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年来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1)1840 年到 1949 年的中国近代史,充满着外来的侵略和内部的斗争,战争连绵不断。作为这一时期开端的鸦片战争,清朝的军队惨败于兵力兵器相当有限的英国远征军;到了这一时期结束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相当有力的较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 50 年,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军事史进行了相当广泛的研究,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和数以百计的著作,其中不乏精彩之笔;但没有理由认为,目前的研究状态已经到达了令人满意的水平。(一)中国近代军事史最初一批研究成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与军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这支经历 22
2、 年战争且保存丰富档案资料的军队,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开始总结历史经验。1949 年 10 月,原东北军区司令部编写了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 ,叙述东北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其中详细介绍了第四野战军所属 12 个军、东北军区所属 10 个军区的组织沿革、人事变更和装备情况;并依据当时的战斗总结和作战记录,编述历次重大战役。这部近百万字的资料不仅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且为后来此类著述的编写,创立了范式。1952 年至 1956 年解放军各军区以军为单位,由军司令部组织人员编写本不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 。1956 年以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部队,又以军为单位编写了抗美援朝战史 。这
3、批著述的主要特点是编写一人员多为战争过程的亲历者,熟悉情况,对本部队的作战经过、政治思想工作和军队建设均有详细、准确的叙述,且对本部队的失败教训,也能如实记载。各军的抗美援朝战史 ,因编写时间仓促,内容及篇幅均不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丰富。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和军事科学院于 50 年代中后期在南京和北京相继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的研究有了专业的机构。军事学院为了教学的需要,编写了解放军历史上重要战役的战例选编 。在叙述基本作战过程时,更注重决策、战术上的理论分析。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后更名为军事历史研究部)和图书资料处(后更名为军事图书馆)整理档案资料,编辑了多卷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资料选编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资料选编 。这两套大型资料书的编选、校勘、排列均见功力,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为了编写解放战争时期各大野战军的历史,有关军区成立了战史编辑室,这一类机构虽还称不上是稳定的专业机构,但存在时间较长,除了文献材料的搜集外,还采访高级将领,进行专题研究,并于 1962 年前后完成了四人野战军的战史初稿和战史资料选编 。以上的研究上作,都是军队内部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相应的研究成果,除上送有关高级指挥员及有关高级教学研究机构参考外,皆存档。自 50 年代后期起,解放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在政治上受到错误对待,他们的历史功绩逐渐成
5、为研究的禁区。60 年代的“左”倾思想,更使军事史上的杰出人物毛泽东被置于不恰当的位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研究人员遇到了困难。晚清军事史的研究,其最初的成就为史料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同建立后,近代史逐渐成为显学。中国史学会组织了全国学术界的力最,编辑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在五六十年代,该丛刊出版了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 、捻军 、 洋务运动 、 中法战争 、 甲午战争 (该丛刊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 北洋军阀于 70 年代、90 年代出版) 。这些大型资料书中,包含了相当多的军事史的内容。然而,非军事系统的研究人员,较少军事学的专门知识,也少军事史的兴趣。尽管晚清历史中军事史有着极为重要
6、的地位,但在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晚清历史的著述中,军事史经常性地成为政治史、对外关系史乃至经济史的陪衬。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中华民国史是最为薄弱的一环,而中华民国军事史的研究近于一片空白。然于 60 年代初起,全国政协及各地政协先后成立了文史资料委员会,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撰写军事回忆录,这些资料于 60 年代起陆续在各级文史资料选辑中发表,其中相当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弥补档案文献之不足。综上所述,本文作者以为,在 5060 年代虽少见中国近代军事史的上佳研究著作,但在史料整理上有着不俗的成就,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结实的地基。(二)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截
7、断了中国大陆的学术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学科也不例外。自“文化大革命”后期起,工作有所恢复。1978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料书清末新军编练沿革即是其中的一项。该书大多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编选得体实用。而 1979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 ,则明显留有那个时代的色彩,政治性冲淡了学术性;但作为中国大陆第一部叙述 1840 年至 1974 年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的专题性著作,在研究海军海防问题上尚有一定参考价值。未过多久,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发展渐渐增快。最先突起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史及相关的海军史研究。1981 年,戚其章的北洋舰队 (山东人民出版社
8、) ;孙克复、关捷的甲午中日海战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 年,张侠、杨志本编清末海军史料 (海洋出版社)出版;1983 年,戚其章的论文集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84 年,孙克复、关捷的甲午中日陆战史和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此题目下同时还有许多研究者发表了一大批论文。这是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出现的第一个热点,初步建立了关于甲午战争与清末海军的知识体系,且对后来研究的深入有很大的推力。与此同时兴起的另一个热点是太平天国军事史的研究。1982 年,郦纯的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上、下编出版(中华书局) ,张一文、舒翼、沈渭滨等数十名研究者在此前
9、后对太平天国的战役战斗及战略决策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其他的领域虽没有如此的热度,但牟安世的鸦片战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江南造船厂厂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等书也有不少相应的军事史内容。张玉田、陈崇桥等人编著的中国近代军事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是在此题目下第一部尝试性的著作,内容涉及到 1840 年至 1919 年军事史的各个方面。这部书的弱点正如许多批评者所言,军事特点不够充分,这恰恰反映出那时中国近代军事史的各个领域研究尚不充分,作为综合性的著作也一时无法达到人们所企盼的水准。而由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部第三室编写的中国近代战争史上、中、下 3 册(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4、1985 年版) ,正以其较浓的军事特色引人瞩目。该书叙述了 1840 年至 1919年历次内外战争,并对战略战术的得失作了初步的分析,且附有 34 幅彩色作战示意图,是一部成熟之作。(作者:3COME 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 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