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 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盘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强县战略,是我县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决策。近日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和调研主题,经深入全县城乡各中小学进行调查,并在认真分析我县城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县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一、现状分析全县教育布局概况全县幅员面积 5678 平方公里,辖 6 镇两乡,82 个行政村,216 个自然屯,总人口 24 万,其中农业人口万。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76 所,其中独立初中 10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3 所,完全小学 11 所,村级学校 52 所。在校学生17,10
2、8 人,其中初中 5,933 人,小学 11,175 人。现有教职工 2135 人。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万平方米,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平方米、平方米。全县教育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城乡义务教育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是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建校舍 30 所,维修、改建、扩建校舍 63 所、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 d 级危房全部消除,b、c 级危房低于 10%。10 所初中有 8 所为楼房,11 所完全小学有 7 所为楼房。二是农村学校布局得到适度调整。采取撤、并、扩、建,联等形势,撤并中小学校 38 所、村级下伸点 39 个,占学校总数的%,全
3、县学校总数由原来的 136所减少到 76 所。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大。新建多媒体教室 15 个,新增计算机 480 台,中小学生机比达到20:1。部分学校还实现了宽带上网,教育现代化水平居全市农村上游。先后建成省一类学校 3 所,市一类学校 7 所、市绿色学校 5 所、市校园文化先进学校 2 所。四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本科率达到%,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 100%,专科率为%。培养了国家级优秀教师 3 人,省、市级优秀教师 340 人;省、市级学科骨干 27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 36 人。五是办学质量稳中有提升。XX年,全县小学入学率为%;初中入学率为%;小学在校生年辍学
4、率 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小学毕业率 100%,初中毕业率%。全县小学毕业水平测试双科合格率达到%,初中毕业水平测试各科合格率达到%。二、当前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我县城乡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巩固“普九”成果的标准也在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教育经费增长速度的相对缓慢,我县教育资源短缺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性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制约了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体化步伐。主要表现为:教育投入逐年增长,但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需要。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普遍不足。其因有三
5、:教育现代化程度越高,其运行及维护的成本也越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实践活动日趋丰富,学校开支增大;物价指数上涨。国家,省拨公用经费投入确实做到了逐年增长,但每所学校一年仅取暖费一项就几乎占去经费的 50%,农村生均 305 元和 425 元的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与学校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学校正常运转,跟不上高位均衡发展现状的需要,导致了学校硬件普遍“不硬” ,农村中、小学虽然硬件设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但受公用经费高位增长的影响,普遍存在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中、小学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普遍使用不多,一部分村级小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的原始阶段,教学内容
6、枯燥、乏味,跟不上办学条件改善步伐。城镇学校班级“超载”严重。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随着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强烈,加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免除,学生择校现象增多,造成城区学校办学压力过大,出现大班额。目前,我县镇内 3 所小学及 2 所初中均存在大班额现象。其中第一小学平均班额 59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 72 人,最少的也在 53 人左右;实验小学平均班额 63 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 68 人,最少的也在 56 人左右;2 所初中平均班额为 54 人,最大班额 62 人,最小班额 41 人。超过教育部颁发的每班上限标准近 1 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村小布局调整任务艰巨。目前,全县
7、共有 60 所农村小学、311 个班、6464 名学生。不足 100 人的村小 50 所,占农村小学的%;不足 50 人的村小 27 所,占农村小学的 45%。以浓河镇为例:17 所村级小学、733 名学生,校均 43 人,平均班额人。其中有 11 所学校平均班额不到 7 人。最少的一个村级小学仅有 3 名学生。类似情况大多数乡镇普遍存在。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状况急剧变化,全县农村不足 50 人的微型学校、不足 20 人的袖珍班越来越多,原来较大的村小变成了教学点,甚至出现了“空壳校” 。由于村小普遍规模过小、生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办学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较大。要完成农
8、村小学的科学布局,压力很大。农村师资整体力量薄弱。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充实,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全县 40 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其中 45 岁以上的教师占%。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比城区教师大。二是学科比例失调。 “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乏,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三是教师地域分布不合理。多数乡镇受学生人数减少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超编现象,而偏远山区优秀教师又相对缺乏,部分教师多是“民转公” ,其综合素质跟现代教育的要求差距明显。上述现象的存在,体现了我县城乡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薄弱的
9、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使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相适应,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实处,严重影响着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设进程。三、对策建议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教育一体化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投入,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必须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加大利用国家,省、市投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资金的力度,按照现实性与前
10、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适度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设规模适度、设施完备的农村中小学校。学校撤并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听取民情,反映民意,条件成熟一所撤并一所,努力解决学校规模过小,班额、学生过小问题。力争到 XX 年完成浓河、凤山、三站3 个乡镇 33 所中小学校调整。XX 年完成清河、富林 2 个乡镇 19 所中小学调整。XX 年完成祥顺、乌鸦泡、*镇 3 个乡镇 18 所中小学调整。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科学合理,学校功能完善的目标要求。促进交流,加快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发挥县内初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多的优势,实施名校带弱校、带农校工程,县内初中和小学
11、分别辐射一个片区,从硬件、师资、管理等方面向所辖片区初中和小学实施扶持,部分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一一结队挂钩,联动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中心校教师到村小轮岗制度。通过名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提高农校、弱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结合我县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名校+弱校” 、“名校+新校”和“名校+农校”三种模式,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建学校,以名校带动的方式,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行“小班化”试点工作
12、,逐步破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吸引外来人口来我县购房入学。统筹社会力量,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帮困助学工程。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社会力量,组建“*县教育发展基金会” ,实施“帮困助学工程” 。切实保证每一个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城乡贫困户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县、镇两级政府设立“帮困助学”专项资金,不断扩大全县接受“两免一补”的学生范围。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实施农村优质师资建设工程。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推行师德诚信卡制度,家访制度,将教师的师
13、德表现作为聘用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支教下乡、集中培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农村教师结队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重点解决农村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问题。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强化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均衡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以学校为龙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体,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基本运用、整合利用、拓展利用”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的实施。逐步实现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具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闭路电视系统,建立中小学校园网,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接入实现“校校通” 。使远教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