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Q 新型网络犯罪引发法律问题研究(1)从 18 世纪由蒸气机的发明和应用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 20 世纪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半导体等高新技术的时代。21 世纪,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作为一场新的技术革,正全方位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网络软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在众多网络软件中,有一款软件,备受关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我们称之为“QQ” 。 “QQ”是 QICQ 的简称,目前是我国使用人群最多的一种互联网即时通信软件。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将 QQ 其作为犯罪对象和犯罪工具。QQ
2、新型犯罪以其渗透快、危害大、隐蔽性强的特点,逐步成为犯罪分子的新宠。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 QQ 新型犯罪的定性以及罪数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该类新型犯罪的方式、特点之分析,论证犯罪的属性及法律适用等相关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方面,QQ 新型犯罪的主要方式,包括从盗取用户的号码和 Q 币,供自己使用或者转让牟利;仿冒官方网站,采用QQ 用户中奖、发放 QQ“靓号”等手段,骗取用户的评估费、邮费、手机话费等;以 QQ 号码为犯罪工具从事其他类型的犯罪等。第二方面,QQ 新型犯罪行为的特点,包括从以 QQ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以 QQ 作为犯罪工具的行为;QQ 新型犯罪的共同特点。
3、第三方面,QQ 新型犯罪行为的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盗卖 QQ 号及游戏币的行为性质认定中的几种观点;盗卖 QQ 号及游戏币的行为构成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与盗窃罪的想象竞合犯;其他 QQ 新型犯罪行为的分析等。一、QQ 新型犯罪的主要方式QQ 新型犯罪只是诸多网络犯罪中的一种,但却极具代表性。其常见的犯罪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盗取用户的号码和 Q 币,供自己使用或者转让牟利据有关部门估计,中国网络游戏已经接近 300 亿元市场份额,而与之相关的一个以游戏账号、游戏货币和游戏装备等为交易主题的市场也日渐兴起。不法分子正是通过在受害方的计算机内植入“木马”程序,监控用户的键盘输入等方式获取 QQ 账
4、号密码,从而盗取 QQ 号、Q 币,供自己使用或者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转让牟利。而目前,这种网络犯罪行为正趋于集团化、产业化,使网络“盗窃”行为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开发 QQ 软件的腾讯公司在一次关于“网络与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研讨会上透露,QQ 号码被盗问题已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高峰时期该公司每天能收到约 10 万人次的申诉资料,反映 QQ 号码被盗的情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有 61%的游戏玩家有过虚拟财产被盗的经历,77%的游戏玩家感到现在的网络环境对其虚拟财产有威胁。(二)仿冒官方网站,采用 QQ 用户中奖、发放 QQ“靓号”等手段,骗取用户的评估费、邮费、手机话费等X
5、X 年下半年,北京网民李某在某网站看到“注册 QQ 靓号”的广告后,便使用手机注册以获取 QQ“奥运靓号” 。广告上写明注册 QQ 号只需收费元,但李某的手机费最后却被扣除了 30 元,最然按照金额这个诈骗行为无法定罪,但是,行骗者往往同时或者持续的以这个手段对不特定的人进行诈骗,如果诈骗金额累计达到刑法分则规定的定罪标准,就应该认定为犯罪。(三)以 QQ 号码为犯罪工具从事其他类型的犯罪不法分子在犯罪中常使用 QQ 进行犯罪预谋、商议潜逃方向、以及如何进行分赃。XX 年月,社会闲散人员刘军在网上成立“终极社团” ,发展成员 101 人。他们以在网络上建立 QQ 群为手段,组织、网罗了一批成员
6、并向成员收取会费。一旦接到成员通过 QQ“求助” ,他们就派出骨干成员以殴打他人等形式为成员“出气” ,事后收取一定的“办事费”,这一行为已经涉嫌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犯罪。另有一些不法分子在盗取了他人的 QQ 号码后,以 QQ 号码主人的名义编造谎言向他人骗取财物,甚至将他人骗至其指定地点实施不法行为。二、QQ 新型犯罪行为的特点QQ 作为一种互联网即时通信软件,从表面上看,它不过是用户提供了一个通信的平台,就如同中国电信为电话用户提供通信网络一样,但深入分析一下,QQ 与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话又有着很大的不同。QQ 以虚拟网络为载体,以图形、文字为信息的主要传递手段,有着极大的隐蔽性,而电话以声
7、音作为信息的主要传递手段,容易被他人听辨出真伪;QQ 软件以 QQ 为载体,衍生出诸多附加产品,如 Q 币、QQ 会员、QQ 游戏、QQ 空间、QQ 宠物等等,这些衍生产品有的需要用户投入金钱购买,有的需要用户投入大量的时间经营,这些看似虚拟的网络产品却与用户有着极强的人身依附性甚至包含着一定的财产性,这都是电话号码所不具备的。如果说盗打他人电话我们可以要求民事赔偿,以电话作为犯罪工具我们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那么以 QQ 作为犯罪对象或犯罪工具的行为又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罪,又构成何罪?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行为本身的特点以及其所侵犯的法益。以 QQ 用户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1、侵害公民隐私权QQ 虽
8、然只是实时短信服务工具,它比普通话音通信和邮件包含着更多的用户个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联系方式、个人喜好、性格特征以及用户的朋友圈等等,尤其是用户的 QQ 空间,往往存放着大量用户的私人信息和照片,如果不法分子在盗取 QQ 号后,非法截获、篡改、删除 QQ中的数据资料,将用户的个人信息或照片肆意外传,将对QQ 用户的隐私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严重侵害用户的隐私权;另一方面,盗取者可以根据 QQ 所透露的信息,对用户本人及其朋友进行敲诈勒索、诈骗以,甚至进行暴力犯罪。2、侵害公民的财产权一些所谓的 QQ 靓号原本就需要用户以金钱购买的,而以QQ 为载体衍生出的诸多附加产品,如 QQ 会员身份
9、、QQ 游戏币、QQ 空间装扮饰物、QQ 宠物的日常生活用品等等,都需要用所谓的“Q 币”购买,而“Q 币”当然不会免费赠送,而是需要用户以实物货币购买;而有的衍生产品则需要用户投入大量的时间经营,如 QQ 游戏的级别、QQ 空间植物的生长、QQ 宠物的饲养等等。另一方面,QQ 已经不再简单的发挥实时短信服务功能和游戏功能,通过腾讯公司不断的发展和完善,QQ 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平台,不再是用户 1 对 1 的交流,而是 1 对 N 的交流,遗失一个 QQ 号可能等于遗失 100 个公司客户,等于遗失一个 10 年未见的老朋友,还可能等于遗失一个实现创业梦想的机会。正是由于 QQ 具有上
10、述财产性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性,笔者认为不论盗取 QQ 号、Q 币是供自己使用还是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转让牟利,都是对 QQ 用户财产权的侵害。对于盗取 QQ 供自己使用或者转让牟利的行为性质的认定,笔者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进行论述,此处不再赘述。(二)以 QQ 作为犯罪工具的行为笔者认为,不论是仿冒官方网站,采用 QQ 用户中奖、发放 QQ“靓号”等手段,骗取用户的评估费、邮费、手机话费等还是以 QQ 号码为犯罪工具聚众斗殴,或是盗取他人 QQ号码骗取财物,都应当以最终的犯罪目的作为定罪的依据,符合诈骗罪犯罪构成的定诈骗罪;符合聚众斗殴罪犯罪构成的定聚众斗殴;以犯罪为目的盗取 QQ 的,应当以牵连犯
11、论处;盗取 QQ 号码后再进行犯罪的,宜以盗窃罪与具体实施的犯罪数罪并罚。(三)QQ 新型犯罪的共同特点1、隐蔽性较强以 QQ 为媒介的所有行为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盗取者除了可以偷看被害人操作,记下登录密码,也可以用密码破解软件或通过多次尝试非法获取他人登录密码,然后就可以在世界各地登录、使用他人的 QQ 号码并获取其中信息进行犯罪活动,而盗取者的身份、作案地点很难被发觉。2、反复作案可能性大盗取者一旦获取了他人 QQ 号的密码,而未被用户发觉,行为人就会肆无忌惮,轻易地多次作案。倘若行为人窃取到QQ 号码后立即更改密码,被害人可能再也无法取回 QQ 号码,如此一来,不但为被害人造成无法挽回的
12、损失,也可能危害到更多人的合法权益。3、网络渗透性强QQ 新型网络犯罪的网络渗透相当强,任何人只需要在搜索网站的搜索栏里输入“如何盗取 QQ 号” 、 “如何安装木马”,就可以搜索到上万条盗取 QQ 方法以及非法安装木马的信息,这就为犯罪分子盗取 QQ 号码提供实施犯罪提供了极大的方便。4、犯罪集团化、犯罪嫌疑人低龄化突出XX 年 12 月,深圳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互联网虚拟财产被盗案。从 XX 年 5 月到 XX 年 7 月,该犯罪团伙共盗取 QQ 号码和游戏账号、装备 300 多万,最多一天盗号 30 多万个,通过淘宝网站出手获利 70 多万元。这个案子的最大特点是团伙作案
13、,从盗号到销赃形成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位于辽宁海城的犯罪人负责木马的发送、号码的盗取以及号码的筛选,位于长春的犯罪人则扮演总经销商的角色,在淘宝上甩卖虚拟财产,或者交由位于全国各地的分销商销售。深圳公安局人士说:“根据我们的调查,海城的那个犯罪团伙每天可以盗取 20 万到 30 万个QQ 号,按照这个速度,一年之内就可以把腾讯公司所有活跃的 QQ 号码偷一个遍。 ”同时,由于青年人是使用网络的最主要群体,一部分未成年人缺乏对犯罪行为的认知,为展示个人才能且较快的获得收入,或在他人的教唆下实施盗取 QQ 号码的行为,这一部分犯罪嫌疑人大多为未成年人,呈现低龄化趋势。5、犯罪危害后果严重对腾讯 QQ 的用户来说,盗取 QQ 号码,不但影响用户通过 QQ 号码实进行网上即时通信,也因用户失去个人 QQ 号码的控制,产生人身或财产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对腾讯公司来说,盗号行为的发生直接影响用户对腾讯 QQ 的安全信任度,从而影响腾讯的品牌信誉度。而盗取 QQ 号码的犯罪行为往往与其它犯罪密切关联,倘若被进一步利用来实施其它犯罪行为,如诈骗、敲诈勒索甚至暴力犯罪,将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巨大隐患。(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 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