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年代的院系调整与社会变迁院系调整研究之一(1)内容提要:本文着重于 50 年代初期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以史实叙述的方式,分析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大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演变,并在具体考察院系调整政策从形成到实践的过程中,试图解答几个问题。一、问题的提出卡扎米亚斯是美国的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学家,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 ”1以此来审视上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大概也不例外。当时的院系调整,即对大学进行跨省、跨地区的改组、撤销或合并,涉及面之宽、程度之彻底,可称为我国现代教育史之最,对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
2、的影响。主流观点一向认为:中国的院系调整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它不仅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高教事业的基础;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学科配套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保证了为建立国家独立的工业体系和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但也同时削弱了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基础。2在淡化其宏大叙事话语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除以上这些定论外,院系调整3政策从形成到实践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与国家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十分凸显,甚至超越了大学改革本身,大致出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这次大规模院系调整具有行政主导型之特征,即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从上至下,自始至终由最高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有关的
3、改革方针与政策而统制改革的全过程。在所谓“破旧立新”的思维模式中,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大学的地位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 ,大学被置于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其次,在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包括法规)前提下,以政治运动方式强行改造思想文化,必然对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院系调整过程中的大学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为今后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初创了一套充满风雨的实践模式。再次,院系调整政策是“学习苏联”这个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强制力量下,通过院系调整建立起一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改革时间之短,程度之深,范围之
4、广,为世界教育改革史所罕见。 “全盘苏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外来文化为导向的最为深刻和最全面的一次改制。最后,院系调整政策的实践并非孤立而行,它伴随着党的新民主主义路线向社会主义路线急促转变,循序渐进式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转变为“破”字当头、 “兴无灭资”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本文着重于 50 年代初期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以史实叙述的方式,分析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大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演变,并在具体考察院系调整政策从形成到实践的历史过程中,试图对以上问题加以论述。二、和风细雨的前奏曲大凡教育改革,均受制于其政权性质和国家意识形态,并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等密切关联。1949 年后
5、我国教育改革指导方针的基本法令依据来自于建国大法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其中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 “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法。 ”4这是建国后第一个关于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这一指导方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贯彻。会议所确定的改革旧教育的指导思想、步骤以及如何发展新教育,主要采取“循序渐进”策略。这次会议承认“改革旧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必须经过各级教育的不断改革,积累比较成熟的经验之后,才能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 ”并强调“不能性急” 。会议还明确规定
6、, “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采取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 ,5这种务实的态度反映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领导层对当时教育改革的一种基本认知。尽管首次提出了彻底改造旧式大学的政治原则和改革指导思想,但会议只是作原则性的表态,对于如何“彻底地”改革旧式教育,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日程表。6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教育事业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敏感阶段,教育战线内部头绪纷繁,百端待理,今后的高等教育将朝着什么方向改进,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发展规划。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次会议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如同“新中国”概念一样,1949 年成为 20 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道政治分水岭:之前的是旧教育,其性质“是帝
7、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产物,是旧政治旧经济的一种反映,和旧政治旧经济借以持续的一种工具” ;之后的是新教育,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7而“新教育和旧教育是性质上完全相反的东西,是势不两立的。因此,我们对于旧教育不能不作根本的改革。 ”被中共领导人高度赞扬为“紧跟革命潮流前进”的“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 、8首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会上强调:“新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反映新中国的政治经济,作为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的新教育” 。9教育被视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首次公开
8、提出,成为新的意识形态开始渗入教育改革理念的一个重要表征。中国革命本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49年后的国家政体更是趋同于“苏联模式”的政治制度。当旧的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被推翻之后,首先要考虑和处理的无疑是政权巩固和发展问题。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原则,成为这次会议高度政治化的内在逻辑。这种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为今后大规模大学改革埋下伏笔。大学改革方向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框架内被明确下来。1950 年 6 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统一地进行院系调整。马叙伦强调:“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地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和某些系科,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10这次会议提出三项基本方针:1、高等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服务;2、高等教育为工人农民开放(国立免收学费) ;3、必须向计划经济过渡。会议明确大学体制改革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过去“抽象” 、“广博”的模式改为“具体” 、 “专业”的模式, “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 。(作者:3COME 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 service立即删除)