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辛弃疾词两首ppt(2课时).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285067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词两首ppt(2课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辛弃疾词两首ppt(2课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辛弃疾词两首ppt(2课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辛弃疾词两首ppt(2课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辛弃疾词两首ppt(2课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把握诗人情感;把握词中主要几个的意象;理解诗中几个典故;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品味关键词语、难理解的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鉴赏作者的情感态度。,一、检查预习 1、遥岑: 远山。岑:这里指小而高的山岭。献愁供恨: 呈现;供给。 断鸿: 失群的孤雁。断:丢失。 登临意: 心情;用意。 休说: 不要说。休:不要。 树犹如此: 尚且 倩何人唤取: 请求;央求。 揾英雄泪: 拭,擦;揩拭。 堪脍: 正好可以把鱼肉切细。堪:可。脍:名作动,把鱼肉切细。 玉簪螺髻: 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比喻远山秀美 。 流年: 流

2、逝的年华(时光) 。 2、读正确读音。,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健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写作背景,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两首

3、词中,分明也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 字 ,号 ,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为主,与 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 皆冠两宋。其词抒发 ,倾 诉 的悲愤,乃“ ”。,幼安,稼轩,豪放,苏辛,强烈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掌握生字读音; 注意

4、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充满感情的朗读 ;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倾情诵读,整体感知,题目解说,“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古代诗歌中对“登高”这一意象的运用是广泛而灵活的,登高在古代诗歌中的意向大致上是描写九九重阳节登高望远、缅怀亲人,抑或是描写赏菊饮酒的闲情逸志,抑或是为了表达对现实不满而登往高处去寻觅内心的释放,抑或是登高而呼, 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以及心中理想等等。 总而言之,登高意向在 古代诗歌中是深刻而带 有深厚感

5、情基调,给人 以鼓舞与感动。,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文本赏析上片,1.直译上片。2.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长天,秋水,宏大壮阔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弥漫清爽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

6、簪螺髻。,远山,此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 忧愁和愤恨。,此三句写什么?诗人的情感如何?为何有如此情感呢?,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3、诗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是秋高气爽之时,为何诗人说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7、。借言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负担。,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

8、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上片:,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动作:看、拍、会、登,主要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 比喻,上片小结,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赏析下片,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借

9、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

10、,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三国志陈登传,(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3.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从

11、“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渐渐衰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3.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张翰 念鱼归隐 (否定) 许汜 谋取私利 (否定)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乡思、仇恨 、激愤,为国为民,控诉当朝、哀叹虚掷年华,思考,-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倩

12、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思考,下片小结,下片:,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用典 为国为民,堂上练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扭英雄泪。 这里主要采用什么方式抒情? 下片共用了几个典故?含义是什么?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红巾翠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间接抒情中的用典抒情o三个典故。表达含义分别为:国难当头,不可独享其乐;山河破碎,怎能谋取私利;时光

13、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成空。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抑郁苦闷的心境。借代。,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的特色。,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学习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把握诗人情感;把握词中主要几个的意象;理解诗中几个典故;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品味关键词语、难理解的

14、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鉴赏作者的情感态度。,2、解题: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的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1、背诵水龙吟。,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 tu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

15、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自读词作,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思考与前面几首词作相比这首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隆兴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哪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

16、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本词最主要写作手法是用典,借典抒怀。,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建功立业,令人仰慕,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研读词作的下阕,思考:在词作的下阕中,词人引用了哪几个典故,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

17、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借此事咏叹近事。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 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 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凭谁问:廉颇老

18、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以廉颇自比,虽65岁仍想为国 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婉转流露出词人不受重用的愤懑,更体现出作者不顾年迈力衰,鞠躬尽瘁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词中用典,孙权,廉颇,佛狸祠,刘义隆,刘裕,用典赏析:,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

19、 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能以 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 想。正如词综所说,“发端便欲 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 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 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学完这些典故之后,你觉得词人在词作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表达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抒发对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表现作者空有爱国热情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课堂练习: 1.对这首词上阕的词句,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表明历经千古的江山,许多历史遗迹都在漫长的岁月中销蚀难寻了,就连别具慧眼的英雄也找不到孙权建都的遗迹了。 B.第二句怀想当年孙权称帝时纵情欢乐的舞榭歌台都

20、在风雨中残破了,而那台榭上曾风流一时的歌女舞伎们,也踪影全无了。 C.第三句描述当年刘裕的生活环境。刘裕虽最终称帝,但小时曾是寄人篱下的奴仆,在斜阳草树里劳作,在寻常巷陌中生活。 D.第四句赞叹宋武帝的英雄业绩,他指挥下的军队精锐善战,他的豪志充括着苍茫大地。只是可惜,这些都已是怀想中的往事。 解析: A项应为“难以寻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B项“舞榭歌台”是指当年的繁华景象,与舞伎无关。C项“寄奴”是刘裕的小名,而不是寄人篱下的奴仆。 答案:D,2.对这首词下阕的词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宋文帝空怀霍去病的建功志向,元嘉年间用兵却有失草率,结果被金兵击败,发出“仓皇北顾”的叹

21、息。 B.第二句写诗人痛切的回忆,自宋文帝战败,诗人从北方抗金南归,已历四十三年,仍牢记着扬州大路连天的战火。 C.第三句写眼前一派升平景象,人们设祭击鼓,纷纷杂杂,有谁还记得这佛狸祠曾是北国异族胜利后建的行宫? D.第四句写春秋时代廉颇的故事。廉颇最终虽因为年老而未被赵王起用,但终究还有人去探问他,而自己谁来过问? 解析:A项不是被金兵击败。B项“自宋文帝战败”错。D项应为战国时代。 答案:C,3.关于这首词的下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典中套着典故,显示出一种历史的沉郁感,扩大了词句的容量。 B.第二句多处倒置语序,产生了一种顿挫苍凉的艺术效果,与词句内容高度和谐。 C.第三句语气强烈,满心积郁,喷口而出,与“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忧愤异曲同工。 D.第四句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身许国的豪迈激情。 解析:D项表达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答案:D,作业:,、背诵全词。,、完成金版中余下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