 ⑫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 ⑬ 连词,那么 ⑭ 代词,自己参考译文人们都说蔺相如只是凭借他言语的功劳而名垂青史,(但是)依我看来,却不只是单凭言语而已。(当时)蔺相如看秦王并无意偿还赵国城池,就退后几步站立,斜视着柱子,秦王害怕他撞破和氏璧,于是答应他斋戒,因此能够完璧归赵,难道仅仅是言语的功劳吗?如果(我们)与一般人讨论此事,他一定会说:“我还是给他(和氏璧)吧。 ”怎么敢这样做呢?回国后,廉颇蔺相如两人失掉和气,不再和睦。(相如)路上遇见廉颇,就转身退让躲避。在那个时候,什么人能这样?门客拿原因来问相如,相如就说:“以国家的急难为先,以私人的恩怨为后。 ”看古今英雄豪杰所做的事,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所以我认为,你们一定不要把别人的话作为法则。况且我猜测相如的才能,很少有能比得上的,古今英雄豪杰只有其中一两个人可比。是这样还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看见雪花纷纷扬扬的样子没有边际也没有什么遗憾,我也不会有“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的遗憾了。4.判断“因” “且” “乃”在文中的意义。因 ① 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 ② 不因 ③ 旧制,此乃 ④ 曹操成大业之因 ⑤ 。其常因 ⑥ 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 ⑦ 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 ⑧ 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 ⑨ 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 ⑩ 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①因: ②且: ③因: ④乃: ⑤因: ⑥因: ⑦因: ⑧因: ⑨因: ⑩因: 答案 ①介词,根据 ②连词,而且 ③动词,沿袭④表判断,是 ⑤名词,原因 ⑥介词,趁着 ⑦连词,于是 ⑧介词,凭借 ⑨介词,经由 ⑩介词,通过参考译文根据一个人才能的大小授予他官职,不因为门第高低来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的规定,这就是曹操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因。曹操常常趁人不备,采用偷袭的办法攻打别人,例如乌巢焚粮。这一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趁着胜利追击,攻破了袁绍大军,取得了官渡一战的大捷。这也是凭借许攸的力量而获得的,这一过程犹如经由干枯的树木变成茂密的树木一样。路上经过袁绍的墓,曹操还通过众人带路到墓前祭拜,他的度量难道是常人能比的吗?因为这他得到众人的忠心,来统一天下。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度量,所以能成就不同寻4常的事业。5.判断“乃” “之”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 ,乃 ① 读之 ②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③ 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 ④ 忠贞之 ⑤ 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 ⑥ 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 ⑦ 不得已而谢。①乃: ②之: ③乃: ④乃: ⑤之: ⑥乃: ⑦乃: 答案 ①连词,表承接,于是 ②代词,它 ③代词,你的④动词,表判断,是 ⑤助词,的 ⑥副词,竟然,却⑦副词,才参考译文(我)曾经听闻陆放翁的志向和气节,全部展现在(省略“于” ,在)《示儿》里,于是阅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时,(我)心中大为感动与佩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但是也有人(表示)极端鄙视,竟然说:“这个人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听了)都用道理质问他,那人无言以对,不得已才道歉。6.判断“焉” “若”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 ① ,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 ② ,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 ③ 置土石” ,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 ④ ,骄而轻敌,焉 ⑤ 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之何加焉 ⑥ ?但以其人之傲,若 ⑦ 斥焉 ⑧ ,则必无颜世上矣。①焉: ②焉: ③焉: ④焉: ⑤焉: ⑥焉: ⑦若: ⑧焉: 答案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兼词,相当于“于是”或“于之” ,在这里 ③兼词,相当于“于何” ,在哪里 ④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⑤疑问代词,怎么 ⑥句末语气助词,呢 ⑦连词,如果 ⑧代词,他们参考译文崤山战役,秦军通过崤山山谷,只见山势高峻的样子,山谷狭窄的样子,没有料到在这里有埋伏,山上的大石纷纷落下,他们只是大叫着“况且把泥土石头放在哪里啊” ,没有别的办法,因而导致大败。在这件事上我有些感慨,骄傲轻敌,怎能不败呢?像这样,即使有万千兵马又能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单单是他们的骄纵,如果要斥责他们的话,那么(他们)必然没有脸面再活在(省略“于” ,在)世上了。7.判断“与” “何” “为”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与 ① 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 ② 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 ③ 其坚5与 ④ !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 ⑤ 也,应使众与 ⑥ 其事,与 ⑦ 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 ⑧ ,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 ⑨ 我有与 ⑩ ?①与: ②与: ③何: ④与: ⑤与: ⑥与: ⑦与: ⑧与: ⑨为: ⑩与: 答案 ①动词,赞许 ②动词,给 ③副词,多么 ④句末语气助词,啊 ⑤动词,对付 ⑥动词,参与 ⑦动词,结交 ⑧动词,帮助 ⑨介词,被 ⑩表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参考译文早上犯的错晚上就更正了,君子赞许,我也赞同。如今将别人给他的玉璧上交,足可见他改过的心思是多么坚定啊!他和我们的约定,也应当会信守的。凭借我们这些人的力量,对付贼寇还是很难的,应该让众人共同参与这件事,结交慷慨的君子,远离奸佞小人,这事就能成。况且他的雄才伟略,无下无双,如果他帮贼寇而不帮我们,怎么办呢?如果离弃他,这城还能被我们拥有吗?精要点拨《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 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也、焉、以、因、于、与、则、者、之。掌握这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注意:(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 “与” “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 , “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义项就可以了。二、常见副词:适当积累61.下列各句中, “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B.若望仆不相师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D.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答案 C解析 C 项为“互相” ,其他三项均为偏指一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太(2)且相如素贱人:本来,向来(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姑且(4)仆诚以著此书:确实(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更加(6)而卒莫消长也:最终(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最终,终于精要点拨《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查),但是,单靠掌握这 18 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虚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主要的常见副词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3)表共同:共、同、并、相。(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方” “适” “会”的区别(1)“方”一般只用于动词性词语前面;而“适” “会”既可以用在动词性词语之前,也可以用在主语之前。7(2)“适” “会”除表示正在进行的意义外,重点强调的是两件事在时间上的恰巧会合,是“恰好”或“恰巧”的意思。(3)“方”作为时间副词,既可以表现在时,也可以表将来时。三、特殊虚词:数量虽少,不可忽视(一)复音虚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以为:认为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这样却答案 C解析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2.下列各句中, “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B.吾所以遣将守关者C.所以游目骋怀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答案 C解析 C 项表示“用来……的” “……的凭借” ,其他三项均表示“……的原因” 。3.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独……哉:只是……吗③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谓……曰……:对……说……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为:为什么……呢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8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之谓也之谓也:……的称谓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认为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 D.③④⑥⑦答案 B解析 ②独……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 。⑥之谓也:说的就是……。⑦以为:以之为,把……作为。精要点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 。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二)兼词4.下列各句中, “焉”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置杯焉则胶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③犹且从师而问焉④未知生,焉知死⑤始速祸焉⑥或师焉,或不焉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⑧盘盘焉,囷囷焉⑨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A.①④ B.②⑦C.③⑤⑥ D.⑥⑧⑨答案 B解析 ②⑦与例句的“焉”均为兼词,于此(之)。①④疑问代词,哪里。③⑨代词,之。⑤⑥⑧助词,⑤⑥用在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⑧放在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5.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之于, “之” ,自己的志向;“于” ,介词,从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 “之” ,代词,它;“于” ,介词,到③(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 “之” ,代词,这回事;“乎” ,9语气助词,吗④人孰敢不听而化诸:之乎, “之” ,代词,他们;“乎” ,语气助词,呢精要点拨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Ⅱ 文言虚词:重在翻译中落实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性宽厚,皆此类也。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各令罢去。(选自《隋书·李士谦传》 ,有删改)(1)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译文: (2)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译文: 答案 (1)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向我请罪呢!(2)正遇上年成不好谷物歉收,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来向李士谦道歉。参考译文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因喝醉酒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把他掐死了。董震很害怕,向李士谦请罪,李士谦安慰他说:“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向我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 ”李士谦性情宽厚,类似的情况很多。这以后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正遇上年成不好谷物歉收,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召来全部的借债人家,为他们摆酒设宴,面对他们烧掉了证据,说:“债务不存在了,请你们不要老想着还债了。 ”让他们都回去。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侍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昔汉之文、景,恭俭养民,武帝承其丰富之资,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使高祖之后即传武帝,汉室安得久存乎!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今比年丰穰,10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选自《资治通鉴·第 195 卷·唐纪 11》 ,有删改)(1)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译文: (2)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译文: 答案 (1)陛下虽然下了施恩的诏令,让各级政府减少劳役,然而营造修缮之事却仍无休止,老百姓怎么能得到休息呢?所以有关部门徒劳地下发(减少劳役的)文件,却从来没有实际效果。(2)如今连年丰收,一匹绢可换粟十余斛,然而百姓埋怨叹息不断,是知道陛下不再顾念他们,做了很多并非紧急事情的缘故。参考译文侍御史马周上奏疏认为:如今全国户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而服劳役的兄去弟归,沿路络绎不绝。陛下虽然下了施恩的诏令,让各级政府减少劳役,然而营造修缮之事却仍无休止,老百姓怎么能得到休息呢?所以有关部门徒劳地下发(减少劳役的)文件,却从来没有实际效果。从前汉文帝与汉景帝,谦恭节俭以养护百姓,武帝继承丰富的资产,所以能够穷奢极欲而不至天下大乱。假如汉高祖之后即传位给汉武帝,汉朝还能存在那么长久吗?再者,京都长安以及各地所制造的乘舆器物用具和众位亲王、妃嫔、公主的服饰,议论的人都认为这并非节俭。贞观初年,全国歉收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而百姓毫无怨言,是因为知道陛下忧国忧民的缘故。如今连年丰收,一匹绢可换粟十余斛,然而百姓埋怨叹息不断,是知道陛下不再顾念他们,做了很多并非紧急事情的缘故。精要点拨新课标卷考查文言虚词,不单独设题,重在翻译中落实。考查的范围,不只限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18 个虚词,像常见的文言副词及复音虚词,均在设定的采分点范围。因此,学习文言虚词,一定要在翻译中进行。至于如何在翻译中落实虚词的翻译,详见后面的翻译考点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