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年5月29日 语言文字运用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们同时拾起同一片秋叶,愕然地抬头看着对方:两只手都握着枫叶的一端,好似都对那片枫叶情有独钟。B王蒙的作品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D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E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
2、饮的生活状况。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 )A反腐败是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既要旗帜鲜明,坚决惩治,又要瞻前顾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影响。B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C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D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失误经常发生。E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3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一番讨价还价,签订合同的时候对方终于做出了让步,最终价格定在4500元,比原先的一万多元少了一倍还多。B为改变因大山阻隔世代守着一片沃土却过着清贫日子,鄂西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怀抱窝村古城山的19户农民自筹资金,在山中打出了一条210米长的隧道,一解百年阻隔之痛。C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D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有各种民族体育比赛,如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
4、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极具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B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C据了解,我国将组建一套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覆盖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 以便搞好外语学习评价。D“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原材料的珍贵、生产工艺的烦琐,这种丝织品数量有限,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王蒙曾呼吁“作家要学者化”。陈振濂曾提出书法是“书写技术”的比拼,做到“书写内容”的切己,应做到两者水乳交融。中
5、国艺术传统历来强调“诗外功”“画外功”“书外功”“戏外功”等。这些都意在表明:真正的文艺家要对艺术技巧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也要拓宽眼界,博览群书,增强自己的多方面素养,尤其是文化修养。唯有这样,我们的文艺创作摆脱“有文艺,缺文化”“有作品,缺品位”的热闹而浮躁的窘境,更多推出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吸收西方雨露滋养,吐纳时代风云、熔铸社会良心、彰显文化品位的精品力量。A既又不仅就能也B不仅还要因为所以因此C因为所以就能以至D不仅还要一方面另一方面才能6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 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我们文明的存废。 在今天, 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
6、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 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 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 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A但特别因此首先其次B但尤其因为首先过去现在C因而尤其因为首先虽然但是D因而特别因此过去现在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音”大体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是乐音; 。这种分类强调的
7、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但是这不是唯一的分类标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午我在睡觉,邻居家的小孩开始大声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的钢琴曲打扰了我,让我厌恶,所以对我而言就是噪音。由此可见,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因不同的人而发生改变。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
8、民, 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此外,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9下图展现了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的记忆规律,请把图片展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10下面是文章写作中有关写作材料收集后的处理方式,请把这个处理方式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1BE【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本句形容对枫叶有特殊情感,
9、合适。B项,拍案而起:形容非常愤慨。也形容对反动势力不屈服。本句形容对王蒙小说的高度评价,语境错误。C项,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本句用于作者的自谦之辞,合适。D项,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本句形容闽江的民族文化少有人知,合适。E项,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本句形容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使用对象错误。2AE【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B项,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不合语境。C项,求田问舍:本义是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用来比喻没有远大志向。与“隐居”不符。
10、D项,鲁鱼亥豕: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不合语境。E项,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3C【解析】A项,减少不能用倍数表述,可将“一倍”改为“一半”;B项,“改变”缺宾语,可在“日子”后加上“的状况”;D项,并列不当,“赛歌”不是体育比赛。4D【解析】A项,“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主宾不搭配;B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所决定的”或将“看”改为“由”,并删去句末的“的”;C项,成分残缺,可在“成果”后加“的评价系统”。5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题侧重对关联
11、词语的考查。可以根据句间关系先确定关系较为明显的几组。从语段内容来看,前两个空涉及的两个分句关系是递进,所以应该选择“不仅还要”,排除A、C;再看第空,从内容上来看应该是并列关系,所以选择“一方面另一方面”,排除B。第空与前面“唯有”搭配,选择“才能”最合适,选择D。6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回答此类试题,可以运用排除法。分析可知,“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和“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C、D两项;句和句所讲内容属于对比关系,不是并列关系,排除A项。7振动起来无规律、杂乱无章的,是噪音 它还有一个分类标准是主观心理属性 乐音与噪音是相对而言的【解析
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总体原则是瞻前顾后,上串下联。文段开头说“音”分为两种,即乐音和噪音,接着阐述了什么是乐音,那么接下来应该阐述什么是噪音,而噪音与乐音的概念应该是相对的,据此可得出第空的答案。第空,根据前面的“客观物理属性”“这不是唯一的分类标准”和后面的例子可知,此处应填一种主观心理上的分类标准。第空,应填一个对前面的例子进行概括的语句,且与后文语意连贯。 8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而且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窗花有相当多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根据语境及上下文的“提示语”来解答,是这种题型最基本、最有效的答题思路。第空
13、,由后句“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及“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可知,答案应指出“窗花”称谓的由来,应有“因为”“贴在窗户上”等内容。第空,由前句“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及后句“装饰性、欣赏性”可知,应填入解说窗花功用的内容,应有“而且”“美的享受”等内容。第空,由前句“购买者多为农民”和后句“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可知,应填入包含“窗花反映农民生活”的内容的句子。9示例 输入的信息经过注意,便成了短时记忆,但如果不及时复习,会被遗忘,经过及时复习,就会变成长时记忆。【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先要认真阅读此框架,读懂框架关系,看懂箭头的指向。“输入
14、的信息”可变为“短时的记忆”;“短时的记忆”有两种走向:“遗忘”和“长时的记忆”;变为“长时的记忆”要经过“复习”这个过程。厘清逻辑关系后,将这些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10材料收集好后,需按照取舍标准选择材料,材料选择不仅要适切题目,而且还要注重特色;材料选择好后,就整合同类材料,并将材料中冗繁的部分删去。【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题干是写作材料收集后的处理方式,要注意图表中箭头的指向。从何处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基点是材料,然后一分为二,一边指向取舍标准,一边指向整理方法;两边各有两个分支。它们之间都是并列关系。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 2017年5月30日 古代诗文阅读
15、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杨人。以门荫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张柬之将诛易之等,引与定策。于是,以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属以禁兵。时中宗每北门起居,因得谒陈秘计。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晖率羽林兵与将军李湛、李多祚等千骑五百人讨贼。令湛、多祚就东宫迎中宗至玄武门,彦范等斩关入,士皆鼓譟,时武后处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等庑下。后闻变而起,见中宗曰:“乃汝耶?竖子诛,可还宫。”彦范进曰:“太子今不可以归,往天皇弃群臣,以爱子託陛下。今久居东宫,群臣思天皇之德,不血刃,清内难,此天意人事归李氏。臣等谨奉天意,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后乃卧
16、,不复言。明日,中宗复位,以彦范为侍中,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 时武三思以迁太后衔恚,虑不利诸武,而韦后雅为帝宠畏,且三思与烝乱,由是朋谗奇中。未几,罢彦范等政事。五月,加特进,封扶阳郡王,赐姓韦,同后属籍,锡金银、锦绣,皆以铁券恕十死,令朝朔望。王同皎谋诛三思,事泄,三思诬彦范等同逆。乃贬彦范泷州司马。三思又疏韦后隐秽,榜于道,请废之。帝震怒,三思猥曰:“此殆彦范辈为之。”命御史大夫李承嘉鞫状,物色其人。承嘉即奏:“彦范、晖、柬之等暴讪摇变,内托废后,而实危君。人臣无将,当伏诛。”帝业尝许以不死,遂流瀼州,禁锢终身,子弟年十六以上谪徙岭外。三思又讽节愍太子请夷彦范等三族,帝不从。三思虑五人
17、者且复用,乃纳崔湜计,遣周利贞矫制杀之。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睿宗即位,彦范等并追复官爵,赐实封二百户,还其子孙,谥曰忠烈。(选自新唐书桓彦范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以禁兵 属:交付 B时武三思以迁太后衔恚 衔:心中怀着C而韦后雅为帝宠畏 雅:向来D还其子孙 还:归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林,皇帝卫军的名称,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专门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B陛下,原指站在帝王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演化为对帝王的尊称。C公,爵位的一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18、爵位,而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D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朔日”又被称为“晦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彦范有勇有谋。桓彦范曾参与制定诛杀张易之等人的计划,统领禁军,并在诛杀张易之等人的行动中身先士卒。B桓彦范忠于中宗。诛杀张易之后,桓彦范逼迫武则天传位给中宗,武则天无奈之下,让出皇位。C桓彦范遭到武三思陷害。武三思曾诬陷桓彦范是王同皎的同党,后又用韦后事件再次陷害他,使桓彦范被流放。D桓彦范惨死他乡。武三思担心桓彦范等人以后再被起用,于是派遣周利贞假托皇帝的命令杀了桓彦范。桓彦范死时场面十分悲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9、(1)后闻变而起,见中宗曰:“乃汝耶?竖子诛,可还宫。”(2)三思又疏韦后隐秽,榜于道,请废之。帝震怒,三思猥曰:“此殆彦范辈为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庭芝字祥甫。少颖异,日能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嘉熙末,江防甚急,庭芝得乡举不行,以策干荆帅孟珙请自效。珙善相人,且夜梦车骑称李尚书谒己,明日庭芝至。珙见其魁伟,顾诸子曰:“吾相人多,无如李生者,其名位当过我。”时四川有警,即以庭芝权施之建始县。淳祐初始去,举进士,中第。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举贾似道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
20、扬州。庭芝丁母忧去。朝议择守扬者,帝曰:“无如李庭芝。”乃夺情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燬。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刘槃自淮南入朝,帝问淮事,槃对曰:“李庭芝老成谨重,军民安之。今边尘不惊,百度具举,皆陛下委任得人之效也。”大元兵围扬州,制置印应雷暴死,即起庭芝制置两淮。德祐元年春,似道兵溃芜湖,沿江诸郡或降或遁,无一人能守者。庭芝率所部郡县城守。有李虎者持招降榜入扬州,庭芝诛虎,焚其榜。总制张俊出战,持孟之缙书来招降,庭芝焚书,枭俊五人于市。时出金帛牛酒燕犒将士,人人为之死斗。朝廷亦以督府金劳之
21、,加庭芝参知政事。七月,以知枢密院事征入朝,徙夏贵知扬州,贵不至,事遂已。十月,大元丞相伯颜入临安,留元帅阿术军镇江以遏淮兵。阿术攻扬久不拔,乃筑长围困之。冬,城中食尽,死者满道。明年二月,饥益甚,赴濠水死者日数百,道有死者,众争割啖之立尽。宋亡,谢太后及瀛国公为诏谕之降,庭芝登城曰:“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已而两宫入朝,至瓜洲,复诏庭芝曰:“比诏卿纳款,日久未报,岂未悉吾意,尚欲固圉邪?今吾与嗣君既已臣伏,卿尚为谁守之?”庭芝不答,命发弩射使者,毙一人,余皆退去。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庭芝不纳。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千人
22、东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州,朱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于是斩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选自宋史李庭芝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策干荆帅孟珙请自效 干:求,请求B即以庭芝权施之建始县 权:暂代官职C皆陛下委任得人之效也 效:结果,效果D岂未悉吾意 悉:全部,详尽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B朱焕既以
23、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C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D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庭芝学识出众。李庭芝少年聪颖,才智常常超过长者。淳祐年间他进士及第后,就到孟珙府中主管机宜文字。B李庭芝政绩突出。李庭芝初到扬州时,扬州的民生凋敝,一片萧条,经李庭芝治理后,边尘不惊,百废俱举。C李庭芝有军事才能。阿术围困扬州时,李庭芝率兵固守,后因手下将领投降,才致
24、城破被抓。D李庭芝受人赏识。孟珙曾认为李庭芝将来会超过自己,后来朝议选取守卫扬州的人时,大家都认为没有能超过李庭芝的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2)明年二月,饥益甚,赴濠水死者日数百,道有死者,众争割啖之立尽。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早 雁杜 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
25、浩特市南。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长门:汉宫名。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C长门宫中,灯光暗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而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E尾联
26、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2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临江仙朱敦儒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朱敦儒:两宋之交词人,洛阳人。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作者避乱南方时。凤凰城: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此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此处指宋都汴京。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凤凰城”
27、原指长安,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凤凰城破”指“靖康之难”中宋都被金兵攻占。B“擘钗”化用白居易长恨歌“钗擘黄金合分钿”一句,借李、杨的悲剧表达了对统治者享乐误国的讽刺。C“信音稀”是说在南北交兵、形势险恶的情况下,亲人离散,音讯难通,把词中饱受战难的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D“辽海”“玉关”代指遥远的地方,而“梦回”“魂断”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E“月解重圆星解聚”用拟人手法,赋予“月”和“星”人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并和下文的“不见人归”形成对比。2结尾两句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28、)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中的“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英雄孙权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风雨,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的两句是“_,_”。(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居室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一句是“_”。 一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还”解释为“归还”错误,由前文“子弟年十六以上谪徙岭外”可知,“还其子孙”是“让他的子孙回来”的意思,因此,“还”应解释为“使回来”,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2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四个选项主要考
29、查了古代的军队称谓、人物称谓、爵位制度和历法的相关知识。D项,“朔日又被称为晦日”错误,“朔日”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晦日”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3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桓彦范逼迫武则天传位给中宗”在原文中没有依据,从原文“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来看,应该是桓彦范“劝说”武则天让出皇位。4(1)武后听到变乱的消息惊坐起来,见到中宗李显说:“原来是你(干的)吗?小人被杀,你可以回东宫了。”(2)武三思又上疏揭发韦后私下里的丑行,并在道路上张榜公布,请求皇帝废黜韦后。皇帝十分恼怒,武三思卑鄙地说:“这一定是桓彦范等人干的。”【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
30、语句。第(1)题的得分点:关键实词“闻”译为“听到”;“竖子”译为“小人”;“诛”在句中表被动,译为“被杀”;关键虚词“乃”译为“原来是”。第(2)题的得分点:关键实词“疏”译为“上疏”;“隐秽”译为“私下里的丑行”;“榜”属名词做动词,译为“张榜公布”。二1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悉”解释为“全部,详尽”错误,从文意看,“全部,详尽”和后面的“吾意”无法搭配,故“悉”在这里应解释为“详尽地知道,了解”。2 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城下”和“泰州”之间不能断开,因此可排除A、D两项;再者,“庭芝”是“闻变”的主语,不
31、是“降”的宾语,故可排除C项。3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大家都认为没有能超过李庭芝的人”错误,由原文“帝曰:无如李庭芝。”可知,应是皇帝认为没有能超过李庭芝的人。4(1)李庭芝全部宽免百姓拖欠的赋税,借钱让他们盖房子,房子建成又免除他们所欠的钱,总共一年,官民的房屋都建造好了。(2)第二年二月,饥荒更加厉害,每天投濠水自杀的人有几百,路上有死的人,大家都争相割他的肉吃,一会就没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第(1)题的得分点:“贷”译为“宽免,免除”;“假”译为“借”;“具”译为“齐备,完备”,此处可意译为“建造好”。第(2)题的得分点:“明年”译为
32、“第二年”;“日”译为“每天”;“啖”译为“吃”;关键虚词“者”译为“的人”。 三1DE【解析】D项,“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理解错误。颈联诗人由南飞的大雁想象到来年春天不能北归的情景,这里的“大雁”象征的是边地流离失所的百姓,因此表达的是诗人对百姓的关切。E项,“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理解有误。“莫厌”一句的理解是“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可见是诗人劝慰流民暂时将南方作为归宿。2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 【解析】本
33、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杜牧的早雁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表达了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关切。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借凭吊潼关古迹,揭示了无论朝代怎样更替,人民依旧痛苦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直接表达了作者爱民如子的情怀。有了这些分析,通过对两首诗词进行情感和表达方式比较作答。四1BD【解析】B项,讽刺之说属于无中生有;D项,“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属于曲解原意,这两句表现的是对远在天
34、涯的亲人的思念之情。2最后两句是对全词感情的总括和深化,这两句,写自靖康之变后,词人避乱江南十四年间,年年徒望塞雁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北归,用人与“雁”的对比, 突出了国破家亡之恨。 “塞雁”这一典型意象,暗承前文“天涯海角信音稀”,表现亲人离散、音信不通的苦闷。“年年看”“一十四番”,突出了时间之久、思念之苦、盼望之切,与前文的“如何不见人归”照应,使情感更为深切感人。【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行。抓住词中的关键之处理解。“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十四年来,每年看大雁来了又回,通过对比,反衬自己有家难回,“一十四”突出离家之久,“年年”突出思乡之煎熬,注意所用手法和对关键意象、关
35、键词语的理解鉴赏。 五(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无案牍之劳形【解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大,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宠辱不惊的心态”“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 学霸之路,始于足下! 2017年5月31日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结构过渡。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在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在下降,科教文卫等
36、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升高,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特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即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仍是这些阶层消费的主要目的,主要的消费支出仍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而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消费支出更多属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对这些阶层来说,消费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休闲式消费、社交式消费,身份性消费、炫耀式消费是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向,消费更多的是与自我身份表达、社会认同联系起来。大环境为人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很多机会,富裕之后的人们有了社会流动的欲望和可能,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囿于政
37、策体制的局限,一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如今,人们的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社会阶层结构正在趋向异质多元的现代型社会结构发展,逐渐从封闭、僵化、凝固的社会阶层结构向开放、流动、分化、重组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变,具体表现在: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阶层之间分化速度加剧,不同阶层之间在不断地分化重组,阶层位序在重新排列,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现代型社会结构在不断分化与融合的彼此推进中日趋形成。传统的家庭结构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原有的纵向型、谱系型的大家族式的结构正在缩小,家庭规模正在向小型化发展。新的家庭结构类型不断出现,在城市出现了诸如丁克家庭、空巢家庭
38、、单身家庭等;在农村,隔代家庭比例迅速上升,漂泊家庭和分离的核心家庭比例增加。此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出现平等化趋势,父权制、宗法家长制的情况正在大大改变。与之相伴,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农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传统家庭观念、亲情感的日趋淡薄。在社会日趋多元、异质化日增的今天,我国的家庭结构如何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契合,理应成为今后政策制定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丰衣足食之后,社会结构的变化还会表现在民主意识的增强对政治结构的改善提出新要求,对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提出新要求,对社会管理格局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大众参与
39、提出新要求,对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要求,对人际交往结构提出新要求,等等。(选自谢志强中国社会结构变动趋势应对,有删改)1下列关于“社会结构”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比例不断攀升。B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C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趋向异质多元。D我国家庭结构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与现代社会结构发展相契合,已在政策制定时考虑了。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消费结构
40、呈现明显的层级化,总体上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过渡,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B社会阶层结构融合与分离之时,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C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式结构向小型化家庭结构转变,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问题。D丰衣足食后,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在民主意识的增强方面提出新要求,这正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更集中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B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人们自由流动更加频繁,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C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隔代家庭、丁克家庭比例增加,这给农村
41、发展带来了重大难题。D社会阶层从温饱型消费向丰衣足食后的发展型消费转变后,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必须作出切实的回应和变革。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批评需要“自觉”和“对话”文学批评需要自觉。自觉,是一个事物走向独立与成熟的基本特性,在“专业主义”时代,文学批评尤为需要自觉。职业意识和专业主义可以保证文学批评在一定规范下,批量生产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定制批评,但无疑会使文学批评本身完全迷失。自觉包括批评家面对社会规训和批评对象的个体意识,以及文学批评活动本身的自觉,两者二位一体。要保证文学批评的自觉,首先批评家应对作品持一种基本的怀疑主义态度,以便在进入作品话语体系的同时,保持必要的距离。同
42、为保持距离,与客观主义态度不同,怀疑主义可以在不降低对作品热度的情况下,保障批评家对作品的批评姿态,拒绝冷漠而怀抱一种“同情的理解”,从而真正做到不被批评对象对象化,这也是批评自觉的前提。再者,批评家除了注意作品本身的文本陷阱,也要注意批评工具的内化,以避免被批评工具工具化。专业主义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带来了很多专业化的理论工具,同时也为文学批评确立了自己的学术批评范式。超越理论工具,不少人能够做到,但与批评范式达到相当程度的“和解”,而不是深陷其中被死死规定,从而释放批评家自身的个人意识,却是件难事。然而,批评家也不必成为批评工具的主宰,不必对理论与范式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役使姿态,而是应该将它们
43、看成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并化为批评家自身的生命需要,如此,批评家自然能够给予文学作品以最充分的理解,文学批评自然有灵性。一个自觉的批评家才是一个成熟的批评家。没有批评的自觉,文学批评将永远在别处。需要注意的是,批评“个性”的形成原本应该表明批评自觉的到来,然而,当下中国的批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制造出来的,是一种社会浮躁的产物,与自觉无关。文学批评应建立一种有效的“对话”。本质上,无论是批评家和作家之间,还是批评与作品之间,都是一种对话关系,既是对话,就必须实现二者之间的平等对接,也就是说,批评家在面对文学作品时,其姿态无论是自我抬高还是自我贬低,都不会是有效的批评。如果自我抬高,那么在批
44、评家高傲的眼光里,文学作品的闪光之处很容易被遮蔽,批评往往流于有失公允的批判;如果自我贬低,那么对于批评家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作品,而是廉价的评价结果,一切是如此“完美”,批评从此变成毫无价值的颂扬,从而失之庸俗。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应该站在作品的原点上,而无论批评家在价值取向上对这一原点是否认同。现在的文学批评能做到这点的其实并不多,不少批评家往往会给作品想象出一些特点与意义,而这些特点和意义都与批评对象没有关系。这并不属于批评家“自我重新创作”的范畴,而是批评没有建立在批评对象基础上。它直接导致文学批评失去了批评的支点,当然最终同样会导致无效的文学批评。因此,在面对文学作品时,批评家们应该努力使自己保持最低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