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单 元名 称第三单元 测量单 元内 容简 介本单元的内容有:长度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这部分的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本单元帮助学生建立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重点,估测在生活中用的很多,是解决问题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经过生活中的实例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单 元教 学目 标1、 使 学 生 经 历 测 量 的 过 程 , 认 识 长 度 单 位 毫 米 、 分 米 和千 米 , 建 立 1 毫 米
2、 、 1 分 米 和 千 米 的 长 度 观 念 。 认 识质 量 单 位 吨 , 建 立 1 吨 的 观 念 。2、 2、 使 学 生 知 道 常 用 的 长 度 单 位 、 质 量 单 位 之 间 的 关 系 ,会 进 行 简 单 的 换 算 。 会 适 当 的 选 择 单 位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2单元教学重点:建立长度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吨的概念。单元教学难点:建立长度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吨的概念。课时安排:12 课时课题名称 毫 米 的 认 识
3、教 学目 标 1、 使 学 生 经 历 测 量 的 过 程 , 知 道 毫 米 产 生 的 意 义 。2、 通 过 观 察 明 确 毫 米 和 厘 米 之 间 的 关 系 , 会 进 行 简单 的 换 算 。3、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4、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尺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一、 激趣引入1、复习旧知,填空100 厘米=( )米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体
4、3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巩固应用四、全课总结400 厘米=( )米8 米=( )厘米7 米=( )厘米厘米用字母( )表示米用字母( )表示2、量一量自己的课本或作业本的长度。二、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在长度里除了米和厘米,还有什么?你能介绍给大家吗?2、出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三、 实践探究1 探究毫米产生的意义。(1)小组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引导学生进行估计活动。提出活动要求。提出活动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评价。(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3)出示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4)小结: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用毫米作单位。2、毫
5、米的认识观察尺子你发现毫米有多长吗?说说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度有 1 毫米厚。请摸摸 1 角的硬币有多厚。闭上你的眼睛感觉 1毫米有多厚。3 动手测量你身边的物体有几毫米长。同桌合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完成填空。和同桌合作,动手量一量。自由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单位长度。小组学习: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集体交流,促进学生自我思考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独立完成练习,体验和享受成功的
6、愉悦。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对自己表现给出评价。会问题产生的必要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学、尝试、实践、猜想、讨论等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认识。4作交流。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课后反思课题名称 毫 米 的 认 识 练 习 教 学目 标 1、 使 学 生 经 历 测 量 的 过 程 , 知 道 毫 米
7、产 生 的 意 义 。2、 通 过 观 察 明 确 毫 米 和 厘 米 之 间 的 关 系 , 会 进 行 简单 的 换 算 。3、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4、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尺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一、情境引入一、 复习 1 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 1 毫米有多长。2、闭上眼睛想一想 1 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 1 厘米和 1 毫米,你通过复习、分析,产生学习学习的心理取向, ,
8、复 习 长 度 单位 1 毫 米 , 建 立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体会问题产生的必要性。5二、探究新知三、巩固应用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 1 毫米。二、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1)探究 1 厘米和 1毫米的关系。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 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 1 厘米里面有 10 个 1 毫米。说说你发现毫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出:1 厘米=10 毫米(2)拓展练习考考你?1 至 2 厘米之间几个毫米?5 至 6 厘米之间十几个毫米?7 至 8 厘米之间十几个毫米?3 至 5 厘米之间十几个毫米?4 至 8 厘米之间十几个毫米
9、? ( 3) 组 织 学 生 集体 交 流 。巡 视 指 导 , 关 注 学 习 有困 难 的 学 生 并 指 导 操 作 。( 4) 说 说 生 活 中 那 些物 体 一 般 用 “毫 米 ”作 单 位 。三 、 简 单 的 单 位 换算1 厘 米 =( ) 毫米4 厘 米 =( ) 毫米6 厘 米 =( ) 毫米10 厘 米 =( ) 毫 米1 毫 米 的 概 念 。和同桌合作,探究1 厘米和 1 毫米的关系。自由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单位长度。小组学习: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
10、种结果集体交流,促进学生自我思考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独立完成练习,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学、尝试、实践、猜想、讨论等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认识。6四、全课总结10 毫 米 =( ) 厘米50 毫 米 =( ) 厘米80 毫 米 =( ) 厘米100 毫 米 =( ) 厘米14 毫 米 +56 毫 米=( ) 毫 米 =( )厘 米2 厘 米 -12 毫 米=( ) 毫 米四 、 学 习 了 这 节 课 的内 容 你 有 什 么 收 获 ?并对自己表现给出评价。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课后反思教 研 组 意 见 教 导 处 意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